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適合作為幼兒的閱讀素材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其主題、內容的豐富性,不僅是給了孩子們一個好故事,更可以讓孩子們多向思維,甚至是逆向思維,別以為這麼高深的活兒,孩子們能拎得清嗎?就是拎不清的時候,我們通過他們喜歡的講故事的方法讓他們拎得清!
舉個例子好了,上了幼兒園的孩子聽過「三隻小豬」的故事的比例實在是高,因為啊幼兒園老師們會講三隻小豬的概率實在是高,高於講彼得潘、愛麗絲、大衛不可以。是不是有些爸爸媽媽們也擅長講這樣「經典」和「傳統」的故事呢?
《三隻小豬》是很「古典」的英國童話,但他是有作者的,名叫約瑟夫·雅各布斯,他的作品多以會說話的動物為主角構思的童話寓言,出版時間大概在18世紀或更早。這位約瑟夫就讀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英格蘭民俗學會重要成員,於是用十年時間收集英國民間童話,分兩卷於1890和1894年出版,彌補了英國文學的一項缺憾,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經典的英國童話。其中的《三隻小豬》由於在1933年由迪士尼製作長篇動畫片,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三隻「無名」小豬。
國內也出版過手繪、美繪的三隻小豬,但我覺得日本松居直主持的「兒童之友」版的《三隻小豬》還不錯。
圖1:1982年國內就有出版
圖2:新時代以來的三隻小豬多如牛毛
圖3:日本版三隻小豬
這些是與原著內容基本貼切的,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我們聽了、讀了也沒有什麼漣漪。可是有人說話了----
在《瘋狂星期二》中讓青蛙和豬飛起來的大衛▪威斯納問自己:「如果你是那三隻小豬中的一隻,而且你每次都要準備被吃掉,難道一點都不會激勵你逃出這個故事嗎?「於是,他同情起那三隻小豬的命運來了,因為人們每讀一次這個童話,三隻小豬就得被吃掉一次。所以,他就寫了一個三隻小豬集體出逃的故事。不過,這回三隻小豬可是逃得太遠、太離譜了,竟然逃到了故事之外。
圖4:威斯納的《三隻小豬》從原有的故事中被狼吹了出來,進入新世界
威斯納的厲害之處就是將新舊故事打散了,揉碎了,還巧妙得關聯起來。圖4中三隻豬出了老故事的先後不一,它們的身體在新舊故事中也是不同的—從平面變成了立體,預示著從傳統故事來到一個「真實世界」;而原來故事中的大灰狼的眼神也配合著新故事,露出驚奇的表情。
不僅如此,三隻小豬還跑到《鵝媽媽童謠》中拐走了貓,到《武士屠龍》的故事中救出了龍呢。然後,他們又回到了原來的故事裡,只是有了龍的助陣,大灰狼哪裡是對手呢?
圖5:從此,三隻小豬、一隻貓和一頭龍幸福滴生活在《三隻小豬》的故事裡。
大衛·威斯納還真得畫過《武士與龍》呢,只不過名字給改成了「討厭的龍」了,看樣子新故事中龍要吃點苦頭了嗎?雖然長的樣子跟《三隻小豬》裡像極了。
圖6:大衛·威斯納創作的武士與龍
這個版本的三隻小豬故事是最難理解的,我女兒讀了一遍又一遍,我看也只是樂在其中,而不是思考的樂趣。我們不妨再退一步,看看三隻小豬還能搞出什麼花樣?
在小小聰明豆系列中,有一本被忽視的無字書,說的正是三隻小豬的新故事---《小豬快跑》。
圖7:小豬快跑,肯定是大灰狼追來了
是的,大灰狼追來了,可是卻「砰」的一聲碰到了狼腦殼?它為何要爬梯子?只有讀了這本無字書,就能找到其中的蹊蹺,揭開最後的謎底。
圖8:這是一本完全讓孩子們腦洞大開的新故事
這個故事的改編還不出狼捉豬的既定模式,還有一本讓人看了會糊塗的《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從大灰狼的角度來闡釋「人人都知道」的狼吃了三隻小豬的「事實」,而且引入了現代的司法體系、傳媒體系,給了狼這個傳統意義上的兇手一個自我辯白的機會,孩子們會信嗎?
圖9:封面就很不一樣:小豬在看登載在《大野狼日報》上的狼的自述
變化同一個故事講述者的角度和立場,這就給了孩子們一個思維的小小挑戰。有趣的是,不同的版本都通過傳媒得以流傳,與上圖不同,圖10是刊登在《小豬日報》上的以狼吃了三隻小豬為內容的報導----因為是小豬們的報紙的緣故嗎?
圖10:這或許是三隻小豬原始故事的源頭
還可以不可以再進一步?
假設是豬是壞人呢?還真有《三隻小狼和一隻大壞豬》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體現了角色的調換、建房材料的輪迴以及結局的出乎意料,加入了現代的要素,比如混凝土啊,電鑽什麼的,很符合當代孩子們的「暴力思維」。
圖11:豬連小狼們的混凝土房屋都能拆個稀巴爛
好在,暴力之下還是童話,最後三隻小狼和一隻小豬幸福滴生活子啊一起了。
這也正是所有童話的內核吧。雖然過程會讓你思考,讓你觀察,讓你痛苦。
李一慢,兒童閱讀專家,新閱讀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