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燙的油鍋裡,放進去一條麵團,在剛開始幾分鐘,麵團受油溫影響開始蓬鬆、變色,當「炸」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麵團由白變黃,這時及時將它撈出,就成了我們的美味早餐——油條。
但如果忘記把麵團及時從油鍋裡撈出,任由它在熱油裡翻滾時,麵團會經歷一個「老化」的過程,和剛開始入鍋變色時形成鮮明對照。此時的麵團不會再變黃,能駕馭油鍋的高溫,逐漸免疫油鍋的「折磨」,再繼續「炸」下去會使它變得越來越硬,口感越來越差。
這類在油鍋經過許久的煎炸,硬化、失去其口感的成品,被人們稱之為「老油條」。這個稱謂逐漸吧被跨界使用,從美食領域散播到各領域中,用以形容那些被「油鍋」煎炸過的群體。
「職場老油條」便是其中一類。大家都在用來形容他人或自嘲,但真正問起來並不清楚它的定義,或是一知半解。
一、如何更好理解「職場老油條」的定義?油條,不受煎熬,不會成熟;總受煎熬,就會成為老油條。「職場老油條」的定義很廣,大眾對於老油條的定義有褒貶之分。「職場老油條」即可形容那些閱歷、經驗豐富,懂得很多道理的職場員工;也可形容圓滑世故,投機取巧的那些人。
那些樂於分享自己經驗,給予大家幫助的「老油條」,值得表揚,無需過多描述;以下討論,均是針對貶義定義裡的「老油條」來展開。
總的來說,職場「老油條」主要體現在行為和心態兩方面,指的是那些混跡於職場多年,經驗、閱歷等方面都比他人豐富,熟悉企業的規章制度並利用得恰如其分,因自身經驗豐富而對工作、同事關係、為人處世方面消極怠慢、故作姿態或自暴自棄、不思進取的一類「職場老鳥」。
1.「職場老油條」一般有什麼表現?
我們要去評判一個人是否成為老油條時,一般無從下手。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固定的、可量化的標準去衡量他是否算得上「職場老油條」,只有通過主觀感受以及他的表現來斷定。如果非要採取某個硬性標準,那我把它分為以下3個方面。
(1)工作上
推諉、利益至上:對工作能躲則躲,對責任能推就推,總之不幹事就好,但對榮譽和利益能爭就爭;
計較得失,不服安排:斤斤計較個人得失,鬧情緒、耍大牌,不服從領導安排;
工作散漫,缺乏團隊意識:工作紀律渙散,缺乏自我約束,愛搞特殊化,基本沒有團隊意識和團隊精神;
不正當競爭關係:巴結奉迎上司和領導,靠不正當的關係吃飯。
(2)為人處事方面
居功自傲:經常秀自己做了什麼大項目,在新員工面前他們擺出老練的姿態,並且滿足於當前的成就,拒絕和抵制變革;
口惠而實不至:好為人師,在新員工或年輕員工面前指手畫腳,只說不做;
止步不前:只吃老本,不立新功;停止知識更新,出現能力瓶頸不求突破,績效低下;
負面消極:傳播消極信息,教唆新員工,開始培養「小油條」;
(3)個人心態
態度散漫、消極抱怨:從個人的心態上來看,他們態度比較傲慢,而且會產生諸多抱怨:抱怨公司政策不公,抱怨客戶挑三揀四,抱怨老闆和上司無能,抱怨同事不配合,抱怨下屬水平低,但就是從不反思自身的原因。
2. 一個人變成「職場老油條」原因有哪些?
