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學者稱韓國人發明漢字 提出為漢字申遺(圖)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中韓傳統文化之爭1 漢字之爭

  開篇語

  近年來,韓國開展了一連串爭奪中華文化的舉措:向聯合國申報「活字印刷術」是韓國發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明就裡,竟同意了;搶註江陵端午祭為韓國文化遺產,也成功了;論證孔子是韓國人,美女西施,神醫李時珍也早被劃入「韓國籍」;把中醫說成是韓國發明的,連同《本草綱目》、人參、針灸一起收入囊中;急匆匆向聯合國提交漢服申遺書;指稱漢字是由韓國人發明的;準備在2008年前完成了「整體風水地理」項目的準備工作。

  中國網友因此深受刺激,也促進了對傳承推廣中華文化的反思,思考如何用現代化的手段展開保衛戰,在構建文化自信的同時,也要摒棄文化優越論,警惕文化沙文主義,保持批判性的思考,形成知性的力量,令中華文化永葆生命力。

  今日起,本報(註:新快報)將陸續推出「中韓文化之爭」系列報導,歡迎關注。

  從「端午祭」申遺到將中醫改為韓醫申遺,從號稱「漢字是古代韓國人發明的」到漢字申遺,韓國人的「胃口」越來越大,中國的網民不願意了,他們說漢字是中國的,不是韓國的,表示要維護漢字的「所有權」。「漢字對韓國人確實是遺產,因為他們不用了。但是漢字還在中國生機勃勃地活著,進化著,沒死申什麼遺!中國給漢字申遺?除非中國文化滅亡了!」面對挑戰,網友們拿出了自己的理由,更有了應對的策略,把刺激化為機遇。

  爭議 韓國學者提出漢字「申遺」

  今年10月「國際漢字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之後,韓國《朝鮮日報》刊載消息稱,為預防東亞國家因使用不同形狀的漢字產生溝通混亂,由韓國領頭,中、日、韓三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學者製作5000-6000個以繁體字為基礎的常用標準漢字。這一消息隨即被與會的中方代表否認,提出「簡體字」是中國的法定文字,不會輕易改變。中韓漢字「繁簡之爭」方興未艾,又有網民熱炒韓國學者提出的漢字「申遺」說。

  漢字「申遺」其實在韓國已經熱了一年多,去年10月10日的韓國《朝鮮日報》報導,韓國首爾大學歷史教授樸正秀說,經過他十年研究和考證,認為是朝鮮民族最先發明了漢字,後來朝鮮人移居中原,把漢字帶到了中國,才形成了現在的漢文化。他將建議韓國政府理直氣壯地恢復漢字,並向聯合國申請漢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一篇發表在一個漢語研究的英文網站(www.chinalanguage.com)上的文章能代表不少持這個意見的韓國人的想法。這篇文章稱「東夷人是韓國人,是大汶口文化的創造者。被稱為『漢字』的文字有可能是高麗人發明的」。

  熱評 漢字生機勃勃不用「申遺」

  這一系列消息隨即引起中國網友強烈反彈,加之韓國此前大動作為端午申遺,一系列「爭端」,引發中韓傳統文化之爭網絡論戰。

  當回顧在chinalanguage 網站上的關於漢字起源的爭論時,網友們驚異地發現這竟然是發生在2002年的事情。而經過搜索後,大家又發現「韓國人發明了漢字」這個話題早已在google論壇等國際論壇上炒得沸沸揚揚,代表性觀點就是:「商以前,韓國人住在山東。後來韓國人入主中原成立了商朝,並發明了一種文字(即漢字),但這種文字不能和所有部落語言相適應。只有華夏部落忍受下來並發展了和其相適應的語言,而周朝打敗了商朝,韓國人退出中原後,就拋棄了漢字重新使用以前的韓語。」

  「這是對中國文化的剽竊。」一位留學韓國的網友「我的中國心」表示了憤慨之情,他說:「有個韓國名校博士和我討論,信誓旦旦地說甲骨文是從朝鮮半島傳到中原的。要知道韓國直到15世紀才有自己的文字,韓國建國後為了『去漢化』才禁止使用漢字的,韓國學者『參考』的史書幾乎都是用漢字寫成的中國史書,它們以前還根本沒有文字記錄的歷史呢。」

