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系列如何為大眾情緒找到出口?丨專訪總導演陳歆宇

2020-12-20 骨朵網絡影視

文 │南風

《我家那小子》和《我家那閨女》被形容成催婚節目,總導演陳歆宇也很無奈,「我沒有特別鎖定『催婚』,但是它很現實,經常聊著聊著就聊到那去了。它一旦被拋出來,就會被持續不斷的討論,而且他們(父親)就最有興趣聊這個事,因為他平時沒有表達的權利和空間,現在他終於有了。」

「現實」和「記錄」是陳歆宇做《我家那小子》的初衷,單身群體越來越龐大,最近兩年在我國尤其凸顯,陳歆宇本就是其中一員,對於這個話題非常感興趣。而且以往真人秀都是特定情境下的拍攝,現實題材的內容空白給了他足夠的新鮮感,準備了半年,《我家那小子》終於在去年暑期與觀眾見面。

沒有流量明星,不用做遊戲任務,但《我家那小子》還是收穫了不菲的聲量,和當年的《花兒與少年》如出一轍。這的確是陳歆宇的風格,「我是不喜歡去消費流量的一個人,我更喜歡造星,或者說捧人。」

去年五月,湖南衛視試行一線團隊工作室制度,為七個工作室授牌,陳歆宇團隊是其中之一。陳歆宇工作室只有11個導演,他們在去年7月至今連檔做了《我家那小子》《親愛的客棧第二季》和《我家那閨女》三檔節目,這是很多綜藝團隊一年甚至兩年的工作量。

而且出乎意料的是,陳歆宇說他們極少熬夜,也不怎麼開會,「我一年可能就開三個會,會議的時間也不會超過45分。」所以他們效率極高,《親愛的客棧第二季》去年12月4日殺青,《我家那閨女》12月1號開機,中間還有3天重合,但他們仍然能周轉過來。

從《花兒與少年》到現在的《我家那閨女》,陳歆宇做的節目數量並不多,但熱度都很高,無論是旅行類真人秀還是現在的觀察類綜藝,他們準確踩中了觀眾需求最剛的點,關於「我家」系列節目為何能火,它的天花板在哪,以及觀察類綜藝的未來,陳歆宇有很多與眾不同的觀點。

預判與選角

去年3月陳歆宇團隊先拍了《我家那小子》的樣片給臺裡的領導看,當時除了他沒有人看好這檔節目。沒有流量明星,也不是時下流行的真人秀題材,不被看好在情理之中,但陳歆宇的看法截然不同,「這個項目不但我個人非常喜歡,而且我個人非常看好,並且一直堅持。」

現實主義題材的綜藝節目一直是市場空白,而「這個題材最大的魅力就是真實。」陳歆宇堅信這種題材的真人秀能讓廣大單身人士有代入感,幾經改版後,《我家那小子》終於播出,結果如他所想,一炮而紅。

這直接導致《我家那閨女》未播先火。陳歆宇察覺到今年會是愛國主義情緒高漲的一年,所以在第二部「我家」系列的節目裡邀請了兩位運動員。「這個時候有這種比較不那麼生硬的、巧妙的表達,個人覺得也是一個好東西。」

流量從來都不是陳歆宇看重的明星特質,他希望來的明星是真實、有趣的。「他能不能儘快的在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談話裡面,大家能夠感受到這個特點是比較重要的。」

陳歆宇工作室在選角上實行跟拍導演負責制,將權力下放給工作室的導演們,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節目需求選擇明星,然後陳歆宇再和對方見面。「每個導演喜不喜歡他很重要,你不願意拍,就肯定拍不好,所以他們在選角的權力上很大。」

四年前,陳歆宇做《花兒與少年》選角的時候,因為要在很短的時間裡了解一個人,所以當時每個問題的設計,和起承轉合,都費了很多腦子,問完之後他們根據節目題材還有一個「大概兩頁紙二十幾個問題的」問卷調查,後來見的人太多了,陳歆宇已經可以熟練運用這套話術。

因為是現實主義題材,「我家」系列節目注重紀實性,但明星們普遍有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讓他們信任節目組並不容易。一開始陳歆宇對團隊的要求是節目拍完,導演要和藝人成為朋友,現在要求他們最好在開拍前就和對方無話不談。

「最好的跟拍導演和藝人,我覺得應該是完全融為一體的。每一次拍攝的時候,大家的價值觀趨同,要做的事情也趨同。」只有這樣,藝人才能在拍攝中和導演組保持良好溝通,導演不必在特定時刻CUE流程,藝人也會很好的配合節目組的需求。

