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仰大勇課題組《德國應化》: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I調控超螺旋DNA拓撲結構

2021-02-12 高分子科學前沿
近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仰大勇教授課題組在化學領域權威期刊Angewandte Chemie(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關於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I調控超螺旋DNA拓撲結構的研究發現了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的作用機制闡明印證了生命系統中基因轉錄的部分分子機制。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李鳳副教授博士研究生李帥為共同第一作者。合作者包括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高利增研究員,天津醫科大學劉陽平教授宋玉光副教授談小莉博士。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的資助支持。
圖1. 研究示意圖: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I調控超螺旋DNA拓撲結構。DNA是一種雙螺旋結構的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系統的核心遺傳物質,引導生物發育和生命機能運作。DNA的高級結構也稱DNA拓撲結構,是指在DNA雙螺旋的基礎上,進一步扭曲所形成的特定空間結構。超螺旋結構是DNA拓撲結構的主要形式,超螺旋密度由DNA拓撲異構酶來調節和控制。DNA拓撲異構酶可通過催化DNA鏈的斷裂和結合,從而控制DNA的拓撲結構,對於DNA複製轉錄等生命活動具有重要調控作用。其中,拓撲異構酶I可催化DNA雙螺旋結構中單條DNA鏈的瞬時斷裂和連接,且不需要能量輔因子如ATP或NAD。仰大勇教授課題組發現以手性半胱氨酸為碳源合成的手性碳量子可模擬拓撲異構酶I實現DNA拓撲結構的調控,且調控作用表現出手性依賴的差異性:D-碳量子點(D-CDs)可有效地將超螺旋質粒DNA轉變為具有缺口開環構象,L-碳量子點(L-CDs)催化的轉化率則遠低於D-碳量子點。機理研究發現手性碳量子可以嵌插入DNA雙螺旋結構的鹼基對之間,並有效催化活性氧的生成,從而造成單鏈DNA磷酸骨架的氧化斷裂,DNA由超螺旋構象轉變為開環構象。分子動力學模擬進一步證明,相對於L-半胱氨酸,D-半胱氨酸與DNA之間可以形成更多的氫鍵和更低的結合自由能,D-CDs相對L-CDs與DNA具有更強的結合力,從而表現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和調控作用。考慮到DNA的拓撲結構對其功能具有重要影響,作者在無細胞蛋白表達體系中,以可表達綠色螢光蛋白的質粒DNA(p-eGFP)為模型,研究了手性碳量子點處理後的超螺旋質粒DNA的蛋白表達功能。研究發現手性碳量子點處理後質粒仍可進行正常的綠色螢光蛋白表達,且蛋白產量和表達速率較對照組具有一定程度的升高。這一發現說明質粒DNA雙螺旋的缺口對其轉錄過程幾乎沒有影響。在轉錄過程中,DNA雙鏈在RNA聚合酶內部解旋,合成RNA後,RNA聚合酶沿著DNA雙鏈往前移動,移出RNA聚合酶的DNA重新結合成雙鏈結構,因此在整個轉錄過程中,DNA仍然保持完整的雙鏈結構,而不會因為缺口的存在使其在轉錄過程中斷裂。此外,作者推測由於缺口兩側的DNA可以自由旋轉,不會在DNA轉錄過程中形成超螺旋,因此更加有利於轉錄過程的進行。本研究揭示了碳量子的手性特徵對其生物催化性能的影響,利用碳量子點對DNA構象的調控探索了DNA構象對其基因功能的影響和機理,對理解DNA構象關係和轉錄等生命過程具有重要啟示,在基因編輯和蛋白質工程領域具有應用潛力。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2904仰大勇 博士,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院長助理,入選國家級海外人才計劃和獲得國家優青資助。現任天津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納米醫學與工程分會委員。課題組研究方向是材料化學與生物醫學的交叉領域,聚焦DNA合成與智能製造,利用材料化學的手段理解生命系統運行機制,探索重大疾病的診斷治療新途徑。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納米纖維素找北方世紀---

---粘度計/流變儀找中昊清遠---

微信加群:

「高分子科學前沿」匯集了20萬高分子領域的專家學者、研究/研發人員。我們組建了80餘個綜合交流群(包括:教師群、企業高管群、碩士博士群、北美、歐洲等),專業交流群(塑料、橡塑彈性體、纖維、塗層黏合劑、油墨、凝膠、生物醫用高分子、高分子合成、膜材料、石墨烯、納米材料、表徵技術、車用高分子、發泡、聚醯亞胺、抗菌、仿生、腫瘤治療)。

添加主編為好友(微信號:polymer-xiang,請備註:名字-單位-職稱-研究方向)或長按二維碼添加小編為好友,邀請入群。

添加 小編  微信(務必備註:名字-單位-職稱-研究方向)

