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根據下面的漫畫詞材料,結合自己的思考,寫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體裁不限,角度自定,題目自擬。
以「偏見」為題目的一幅漫畫:畫面中,一位「獨眼龍」舉起錘子,將眼鏡生產線上所有的眼鏡都敲成了「一隻眼」。(原漫畫丟失)
【下水文一】
「別具隻眼」原本比喻具有獨到的眼光和見解,可要是這「獨到的眼光」若真成了「一隻眼」,那恐怕就難以「別具」了。
「隻眼」看天空,往往只能看到陰天看不到晴天,只能看到黑夜看不到黎明,只能看到風雨看不到彩虹。於是,看同伴就只有缺點,看下屬就只有弱點,看集體就只有疵點,看生活就只有黴點……因為「隻眼」出現了視覺缺失,其視界中的人、事、物,統統都是變形的和扭曲的,就像漫畫中那位「獨眼龍」先生,自己只有一隻眼睛,那麼天下的眼鏡在他心中,都只能允許有一塊鏡片,另一塊鏡片就是多餘的,就是有礙觀瞻的,只有將其敲碎才能獲得心理安慰。
只具「隻眼」,視界就會變得模糊:「我覺得」這個人一無是處,居然評上先進了;「我認為」那個單位問題成堆,竟然登上報紙了;改什麼種植模式,按老一套辦就是了;管什麼生態環境,經濟指標上去就行了!
只具「隻眼」,心胸就會變得狹隘:農民工子女為什麼要在城裡上學?下崗女工為什麼要享受社會福利?「超女」怎麼能進北大唱歌?學者怎麼能喜歡周杰倫?
只具「隻眼」,言行就會變得偏激:農家老太佔道經營,砸!拆遷戶不按時搬遷,趕!下級不聽上級意見,撤!……就是這「隻眼」,看人不順眼,看事不順心,於是片面、主觀、武斷裹挾在一起,害了多少有能力的人!毀掉了多少有希望的事業!
與「隻眼」相對的是「雙眼」。善於「雙眼」看世界的人,既能看到「天下烏鴉一般黑」,也能看到「日本有隻白烏鴉」;善於「雙眼」看世界的人,既能看到經濟發展的GDP,也能看到精神建構的DNA;善於「雙眼」看世界的人,既能看到金融危機的弊端,又能看到潛藏其中的機遇……他們的「雙眼」中,蓄滿了睿智,其心胸往往是寬廣的而不是狹隘的,看問題往往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分析事物往往是客觀冷靜的而不是主觀武斷的,因而他們永遠比「隻眼」高明!
「隻眼」中的色彩是單調的,「雙眼」中的色彩才充滿了赤橙黃綠;「隻眼」中的人物是靜止的,「雙眼」中的人物才有豐富的表情;「隻眼」中的事物是平面的,「雙眼」中的事物才有立體的凹凸。
「雙眼」中的世界博大遼闊,「隻眼」中的天地狹窄逼仄。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多元的、多彩的,「隻眼」看世界大多會看走眼,只有「雙眼」才能把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所以,袞袞諸公,千萬別具「隻眼」看人看事啊!