節奏

有人說一檔真人秀的成功,嘉賓佔50%,但陳歆宇認為,後期應該佔一半,包括嘉賓在內的其他所有因素佔另一半。「觀察類綜藝後期肯定是佔50%,因為我們其實都不是主題先行的,它實際上是一個重新解構重新組織,然後剪輯出趣味的這麼一個過程所以它就很重要。」

對於「我家」系列綜藝,導演組是根據素材想內容方向,而不是用既定選題套素材,這就需要他們在後期上花費大量時間為每一位嘉賓搭建成長路線。

一檔帶有記錄性質的節目通常在一整季的播出時間內,呈現出嘉賓們的成長軌跡。武藝可以在第一期定外賣、吃泡麵,過宅男生活,但如果最後一期節目組仍然把這些鏡頭放進成片,那麼節目便是失敗的。

不過人類生活總歸是柴米油鹽那些事,明星也不例外。在以五天為一組的拍攝周期內,明星們發生的的也基本是普通人會發生的交友、旅行等行為,男明星和女明星並沒有什麼不同,所以《我家那閨女》勢必不能再呈現和《我家那小子》同樣節奏的嘉賓成長故事線。

第一期節目,吳昕哭上了熱搜,「第一期就出現這個東西,這也是完全出乎我意料的」。當時是拍攝的第三天,吳昕的房子剛剛裝修好,前兩天她都宅在家裡無所事事,第三天請了沈凌來溫居。按照《我家那小子》的節奏,這種曲折故事應該發生在節目中段,但陳歆宇選擇把它放在第一期,讓內容上來的更直接一些。

到第二期,袁姍姍已經開始了和錢楓的相親,而在上一季,錢楓直到中後段才去相親。復盤的時候,陳歆宇總結說《我家那小子》收官太倉促了,「那是強行收官,我覺得故事才開始,們在觀眾當中形象剛剛才樹立起來。」

陳歆宇理想中的這類現實題材節目不應該是季播模式,而應該發展成常態周播模式,「因為你的生活是可以無限持續放大的,除非生命停止的生活才沒有。」如果是常態節目,「那種陪伴感會更強。」

趨勢

2018年是網綜崛起而衛視綜藝低迷的一年,《我家那小子》是其中為數不多表現亮眼的臺綜,除了品質不錯以外,它的突出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戳中了時代痛點。

「我覺得判斷非常重要。」在陳歆宇看來,《我家那小子》雖然不夠現象級,但在去年是起到引領作用的,整個過程從0到1,《我家那閨女》雖然數據表現比《我家那小子》好,但也只是從1到2的版本。

湖南衛視試行工作室制度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希望激勵團隊做更多具有引領性的內容,這對於整個平臺應對網際網路衝擊,留住年輕用戶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工作室制度對陳歆宇團隊的確起了作用,儘管整體上看上去他們的工作模式和以往並沒有太大區別,但節目成片裡會在開頭部分加上「陳歆宇工作室」的logo,每一期都有。

那是專屬於陳歆宇團隊的標誌,「雖然只是這麼一點點,但因為以前團隊制的時候是沒開放這個權利的,所以這一點點的變革,就給每個人都帶來更多的精神動力,榮譽感會更強。」和以往相比,陳歆宇認為「這個是核心的變化。」

伴隨《我家那小子》出現的,還有各題材的觀察類綜藝,雖然陳歆宇團隊是速度最快的那個,但任何一種類型都會有天花板,同類型節目增多則加劇了天花板的到來。

臺裡給的KPI是一年做兩檔節目算是及格,做不到的會被降級成原來團隊制模式,而且新增了一個「項目價值獎」,做的創新項目越多,獎金也就越多。「我家」系列節目的發展會越來越完善,除了母子、父女,家庭中還有其他人際關係可供挖掘,「這些人物關係,我沒有理由不去做,我一定要卡住這個點。」

至於什麼時候是個頭,「這一系列節目我其實認為有一百集以上的生命力。」可預知的是,隨著最近一年觀察類綜藝大火,和由《花兒與少年》引領的明星出遊潮、《爸爸去哪兒》引領的明星帶娃潮一樣,未來三到五年,這類節目將充斥螢屏。

因為速度夠快,足夠領先,陳歆宇並不擔心觀眾審美疲勞會發生在自己做的內容裡。現在讓他感到焦慮的是,「2019年具有引領性的內容是什麼?」而且還得是能引起他興趣的東西,「我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可以做出一定的品質和品相,不喜歡的我也做不來,這個很重要。」

