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寶寶跟我家如如一樣大,2歲了,最近聊天中朋友說孩子不聽話,老拿筆往牆上畫、沙發上畫,說也不聽,都不敢讓玩畫筆了。
如媽很奇怪,因為如如好像沒有往牆上沙發上畫過,如如很早就接觸了畫筆,好像還不到一歲半吧,一直都是往畫本或者書上畫的,從來沒有往其他地方畫。如媽問朋友是否給孩子提供了畫本,是否教孩子往本上畫。朋友說,提供了呀,可就是不愛往本上畫,一會就要往牆上、沙發上畫。
那朋友家的寶寶為什麼會喜歡往牆上或沙發上畫呢?
朋友認為孩子就是不乖,這個階段就是不聽話,應該進行嚴格的管教了。可是如媽認為孩子雖然天生性格脾氣有差異,而且也有讓人抓狂的2歲這一現象,但是同時如媽也認為孩子的很多行為,歸根到底還是大人行為的一種映射。
所以如媽打破沙鍋問到底,讓朋友描述一下具體的發生場景。
朋友說:就是給她拿出來畫本和畫筆,告訴她畫到本子上啊,可是畫不了兩下,就不畫了,就去往沙發上畫了。
如媽心裡頓時有數了。如媽描述了一下如如是如何接觸畫筆和畫本的。如如接觸畫筆和畫本,是在年初疫情的時候,當時也不能出去玩,所以就在家開發各種可以玩的項目。當時如媽給準備了畫筆,給訂了一本畫本,然後告訴如如這個筆是畫到這個本上的。如如也很好奇,也拿著在本上畫。如媽和如如一起畫,一邊畫,如媽一邊問如如,這個筆是什麼顏色的啊?一邊也給如如解說,媽媽這是花了一個太陽,太陽圓圓的,是黃色的,還需要發光。如媽會給如如畫各種形狀,一邊畫一邊教如如什麼是圓形,什麼是三角形。如如喜歡佩奇,如媽還給畫了佩奇、喬治、佩奇媽媽、佩奇爸爸,畫的時候會跟寶寶一起說各自的人物特點,如如都很喜歡,很快就能說出來佩奇是紅裙子,喬治是藍色的衣服,而有睫毛、塗口紅、穿高跟鞋的是佩奇媽媽,戴眼鏡的是佩奇爸爸,佩奇爸爸還有一個大肚子。還給如如畫各種她喜歡的繪本裡的人物,吃紅蘿蔔的小兔子,摔倒了的小老鼠……,如如都很喜歡。
大家看到有什麼區別了嗎?
就是大人對孩子的投入不同。拿出筆拿出本,丟給孩子,你畫吧,孩子會畫什麼呢?什麼也不會,就亂畫線條唄,很快就沒意思了,沒意思怎麼辦呢,去別的地方畫畫,於是牆上、沙發上都是。這個時候大人出來說,你不能往這兒畫,也不能往那兒畫,當然不管用,也沒什麼有效的約束力,也沒有有效的吸引力,反而孩子會發現,咦,我往牆上畫可以吸引媽媽的注意力。所以,下次繼續。
而大人對孩子專注的陪伴和投入,使孩子的注意力全放在畫出來什麼樣的形狀,什麼樣的顏色,什麼樣的角色上面。那麼這一件事就變成了好多件事,不僅是在陪孩子畫畫,孩子還在其中辨別了顏色,學會了形狀,學會了抓住不同人物、事物物的特點,甚至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所以說,大人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縱使孩子的性格脾氣有差異,然而你怎樣對待孩子,孩子就會給你怎樣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