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兒」這一詞兒,在過去的老北京俚語裡頭,特指無所事事的老混混兒。到後來電影《老炮兒》火了之後,就慢慢變成一個褒義詞兒。泛指的意思頗多,卻也沒有一個準確的概念。
但真當有這麼一人兒,透著那股子「渾不吝」的北京老爺們勁兒的時候,您肯定會說:「這不就一老炮兒麼。」
要論京圈裡有名的幾位老炮兒,大家肯定耳熟能詳。但今天咱們不聊那沒營養的八卦,就談談這幾位老哥哥在「京味語言」上的造詣——論罵人的藝術。
罵人也分三六九等,也講究雅俗共賞
很多人對「罵人」這個詞兒都懷有敵意和偏見,認為這就是俗的,就是上不了臺面的,就是惡臭的。但就語言藝術而言,潑婦有潑婦的罵法,流氓有流氓的懟法,文人墨客也自有引經據典的抨擊法。
當年魯迅拿筆桿子當武器罵了無數軍政人物,句句珠璣針針見血,沒有一句話帶著髒字兒,可謂是近代史上「噴子界」的祖師爺。
面對小報記者的無事生非,魯迅先生還特地作文《論「他媽的」》嘲諷那些道貌岸然的無良媒體人。
但就今天而言,最解氣的還是馮小剛怒懟無良記者的那句「我**真想抽你!」
2004年《天下無賊》電影發布會的時候,馮小剛當著百名電臺記者的面氣到爆粗口。原因是一名記者為了博取關注度,將眾多明星的家庭住址登刊在公眾雜誌上,從而帶來了非常大的麻煩與困擾。
更導致馮小剛家門前,天天有人徘徊蹲守。
剛開始時,馮小剛仍保持著其風度,逐字逐句的擺明著不妥之處。這罵人也講究個在理,胡攪蠻纏那是真混蛋。但這無良記者顯然沒有任何抱歉的態度和懺悔之心,仍舊死咬一口。
這好麼?這不好。對付這樣的人該怎麼辦?
「我真**的想抽你!」老炮兒的這股勁兒就上來了,對付不要臉的人,那只能講究俗辦法。
中華文字博大精深,罵人如點穴。拐彎抹角那是隔靴搔癢,不如這一招制敵來得痛快。雖說公眾人物口吐芬芳著實不雅,但氣急了,語言藝術就成了發洩口。
京圈裡著名的「文化流氓」王朔,圈裡罕見的性情中人,罵起偽君子和真小人來,也是「渾「得叫人不得不服。
媒體圈喜歡偷龍換鳳指鹿為馬的卑劣手段,從魯迅那個年代到如今依舊「盛行」。視頻掐頭去尾誤導觀眾,說話斷章取義帶偏走向,更有些被廣泛關注的媒體平臺,輸出一些「不正確」的價值觀,給青少年帶來消極的負面影響。
王朔的性子雖「渾」,但敢做敢當。在指責無良媒體公開私人談話這件事情上面,王朔先反省了自己,再一件一件指出媒體「行徑下流」的所在和影響,直潰敵人要害。
盜亦有道,可惜某些記者沒有。面對錯誤事實,仍不知悔改,似乎王朔的一句句「卑鄙下流無恥」都罵不到他們臉上一樣。
再厲害的罵人高手在遇到「不要臉面」的人時,都要甘拜下風。這個時候,媒體人「極崇高的假面」撕扯不下來了。
但王朔沒有輸,因為他表達出來了他的不滿。可惜那個記者連狡辯的話都站不住腳,她是沒有資格罵出口的。
梁實秋:罵人的藝術,有十種
先前兒咱說了魯迅先生是「罵人不帶髒字」的高手。其實與他相愛想殺的大文豪梁實秋先生,也是位精同「口誅筆伐」之道的「罵人」大師。兩人就實力而言,基本難分伯仲。
梁實秋先生還特地為後人貢獻了一篇《罵人的藝術》,小編就以此做為圭臬,跟各位聊聊這京圈大佬的罵人藝術。
馮小剛導演的那句「真**想抽你」實則是用了這招「知己知彼」。
知道對方有錯,自己佔理,對方無法拿自己錯來做文章,那麼這招就行得通。要不對方回敬你兩句,不佔理自個兒也挺不直腰。
要是兩人都有錯怎麼辦?來,王朔這招「無罵不如己者」可以登場了。
我有錯,但是你的錯比我更大,我認錯在先,你死不悔改,這樣你的回罵也無人理會。所以就有了媒體「戲耍」老百姓,後來發文澄清被認為是欲蓋彌彰這一出了。
罵你,不光是在發洩情緒,也是在教育你。最後來一句「媒體人應該和我一起保持自律」升華了下主題,這立意不就立馬上來了。
罵人也最忌浮躁,講究「態度鎮定」。這一點,小編最服葉京。
葉京淡出公眾視野這麼久,很多朋友可能不了解他。他可是在京圈裡舉足輕重的一位老大哥,當年北京演藝圈的半邊天。
相比較馮小剛和王朔的脾氣火爆,葉京更有一種四平八穩的性子。凡事兒看得通透,無論對方多麼來勢洶洶,總是輕描淡寫一句話給懟回去了。
就像主持人在一次訪談節目中問葉京,王朔要拍新電影葉京要出新書,這是不是聯合炒作。面對主持人犀利的逼問,這老大哥就是一句:
