韓國,作為亞洲著名的「申遺狂魔」,又準備出手了。這次它把目光投向了一種「有味道」的食物——螺螄粉。
近日,有網友發現某韓國網友發布了一張吃螺螄粉的照片,指出螺螄粉兼具拉麵的韌性、泡菜的鮮香酸甜和火雞面的辣味:「是我們大韓民國流淌在血液裡的傳統口味!」並發出了想為螺螄粉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號召,一眾韓國網友留言表示支持。
看到這麼誘人的美食照片,加上貼切的美食鑑賞文字,韓國網友們完全被打動,紛紛表示贊同:
不少韓國網友大讚螺螄粉美味:「我吃過螺螄粉,非常美味,僅次於泡菜拉麵。」
還有一部分韓國網友支持螺螄粉源於韓國。
有網友認為:「商紂王就是韓國人,所以韓國才是中華文化的起源地,螺螄粉有傳統韓國口味一點也不奇怪。」
什麼?商紂王?韓國人?中華文化發源地?螺獅粉?
商紂王的棺材板都要壓不住了。
且不說這個,螺螄粉,和拉麵??這一粉一面兩種食物有什麼相似性嗎?
「有靈魂」的螺螄粉
關於螺螄粉申遺這事兒,廣西人首先坐不住了。
3月21日,記者就此事致電柳州市螺螄粉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對方表示,對於海內外網友對螺螄粉的喜愛,他們表示感謝;但對於申請非遺,事實上柳州市早在2008年已經將柳州螺螄粉手工製作技藝成功申請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在申請國家級和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螺螄粉源於廣西柳州,在當地人心目中重要到「不食螺螄粉,枉做柳州人」。對於柳州人來說,早茶、午餐、晚飯、宵夜吃螺螄粉都沒毛病,有種命根子的感覺。
它不像江南名菜精緻細膩,也不像北京烤鴨聲名在外,但地道柳州螺螄粉,必具「酸、辣、鮮、爽、燙」的獨特風味。
螺螄粉那股濃鬱的味道,來自於裡面的醃製酸筍。它只不過是一碗加了很多配菜的米粉而已。而且,螺獅熬製而成的湯也會散發出一股獨特的味道...如果聞不慣那個味道,就會覺得螺螄粉是臭的。
有網友表示:沒有加酸筍的螺螄粉,是沒有靈魂的。
螺獅粉的湯汁是用螺螄和骨頭熬出來的,配上爽滑勁道的米粉,酥脆的腐竹,紅晃晃的辣椒油,青翠的時蔬,黑色的木耳,可口的酸豆角,鮮嫩的酸竹筍,那滋味,鮮香湧入舌尖。然後,還可以加入你想加的東西,鴨掌,鵪鶉蛋,煎蛋等等,螺螄粉的味道會更加飽滿。
從前並沒有螺螄粉這種東西,「嗦螺螄」才是柳州人一直以來的飲食習慣。據了解,曾經有專人整理過螺螄粉的歷史,但說不清誰第一個發明了這種吃法,只能追溯到大約80年代初,米粉加到螺螄湯裡賣已經從煮螺中另立門戶,成了柳州夜市裡的新產品。隨著快餐行業在全國的大面積鋪開,螺螄粉店和蘭州拉麵、沙縣小吃一樣,幾乎成為了每個城市的「標配」。據了解,三年時間,螺螄粉產值就達到三十億。它更被改造成類似於方便麵的袋裝螺螄粉,通過電商銷售,成了美食中的網紅。
在國外的社交網站上掀起一股試吃螺螄粉的熱潮。
韓國人為何熱衷申遺?
