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產品設計中,彈窗可以做哪些事情?

2020-12-14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了解彈窗的類型和可以做到的事情,可以幫助我們在設計中做出更合理的決策,並且有助於我們梳理和規範現有產品框架、制定和完善設計規範。

在設計B端產品時,產品經理和設計師總會為寫一個問題爭執不休:在有限的頁面空間,是否還能放些什麼?而彈窗它可大可小,且能在當前二維頁面之外衍生無限的空間,幾乎可以做到所有頁面能做的事,同時對於開發來說隨便在html中加一個<alert>和一句話就能生成一個最簡單的提示彈窗。是的,在產品設計中,彈窗真的太「方便」了!

或許正因如此,彈窗可能是產品設計中最被濫用的一種常用控制項了。如果用戶打開一個連結或是按鈕後充斥的是一層層的彈窗,用戶會感覺你的產品太複雜太難用!更糟糕的是,有的產品會很粗魯的彈出各種「提示」、「警告」,還需要強制用戶去點擊或關閉——可能設計者以為這種」溫馨提示「是「已用戶為中心」,但很多時候我們完全可以以一種更為溫和的方式來提醒用戶(如toast、懸停浮層、輸入框旁邊的橙色文字等)。了解彈窗有哪些類型、可以做什麼,能夠幫助我們在設計時做出更合理的決策。

彈窗,是一種「展現於頁面之上的一種信息容器」,在x、y軸的平面空間之外擴展了頁面的維度和深度,它是一種比頁面更靈活的信息容器。細分下來會有很多類型,但並沒有一種很明確和統一的叫法。在移動應用流行以前的網頁設計中,有對話框(Dialog)、警示框(Alert)、彈出層、彈框、浮層(popup)、氣泡……現在,因為響應式設計和多平臺統一的趨勢下,甚至也有將android的toast提示、Actionbar,以及ios的透明指示層(HUD)和也算作是「彈窗」的一種。同時,非模態各種浮層和窗口,類型和用法千差萬別;鑑於此,我在這裡重點探討我們在B端產品(PC端)中常用的傳統意義上的「彈窗」。

以功能和用途為維度,筆者將彈窗分為三種類型:信息展示、任務、反饋。

一、信息展示

1、解釋或說明

一般由用戶主動觸發的,包含圖文信息,少數會有簡單的操作按鈕,如「確認」、「知道了」等等。典型場景有:歡迎界面、操作說明、幫助、功能引導、取數說明、查看詳情、預覽或查看大圖……

這種彈窗一般用來對頁面內容作補充,用戶通過點擊圖標或文字按鈕,可以在當前頁面展開彈窗。比如業務介紹、圖表的取數說明、操作說明和引導等,這類信息往往與當前頁面緊密相關,且從屬於當前語境,所以並不適合用跳轉頁面、並列tab其或二級頁面的形式來表達,因為這樣無疑會加深頁面層級,增加用戶的認知負擔。尤其是對一些很重要的操作說明或引導,甚至可以在彈窗中使用翻頁或tab頁籤的形式來擴充彈窗的顯示空間。

需要說明的是,很多產品喜歡對那些普通的欄位解釋和說明也使用帶遮罩的模態彈窗,並需要用戶點擊才顯示。這是一種很糟糕的設計。這種解釋說明,完全可以用一般的非模態浮層來代替,用戶只需要懸停就可以快速瀏覽,並且快速離開(移開觸發區按鈕或點擊空白區域)(當然,如果內容太多,可能你要考慮設計跳轉到新的頁面而不是使用浮層或彈窗)。

類似這種頁面的補充說明,使用懸停浮層體驗會更好。

2、內容拓展

這種類型常見於一些圖表統計頁面、列表頁面。由於頁面布局的限制,以及突出核心需求的原則,我們只會給用戶展示最關心的統計結果和欄位,不會也不可能把統計圖表的所有詳細數據和說明展示在當前頁面。而這些內容往往又並未多到需要一個新的頁面來容納(同樣會增加頁面層級),所以這時候就可以用彈窗來呈現。