相關焦點

  • 專訪「毒」系綜藝導演陳歆宇:真實的社會觀照讓《客棧》人格健全
    專訪「毒」系綜藝導演陳歆宇:害怕矯情,真實的社會觀照讓《客棧》人格健全對於陳歆宇其人,我們一直擁有一份好奇。2014年的《花兒與少年1》和後來的《花兒與少年2》堪稱初世代真人秀的話題之王,陳歆宇是這兩檔節目的執行導演和總導演之一;2017年《親愛的·客棧1》到最後被網友評為「有毒綜藝
  • 湖南衛視「我家」系列爆款是如何做成的?
    除了已播或在播項目,其團隊的《我家那老闆》《2019 汽車之家 818全球汽車夜》《2019—2020 湖南衛視跨年演唱會》三個方案已中標,進入儲備或準備階段。在短時間內,陳歆宇工作室快速將「我家」產品拓展成系列品牌,佔領市場親情觀察類節目高地……陳歆宇工作室究竟為何能爆發強動能?
  • 陳歆宇:熱鬧是他們的,我只追求真實
    人生不至於無趣到底,至少有三大利器作保:一是心定,趁勢而為又隨遇而安;一是自足,可以在圈中互相啟發激發,又能離群與自己相處;一是藝術,好的藝術有善美有真義,有微物有宇宙。——丹飛1直到今年8月,導演陳歆宇都在憂心忡忡。
  • 別被隱秘的情緒襲擊 身心統合心理諮詢為你找到情緒新出口
    漸漸地,我們學會了隱藏,焦慮、煩躁、悲傷被我們積壓在心頭,一點一點啃噬著我們的大腦、情緒,終有一天,轟然倒塌,抑鬱、暴躁、自閉撲面而來,襲擊著我們的身心。而此時,心靈雞湯已經不能幫助我們找到情緒的宣洩口,唯有更高一級的身心統合心理諮詢才能與我們靈魂「契合」,找到情緒的新出口。
  • 《到我家》總導演回應質疑
    總導演徐暘進行了回應。
  • 《我家那小子》熱播 觀察類綜藝在「觀察」什麼?
    《我家那小子》熱播 觀察類綜藝在「觀察」什麼? 原標題:   「寶藏男孩」武大靖,模擬學開車的武藝,網戀被騙的馬薇薇……湖南衛視《我家那小子》在貢獻有趣話題的同時,也向觀眾提供了一個了解當下年輕人日常和中國式代際溝通的窗口,在「好看的皮囊」中加入了「有趣的靈魂」。
  • 《我家小兩口》嚴屹寬夫婦爆發爭吵 全家上演「斷舍離」
    由湖南衛視陳歆宇工作室打造的「我家」系列第三部《我家小兩口》即將於8月10日晚十點播出第六期節目。在上周的節目中,「水瓶夫婦」展開了一場垃圾分類大戰,而在本周,嚴屹寬又開始沉迷「斷舍離」行動,杜若溪為何在「斷舍離」行動中情緒崩潰,與嚴屹寬爭吵落淚?嚴屹寬又會如何來化解這次矛盾?
  • 《我家那小子》貢獻話題 觀察類綜藝在"觀察"什麼?
    6月22日,節目組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辦公開課,節目總導演陳歆宇攜「小子」代表武藝到場,從節目製作及內容價值觀角度與現場學生、行業專家、媒體代表進行深度交流。   武藝參加兩季 學會了炒菜   作為參加了兩季《我家那小子》節目的嘉賓,武藝認為,這檔節目最大的意義,在自己的生活當中,原來能夠引起這麼多的共鳴。
  • 教會孩子找到一個情緒的出口
    2、接納女兒的情緒3、和她一起找到出口於是按照這三個步驟,我更改了自己的應對方式:我:先平和安靜的和女兒說,「這是我們說好的,我們說好就得去做到它所以想想哭完自己能不能調節過來女兒:不理我,繼續留眼淚,但是情緒的起伏明顯下去了我:開始我倆的動動小鼻子小肚子的逗笑女兒:哈哈大笑起來................................這一個不適五分鐘之內消解掉了,相比於以往的偶爾出現的折騰到哭著睡著的一場大戰,從得到-得不到,嫌棄-生氣-害怕,討厭-愧疚....
  • 專訪《作家在地獄》導演馬遠:創作讓人從「裝睡」中醒來
    為紀念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90周年,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以「左聯五烈士」中唯一的一位女性作家馮鏗為靈魂人物,推出的原創話劇《作家在地獄》,即將於11月12日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D6空間迎來首演。一個年輕的85後導演,會如何表現一部主旋律題材劇目?新一輪的演出,會帶來哪些全新的嘗試?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在排練間隙,去採訪了該劇導演馬遠。