「對,是炒作。誰讓你們願意幫我們炒作了呢?你活該,我們還沒花錢。我們還一分錢都不花,就炒作了。」
直噎得主持人啞口無言,本想爆個熱點,沒想到被點名要害。葉京明擺著罵媒體煽風點火,瞧熱鬧不嫌事兒大,結果費了半天力氣成全了別人。
這一點又應了一招「旁敲側擊」,我罵你,還要原諒你,方顯得我的度量。
後來葉京又批判了各種演藝圈的不良現象,可所謂是精彩連連。但篇幅有限,小編不能在此一一贅述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但咱話說回來,北京老炮兒各個都是性情中人。前有葉京,後有李成儒。葉京懟人那是帶著大院子弟桀驁不馴的野勁兒,李成儒則是有一股子胡同大爺熱心腸的味道。
那罵你,是對你好。對事兒不對人,講究「遠近交攻」,絕不牽連到別人。
就看《演員請就位》裡李成儒老師「教科書」級別的懟人方式,那可不是簡簡單單的發洩情緒了,那是在教你做人。
很多人都指責李成儒「火力太猛」,那真是被呵護在溫室的嬌花沒經歷過外界的風吹雨打。要是見識了前幾位老哥哥的罵人功力,估計自慚形穢到發誓不再踏入這演藝圈。
李老師更多是在育人,不在罵人,可惜境界不同,很多人不懂罷了。
和李成儒同一「出言典雅」派系的馬未都,在罵人上面,可比含蓄保守的李成儒要多了些花樣。
含沙射影,引經據典,博古以觀今。聽到最後,這才明白,喲呵,馬大師這是罵人呢。直罵得你面紅耳赤,抬不起頭來,也不敢回一句。
這是為什麼?你回一句,那是在撿罵呢,人家可沒指名道姓。但每個字眼「扣」得恰到好處,除了沒送上姓名,這一句句都罵到鼻子尖了。
就拿馬未都評價商業片導演的一句話來說吧,「那是把人給誆到電影院去了」。這一個「誆」字兒,真「殺人不見血".
說到這兒,排名不分前後,各位京圈老炮兒在罵人方面,那都是行家!究竟誰最有味道,各位看官心裡自有一番較量。
郭德綱:論罵街,我是祖宗
郭德綱曾經自嘲過一句話:「吃一口唐僧人長生不老,罵一句郭德鋼大紅大紫。」
就論演藝圈相聲界風雲幾十載,還真沒有能罵得過郭德綱的。無論你是何方神聖,再惡毒的言語擱在他面前,也能笑眯眯地四兩撥千斤給你還回去。關鍵還饒上幾句,給你氣得不輕。
之前引用梁實秋的《罵人的藝術》裡頭,歸納了十種罵人方法:
一知己知彼;二無罵不如己者;三適可而止;四旁敲側擊;五態度鎮定;六出言典雅;七以退為進;八預設埋伏;九小題大做;十遠交近攻。
就這十種,敢問郭德綱哪樣不運用得是爐火純青?再端上那看破世間滄桑的姿態,按網絡用語的說法,那就是「任你暴躁如雷,我亦穩如老狗」。
這讓一些抨擊他的人不得不感慨萬千,這郭德綱罵人,定有什麼過人之處。
這過人之處,有一點不難猜,人家吃的是相聲演員這碗飯,嘴皮子比誰都利索,腦瓜子比誰都靈光。包袱一鬥一個準,明擺著是罵人,但旁觀者聽起來就是逗樂。
您瞅瞅誰罵個人還洋洋灑灑一大篇,引經據典,各類故事齊上陣的?郭德綱就是,先打邏輯牌,說清其中緣由,再開罵。說關鍵點上了,還得講個小故事暗諷一下你給大家助助興。
再往深了說,郭德綱就是位「雅俗共賞」的集大成者。他本人也說了,本身相聲就是俗的,源自老百姓的「窮人樂」,要讓它登上大雅之堂,那就是「脫了褲子聽崑曲」了。
他罵人講究俗,但也不能少了雅,看罵給誰聽了。罵文化人,那滿篇就恨不得是八股文,咬文嚼字得查字典才能明白「哦,這**是罵我呢」。罵網絡噴子,那可就沒那麼多講究了,直接各種類比動物的排比句送上,罵得跟順口溜兒似的。
更多要佩服郭德綱的,是他那頓悟人生的心態。遊戲人生,瀟灑恣意,似乎什麼都不放在眼裡。
有人說他傲,其實並不然。在很多節目裡,包括訪談中,郭德綱面對囂張的後輩也能保持著謙虛的態度。
但他也會回懟:「一個人三十歲之前不狂,沒有出息;三十歲之後還狂,肯定沒有出息。」
很多人對於罵人,或者京罵,都會將一些汙言穢語先入為主。甚至很多人真的在罵人的時候,也會帶上對方祖宗十八輩和問候家中女性。
其實罵人是一種道德觀念。何者該罵,何者不該罵,這個選擇的標準,是極道德的。不是簡單的發洩情緒那麼簡單,要不罵多了,總會要挨揍的。
這篇文章的娛樂性很高,大家就看個樂呵。在最後送上各位梁實秋老先生的一句話:
「今以研究所得,公諸同好,或可為罵人時之一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