內容擴展型的彈窗,主要有以下場景:查看詳情、預覽圖片、數據透視、歷史記錄……

對於這種彈窗,模態和非模態並沒有很大的差別。一般來說,如果是內容較少,並不會佔用較大的屏幕面積,使用非模態的會更合適。因為用戶只需要掃一眼內容就行,模態的可能會給用戶一種「被打斷」的感覺。而且,使用非模態的可以直接展現在目標旁邊,關聯性更好,同時可允許用戶快速切換查看其它同類彈窗,且不會影響對其他的模塊的操作和瀏覽。

3、彈窗的擴展樣式——側滑面板

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彈窗」,會以側滑的形式出新,而不是加遮罩層的模態彈窗。這樣做的好處是,用戶在查看彈窗內容的同時,不會失去當前頁面的信息,方便用戶進行對比、參照和檢閱;同時並不會影響用戶對界面其他區域的操作。這種形式一般在表格中出現較多。當然,這裡的彈窗並不局限於一般的對話框樣式,我們也可以使用側滑浮層。

而對於那些信息量較大(可能有滾動條、拖拽操作等),甚至會有一些可選的支線任務或擴展操作時,建議最好使用模態的彈窗。這樣可以讓用戶的注意力更為聚焦,且可減少可能產生的誤操作(一些非模態的彈窗允許用戶點擊彈窗範圍外區域關閉彈窗)。

4、漸進式的展示:

除了彈窗和二級頁面,還有一種信息展示方式——漸進式的策略值得借鑑:即在頁面只展示結構式信息和核心元素,更多細節信息在用戶需要時再作立即呈現。當然這樣造成洞察速度受到一定影響,但你能得到一個更清爽更簡潔的用戶界面。

二、任務

1、複雜任務

這種彈窗在B端產品中也非常常見。當用戶在瀏覽當前頁面時,有一些很常見的場景:「登錄」、「審核」、「申請」、「編輯」……這些相對複雜的任務和操作,它除了標題和文字、說明、操作按鈕之外,通常還會有一些複雜的可編輯表單,以及點擊、選擇、拖動等操作。在移動端,因為屏幕的控制項限制,設計師更喜歡用新的頁面來容納這些內容。但在pc上,更常見的是用模態彈窗來設計這種基於當前頁面的、承載用戶明確目標的任務。因為彈窗會讓用戶明確感知到所進行任務是基於當前語境的,且在「提交」或「取消」後可以很自然的自動返回到主頁面。

此外,對於一些任務來說,雖然信息量大,但大多數場景下用戶並不需要去編輯所有的欄位,而只是修改你其中一兩個。因此,從用戶感知來說,相比二級頁面,使用彈窗會讓他們感覺更快捷、簡單。

大多數情況下,用戶只需要編輯或修改一兩個欄位。

這裡有必要說一下其中比較特殊的彈窗——登錄/註冊界面。雖然以彈窗的形式來呈現目前仍然很常見,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產品在用戶點擊「登錄」時會跳轉到新的頁面,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有更大的空間,用來增加產品slogan和場景圖,以達到向用戶介紹產品核心功能、烘託產品氛圍、宣傳品牌理念的目的。

2、簡單任務

如選擇器、輸入驗證碼、高級搜索、分享、操作權限確認、用戶反饋等一些單一、簡單的操作。多數情況下,這些彈窗更多的只是整個任務的一個過渡操作、前提設置,或者你可以把它看做僅僅是一個選擇器。