  • 衍藝圈丨專訪藝術家——張蓉
    專訪藝術家張蓉1988年生,陝西渭南人。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中國精神工作室,清華美院美術理論研究與書畫創作高研班。2019年9月 首屆陝西省寫意油畫研究會畫展入展2019年9月 渭南市教育系統主辦的「喜迎祖國華誕、展現教師風採」書畫展(獲三等獎)專訪內容
  • 專訪院線電影《首飾盒的秘密》導演周愉棲
    周愉棲導演周愉棲導演本次與製作公司-中影(深圳)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電影《首飾盒的秘密》,作為影片主創團隊之一,記者一方成功邀請到周愉棲導演進行話題專訪,向一眾媒體讀者講述《首飾盒的秘密》創作緣起與分享創作理念和心得
  • 快女總導演馬昊不擔心第二個「包小柏」
    快女總導演馬昊:相信評委很專業。網易娛樂獨家報導(文/周霞 圖/吳少彬)今日(3日),在「快女」全國總決選第二場比賽正式開戰之前,總導演馬昊接受網易娛樂專訪時稱,儘管最近選手生病情況很多,但並不擔心影響比賽,因為比賽很公平,體力和耐力也是要考驗的一部分。
  • 「快女」總導演馬昊:我們沒控制比賽
    黃英(季軍)、江映蓉(冠軍)、李宵雲(亞軍)  「快女」總導演坦言結局控制不了  ◎文/《青年周末》 蔣文娟 ◎供圖/天娛傳媒  4個月,從15萬人到3個人。  9月5日,接到《青年周末》記者的電話時,年輕的快女總導演馬昊已經休假,深夜仍在醫院修理勞累了小半年落下的病痛。第二天下午,馬昊將電話回撥過來,直面記者拋出的種種質疑,梳理了這場2009年夏天的「快樂女聲」。
  • 專訪導演張同道:這部記錄蛻變的電影,如何治好父母的焦慮?
    它仿佛打開了時間的魔盒,讓我們看到,這兩個性格迥異的孩子,如何從令人頭疼的「孩子王」,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公主」,成為今天篤定自信的優秀青年。 導演張同道表示:「希望大家能從這部電影中,看到一個孩子在他的成長中,哪些因素能讓孩子成為這樣,而不是那樣。
  • 你的「情緒管理專家」——KASE嘉私 - 時尚 - 大眾新聞網—大眾...
    一向懂你的KASE嘉私讓你突如其來無法排解的情緒擁有多一些的出口。成年以後,你的快樂可能是偽裝的,但你的難過或許是真實的。一個人走在路上的孤單感、面對堆成山的工作積無法喘息的壓力、感情中失望的瞬間……
  • 專訪總導演金磊:回溯《中國好聲音》走過的八年青春奮鬥路
    來源:傳媒內參—主編溫靜 文/林夕 近幾年,綜藝節目的流行品類和模式樣態,好像一直處於不斷地迭代之中,而新爆款綜藝的誕生越來越難,但音樂向節目卻始終備受行業關注和大眾熱議,尤其是每年的暑期檔綜藝,音樂類節目就像是為觀眾量身打造的一種「新社交」方式般存在。
  • 《新灰姑娘》導演專訪視頻 揭秘電影幕後創作歷程
    《新灰姑娘》導演專訪視頻 揭秘電影幕後創作歷程 《新灰姑娘》曝導演專訪視頻 揭秘電影幕後創作歷程 時長:03:35 來源:電影網
  • 成為被看見的網生導演,需要幾步?丨專訪《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
    文│ 夏 天最近,找到導演田宇的劇集項目,開始比以往的網絡電影項目還多起來。網生內容從野蠻生長時的一本萬利,到工業邏輯的秩序建立,5年時間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影視行業中的一股力量。這部用一場奇幻旅行,講述叛逆少女如何與18歲媽媽成為朋友,最終母女和解的故事,探討著親情、友情、愛情以及代際話題,同期收穫多個媒體與自來水安利,是2020年截至目前口碑最好的青春劇,是田宇執導的第一部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