邀請您入討論群

( 微信二維碼  掃碼添加)

我們的微博:高分子科學前沿歡迎和我們互動

我們的QQ交流群:451749996(務必備註:名字-單位-研究方向)

投稿 薦稿 合作:editor@polysci.cn

相關焦點

  • 生物物理所解析DNA拓撲異構酶核心結構揭示DNA穿鏈新機製成果入選...
    此前,對於DNA鏈如何穿越到達待校正DNA這一基本的拓撲結構功能的動態過程的了解處於空白狀態。該項研究結果解析DNA拓撲異構酶核心結構,揭示DNA穿鏈新機制,具有重要的基礎理論意義。同時,由於Gyrase B』對病原菌的生存至關重要,其精細結構對提供研發廣譜的相關藥物,特別是抗生素的靶標,具有應用前景。
  • 拓撲半金屬的量子輸運及手性磁體新穎拓撲磁結構研究
    報告題目:拓撲半金屬的量子輸運及手性磁體新穎拓撲磁結構研究 報告人:田明亮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安徽大學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 報告簡介:本報告主要包括兩部分:1)簡要介紹穩態強磁場實驗室的實驗測試系統及國內外用戶利用高場開展科學研究的情況,重點介紹PtBi2三重簡併點費米子材料在高磁場下的量子輸運特性研究
  • 拓撲相和拓撲相變的量子模擬
    自美國物理學家理察·費曼提出量子計算的概念以來,量子模擬一直是可控量子體系的一個重要應用。人們希望通過量子模擬,將一些複雜問題的計算轉變為人造可控體系的可控演化。對演化的結果測量直接得到問題的答案,這是量子模擬最吸引人之處。目前,在多種可控量子體系中都實現了對特定拓撲體系的量子模擬,拓撲量子模擬這個方向也還在不斷的發展之中,本文主要介紹基於冷原子、超導量子比特等量子系統中的拓撲量子模擬。
  • Cell:從拓撲學角度揭示DNA複製之謎
    但是,DNA雙螺旋中那兩條熟悉的鏈是如何在沒有纏繞的情況下成功複製的,這就很難解釋了。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從拓撲學角度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研究了這種雙螺旋形狀對DNA複製的影響。通過使用真核生物作為模型系統,他們發現染色質(由DNA、組蛋白和非組蛋白等成分組成)的內在機械性能決定著染色質纖維如何纏繞。
  • 天津大學仰大勇課題組發表生物功能高分子研究系統評述
    本站訊(通訊員 任麗潔)近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仰大勇教授聯合天津大學材料學院袁曉燕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趙勇教授和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蔣興宇研究員在高分子領域權威綜述期刊《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IF=24.558)上發表了題為「Bio-functional electrospun nanomaterials: from topology design
  • JMC|義大利-美國聯合團隊虛擬篩選發現全新廣譜抗菌拓撲異構酶抑制劑
    在所有經過臨床驗證的靶標中,細菌IIA型拓撲異構酶家族的DNA促旋酶和拓撲異構酶IV引起了科研界極大的關注。氟喹諾酮類藥物經充分驗證且作為治療細菌感染的一線藥物已有50多年歷史,但最近累積的突變使細菌對這類療法產生了耐藥性。
  • Nature:拓撲異構酶的抑制機制
    一個DNA鏈運動的酶(如DNA和RNA聚合酶)在它們運動之前往往會引起超螺旋的積累。如果不加阻止,這種積累會使DNA發生過度纏繞,就像擰在一起的一個橡皮筋一樣。拓撲異構酶通過首先解理、然後降解DNA來緩解這種壓力。
  • 分子拓撲學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這項研究最大的創新點是:我們首次利用單一分子股線,通過模擬分子伴侶蛋白誘導蛋白摺疊的過程,實現了三種不同分子拓撲結構的構築,完全區別於該領域以前報導的一種合成方法對應一種拓撲結構的策略,大大拓展了分子拓撲學在未來研究拓撲類蛋白功能及構象關係的潛力。」
  • 華東師範大學在Nature刊發論文,分子拓撲學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這項研究最大的創新點是:我們首次利用單一分子股線,通過模擬分子伴侶蛋白誘導蛋白摺疊的過程,實現了三種不同分子拓撲結構的構築,完全區別於該領域以前報導的一種合成方法對應一種拓撲結構的策略,大大拓展了分子拓撲學在未來研究拓撲類蛋白功能及構象關係的潛力。」
  • 基因邊界處的負超螺旋調節基因拓撲結構
    基因邊界處的負超螺旋調節基因拓撲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8 22:51:10 義大利米蘭大學Marco Foiani、Yathish Jagadheesh Achar