3、用懸停浮層來代替

有一些過渡操作,並不一定要使用傳統的模態彈窗,比如下面這種場景:用戶點擊「列印」時,需要用戶來選擇列印樣式(縱向和橫向),最開始我們的設計是讓用戶點擊「列印」後,顯示彈窗讓用戶選擇列印樣式,用戶需要選擇並確認(或直接確認默認選項),才能進入列印預覽界面。這樣看起來符合邏輯和用戶心理模型;但結果發現,對那些使用列印功能頻繁的用戶,每次這樣的彈窗「確認」讓人覺得 「多餘」和「愚蠢」:我基本都是「橫向(或縱向)」列印,為什麼每次都要讓我選擇?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最終放棄了彈窗,而改用了這種浮層的設計:用戶懸停按鈕時,就即時顯示可選擇的選項,如果用戶不需要切換選項,直接點擊列印就好(這對於絕大多數用戶來說如此)。同時也允許用戶快速切換到其他選項。通過與真實用戶的溝通和觀察,我們發現他們很明顯更喜歡這種交互。

三、反饋

用戶點擊按鈕、完成任務,或系統狀態更新後,需要給用戶一個明確的反饋,這是人機互動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部分。如果只有輸入,沒有輸出,很容易造成用戶的不良情緒,如困惑、懷疑、不信任等。告知用戶發生了什麼?結果如何?此外,容錯是評價一個產品可用性的重要標誌之一,我們要在用戶可能「犯錯」前給予必要的提示、警告。

1、重要操作確認

確認退出、確認刪除、確認提交……需在彈窗中告知用戶正在進行的操和可能帶來的「危害」,減少用戶犯錯的可能。有的可使用非模態浮層,但最好能顯示在操作觸發區域旁邊,以防止用戶忽略提示。

2、告知操作結果

告知結果和影響,並引導用戶接下來可進行的任務;

如果只是普通的告知用戶操作成功(如申請成、刪除成功、提交成功……),這裡建議使用toast提示即可,讓用戶「了解」即可,而不需要特別用戶關注和點擊關閉。如果是操作失敗,在告知結果同時,還需要告知用戶失敗的原因、需要做什麼。

諸如導入等相對複雜、不可控和出錯率較高的任務,在操作失敗時還需要告知用戶具體出錯的位置,幫助用戶快速定位原因並找到解決方案。

3、頁面異常

斷網、數據出錯、系統崩潰等。

4、下線通知

頁面登錄超時,強制下線重新登錄;帳號被擠下等。

5、其他反饋類彈窗

四、小結

在B端web設計中,彈窗的視覺樣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本文也並未過多涉及這方面),但從功能上來說,無外乎以上所述信息展示、任務、反饋三大類型。一般來說,如果可以替代,我們應慎重和少使用彈窗。但了解彈窗的各種應用場景,可以方便我們更好地權衡設計方案:是否可用彈窗?是否只能用彈窗?用二級頁面、浮層、甚至toast提示是否會更好……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了解彈窗的各種功能,對於我們梳理和規範現有產品框架、制定和完善設計交互及視覺規範來說,也是大有裨益的。

日常設計小結,如有不足,歡迎拍磚指正!

 