  面對韓國學者一套又一套的「論據」,中國不少民眾置之一笑:「任何人都知道中國有著世界最長的連續不斷的歷史,中國文明影響了許多東南亞和東亞的國家,比如日韓。」「當中國人有了那些發明時,還沒有一個明顯的關於韓國人和日本人的區分,他們還沒有自己的民族,怎麼可能發明漢字?」有網友指出,韓國學者的邏輯起點就有問題,他說:「韓國人發明了漢字為什麼自己不用,無償送給中國人而自己又另外弄了一套?」

  也有天涯網友對韓國漢字申遺作了譏諷式的解讀:「漢字對韓國人確實是遺產,因為他們不用了。但是漢字還在中國生機勃勃地活著,進化著,沒死申什麼遺!中國給漢字申遺?除非中國文化滅亡了!」對於韓國的一系列文化「發現」,網友STKAV稱:「恭喜韓國人又發現了漢字是他們創造的,說不定明天他們又會發現了什麼。太陽?月亮?」然後他的結論是:「韓國牛肉為啥貴——牛都吹到天上了。」

  應對 有心有力保漢字「所有權」

  如何保護好漢字,不讓漢字成為別人的遺產?網友各出妙招,歸納起來是「有力」與「有心」。

  「有力」是指過去漢字文化圈使用漢字是因為中國經濟強盛、文化先進,因而有網友提出,新世紀推廣漢字同樣需要先國富民強,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日益強盛,從前的漢字圈國家開始有了重新恢復使用漢字的需求與熱情,這是值得肯定的事。

  除了經濟強盛,推廣漢字還有「心」。古老的漢字是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漢語熱和孔子學院使漢字又一次的大步走向全球。

  還要尊重漢字的發展規律,建國後推行繁體字的簡化,無疑是考慮到繁體的漢字難寫難認,為讓更多的人易於學習和掌握漢字,並由此深入了解和領會中華文化,確有簡化的必要。但凡事物都有兩面性,簡化過度的「第三套簡體字方案」後來便被廢止了。

  講到漢字,離不開書法。在廣東,書法一直是小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近年來省教育廳也多次要求加強中小學書法教育。而浙江近日也將書法教育列入中小學選修課程。

  訪談 漢字表達如此接近生活

  每天都在使用漢字的中國人,似乎不太注意這一古老語言背後的文化淵源。當我們聽瑞典人林西莉女士(Cecilia Lindqvist)講漢字的故事時,才發現自己正跟著一位外國嚮導一起瀏覽著中國的文化史。

  林西莉女士(Cecilia Lindqvist),瑞典漢學家,曾任瑞中協會主席。其代表作品《漢字王國》是她對漢字數十餘年研究的結晶,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了漢字的淵源,是西方人學習漢語的入門書籍。

  記者(以下簡稱「記」):你為什麼要在《漢字王國》這本書講述漢字的故事呢?

  林西莉(以下簡稱「林」):是因為漢字的結構和它最初的形態吸引了我,而且我發現,即使一些受過很高教育的中國人對自己的語言的根也知之甚少。人們在小學、中學和大學機械地進行著漢字教學和學習,卻很少加以解釋。

  記:你這種對漢字的解讀方法有什麼好處呢?

  林:這樣能夠對這些漢字的理解會具體深入,比如,講述這些文字的自然場景——鄉野、山河、動物與植物時,效果就特別好。當我致力於對漢字的象形起源做一簡明、通俗的論述時,就發現原來與漢字表達的生活是如此地接近、有趣。

  記:在這個過程中,你還發現了什麼?

  林:我發現中國文化有驚人的連續性,直到今天人們在廣告、民間藝術和日常生活中,還能看到一些畫面,與三千多年以前文字創造者們經歷的完全相同,令人有一種跨越時空的愉悅感。

  記:你花了八年的時間從事這本書的寫作,而且採用了輕鬆自如的表達方式,作為一個外國人和中國通,你覺得你這項工作的意義是什麼呢?林:中國文化是人類共有的,每個人都有權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對它進行研究、解釋和欣賞,而不管他的民族歸屬。只有這樣才能使它更豐富多彩,更宜於傳播和被人接受。

  記:能舉些有趣的例子嗎?

