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出去玩的時候,小滿哥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當時我下車買水,周圍沒有商場,好不容易七拐八拐才找到一家小賣部。結帳的時候我吃驚地發現,賣家每瓶怡寶給我算3元,比商場裡1.5元/瓶足足貴了一倍!有心的小滿哥又觀察了一下,這家小店裡的其他商品,也大多比超市貴。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小賣部賣的比商場貴是有道理的,也能夠從經濟學角度解釋。
原因一,小店的單位成本更高。
小賣部的單位成本比商場的單位成本高,因此賣得貴是必須的。
鎮上的小賣部要維持經營,成本包括房租、進貨費用、人工費用、水電費用等等。尤其那些偏僻地方的小店,進貨的運輸費很高。而對大超市或商場來說,這些成本儘管也需要開支,但是大超市具有規模效應,最終可以攤薄。
小賣部為了彌補成本的損失,再沒有其他利潤增長點和情況下,自然就只能提高商品售價了,這就導致一瓶怡寶賣3元。
原因二,小店沒有議價能力,而大商場可以低價進貨。
最近Costco很火,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商品物美價廉,很多人心裡有疑問「東西便宜成那樣,還能賺錢嗎」。
歸根到底,就在於大商場有跟經銷商的議價能力。Costco能夠憑藉自己龐大的消費群體,「挾銷量以令經銷商」,迫使經銷商以最低的價格出貨。雖然賣價低,但進貨價更低,再加上商品成交基數大的緣故,整個「薄利多銷」下來,Costco還是非常能掙錢的。
但是小賣部不具備這樣的議價能力,因此進貨價也比大超市要高。
原因三,競爭少,「稀缺」抬價。
有人問,小賣部賣得貴,就不怕消費者不買帳嗎?
是啊,有的小賣部東西賣得比超市貴兩倍,明明大超市價格更實惠,為什麼還要選小賣部呢?這就是經濟學上講的商品稀缺性問題。所謂稀缺性,是指人們在某段時間內所擁有的資源數量不能滿足欲望,即欲望的無限性與資源的有限性的矛盾。
簡單來說,消費者之所以會選擇買小賣部的水,關鍵是迫切需要水,口渴得一刻也不能等了,從而形成一種稀缺狀態,讓小賣部的水「效用」更高,最終就接受了高價。
通過商品的稀缺性,這時候形成消費者和小賣部之間的賣方市場(賣方主導,賣方說了算)。誰叫附近沒有其他一家商店呢,口渴的人也懶得跑到更遠的大超市去買,於是會被迫接受小賣部的商品定價。
說了這麼多,結論是什麼呢?
一、作為消費者,掌握了這些商業現象背後的原因,就能夠利用起來,跟賣方議價,或者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消費場所,「捍衛」自己的權益。
二、開小賣部是掙錢的。如果能把店開到人多又競爭少的地方,會相當掙錢!比如校園裡、公園、體育館、景區……快去試試吧(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