最近抖音很火的一個段子:「百因必有果,你的報應就是我」,雖說它本身只是現代年輕人獲取快樂的方式之一,但它卻揭示了某種道理:任何的異常行為背後,都有其發生的本質原因,沒有無緣無故的「因」,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果」。老油條的煉成,根據因果法則,必有可挖掘的更深層原因:要麼是油的溫度過高了,要麼是忘記及時撈起,或問題出在麵團的本身。
(1)內因
①「職場老油條」的煉成,算是職場倦怠症(Job burnout)誘發的結果。何為職場倦怠?通俗來理解就是對職場心累,這種疲憊不僅包括工作,還包括生活、人際等方面。具體有如下表現:
1)情緒衰竭:一種過度的付出感以及情感資源的耗竭感;壓力過大,缺乏能量感,易疲勞;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
2)轉變態度:對他人消極、冷淡、過分隔離、憤世嫉俗等態度和情緒;冷漠對待人際關係,易暴躁、失去同理心;
3)低成就感:也就是自我效能降低,對自己做出消極評價,伴隨無力感、抑鬱感,無法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滿足感。
不像是感冒發燒,來得快去得也快,並可以做出預防措施,「職場倦怠」更多是種無形的症狀,無從抵抗,過程較為漫長,它會悄悄地蔓延到職場人的內心,紮根生長。
亞里斯多德曾說:人是一種尋找目標的動物,他生活的意義僅僅在於是否正在尋找和追求自己的目標。職場倦怠能讓人失去工作的熱情,毫無目標、得過且過,在老油條的路上越走越遠。
②從動機學理論來分析,職場老油條的形成,與失去自我學習動機和需求層次得到滿足、停滯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1)學習動機的喪失(Learning motivation)
動機即作用個體發放出能量和衝動,指引行為朝向某一目的,並將這一行為維持一段時間的種種內部狀態和過程。學習動機則是直接推動人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
《約翰·克裡斯多夫》羅曼·羅蘭說:大半的人在二十歲或三十歲上就死了。一過這個年齡,他們只變了自己的影子。以後的生命不過是用來模仿自己,一天天的重複,而且重複的方式越來越機械,越來越脫腔走板。
人一旦失去了想讓自我成長的欲望,後續的生活只能像羅曼·羅蘭筆下的人一樣,成為行屍走肉。很大一部分「職場老油條」不願意學習新事物,故步自封,樂意停滯在目前的狀態。當自我失去了學習的動機,就很難啟動內心成長的「機制」無法,而來自自身的成長力量是最無窮、最源源不斷的,所以這一類人變為老油條也指日可待。
2)需求層次的停滯和自我滿足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這五類需求呈金字塔形,從低到高排序,當低層次的需求被滿足後,會自然的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
古人常說的「溫飽思淫慾」便是這個道理,當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不會想到其他事情,只想飽腹,取暖;當這兩種基本的需求被滿足後,才逐漸產生更多超出溫飽外的欲求。
職場老油條自然也逃脫不了這個定則。作為職場人,都想得到晉升,都想獲得更高的薪資,入職幾年後,他們發現要麼自己達到了所追求的層次,要麼就是給自己錯誤定位:憑藉自己的實力我永遠不可能走到那種地步。因此他們的需求要麼被滿足了,要麼就停滯不前。
再加之以「享樂主義」等思想的影響,多數人選擇及時行樂,不願意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達到一定的位置後,心態老化,患得患失,因此總是不願意做更多的事情,表現出老油條的種種惡劣行徑。
(2)外因
單純把人變成老油條的原因歸咎於人的本身是不客觀的,來自於外界的因素不容忽視,往往很多時候,外界的誘因才引發了人內心的起伏和變化。
老油條的養成,還和工作本身有關。當工作本身枯燥,個人從事的職業和理想不匹配,會讓人在工作中不快樂,看不到希望,引發心理的抗拒,迫於生活和種種原因無法離職,只好繼續隱忍的工作,從而走上「錯誤」的道路。
