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大家應該為學習中有哪些知識點而困惑吧,小編為大家準備了初中文言文知識點之異讀字,希望大家可以好好複習。
中考語文文言詩文知識盤點—異讀字,何為異讀字?異讀字是一種特有的讀音現象,它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而表示的意義相同的字。文言文異讀字有三種情況:破音異讀、通假異讀和古音異讀。
破音異讀,又叫「讀破」。它是採用改變漢字通常讀音的方法來表示該字詞性和意義的改變。如:天雨牆壞。(《智子疑鄰》)句中沒有謂語動詞,因此「雨」轉化為動詞。所以,在習慣上把它讀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詞的「雨」(yǔ)的區別。
所謂通假異讀,是指在通假現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讀音去讀。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這裡的「說」是「悅」的通假字,因此,就應該讀成它的本字「悅」(yuè),而不能再讀shuō音了。
所謂古音異讀,是指古代的一些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稱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專有,就有了固定性,從而保留髮古音。如: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木蘭詩》)此句中「可汗」是對我國古代北方部族首領的稱呼,應讀為「kèhán」,而不能讀為「kěhàn」。
信本義是表示「誠實」「信任」「的確」「任意」「使者」等意,讀xìn。例:
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出師表》)
有時假借為「伸展」「伸張」之意,即與「伸」同義,讀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
食、其在用於人名時,「食」讀yì,「其」讀jī。例:
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史記·淮陰侯列傳》)
房古同「旁」,讀páng,用於「阿房宮」。例:
阿房宮,三百裡,住不下金陵一個史。(《葫蘆僧判斷葫蘆案》)
王作名詞,表示「帝王」「諸侯王」等意時,讀wáng。例:
胡不見我於王?(《公輸》)
當其用作動詞,表示「成就王業」等意時,讀wàng。例:
大楚興,陳勝王。(《陳涉世家》)
度作名詞,表示「計量長短的標準」「限度」「法制」「氣度」「度過」等意時,讀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在作動詞,並表示「計量」「揣測考慮」等意思時,讀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
臭作形容詞,表示與「香」相對的意思時,讀chò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亂》)
作名詞,表示「氣味」時,讀xiù。例:
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送東陽馬生序》)
乘作動詞,在表示「駕」「坐」「趁」等意時,讀chéng。例: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