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一部燒腦電影很火,叫《無雙》,由周潤發、郭富城、張靜初等人主演。這部電影主要是說「畫家」和李問聯手造假鈔的故事,兩人造出的超級偽鈔,能夠以假亂真,許多國家都查不出來。
假鈔可以當成真錢用,面對如此巨大的利益,總有人鋌而走險。從古代至今,始終有人會造假錢。我們看影視劇中,一些人收了銀瓶,要拉扯兩下,以檢查真假;有些人拿到了銀元,還要吹一下聽聽,這也是檢查。
我們都知道,早在北宋天聖元年(即公元1023年)就出現了紙幣——交子,這也是世界史上最早的紙幣。由於這種紙幣等同於銀子銅錢,可以消費,也可以兌換銅錢,所以也叫「銀票」。
那麼,當時人如何防止有人製造假幣呢?其實,這難不倒我們的先人,他們從一開始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第一:材料方面
北宋初,負責製造紙鈔的官員發現,四川的紙張製造工藝複雜,質量過關,經久耐用難以偽造,於是政府開始選用川紙作為銀票的材料。為了防止有人偽造,政府規定,民間禁止私自購買這種紙,一經發現,嚴懲不貸。
朱元璋也曾發現紙幣「大明寶鈔」,則是使用桑皮紙,這種紙即便到今天也不會泛黃,更不會變脆,縱然捲曲也不會折斷。
第二:圖字方面
仔細看宋代的交子或者明清的紙幣,上面是有文字和圖案的。宋元時代,紙幣圖案以房屋、花鳥、人物居多;清代寶鈔以龍圖居多,除了內部圖案,四邊也要做花紋邊欄。這些複雜的圖形,足以讓試圖作假的人望而卻步。
實際上,紙幣上的字一樣可以防偽。這些字跡多是帝王或者書法家的字體,一般人模仿不來。
另外,當時還應用了微雕,在紙幣上印有許多微型的字,諸如一篇《蘭亭集序》或者500多字的《治家格言》。這些雕刻,技藝精細,大師操刀,沒有一定的功底,根本模仿不來,再加上印製的文字多,普通人根本沒法去造假。
第三:顏色方面
除了材料和圖字方面,古人還在顏色方面防偽。清代紙幣採用紅、藍、黑等顏色,再套印花紋圖案及官方印章等,這樣票面上不但有多種顏色,而且互相交叉覆蓋,精緻至極,幾乎沒人能夠複製?
民間不準私自刻章,紙幣上的官方印章,更是防偽的一大神器。
說句難聽的,即便有這技術和材料,恐怕一套下來成本都比本金高,倘若複製一張10兩的銀票,需要的成本卻更多,那又圖什麼呢?
事實上,到了清朝的時候,已經動用了世界級的技術,比如雕刻鋼凹版技術,基本屬於壟斷級別的,除了國家政府,其他人根本不太可能偽造。
當然,古人防偽技術有很多,比如頻繁更換雕版,讓那些蠢蠢欲動的人來不及造假;設立民間專業辨別假鈔的人;動員大家舉報假幣等。比如宋代規定,凡是告發造假幣的人,可以賞銀千貫,甚至連犯人的家產都可以賞給舉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