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BC推出58分鐘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到訪中國,從鞏義、西安、成都,再到長沙,用幾首出名的杜詩串聯起了杜甫波瀾壯闊的一生。
念詩部分,BBC請來《指環王》甘道夫飾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爵士,來朗誦英文譯本。
英譯的杜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圖 | 澎湃新聞
紀錄片引發了大量關於翻譯和杜甫地位之爭,比如詩歌裡一般是隱去主語的,但英文語法必須填充主語,就導致翻譯版本缺失了詩歌本身的美感。
中西文化之間本身就有一條巨大的鴻溝,紀錄片最大的意義,反倒是讓我們看到西方視野裡的杜甫,以及他背後的盛唐詩壇。
紀錄片裡的杜甫,悲慘、落魄,一生不得志,他想成為輔助皇帝的那個人,但由於唐明皇的腐敗,越接近權力的中心,就越洞悉權力的本質。再後來,國破家亡,杜甫終日感覺自己寄人籬下,留下了沉重的詩歌作品,被後人稱為「詩聖」。
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西方視野裡的杜甫,太沉重,沉重到我們難以產生共鳴。我不太喜歡這類解讀,真實的杜甫並非只看到腳下大地,每日哀嘆命運,從未抬頭仰望過星空。
如果有幸聽過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戴建業的解讀,你會知道,盛唐時代的詩人們,是狂得可愛,爺們得要命的!
最近讀了他的新書《戴老師魔性詩詞課》,用接地氣的語言來講述杜甫、李白這倆人的故事,也插入了很多經典唐詩,內容風趣幽默,解讀風趣卻不失深度。
《戴老師魔性詩詞課》
戴建業 著
磨鐵圖書出品
短短篇章,給我們呈現一種詩國天空群星璀璨、雙日並耀的盛唐氣象。
01
先說說杜甫的偶像——李白。
盛唐詩壇裡的詩人,個個自我感覺良好,都覺得老子天下第一,李白的自戀遠在他們之上——不僅覺得老子天下第一,還覺得自帶仙氣。
年輕時在《與韓荊州書》中稱「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中年時就來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老來還相信自己「懷經濟之才,抗巢由之節,文可以變風俗,學可以究天人」。
《大鵬賦》裡的「鬥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再到死前《臨路歌》還唱道,「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李白從少至老都在以大鵬自喻,生要鬥轉山搖,死還要飛振八裔。
中學時讀李白,老師說李白灑脫、超然、浪漫主義,我不懂這是什麼意思;再長大一點,我覺得李白就是個憨憨,整天不幹正事,就知道求仙問道,還自詡仙人。
一輩子,到翰林院幹了三年,後來就被唐玄宗嫌棄,勸歸江湖山林,李白就開始四處流浪。最傻的一件事 ,就是帶著杜甫和高適,三個人去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搞了半天啥都沒得到。
一句話說完,李白就是個憨憨。
02
說完李白,講講杜甫。
李白和杜甫,一個「詩仙」,一個「詩聖」,兩位神仙會面是什麼場面?
這麼神聖和歷史性的時刻,這倆人混一起「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
「唐玄宗讓李白滾回家去,杜甫是李白的粉絲,一見他就佩服得要死!結果就是跟著大哥走,兩個人一起從河南洛陽到河北,去幹嗎呢?就去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從夏天搞到秋天,路上又遇到高適,一起上路,三個人搞得蓬頭垢面,啥都沒幹成!」
在我們的記憶裡,杜甫很慘,一生都很慘。早年鬱郁不得志,後期經歷了國破家亡,詩裡交集的都是悲歡離合,甚至是國恨。
讀了戴老師的新書,你會發現自己對杜甫有很大誤解。
「大學課堂裡,教授們喜歡拿一些西方術語,胡亂給我們的古人貼標籤,給杜甫貼上『現實主義詩人』,就好像杜甫永遠盯著腳下的土地,從未仰望過頭頂的星空,和浪漫無緣,和狂放沾不上邊。其實,在放縱和疏狂上,年輕的杜甫從來是當仁不讓。」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裡,杜甫向韋左丞自薦寫到,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上大學前我就知道這是杜甫的詩,但我以為他在恭維別人,上大學後才明白他在說他自己。想想看,今天求職者要是吹自己下筆如有神,面試官肯定覺得他有病。」
