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據清宗法《三農記》(1700年)引證《山海經》緒書:「員木,南方油食也」。「員木」即油茶。可見我國取油茶果榨油以供食用,已有2300多年歷史。
耒陽大規模種植油茶,據耒陽文史專家蔡德初先生考證,應是從清中葉開始。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植物名實圖考》記載:耒陽有大面積的油茶林。
光緒二十四年(1898)閏三月,湖南巡撫部院奉諭旨,勸民墾荒種植油茶,立石曉諭「敢有傷害,重懲勿赦」,油茶麵積大增。
民國二十四年(1935),政府倡導造林,強令種植油茶,新栽培油茶4萬畝。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縣有油茶林87萬畝。從建國到現在的60多年中,特別是近年來,耒陽市委、市政府致力打造全國油茶第一強縣,大力發展油茶,截至2018年7月,全市共有油茶林115萬畝,是全國油茶麵積第一縣;2017年產茶油1.02萬噸,年產值15億元。
現有油茶種植企業30餘家,油茶專業合作社45家,種植面積200畝以上大戶260戶,全國油茶產業重點企業1個,省級林業龍頭企業2家。
耒陽油茶如此豐盛,與耒陽獨特的氣候環境和地質條件是分不開的。耒陽市地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具有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熱量豐富等特點,年平均氣溫18℃,年降水量1337.4mm,年日照時數1648小時,無霜期289天。
成土母巖母質主要有板巖、頁巖、砂巖、花崗巖、石灰巖、第四紀紅土類母巖等,土壤紅壤肥沃,海拔多在100米至300米之間,適宜油茶生長,油茶產量高,茶油品質好。
大規模種植油茶以來,茶油成為耒陽人的主要食用油,其他食油僅作調劑而已。因此,耒陽人家家戶戶都有一個裝茶油的「海」(一種口小肚大的瓷質容器)或「缸」,一般是放在二樓陰涼處。
耒陽油茶不但能滿足耒陽人民的食用供應,而且還銷往省內外,成為耒陽著名的名優特產品之一。據清光緒十一年(1885)《耒陽縣誌˙物產》記載「積油萬擔」。
1935年,耒陽產茶油8萬擔(每擔約50公斤)。1943年,長沙鬧油荒,由省政府出面,以每擔940元限價,從耒陽調茶油760擔,接濟市銷,解除油荒,成就一段佳話。
目前,耒陽油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藉助網際網路,譜寫了飄洋過海的新篇章。耒陽市神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神龍國油榮獲2015中國森林食品交易博覽會金獎,耒陽市金鑫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利天然茶油通過天貓、京東等網際網路加平臺遠銷香港、日本,走進國際市場。
耒陽油茶根據成熟期,分為寒露子和霜降子。同是寒露子,也有寒露當天採摘或寒露後三天、五天甚至十天採摘的。之所以會有這種區別,一是「十裡不同天」,山南山北或許都有差異;二是因為採摘油茶是一項體力活,需要請上親戚朋友一起完成,所以在時間上各村有意錯開。
油茶採摘之前,各鄉鎮、各村組都會提前開好大會,宣布各村採摘時間。時間一經敲定,便雷打不動,不管颳風下雨,都會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為了做到令行禁止,各村還會派出巡山人員,看是否有人提前上山採摘。巡山人員在雙方油茶林的邊界處鳴鑼宣示,如若發現提前採摘人員,便會提出嚴厲警告。
採摘油茶,對耒陽人來說,熱鬧不亞於過年。採摘油茶的前一天晚上,家家戶戶的親朋友好友都會提前趕過來,平日裡寧靜的鄉村,頓時熱鬧非凡,燈火通明,人聲鼎沸。主人家都會置辦好酒好菜,犒勞前來幫忙的親朋好友。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是粉蒸肉,肉還必須是大塊的肥肉,這樣方顯主人家的隆重和大方。
採摘當天,天還沒亮,女主人就辦好了早飯,把大家叫醒起來用餐。天一亮,全村男女老少便住山湧去,一邊摘著茶仔,一邊天南海北高談闊論,那場景比任何一個節日都盛大。
耒陽油茶的發展歷史,其實就是耒陽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縮影。新中國建立後,縣人民政府重視油茶生產,加強對油茶林的管理,油茶產量總體上呈上升趨勢。但油茶產量也有大小年之分,所以總產量呈馬鞍型。