  林:就以「人」為例吧,「人」字在甲骨文中是人的剖面的形象。她直立著,手下垂或者輕輕地舉到前面。兩個人,一個跟著一個,組成「從」字。兩個人站在一排,便成了「比」字。相反,若是兩個人背靠背,則是「北」字,這與中國民居和其他場所都是坐北朝南有關。而「人」和「言」組成了「信」字,可謂「言而有信」。(記者 鄧毅富 王勇幸)

  新聞連結

  中國使用漢字逾三千年

  相傳漢字的創始,有所謂的「結繩」、「書契」、「八卦」、「河圖」、「洛書」、「甲子」、「圖畫」、「倉頡造字」等說法。《辭海》記載:「倉頡,也作蒼頡。舊傳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造字者。」

  按我國古文字學家的意見,甲骨文是我國「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較完備的文字」。它已經比較複雜,已發現多達3000個以上字彙。

  世界在變,漢字也在變。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

  歷史上,朝鮮民族吸收了大量漢語,公元3世紀的三國時代左右,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此後一千多年,漢字一直是朝鮮半島唯一的書寫文字。到了1443年,世宗發明了「訓民正音」(韓文字母),韓語才改用字母和漢字夾雜標記的方式。

  所以,漢字並非韓國固有文字。

相關焦點

  • 韓國「廢漢字」72年了,現在卻拿漢字「申遺」?聯合國直接拒絕
    韓國正式廢除漢字至今已經72年,在這期間也經常有提倡恢復漢字的聲音,但都沒進行下去,所以現在韓國的年輕人基本上都不會讀寫漢字。韓國要把漢字申遺?先是把端午節拿去申遺,後來又有明星在節目中說中國的古琴,中醫都是源於韓國,民間更有聲音說西施,李時珍,孔子等著名人物的家鄉是韓國,這一樁樁一件件都讓中國人民吐槽,韓國人估計認為火星都是屬於他們的。
  • 已經廢除了漢字的韓國人,為什麼又在身份證上保留漢字呢
    韓國的小朋友們的確不太靠譜,常常自詡為文明古國,各路專家還論證出許多中國的歷史名人以及重要發明和活動都出自於韓國,有些居然還申遺成功。所以,文字,當然再也不能使用別人家的了,那不是有失臉面嗎!可是,韓國人身份證上又為什麼要保留漢字呢?身為中國人的我們,是不是有一點小驕傲呢?反正我是有一點的。
  • 韓國想拿中國漢字申遺?聯合國只直白回應:別再做青天白日夢了
    說到世界上最喜歡和我國搶奪文化的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毫無疑問肯定是韓國了,因為韓國人總喜歡申遺我們中國的歷史文化遺蹟,這早就已經是一件公開的事情了,但是不得不說韓國人的這種做法是引起了眾怒的,不然的話,世界聯合國也不會一次又一次的將韓國提出的申遺請求打回。
  • 韓國人認為孔子是中國人 無人主張朝鮮族發明漢字
    有韓媒稱,日本櫻花中最著名品種染井吉野的原產地是濟州島,同時賞櫻也是韓國文化。對此,中國櫻花產業協會執行主席何宗儒稱,日韓雙方都沒有「資格」,「我們並不是要和日本與韓國打嘴仗,而是要陳述一個事實,很多史料證實櫻花發源地就在中國。」  其實,韓國和日本爭論的並不是櫻花的起源,而是日本最著名的染井吉野櫻花的起源。
  • 他們終於來搶我們的漢字了!難道韓國人又在創造平行世界了?
    但是,使用權不等於所有權;不過有的韓國學者認為,漢字可能是韓國人發明,漢字也應稱為「古諺文」。有這樣一個鄰居也確實非常無奈。韓國雜誌《時事期刊》()在10月9日發表了一篇文章,在介紹漢字演進歷史時,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說法——「漢字其實並非漢人發明」。根據這篇文章所闡述內容,表示最初漢字為甲骨文,而甲骨文很可能是由東夷族文化創造的文字演化而來。
  • 我們剛結束32人破冰之旅一個月,韓國就又來申遺漢字