後面那句話還說,自己的賦只有揚雄可以匹敵,自己的詩只有子建可以比肩。
揚雄是何人?是和司馬相如合稱漢賦雙雄的人。至於子建,是曹植,是唐以前被公認最有天才的詩人,「才高八鬥」說的就是此人。
詩國狂人謝靈運都只敢說天下才有十鬥,子建佔八鬥,自己一鬥,剩下一鬥為天下人共用,這杜甫狂死了,覺得子建是勉強和自己靠近。
從小就看不起同齡人,覺得他們庸俗;青年時期,又覺得自己有濟世之才。年輕時的杜甫,就是這麼一個傲嬌的人。
03
盛唐時代的詩人,狂得可愛,背後卻蘊藏著中華民族在盛世時代獨有的活力。
剛才說到李白很傻,但長大後才明白,李白詩裡蘊藏著倔強和大勇氣。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裡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就體現了李白內心的掙扎和痛苦,但《行路難》裡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你又能看到一個樂觀又倔強的李白。
人的生命力越旺盛,欲望越大,抱負越大,失望就越大,痛苦就越深。
李白的精神世界長期處於衝動—亢奮—希望—沮喪的狀態,大部人受不了這種折磨就會苟且偷安,但李白從未向命運屈服。
作為文字工作者,我對李白老師的神聖雞湯佩服至極,但更佩服的是他強大的生命力。哪怕跨越時空,依舊能感受到這位盛唐詩人巨大的勇氣。
就如戴老師在書裡說的,「李白通過個體命運的激揚,展現了中華民族在盛世裡的偉大活力。」
而年少時的杜甫,一樣很狂的,他目空四海,瞧不起平庸的同齡人,一身英雄主義豪氣。
隨著盛唐衰敗,經歷安史之亂,飽嘗分裂慘痛,才開始對弱小孤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同情,民生多艱也成了他後來創作的動力。在痛苦中,杜甫完成了自我超越,才有了後來「詩聖」之稱。
所以,杜甫的一生,並非只有沉重和慘烈,他更像每個活在焦慮時代的我們,更真實,卻比我們當中大多數人爺們兒得多。
我們現在看來他們自戀,但在當時的大國環境下看,那些狂妄傲氣都理所當然,甚至值得我們後人學習。
我愛慘了戴老師的解讀,他課堂上的李白杜甫,是詩國爺們。
他也告訴我們,常讀李杜詩篇,往往能激發生命的激情和創造的動力,李白是想像領域裡的天才,杜甫的想像又另有特點,這些詩篇正是培養想像力的最好題材,適合入門唐詩學習。
「要是一輩子打工混飯,真不用去讀李杜,假如你還想有點創造,有點聰明,有點想像,有點細膩,就該讀讀。」
在他的引領下,我看到了盛唐詩人更磅礴的一面:
他們有著盛世時期最強大的生命力和民族活力,也是中華後代最寶貴的智慧精粹,也是西方人解讀不出來的盛世精神。
04
最初知道戴老師,是採仙草的梗。
戴建業老師前些年開設了門課程叫「走進大詩人」,被剪輯發布後瞬間圈了一大波粉絲。
他是武漢網紅教授,一口獨特麻普深受學生喜愛,通俗幽默的授課方式讓他在頭條上擁有500萬粉絲,線下每節課更是座無虛席。
這本書精選了戴老師的名篇,在他的指引下,你能迅速記住難懂的詩詞句,還能對盛唐時代的詩人有另一面的了解,也特別適合唐詩入門的學生們!
比如,你以為李白是個瀟灑的詩人,卻在這本書裡讀懂了李白的憨;你以為杜甫終日只會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但卻在書裡重新記起 —— 他曾是那個一覽眾山小的年輕人,是那個自比曹植、自喻下筆如有神的狂人少年。
盛唐時代,是浪漫的時代,活在那個時空裡的詩人們,都有過浪漫的理想。
但其實,論浪漫,我覺得戴建業才是最符合現代意義的浪漫老頭子。
他在大學課堂上幽默地秀恩愛:
「我的太太一直主張家裡統一思想,大多數時候,她都實現了這個美好的願望,她是我家中說一不二的大大,她的思想就是我的思想。我剛結婚的時候,她就跟我說,家裡大事你說了算,小事我來管。我激動得要死,我說我的命太好了,怎麼娶得這麼好的老婆,後來我才知道,我掉進了個糞坑。有些時候我覺得是個大事,我想發表點意見,她就說,這麼點小事,你個大男人還要管。結婚了三十多年,家裡沒發生一件大事。」
這變著法子的浪漫,我隔著屏幕都被塞了一嘴狗糧!
我敢說,現在的年輕小夥子,還真沒這浪漫味!
我想,或許是只有浪漫的人,才能給我們還原更加真實的盛唐詩人吧。
*本文配圖來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