韓國作為中國的鄰居,同屬「漢文化圈」自然會在文化等方面有著各種聯繫。所以,有時候遇到「申遺」這種事情,就容易產生誤會了。
韓國暖炕 VS 東北火炕
2014年3月,一則韓國擬將暖炕技術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消息引起中國網友熱議。東北網友們更是大呼,這暖炕是我們東北那嘎達的呀。不過,事實上,雖然都叫「炕」都暖和,但韓國的暖炕和東北的火炕並不是一回事。韓國申報的「暖炕」叫「溫突」,專指為具有朝鮮民居特色的地熱取暖系統。
「端午」之爭
最令人記憶深刻的可能就是和韓國的「端午」之爭了吧。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個新聞引起了中國網絡的一片譁然。網友們紛紛吐槽,連屈原都是韓國的了……
但實際上,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和咱們中國的端午節,從時間、慶祝方式、習俗,甚至吃的東西都是完全不一樣的。大家只不過是被某些新聞中「端午」這個標題黨給糊弄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端午節在2009年就已經申遺成功了,並且成為我國首個入選的申遺節日。他們要再申請端午節,恐怕聯合國也不同意吧……
儒學典籍、儒家書院「被韓國申報」?
韓國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於2015年成功申報「世界記憶」。這被一些媒體報導成韓國將儒家典籍申遺。事實上,韓國當時申報的是雕版印刷用木刻板,這其中除了中國儒家經典,還包括朝鮮王朝時期本土儒家學說相關作品的雕版印刷用木刻板。
2017年,媒體曝出9座分布在韓國各地的朝鮮王朝時期(1392年-1910年)儒家書院遺蹟將代表韓國競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據韓聯社稱這已經不是韓國第一次將儒家書院申遺了。2015年,韓國首次申請讓儒家書院成為世界遺產,後於去年4月主動放棄。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在給韓方的回執中說,韓國的儒家書院未能顯示出與中國及日本書院有顯著不同,且書院周邊不屬遺產範疇。
除了有些被誤解的韓國申遺,還有一些為了博眼球的不實新聞。
比如今年3月份的一條消息「韓媒稱張三丰是濟州島人」。但是如果去韓國網站上搜的話,根本就搜不到這則新聞。而唯一有的一篇關於張三丰的帖子,也是有韓國網友問「中國微博說韓媒稱張三丰是濟州島人,張三丰是誰?」
網上還曾經有過關於「李白是韓國人」的說法:「2010年,據朝鮮日報報導,首爾大學歷史學教授金秉德主張李白是韓國人」。然而事實是朝鮮日報根本沒有發過這篇報導,首爾大學也沒有叫金秉德的教授......
那麼為什麼全世界那麼多國家申遺,中國人對韓國人申遺總有那麼多關注呢?
其中最讓中國網友們關心的問題是,面對一些原產地在中國的文化遺產,韓國人到底有沒有資格「申遺」?
根據《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申請非遺只是保護遺產的申報工作,核心是共享,並不是商標註冊,自然不存在搶註。
而聯合國也提倡幾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比如,2005年我國與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就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為此兩國還建立了合作保護機制。而前幾年的韓國拔河申遺,也是由韓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4國聯合申遺的「拔河」。
此外,按照《公約》要求,如果兩個國家共同擁有同源的非遺,可以分別單獨申報。比如發源於印度的佛教,在我國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總不能說佛教是印度的跟中國沒關係吧。其實重點是這種文化在我國有著獨特的發展,有我們自己的特點,那我們和印度都可以對佛教申遺,不存在競爭關係。
韓國人愛申遺,或許說明了韓國對文化遺產的重視與保護。大家都知道,申遺是對歷史遺產的保護和開發,而在申遺的過程中,也是對遺產的進一步了解和傳承。通過申遺,將國家的文化保護起來並展示給世界。
有人說,大眾對韓國申遺的反應,或許也是一種自我警醒:無論是事實還是謠傳,都警醒了我們對優秀文化的重視。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是否保護和傳承得足夠好?當國人「洋節」過得熱火朝天時,我們的傳統節日是否在日漸凋敝呢?如今又有多少年輕人能將二十四節氣倒背如流?這值得我們關起門來反思。
也有越來越多的網友留言,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儘快將我國優秀的文化申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把它們「送上」世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