本文由 @Rindy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B端設計指南04——彈窗 究竟應該如何設計
    從宏觀上講,目前B端設計中信息展示的控制項可以分為三類:彈窗、抽屜、新建頁。在這三種展示形式中,我們需要明白它們四類分別是什麼、有哪些、在什麼場景中使用、以及在優缺點和適應的不同業務,這樣可以更好的為我們設計服務。
  • B端產品中,Web端表單如何設計
    編輯導語:B端產品往往由於業務體量龐大,導致信息複雜,同時對業務的精確性的要求很高;服務於B端的業務,不能夠出信息錯誤,填錯一個信息,就會引發巨大的問題。本文結合筆者自己的工作經驗,總結了大型B端業務中表單的設計方法,供小夥伴參考。
  • B端產品設計——批量導入
    最近工作過程中,涉及到兩次批量上傳文件的設計,也存在一些異常情況等的困惑,參考了一切B端產品進行總結。本次總結,參考了:釘釘、有贊、草料二維碼、企業微信等產品和部分文章進行輸出。>模板設計要點:標明必填、選填對不可修改欄位進行強調,避免用戶隨意輸入時間格式的規範,2020-07-19,還是2020/07/19,還是2020.07.19,雖然後端可以幾種格式都進行識別,但用戶的輸入可能遠遠不止三種,設計/後端無法對每種情況都進行排查,所以還是進行提示較好
  • B端產品設計中,用戶體驗可能不是重點
    做產品背景分析是讓我們對產品做到「心中有數」,接下來的需求分析是我們產品設計的重點。03 需求分類在做C端產品時,最重要的步驟是需求梳理,也就是思考什麼類型的用戶在什麼場景下遇到了什麼問題。那麼在做B端產品時,什麼是B端產品的需求分析呢?
  • B端產品心法(1):如何設計B端產品,且讓用戶願意用?
    這個原則下,才會找到B端產品設計的正確合理的思路。而讓B端產品設計變得更簡單,也更容易快速切中價值入口,針對這個要求,及對學生及部員的要求,我整理了幾個B端產品的一些關鍵問題:B端產品怎麼設計?用戶憑什麼會用你的產品?B端產品的形態:ERP,CRM,後臺,中臺,及C端業務產品APP?小程序?B端產品的真正價值是什麼?大數據?
  • 如何合理的設計B端產品經理的考核目標?
    如何給B端產品經理設置合理的考核目標,從而激發大家的工作鬥志,為企業或團隊創造價值和收益,並可以科學評估大家的工作產出? 估計這個問題,對很多B端產品管理人員來講,都是一件比較頭疼的事情。
  • 「產品分析」B端和C端產品設計有哪些差異?
    對於產品設計師來說,在日常工作中做的產品類型主要是兩種:一是B端項目,另一種是C端項目。近些年來,網際網路進入下半場,C端用戶增長觸及天花板,流量的紅利逐漸消退。很多企業的業務由C端轉向了B端。隨著企業業務的轉變,作為設計師的我們,也必須跟上步伐,快速做好角色的轉換。
  • C端&B端產品的差異及設計思考
    文章針對B端產品和C端產品的差異展開分享,並分享了在做這兩類產品時的一些設計思考。雖然to B的產品越來越多,但市場上仍然是to C產品更普遍、更大行其道。畢竟C端產品面向的人群更廣泛,受眾面更大。而當下的設計師也多是從C端流動轉向去做B端產品的,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B端產品和C端產品的差異,以及在做這兩類產品時的一些設計思考。
  • B端產品的指標設計思路
    編輯導語: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靠指標進行判斷,在B端產品中也是如此,指標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分析和推理,特別是對平臺和業務進行分析時可以用到;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B端產品的指標設計思路,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關於指標,我們都知道其作用在於將定性的事物轉換為可測量的數量,將解題的思路從語文變為數學。
  • B端產品經理入門的第一年做了什麼?
    其中,在《B端產品經理必修課》裡作者對產品經理的必備技能做了如下歸納:通過書中的技能描述及結合我的工作實際情況,我先學習了產品原型設計軟體的使用、產品文檔的撰寫、項目管理的知識以及進行了一些軟技能的磨練。
  • 如何定義B端產品的MVP(下)