(寫於2006年2月)
【自我感悟】
這則漫畫材料,我一口氣寫了三篇下水文。本文根據漫畫內容,試圖抓住成語「別具隻眼」,進行一種別樣的解讀。於是,自己在行文中,將「隻眼」一詞曲解趣解為「一隻眼」,以契合漫畫中「獨眼龍」砸碎眼鏡片的內容。其議論方法主要是正反論證,先是「反」——「隻眼」對人對事的表現和危害;後是「正」——「雙眼」看世界看生活的全面與深刻。儘管文中沒有多少具體的例證,但因為文章在「別具隻眼」一詞上展開筆墨,文章也許就多了一點別樣的韻味。
【下水文二】
這是一個櫻花爛漫的國度,古名扶桑,今曰日本。
我們和這個被稱為「大和民族」的歷史關係,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大唐以至更遠,鑑真東渡等感人故事迄今還活躍於歷史的冊頁之中。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對這個國度有著太多的複雜情感。也許,東瀛那漫天飛舞的櫻花,永遠也消融不去六十年前的硝煙。
「軍國主義」、「戰爭機器」、「法西斯」,這一系列頭銜扣到日本頭上,肯定再恰當不過。一代代中國人只要提起它,總會想到東北山林深處的細菌試驗,想到血淚斑斑的慰安婦,想到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由此上溯到1895年的甲午海戰,「吉野」號橫衝直撞的魅影,「致遠」艦上鄧世昌悲壯的吶喊,還有北洋水師全軍覆滅的滔天遺恨……是的,日本軍國主義者留在中華民族心頭的瘡疤,怎能不讓人刻骨銘心?又豈能讓時間風化記憶?
當寬容的中華民族大度地放棄了戰爭賠款,當中國人民希望不再延續民族間的仇恨,當勃蘭特總理為猶太死難者屈膝下跪真誠懺悔時,大和民族的「靖國神社」,仍然在繚繞的香火中為戰爭惡魔高擎著招魂幡,幾經篡改的教科書仍在櫻花的馨香中為軍國主義的殘暴塗脂抹粉,難怪中國人民難以抹去心中的積怨!
帶著血淚的歷史形成了民族之間的成見,成見堆累出來的偏見也就不可避免了。於是,日本的發展總讓我們有些人不屑一顧,日本的強大總使我們某些人嗤之以鼻,「小日本」的蔑稱一代一代地傳下來,抵制日貨的呼聲似乎一直就難以停息……
我們能不能冷靜下來,拋卻心頭鬱積的偏見,去嗅一嗅東瀛的櫻花,看一看太陽旗發出的光輝,想一想大和民族為什麼那樣不可一世?
試想,當「天朝上國」拉著封建的破車自娛自樂,而後被外族的堅船利炮轟開國門一蹶不振之時,為什麼人家日本的明治維新竟然讓一個彈丸島國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為什麼一個資源極其匱乏的蕞爾小國在三十年的時間裡便實現了民族的騰飛?大國的崛起,往往伴隨著改革與創新,明治天皇做到了,大和民族做到了,而遵守祖宗禮法的大清王朝卻做不到,自詡為地大物博的華夏大國卻做不到!結果讓一個我們瞧不上眼的小國任意宰割,使那一頁心酸的歷史成為我們民族永遠的傷痛!
再想想現今吧,當我們習慣於髒亂差充斥大街小巷時,為什麼日本成千上萬觀眾坐過的體育場不見一片紙屑?當我們的中藥數千年一成不變時,為什麼日本人能將其巧妙包裝高價遠銷歐美?當我們讓「山寨」成為一種時尚時,為什麼大和民族的產品一次次點亮世界各地消費者的眼球?還有,日本民眾的勤勞踏實、責任心、使命感、協作精神,我們怎麼就不能理性地反思反思呢?
我們當然不會覺得大和民族的月亮比我們圓,不會自卑到說小日本什麼都比我們好,但人家崛起的腳步中,一定有值得我們肯定的步調;人家紛紛揚揚的櫻花中,一定有我們可以嗅到的芬芳!
當我們拋卻了偏見,再去看看東瀛吧,那片曾經充滿罪惡的土地上,三月輕盈飄飛的櫻花,也應該是很美的吧?
(寫於2006年2月)
【自我感悟】
不少學生對我說:材料作文寫文章總是會陷入「引議聯結」的議論文套路,經常這樣寫太沒意思了,怎樣才能掙脫套路,寫出新意?我的第二篇下水文就是想給學生一幅新臉孔。我想到了發達的日本,想到了日本的櫻花,於是決定就從「櫻花」入手寫這篇不遵「套路」的作文。
對日本這個國家,我們有著複雜的情感,這種情感中更多的是一種仇恨,因為仇恨所以就多了偏見,怎樣看待日本的崛起?怎樣學習大和民族的長處?我們是不是應該拋卻偏見,多一點理性的反思呢?