  • 進展|原位電鏡技術實現極性拓撲結構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實際器件操作大多是基於外場對結構單元極化態和拓撲相變的調控,研究單個鐵電疇結構的極化分布以及外場操控下拓撲相變動力學過程是器件應用的基礎。然而,極性拓撲結構的形成是體系中彈性能、靜電能和梯度能之間在微小差別內相互競爭平衡的結果,如何實現局域外場對微區結構的精確調控以及相變過程的精細表徵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 Nano Letter: 二維材料人工渦旋系統展現超強非線性手性
    近日,臺灣清華大學物理系、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中心果尚志課題組與臺灣大學物理系林敏聰課題組、臺灣交通大學光電系安惠榮課題組、日本北海道大學電子研究所Hiroaki Misawa課題組以及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中心張書維課題組通力合作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徵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闢新思路。
  • 一種新的量子材料——拓撲絕緣體
    而拓撲絕緣體的發現將可能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引發未來電子技術的新一輪革命。2006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提出,在碲化汞量子阱體系中可能存在無需磁場而由本徵材料能帶結構產生的拓撲絕緣態,而這種特殊的拓撲絕緣體態將引起非常有趣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該效應入選科學評出的2007年十大科學突破並列第二位。
  • 量子模擬外爾半金屬
    Weyl 費米子具有自旋,如圖 2 右所示,左、右手 Weyl 費米子分別會沿著前進方向根據左、右手螺旋旋轉。手徵性這個概念在凝聚態物理、特別是拓撲量子物理中的形象正在越來越高大。 此時,如果能夠在其它量子材料裡實現對 Weyl 半金屬這一奇特性質的模擬,毫無疑問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事實上,自然界中都難以觀察到的手性磁效應,如果要在量子模擬中構建出相應的哈密頓量,並且測量到其中的拓撲性質,也會是相當大的挑戰。幸運的是,我們有一些機會。首先,通過理論推導,可知手徵磁效應產生的拓撲電流對應於每對 Weyl 點的能量差和外加磁場的乘積。
  • 綜述:拓撲機械超構材料
    歡迎課題組投遞中文宣傳稿,投稿方式見文末撰稿| 由課題組供稿近日,南京大學陳延峰教授研究團隊和密西根大學毛曉明教授課題組成員合作在期刊《Current Opinionin Solid State & Materials Science》上發表綜述文章「Topological mechanical metamaterials: A brief review」,回顧了近年來拓撲機械超構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論文第一作者為南京大學李鑫副研究員,通訊作者為南京大學盧明輝教授和陳延峰教授,南京大學的餘思遠副教授及密西根大學的Liu Harry博士亦對本文的撰寫有重要貢獻
  • 奇特拓撲學重塑物理學—新聞—科學網
    奇特拓撲學重塑物理學
  • Mol Cell|黃俊組提出DNA複製過程中「雞爪結構」形成的新模型
    圖一:複製叉翻轉時「雞爪結構」的形成2020年12月8日,浙江大學黃俊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黃俊實驗室在電鏡下觀察「雞爪結構」時,注意到翻轉的第四條鏈的長度可以達到數千鹼基對。顯而易見的是,在複製叉翻轉過程中,新合成的鏈與親代DNA鏈解開將會在位於複製叉後方新合成的DNA雙鏈上產生拓撲張力,進而抑制複製叉的進一步翻轉。因此他們猜測複製叉在翻轉過程中需要通過拓撲異構酶釋放拓撲張力,促進複製叉的深度翻轉(圖二)。
  • 拓撲近藤半金屬
    在這類材料中,電荷、自旋、軌道、晶格等自由度的強烈耦合可導致重電子態、磁有序、非常規超導、非費米液體以及拓撲序等多種量子態,並伴隨強烈的自旋/電荷/軌道漲落,呈現出豐富的物理現象。相對於其他關聯電子材料而言,重費米子體系的特徵能量尺度低且樣品純度高,其量子態很容易通過磁場、壓力等進行調控,在探索強關聯電子態和拓撲物態上具有獨特的優勢。
  • Editor's Focus│當拓撲與無序在非厄米系統中相遇
    近日,華南師範大學張丹偉副教授和南京大學朱詩亮教授課題組,理論提出了一類由非厄米和無序效應共同誘導的新型拓撲態,稱為非厄米拓撲安德森絕緣體,為在實際噪聲與開放環境下調控拓撲態提供了新思路。從物理機制來看,無序可以導致粒子質量的重整化,從而改變拓撲相變點,因此可以實現拓撲安德森絕緣體這一新穎的量子物態。拓撲安德森絕緣態近年在人工系統中被實驗實現。量子力學理論通常要求哈密頓算符滿足基本的數學條件,從而保證量子態的能量是實數、粒子數和能量守恆等。這個基本的數學條件被稱做厄米對稱性,對應理想情況下的厄米量子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