1984年實施世界糧食計劃署援助的油茶更改工程建設,更新改造後耒陽油茶麵積雖未增加,但油茶產量穩中有升,1993年產油1800噸,1995年為2500噸,2000年達3354噸。2005年,全市產茶油4072噸。
油茶的豐收,離不開辛勤的勞動。耒陽人民勞動主要有三大陣地:田、土、山。田裡種水稻,土裡種蔬菜,山上則種油茶。
勤勞的耒陽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根據油茶生產規律得出「一年不墾復草成行,兩年不墾復減產量,三年不墾復茶樹黃,四年不墾復茶山荒」的經驗。油茶林墾復一般做到「三年一大墾,一年一小鋤」。
1950年,中共耒陽縣委、縣人民政府召開區、鄉幹部擴大會議,部署墾復油茶山。當年墾復3.47萬畝。
東湖小山鄉何以仁一家,土改分得荒茶山18畝,只摘茶苞580公斤,榨油34公斤,畝均1.8公斤。1952年全部墾復,1953年又復墾一遍,1954年進行一小鋤(倒刨草),當年收茶苞4100公斤,榨油225公斤,畝產12.5公斤,比未墾復的油茶林單產提高5.9倍。
1955年,縣委召開油茶生產代表會議,介紹和推廣何以仁墾復油茶林的經驗,年底全縣墾復油茶林17萬畝。
1975年六月,農林部在耒陽召開油茶生產經驗交流會,參加會議的有15個省(市、自治區)農林、糧油部門,重點產區的地、縣負責人和先進單位代表200多人。
農林部領導楊延森,中共湖南省第二書記張平化、書記毛致用到會講話,中共耒陽縣委書記朱靜軒向大會介紹了發展油茶生產的經驗。大會還印發了中共耒陽縣委的油茶試驗山簡介和耒陽公平、仁義、集賢3個公社油茶生產簡介等材料。次年,全縣油茶老、殘、荒林全部墾復,計41萬畝。經郴州地區林業部門驗收,達高標準的「三保山」(保水,保土,保肥)1884畝,1977年增加到8588畝。
1978年6月,在油茶林多的東湖、公平、仁義、南京、上堡、大義、竹市、集賢、哲橋、三架、餘慶等18個公社成立墾復油茶山指揮所。這些公社抓住春耕、雙搶(搶收早稻搶晚插稻),春節前後的3個有利時機,對油茶山採取任務到戶,責任到勞,包幹墾復的辦法,進行突擊性的墾復。小水,竹市等部分公社則組織專業隊伍,公社黨委帶頭挖樣板山。當年墾復油茶山40萬畝,其中「三保山」增加到10萬畝。
耒陽油茶的發展,得到了上級相關部門和領導的高度重視。1982年11月,國家林業部向世界糧食計劃署(以下簡稱WEP)正式提出申請,在湖南省油茶集中產地的常寧、耒陽、永興3縣(市)建設油茶更新改造示範工程。
1984年5月,WEP援助政策和計劃委員會第17屆大會批准了申請,並命名為WEP—中國2696工程,確定同年10月開工,到1989年10月完成。耒陽承擔8萬畝的更新改造的任務,為了把工程建設成為「高標準、高質量、高產量、出效益、出經驗」的示範樣板,耒陽人民在市委、政府的領導下,上下同心,圓滿完成任務。
1990年6月,WEP官員對耒陽油茶更改工程進行考察後,高度評價耒陽油茶改造工程。同年,經省油茶更新工程指揮部全面檢查驗收,耒陽名列全省第一,榮獲省「更新改造雙優獎」和「先進項目縣」稱號,項目獲省林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6年,國家林業部造經營司司長成正女在耒陽,主持召開油茶低產林改造項目座談會。當年,農業、水利、林業三部授予耒陽「外援項目先進單位」稱號。
1998年,耒陽市被國家林業部列為「跨世紀油茶高產穩產示範項目」全國5個縣(市)之一。2000年3月,耒陽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油茶之鄉」稱號。
2010年9月,全國油茶產業發展現場會在耒陽召開,時任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全國15個油茶產區的省(區、市)代表出席會議,對耒陽油茶產業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向全國推廣。
2013年6月,時任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視察我市油茶產業建設情況,對我市在油茶產業上取得的輝煌成果給予充分讚揚。
2014年,再次被授予「中國名特優經濟林——油茶之鄉」的稱號,2017年被授予「全國木本油料特色區域示範縣」稱號,連續多年獲省市油茶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