美國心理學家德西說:人們在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兼得的時候,不但不會增強工作動機,反而會減低工作動機。所以除了工作本身原因之外,還包括績效、激勵等等。這些理論都是過去總結的,但老油條比誰都知道其中冬道理。所以老油條的養成,也並非全是自身的不思進取,還有可能是外界的因素綜合起來,使得一個充滿幹勁的年輕人,激情逐漸褪去,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二、為什麼要想辦法應對「職場老油條」?身在職場,一切以工作為主,如果老油條的存在影響了你的正常作業,那麼就得想出對策來應對。之所以人們都討厭老油條,是因為他會給你造成這些困擾:
1.於個人
(1)減少工作流暢程度,降低個人成就感,形成蝴蝶效應
和老油條共事,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因為他們拒絕不配合,或是推諉不願擔責,給你的工作造成了很大阻力。一個可以和他輕鬆拿到的表格,他非要讓你按繁雜流程去別的部門索取;本是一起負責的項目,在找他的時候總是消失得無影無蹤
如果像這樣長期的工作,人不會體驗到成就感。可工作的成就感對於職場人上升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它激勵人奮進、抵禦困難、迎接挫折、挑戰不可能,但是長期缺乏工作成就感的人,無法有這樣的行為。久而久之,被老油條困擾的員工,會一邊罵罵咧咧,一邊不捨得不 地離職。
(2)增加人際關係處理成本
很多人不清楚,和人打交道也在消耗著成本,但這種是間接的成本,不體現於白花花的銀子上面。和懂你的人、溝通順暢的人打交道,事情通常完成的很順利;而和那些老油條打交道,除了他們刁難、不配合之外,還會產生溝通方面的諸多問題。在這段時間裡,你完全能去處理很多事情,但偏偏就是耗費在和老油條打交道上了。
《少林足球》裡有一個橋段,在星爺去求著那些師兄出山時,其中有一位是這麼拒絕的:「不要來打攪我啊!我每秒都入帳幾百萬啊」。不去考究話的真實性,從客觀上來說,這就是一種溝通成本的體現。
有的人1分鐘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為什麼要耗費在和老油條溝通上呢?這些無形的人際關係成本,都是阻礙著你工作進步原因。
(3)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受阻
遇到老油條,多數人會選擇逃避和退讓,但是有的人忍受不了與之共事帶來的痛苦,於是選擇離職。現實是很多人從事著自己喜歡的行業,但是卻不喜歡手頭上的工作,為什麼?因為很多公司都存在著老油條,儘管工作對胃口,但是做起來並不得心應手,心理承受稍微弱點的人,最後還是不情願的提出辭職。
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是在這一次次離職中被打亂的。不是每個人都能順利找到自己喜歡你的工作,並把它當做事業來奮鬥。儘管360行在等待著你,但能讓你變成「狀元」的那一行,可能早和你擦肩而過了。
2.於企業自身發展
(1)增加經營成本,產生內耗
老油條的存在,增加公司的經營成本,首先是員工的內耗,會阻礙組織內部的有序運轉。如果一個公司的所有環節、流程都能流暢的運作,那麼這種流暢會直接體現於業績上。因為內部的通常無助才能更好的協作,達成業績。企業就像機器一樣,都是作為系統在運轉,內部元件產生的損耗,會導致機器加速老壞、報廢。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企業內部因為員工的內耗問題遲遲無法解決,那麼這個企業想要壯大是非常困難的,老油條的存在,只是阻礙企業進步的一個不起眼因素,但千裡之堤毀於蟻穴,小的問題不重視最終也會釀成慘重後果。
(2)傳播消極思想和風氣,散漫氛圍
老油條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消極怠慢,這種來自內心的消極是可以被感知,被看見的,因為它直接體現在人的行為上。考勤上,他們工作遲到,踩點到公司,敢於早退,沒有時間觀念;工作上,他們推諉,消極,不負責任。
這是很微妙的感染效應,就像學生時代,一個班級如果有人遲到沒有及時制止,最後和他玩得來的那群人都開始遲到了。所以老油條的存在,自然的會散發他們身上的「油條氣」,嚴重者會造成集體散漫、消極低沉的氛圍。