【下水文三】
紅顏的誤讀
翻讀史書,總能看到「紅顏禍水」的詞眼;聽人論史,總是不乏「紅顏誤國」的感喟,似乎千古興亡總是紅顏們在播風弄雨。於是,大廈傾覆的髒水挾帶著歷史的偏見,一次次潑向國色天香。
當史官們的眼睛蒙上了煙塵,那所謂秉筆直書的文字就扭曲了平仄,千古紅顏在缺乏公平的誤讀中猙獰著美麗的面孔:商紂王的荒淫是惑於妲己的狐媚,周幽王的亡國是緣於褒姒的笑靨,夫差的江山因西施的粉黛淡褪了色澤,玄宗的社稷因玉環的裙裾遮掩了安寧,大順政權的轟然坍塌亦是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為了紅顏而怒髮衝冠……
這不是一個幾千年來一直由男人掌握國家話語權的社會嗎?人君們誰不說自己是神權天授、英明絕倫,為什麼柔弱女子幾根長長的髮絲就能讓乾坤顛覆、社稷陸沉?
史官們的「如椽大筆」褒揚男人的功績從來不吝筆墨:秦王掃六合氣吞山河,焚書坑儒就另當別論了;貞觀長歌響遏行雲,玄武門兵變就不必糾纏了;大清鐵騎縱橫四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就忽略不計了……而紅顏們的罪過是一定要清算的:馬嵬坡前六軍不發,唐玄宗或無過錯,楊貴妃則罪責難逃;呂雉毒殺趙王如意、砍斷戚夫人手足,喪失人倫;慈禧囚光緒於瀛臺,埋珍妃於枯井,令人髮指;至於武則天,誰能記得你垂拱而治,銘刻於史書的就是你視丈夫為傀儡,黜兒子於他鄉,反唐為周,牝雞司晨,大逆不道!
男人們嘯傲山河,那是叱吒風雲;男人們坐擁江山,那是頂天立地;男人們生殺予奪,那是英雄氣魄;而一旦男人們江山易主,則不是男人之過,而是紅顏之禍了!
歷史,真是豈有此理呵!難怪大師魯迅憤憤然揶揄:「中國的男人,本來大半都可以做聖賢,可惜全被女人毀掉了!」
歷史,難道你也瞎了一隻眼,只看得到誤國的紅顏,看不到興國的英姿嗎?看看吧,大漠窮秋,昭君的車馬碾過塞外的煙塵,天姿熄滅了烽火;荒月迷離,文成公主的駝群穿過雪域的雲霧,國色軟化了鋼刀;刀弓車馬之中,蕭太后的柳眉震懾著強豪,豐盈了契丹山水;國運危難之時,孝莊皇后的杏眼逼視著鬚眉,疏通了大清龍脈……只可惜,紅顏禍水被盡情地誇張與渲染,紅顏的膽識與韜略便在偏見中萎縮和凋零了!
一直以來,歷史的功績似乎總是由男人們分享,亡國的責任似乎總是由紅顏們承擔。究竟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撥開歷史的雲霧,拋開人為的偏見,讓誤讀的紅顏得到真正公正的解讀呢?
(寫於2006年2月)
【自我感悟】
第三篇下水文,還是想引導學生突破議論性材料作文「引議聯結」的窠臼,讓文章有一些與眾不同。一是沒有像一般作文那樣,四面出擊,泛泛而議,而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聚焦於歷史上對「紅顏」的偏見,全文所寫的就是一個內容:歷史對紅顏的誤讀。二是試圖寫得厚重一點,有深度一點,所以文章觸及的是「紅顏禍水」這一人云亦云的話題,筆墨主要在歷史人物中遊走,試圖撥開歲月的迷霧,引發讀者對歷史真相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