    02確定功能點清單基於產品的用戶使用流程圖,確定每個功能的線上功能點清單,類似下圖所示:在定義完成每個流程的功能點之後,要做一件事情,就是要確定哪些功能點事放在線上來實現,哪些功能點還是要維持線下的方式
  • B端產品運營的工作核心是什麼?
    在C端運營上,你可以從拉新、促活、回流的用戶數上去衡量這波推廣虧不虧,但對to b產品而言,你的客戶在哪?你要打動的是哪些人?這一招能有多大成效?注意,你要打動的不是消費者,是客戶決策鏈上的那群人,尤其是C level。關於客戶分層,在之前的文章裡有提過,詳見:從《奇葩說》談打動客戶的「奇葩套路」。
  • B端設計:盤點篩選控制項的基本知識
    對B端產品來說,由於業務邏輯與系統設計的限制,所以篩選邏輯更為複雜,為設計增加了不少難度。而筆者也結合為公司B端系統做的一次設計調整,為我們分享篩選功能的基本知識,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 PC端產品安全感和可用性設計策略
    本篇文章通過各種實例,詳細地為大家介紹了PC端產品如何構建安全感,以及其可用性設計的原則。近一兩年,對於PC端的產品設計的討論遠遠不及移動端的熱鬧。官方介紹可通過「5W1H1E」法梳理,可根據實際需求選擇:What(產品是什麼):微眾銀行官網首頁首屏即開門見山地用一句話描述產品本質——騰訊牽頭髮起設立的銀行,由此可以簡單理解微眾銀行是網際網路巨頭髮起且幹的是銀行/金融的事情,清晰明了不囉嗦
  • B端產品如何做競品分析?
    編輯導語:我們在做一款產品之前,往往需要先做競品分析,通過了解市場狀況以及競品們的優點缺點,來對症下藥,打造自己的產品。相比於C端來說,B端產品的分析難度會大一些,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B端產品的競品分析呢?本文作者為我們總結了如下6個步驟。
  • 深入B端SaaS產品設計核心理念
    編輯導語:這幾年各企業的B端業務都在做SaaS平臺,但對SaaS的了解還不是完全全面,對於一些產品的定位以及設計還在探索中;本文作者解釋了SaaS模式、SaaS產品設計等等,並從十個問題進行討論,我們一起來看一下。2021年準備更換一個工作平臺,要做一下階段性知識總結,於是便有此文。
  • 全面深度解析B端產品 | 教你如何從0到1設計B端產品的通用方法(下篇)
    業務調研從0到1設計B端產品的第一階段是業務調研;B端產品中的業務調研,是指調研行業及行業內企業組織中,不同部門崗位或角色之間的工作流程。由於B端產品的特殊性,決策路徑長,用戶角色多樣性,而且決策者往往還不是產品的真實使用者;所以有必要通過業務調研,來幫助產品設計師更好地理解業務,理解客戶需求並轉化為產品解決方案。為什麼B端叫業務調研,不叫用戶調研呢?
  • B端產品在異常狀態下的設計思考
    當然這個意見,也暴露出之前團隊只專注於主操作流程、主頁面的不同狀態,卻忽略產品中容易出現的各種異常狀態的問題,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於以提升效率為目的的B端產品而言,缺乏對異常狀態的反饋設計,會導致用戶遭遇某種異常情況時,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長時間停留在原地,無法快速定位到問題,最終導致業務處理的效率低下。
  • B 端設計 | B 端控制項全面認識 上篇
    第二篇傳送門:B端設計|全方位講解下字體設計規範基礎文字類的規範講完了,然後就要進入 WEB 端控制項的說明了,也就是用戶對網頁進行操作的關鍵UI元素。控制項一詞,直譯的話可以翻譯成 「用來控制的元件」,是我們對 B 端系統進行信息錄入、更改、操作的元素。讓用戶可以自然、有效的完成系統功能的使用,正確使用控制項元素是必要的基礎。
  • B端設計指南-表格設計的常見問題
    在成員欄位設計中需要考慮單個與多個的情況 日期時間欄位:日期時間是一個典型的可控欄位,因為格式原因,其寬度能夠被精確掌握,也因此可以做較為多形式上的創新。,在後面開發實現中會十分有用 02 表格中一行展示欄位數據過多時如何處理 如果拿到上面類似需求時,我建議大家不要著急上手做,先試著去分析「如果我是該產品用戶,真正需要哪些欄位,理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