    為什麼說又,因為韓國這不是第一次申遺漢字了。早在07年和14年韓國都進行過漢字申遺,其中07年鬧的最兇,全國都掀起了漢字申遺熱。但是我們還是太年輕,低估了韓國的無恥程度,韓國居然把魔抓伸向了世人皆知的漢字身上,這一舉動讓東亞漢文化圈的國家都虎軀一震,難道自己傳承了上千年的漢字文化不是源於中國而是韓國?原來韓國才是漢文化圈幕後大boss?
  • 漢字是韓國人發明的嗎?有什麼歷史依據?韓國人真的說過這樣的話嗎?
    (韓國人認為活字印刷術是韓國人發明的,證據就是這部《直指心體要節》的佛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屬活字本,這部佛教也確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屬活字本,可能有更古老的,但目前還未發現。)某些韓國學者經常把韓國以外的一些偉大人物和偉大發明,與韓民族自身聯繫在一起,這種現象在韓國國內是有的,但是,同時我們也必須指出,中國網友在轉載韓國人的這些言論的過程中,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出現了訛誤。為什麼會出現訛誤?這裡面有一個翻譯的問題,從韓文到中文的翻譯過程中,出現了以偏概全,斷章取義的現象。也就是說韓國人確實說過類似的話,但是呢?
  • 韓國身份證上面為什麼有漢字出現?
    但是,朝鮮的上流社會,還是以漢字為驕傲的。士人們科舉考試,考的也是八股文章,也要用漢字書寫。發明朝鮮文字並不代表放棄漢字,而是為了生活方便,然後就發明了拼音,供老百姓學習,讀書人和官方還是以漢字為主流。日本《外交學者》雜誌網站文章稱,1970年,韓國當局下令施行韓文教育,將漢字從教育機構和官方文件中徹底抹去。我覺得這主要還是基於韓國對於過去作為中國的從屬國這件事,是有心理陰影的。
  • 用不用漢字,為何讓韓國人糾結幾十年?
    很多網友好奇,同為深受漢字影響的東亞文化圈成員,韓國為何不能像鄰國日本一樣,完全接受漢字,而是非要繼朝鮮、越南之後,完全摒棄了從漢武帝東徵開始使用至今的漢字呢? 有分析認為,這是韓國人的民族自信不足導致,即便今天的韓國經濟早已崛起,社會也越來越發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3萬美元,是漢字源發地的三倍,且正逐漸趕超日本,但韓國人還是沉寂於民族主義泥淖中無法自拔。
  • 臺灣擬4年完成繁體字申遺 學者稱應以漢字申遺
    臺灣地區:欲為繁體字正名  對於此次推動繁體字申遺,臺灣行政當局核心幕僚還透露一段小秘聞,劉兆玄曾在大陸參觀一個博物館,一旁的外國人很驚訝劉兆玄竟能把古書的文字一字一句念出來。這位外國人說:「這不是兩三千年的文字嗎?」劉兆玄表示,「這就是正體字(繁體字)的重要了,臺灣保存了兩三千年的(文字)活化石。」
  • 壹讀:韓國人要將「火炕」申遺是咋回事
    韓國人正準備將火炕技術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而韓國媒體報導說,擁有火炕生產技術的中國有可能成為韓國申遺的主要障礙,為了「搶佔先機」,他們必須加快申遺速度。 這條新聞讓很多中國人驚詫莫名。韓國人搶到中國的炕頭上了,他們問過趙四、劉能和謝廣坤麼? 不光如此,剛結束不久的索契冬奧會閉幕式上,韓國人還展示了活字印刷,並宣稱他們才是活字印刷的老祖宗。 今天壹讀君就來聊一聊,韓國人要申遺的「火炕」是怎麼回事,以及韓國人到底要幹什麼?
  • 韓國人起名為什麼用漢字?
    姓名這個東西不是中國獨有的,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種大同小異的現象,而我們國家臨近的許多國家也對姓氏名字十分看重,特別是近幾年經濟發展起來之後的韓國,更是因為起名問題弄出了一起起矛盾,讓我們這些外圍人士看不懂,其中最為複雜的就是韓國人的起名傳統了,說起來他們算是外國人,可是起名字卻用的是我們中國的漢字
  • 廢除漢字惹的禍!韓國人婚禮現場收紅包顯尷尬
