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過春節與我國不同步,白紙寫春聯,本來的喜慶被他們玩壞了!韓國春節為何選「立春」?他們沒學錯,我國古代春節就這麼過!廢除漢字50年,韓國人過春節寫春聯,為何依然用漢字?
受華夏文明的影響,東南亞諸國,也都保留了過春節的習俗。中國人的春節是農曆除夕開始的,貼春聯、放鞭炮、穿新衣、走親戚,好不熱鬧喜慶。與我們相鄰的韓國,至今也保留了過春節的習俗,只是,他們的春節並不是農曆除夕,而是選擇在「立春」這天。
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就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
與現代人重視的新春節點不同,秦漢以前,禮俗所重的不是陰曆正月初一,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納福祈年、驅邪攘災、除舊布新、迎春和農耕慶典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後幾天舉行,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歲首節慶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所以,韓國人漢立春當作春節過,並不是他們的發明,只是沿用了古代中國的傳統過法而已。
韓國人過春節源於何時?春節期間都有什麼習俗與講究呢?韓國春節,又稱為「舊正」,與稱新年為「新正」相對應,就是舊曆年的意思。韓國春節是韓國的傳統佳節,傳統上又稱「元旦」、「元日」、「歲首」。
韓國受華夏文明的影響很深,不少韓國人,特別是年長者都知道自己的屬相,天幹地支在韓國也很流行,比如2005年「雞」年,韓國人稱之為「乙酉年」,2006年「狗」年,韓國人稱之為「丙戌年」,2013年稱農曆癸巳年。
同中國人一樣,韓國人也講究回家過年,春節期間,韓國人不管在哪裡工作,也不管離老家有多遠,一到春節,都要趕回家鄉去團聚。中國人很喜歡熱鬧,春節期間街上到處是人,十分熱鬧。而韓國人過春節比較安靜,商店也都紛紛關門休業,街上十分冷清。
過春節時,長輩也給晚輩壓歲錢,不同的是,中國人用紅色的信封包成「紅包」,而韓國人則習慣用白色的信封裝壓歲錢。不僅僅是壓歲錢是白紙包,就連迎新的春節對聯,也是寫在白紙上的。滿大街的白紙黑字,喜慶氣氛一下子讓韓國人給玩成黑色幽默了!
雖然現在韓國廢除漢字已近50年,韓文得到很好普及,但是,迎新的春聯,仍由漢字書寫。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只有漢字的形式之美,與對聯的內容之美相互配合,才能展示奉春聯之美。韓國春聯的內容,最多見的是「立春大吉」「建陽多慶」「國泰民安」等,表達了對於家人安康、國家穩定的祝福。其中,「建陽多慶」意為期待陽光燦爛的日子增加,福慶不絕。
韓國過春節,也是緬懷先賢、祭祀祖先之日。另外,韓國人在春節還有吃「五辛菜」的習俗。五辛菜一般指的是韭菜、山蒜、水芹菜等五種味道較重的蔬菜。立春吃五辛菜,有兼備儒家五德和身體健康的寓意。
韓國人過春節的習俗由來已久,據說從新羅時代起,韓國人就開始過春節了。然而,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韓國人過春節的習俗,卻被日本人給生生斬斷了。日佔時期的韓國,過春節是被嚴格禁止的,這是為了從文化上割裂韓國與中國的關係。當時如果某個孩子的飯盒裡被發現祭祀用食品,這個孩子就會受到處罰。
春節作為一個傳統的節日,在韓國經歷了一段「等待」的歷程,直到1985年,它才以「民俗日」的名稱再次出現在韓國民眾的生活中。1999年,韓國正式恢復了春節這個節日,時間就是中國傳統春節的「立春」日。韓國規定,春節放假三天,是一年中假期最長的,足見他們對春節的重視與依戀。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