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德國行為生態學家布倫丹團隊來到巴拿馬的一個小島科研考察,他們主要想了解下島內生態情況,並在島內布置了一個攝像頭機觀察生物活動,令布倫丹沒想到的是這次調研有了重大發現:島內生活的白面捲尾猴竟然會用工具了,而且這些工具也是他們自己創造,比如石錘和石棍對食物進行加工,用完後還會將這些生存工具保存下次再用。
隨後,布倫丹將這次調查結果公布,消息一經發出人們開始討論白面捲尾猴是否進入了石器時代。
在一個荒蕪小島上,白面捲尾猴通過自己總結學會製造和使用工具,然而並沒有達到人類的石器時代。拋開能夠打獵、種植的新石器時代不說,白面捲尾猴遠沒達到舊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的人們能夠對石器材質進行挑選,知道如何讓工具更加鋒利,而白面捲尾猴也僅僅會製造工具而已。
白面捲尾猴有什麼來頭?
白面捲尾猴也叫捲尾猴,因尾巴能夠捲成一個圓圈而得名,屬於個體比較小巧的猴子,尾巴和身體一樣長。主要生活在南美和中美的雨林地區,頭頂有簇狀毛,全身毛髮為灰褐色,臉部周圍為白色或黃白色,臉部和肩膀部位為粉紅色,喉部為白色。
白面捲尾猴在猴子界出了名的「高智商」,它們是最早被發現能夠使用工具的靈長類動物。英國杜倫大學、巴西聖保羅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美國網絡期刊《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卷》上報告說,他們最新發現,雌性捲尾猴還會通過扔石塊來表達愛意。
白面捲尾猴除了「高智商」外,還在懲罰叛徒、按勞分配等多個方面表現出超脫猴界的範疇。
懲罰叛徒
白面捲尾猴採用的是群居制,既然是群居制,平日裡這個群族是一個團結的大家庭,一起出去打獵,一起維護賴以生存的領地,領地對於猴群非常重要,因為領地大的話就會有更多的食物,更多空間,每個猴群都想擴大自己領地,從其他猴群搶奪地盤。
每個猴群都有這樣的想法,猴群產生衝突不可避免,流血和受傷自然不可避免,每年死於同類搏鬥的捲尾猴數量比死於其他捕食者更多。因為一旦有猴群入侵,對於雙方而言都是一場惡戰,而且雙方都下手非常狠,面對捕食者猴子身體靈活,逃跑的概率更高。
保衛領土非常考驗團隊配合,單個捲尾猴是不可能抵達對方整個猴群的進攻,面對進攻猴群對於領地的勢在必得,每個猴子心裡都會有這樣的鬥爭,這是一場殊死搏鬥,如果主動湊上去後果肯定會不可預測。
猴群中就會有「老油條」開始考慮,保衛領土確實是它們的職責,這事費心、費力很可能被幹掉,這是一個兩難的抉擇。猴群「老油條」開始怠慢應戰,它們聽到猴王發號施令後,會偷偷藏起來,然後等自己的同伴把敵人趕走後,自己然後神不知鬼不覺得出來,不過這種行為會讓猴王大怒。
猴王會召集所有的猴子開會,對這位叛徒進行言語和身體攻擊,幾乎所有的猴子都會對其進行拳打腳踢,最後趕出猴群。
猴王的挑戰
白面捲尾猴的猴群也是有一個領袖猴王,猴王通過武力獲得族群領袖位置後,自己要保護猴群的安全,維護猴群的秩序,最重要的是擁有食物和交配優先權。
這個看似光鮮的位置,其實也充滿了挑戰,因為隨著自己年齡的長大,開始有新的年輕力壯猴子不斷挑戰它的權威。
動物學家長期跟蹤一個白面捲尾猴猴群發現一個殘酷事情,白面捲尾猴的老猴王已經14歲了,基本上到了退休年齡,身體也越來越不行了,年輕力壯的小猴子認為機會到了,其中最壯的小猴子某一天終於開始對老猴王發起挑戰。
第一次挑戰老猴王拼盡全力,外加自己小兒子幫忙,終於把挑戰者趕走,但是代價是老猴王和自己兒子受重傷,挑戰者由於年輕力壯恢復很快,經過一周後發起新一輪挑戰,這一戰老猴子很快敗下陣來,自己被趕出了猴群。
新猴王上任第一天就是霸佔了老猴王的後宮,接著就開始對老猴王的兒子們下手,原則就是不留活口減少未來的競爭者。
捲尾猴的按勞分配
合作行為被認為是人類文明構建的基礎,合作行為伴隨著人類整個進化過程。白面捲尾猴在合作方面已經有不俗的表現,此外他們也已經懂得了根據貢獻多少分配食物。
合作在動物界並不少見,比如大型掠食動物老虎、獅子、狼等,但是能夠基本上實現按勞分配的並不多。為了研究捲尾猴的合作和分享行為,艾默裡大學的Frans B. M. de Waal和Michelle L. Berger進行了實驗。
他們對被試小猴進行預備訓練之後,將它們分成雌性組五對和雄性組兩對。研究者將兩隻猴子被織網分隔在兩側,並在兩隻小猴的視野內分別放置兩個透明小碗,實驗時向碗中放入8片蘋果作為食物,來激發猴子的覓食行為。猴子可以通過突出的把手拉取託盤來獲得各自的小碗。同一個捲尾猴社群中的非親屬成年猴進行了至少24組合作情形實驗,8組互利情形實驗和8組獨立情形實驗。每組實驗重複四次,每次持續十分鐘。每對小猴在實驗中會互換位置和角色。
實驗結果顯示:大部分捲尾猴在相互幫助中獲得了食物,會根據在合作中貢獻程度分配食物。
綜上所述,白面捲尾猴是一個「高智商」的猴子,在使用工具、團隊合作、按勞分配方面都展現高出同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