    對此,韓國年輕一代和老一輩人的觀念有所不同,年輕人認為韓國人就應當使用韓國發明的文字,而老一輩人反駁道,「你們年輕人把諺文用得得心應手,可是出生在漢字一代的我們,用漢字用慣了,無可厚非。」眾所周知,韓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使用的文字是漢字,後來由於廢除了漢字,導致各種弊端顯露出來。鑑於廢止漢字後的種種不便,韓國民眾開始呼籲恢復漢字使用。
  • 韓國妄圖申遺漢字,中國還沒出手,聯合國已對韓國發出嚴重警告!
    韓國妄圖申遺漢字,中國還沒出手,聯合國已對韓國發出嚴重警告! 韓國喜歡搶奪我國文化的行為已經令無數中國人所不齒,很多中國文化遺產被韓國「申遺」。
  • 中華鄰國為何獨日本保留漢字?韓國不配使用漢字,島國值得敬佩。
    李朝實錄》為例,編纂版本全部都是漢字,刺殺伊藤博文的安重根漢字水平也是非常高,可以看出漢字對於半島,越南和日本影響頗深。安重根的「斷指漢字手書」然而,今天除了日本以外,半島越南紛紛廢除漢字,半島改用李朝世宗發明的「諺文」作為官方文字,越南則是使用法屬殖民地時代的拉丁文字作為國語文字,日本在自己語言的基礎上發明了獨有的拼音標記法
  • 韓國人在外網稱漢字不是中國的文字,中國網友:宇宙都是韓國的!
    這些韓國網友在油管上大肆宣揚其所謂的「漢字歸韓」理論,甚至還搬出了自家的一個什麼語言學大師陳夏泰的理論,並以此為依據,有恃無恐地進行宣傳。這個陳大教授是韓國仁濟大學的客座教授,曾於1998年在韓國成立了一個所謂的全國漢字教育促進總聯合會,到2011年更是公開聲稱漢字並非中國文字,而是韓國人的祖先東夷人所創造的文字,順嘴提一句,說孔子乃韓國人後裔的也是他。
  • 韓國2019年恢復漢字教育!中國網友調侃:準備去申遺了嗎
    韓國2019年恢復漢字教育!中國網友調侃:準備去申遺了嗎眾所周知,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源遠流長的歷史,而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也一直影響著周邊國家,其中日本越南韓國就深受我們國家文化的薰陶,其中韓國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 廢除漢字50年,韓國人過春節寫春聯,為何依然用漢字?
    廢除漢字50年,韓國人過春節寫春聯,為何依然用漢字?受華夏文明的影響,東南亞諸國,也都保留了過春節的習俗。中國人的春節是農曆除夕開始的,貼春聯、放鞭炮、穿新衣、走親戚,好不熱鬧喜慶。與我們相鄰的韓國,至今也保留了過春節的習俗,只是,他們的春節並不是農曆除夕,而是選擇在「立春」這天。
  • 韓國將漢字拿去申遺,中國沉默不語,聯合國:根本不存在這種事!
    韓國將漢字拿去申遺,中國沉默不語,聯合國:根本不存在這種事!眾所周知,中國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然成為了一個大國。這麼多年的發展,全是靠著人民的努力衍生出來的,畢竟中國是一個歷史文明古國。但卻總是有國家想要霸佔著中國的東西,比如韓國就是這樣一個國家,曾拿著漢字去聯合國申請,稱這是屬於自己的,而聯合國果斷的給拒絕了。眾所周知,漢語是中國的文化結晶,經過了多少個歲月才得到的。但在韓國人眼中,漢字就是屬於他們的,是從他們國家傳到我們這的,所以按照道理來將,漢語應當就是屬於韓國的。
  • 戳穿那些「韓國人搶中國文化」事件的謠言
    實際上韓國與中國同一天的節日叫做」江陵端午祭「,根本不是中國的端午節,「江陵端午祭和中國的端午節只是恰巧都在那個時間舉行,韓國的江陵端午祭申不申遺也和中國端午節沒一毛錢關係。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在2005年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