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匾額文化的發祥地和故鄉,中國民間遺存的古代匾額,無論是品質還是數量,都遠遠超過韓國。但是,比較中韓兩國對待匾額文化的態度和保護的舉措,中國目前還存在許多不足。
從江陵端午祭到暖炕技術,近年來諸多源於中國的文化遺產被韓國搶先申遺,引起公眾的強烈反響。據悉,韓國又要將匾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向聯合國申遺。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館長姚遠利在接待韓國國學振興院學者來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參觀交流時,獲得了這一消息。
韓國曾就國門「光化門」是否懸掛中文牌匾進行過全民討論,最終決定保持文物原型,也因此恢復了歷史上的漢字牌匾傳統。韓國雖小,匾額遺存數量也少,但近年來卻以國家之力在全國徵集到1300餘方匾額,陳列在國學博物館中,並邀請相關專家學者組建專門學術機構進行研究。韓國國學振興院還將於12月22日舉辦以「傳統匾額的記憶遺產價值」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姚遠利館長收到了這次大會的邀請函。
姚館長說,漢字匾額包含有諸多文化內涵,承載著諸多中韓之間的文化交往記憶。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內收藏有清代翁方綱的「勵之志」和阮元的「助興文教」這兩塊匾額。而翁方綱、阮元與韓國「書聖」金正喜有著不解之緣。翁方綱的「勵之志」題寫於嘉慶十五年,同年金正喜考中進士後隨父親來到中國。金正喜一直遵循其師樸齊家「吸收外物以善己」的教導,非常珍惜到中國的遊學機會。78歲的翁方綱十分賞識24歲的金正喜,破例收其為弟子,題寫了「酉堂」匾文以贈,並向其傳授了自己治學經驗32字箴言。相交八年,翁方綱的治學精神和書法風格對金正喜產生了極大影響。而金正喜的另一位老師阮元被尊為「一代文宗」,尤其在金石上造詣頗高,金正喜也多受其指點,回國後成為韓國金石學派的開創者。
由於一衣帶水的地緣關係及交流頻繁的歷史背景,漢文化已成為韓國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姚遠利表示,中國是匾額文化的發源國,從春秋戰國開始使用匾額,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曾有「無處不匾」、「無門不匾」的盛況。儘管「以牌易匾」之後,匾額曾被視為封建文化代表,慘遭損毀,但是,這不能抹殺中國作為匾額發源國及傳播者的事實。
圖源網絡
就韓國匾額申遺的話題,愛新覺羅皇家文化保護委員會副主任曾力先生認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的實質,就是爭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話語權和行業標準的制定權,是一場文化傳承的正宗傳承宗屬權之爭。
傳統文化的價值是所積澱的文化精華可以滋養當代人的心靈。在這個意義上,中華傳統文化是不朽的,也是值得我們這些後人傳承的文化瑰寶。歷代遺存的主要匾額類型,都不同程度地傳達了中國人獨有的「漢字美、意境美、禮儀美」。比如,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內陳列的明清兩代32名狀元題寫的40餘方匾額,展現了中國書法之美的不同風貌。不僅一筆一划一絲不苟,而且字正神足,堪稱垂世範字。另外,廣西收藏家蔣耀強先生個人收藏了從南宋至清末的3000餘方匾額,包括科舉匾額、堂號匾額、勵志匾額和祝壽匾額等。在這些書法考究、寓意深遠、製作精良的古代匾額中,我們可以窺探到中國古代社會崇文尚禮和儒雅謙和的風範。
應該說,在匾額文化的發祥地和故鄉,中國民間遺存的古代匾額,無論是品質還是數量,都遠遠超過韓國。但是,比較中韓兩國對待匾額文化的態度和保護的舉措,中國目前還存在許多不足。細究根源,雖然一言難盡,但也可以大致梳理出一二。比如,清末科舉制度的終結,導致延綿中國1300餘年的科舉匾額文化隨之走衰。自從「五四」以來,中國以「全盤西化」為口號所倡導的「白話文、簡體字、豎排匾和從左至右橫向排版」方式,讓精雅考究的繁體字橫排匾額失去了文化傳承的根基。文化基因的變異,導致了匾額文化的變味。此外,現代化城市樓房的勃興,高樓多戶式樓房建築格局,也進一步束縛了原本服務於獨院平房文化氛圍的匾額文化發展。
匾額文化是否需要與時俱進,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學術話題。但是,傳統匾額文化其實並沒有完全從中國社會生活中消失,它還在以店鋪題匾等文化方式延續著歷史文化使命。只是,我們是否可以暫時放慢匆忙前行的步伐,回望一下中國古代匾額文化的原始寓意和精微大意,在主流傳媒上多增加一些推介與宣傳,多在國家級博物館裡增加中國古代匾額的展覽。(文/黃小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