(3)尸位素餐,阻礙公司進步和長遠運營
有人佔著職位不幹事,自然會造成資源浪費,經營的低效能。因為公司開出薪資卻得不到回饋,於投資的角度,這是穩虧不賺的。當老油條在自己的職位上獲得很安逸的時候,別的人必定會覺得非常痛苦。有人吃白飯,是一種損耗,與企業的長久的經營不利,如不及時剔除這一部分人,公司發展會止步不前。
(4)不正當競爭關係
宋代作家詹初在《有感》中寫道:「小人誇得志,君子思歸歟」。有些人雖然能力不強,但和領導的關係處的特別融洽。這一部分老油條是憑藉關係吃飯的,他們有千百種討好上司的關係,所以儘管他們工作上業績一般,但是和領導的關係好,晉升之路還是非常迅速,這對於其他人來說有失公平。可能有人認為職場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但是朋友實習的公司就有一位部門主管,靠著獨到的溜須拍馬能力,成功晉升為經理了,而在眾人看來,他的工作能力是不達標的。
3.老油條的其他阻礙、危害
除此之外,老油條可能會帶來這些隱患:造成公司同事的不滿情緒,他們的晉升會給其他人帶來心理上的失衡,造成「晉升恐懼感」,導致不願意努力工作,看不到晉升希望;一不小心,老油條還會逼退一部分人離職,造成離職潮。
魅族科技的CEO黃章在論壇上對於「為何辭去一些重要的高層」的質疑,是這麼回應的:對公司來說,能掙錢的就是人才,不斷虧錢的就是費財。無能的人留下,有才的人退去,這是企業經營中的大忌。
三、如何化解老油條帶來的困擾?1.防守退讓
(1)掌握「示弱」精髓
作家夢華在《鬼谷子全書》中提到,「人不太容易去改變自己的條件強與弱,但可以通過示弱的方式,為自己爭取有利位置。」
特別是職場新人,相對於很多員工來說,老油條算得上是強者,因為他們深諳職場事。當你遭遇「職場老油條」時,他們的資歷和經驗完勝你,那你在他面前就不要過於鋒芒畢露,儘管你很有才華。因為這麼做可以將你自己的形象弱化,化解他們對你的戒備之心。
官場如職場,康熙皇帝就是「示弱」傑出典範。康熙小的時候知道鰲拜要奪權,但是他從未聲張,而是裝瘋賣傻讓鰲拜失去對他的防備心。等到時機成熟之後,一舉將他抓獲,才沒造成更大的損失。
巧妙地示弱,不要刻意表現,可以減少老油條把你當成「攻擊」目標,從而在工作中減少他們對你的抗拒感,從而方便工作的正常開展。
(2)掌握「刺蝟定律」,與老油條保持距離
刺蝟定律(Hedgehog Effect)最初的靈感來源於兩隻過冬的小刺蝟,它們渾身是刺,又想在同一個小窩裡抱團取暖,怎麼辦呢?尋找出它兩之間最合適的臨界點,讓它們能感受到彼此的溫暖,並且也不會被互相刺傷。
所以,和老油條也需要找到最適合的距離。儘管在工作上和他們有很多需要配合的地方,但也要保持合適的距離。與他界限劃得過於清楚,工作可能就無法正常推進;要是和他走得太近,可能會受到排斥,也可能會被他同化,成為老油條的接班人。
因此,尋找到和老油條打交道、相處的最佳距離,並且保持在這個臨界點上,不要做出過多的進或退。
(3)嘗試邊緣化
「邊緣化」(Marginalization)是經濟學的概念,運用於人際中指的就是:遠離,避讓,甚至是忽視、冷落。在保證自己工作可以正常開展的前提下,可以儘量減少和的交集。比如你需要從他手上拿到一份數據,那麼你可以思考誰還有這份數據?你還可以從哪種渠道獲取?
有沒有他存在,其實並不重要,無視是挺好的辦法,儘管忽視和冷落不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但老油條讓你無法容忍時,便可採用。
2.學會反擊
(1)將困難上交;學會陷阱化
自己管不了他,就要找到能夠收拾他的人,把自己處理不了的困難上交,也是一個好辦法。此外,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類老油條,不僅不幹活,還會影響士氣。挖個坑讓他跳下去,吸取教訓,從中悔悟,也是個很好的處理辦法。
「老油條」本身也許不那麼討厭,但是當他危及到你個人成長、企業經營的時候,就顯得面目可憎。學會和老油條打交道,避免成為老油條,對今後的成長也有助推作用,是一門必修課。
要知道,在油鍋裡煎浸太久,等待「老油條」的結局只能是老暗焦黃,被棄之不用或淘汰出局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