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王朝之一,從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而唐朝時期的文學最為著名的就是唐詩,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對後世影響甚大。學過唐詩的人會發現,當介紹作者時,會看到初唐詩人、盛唐詩人、中唐詩人或晚唐詩人等字眼,那麼唐朝為什麼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呢?而別的朝代都沒有類似的劃分。
其實,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是唐詩的四個分期和發展階段,出自明代高棅《唐詩品匯·總序》。而《唐詩品匯》是明代高棅編輯的唐代中國詩歌選集,總共收錄唐朝681家的詩作6725首,對後世影響很大。受其影響,今天課本上在介紹唐詩的時候,一般會把作者所處的時代,按照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進行劃分和介紹,比如初唐四傑等。
對於唐朝,文學劃分與歷史劃分有所不同,歷史學家通常以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作為分界線,把唐代社會歷史分為前後兩大時期。然而,一方面,唐詩的發展與唐代社會政治經濟的盛衰相平衡。
另一方面,唐詩作為展現唐代詩人心靈奧秘和唐代文化精神的價值取向的一種文學形式,它的發展又與唐代社會政治經濟的盛衰有著不相一致的地方,故而唐詩史學者根據唐詩發展的特殊情況,習慣上把唐詩的發展分為這四個時期。
初唐
初唐大體上是指唐代開國至唐玄宗先天元年(或稱武德至開元初)之間,即公元618年—712年。初唐時國力強盛,有貞觀之治、永徽之治等,還有承前啟後的武則天時期。此時唐朝威名遠播,版圖也是最大。初唐時期,詩歌的題材從宮廷的奢靡走向社會的大眾生活,風格也從纖柔卑弱轉變為明快清新。初唐時期的詩人很多,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屬初唐四傑,即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
盛唐
盛唐指玄宗開元元年至代宗大曆元年約五十年,即公元713年—766年。此時的中國,尤其唐玄宗統治前期,物產豐盈,國泰民安,邊疆穩固,物華天寶,一派盛世景象。後發生安史之亂,社會遭到嚴重破壞,後期又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但是中央政府此時還完全有能力鎮得住四方。盛唐時期是詩歌最為繁榮、成就最高的時期,題材豐富,風格各異。盛唐時期的詩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屬李杜,即李白和杜甫;
中唐
中唐指代宗大曆初至文宗大和末,即公元767—835年,共六十四年。這時候的唐朝已經開始有著內外兩大矛盾,即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但還沒有到農民起義的程度。中唐時期是第二個詩歌創作高峰,其時處於相對穩定期,嚮往中興成為士人們的普遍心態,產生社會變革思潮,促使詩人的個性和藝術風格的多元發展。中唐詩人代表:白居易、元稹等;
晚唐
文宗開成元年至唐朝滅亡,即公元836年—907年,唐朝進入了晚唐時代。晚唐時唐朝政局不穩,江河日下,尤其黃巢之亂以後,唐王朝迅速沒落,各藩鎮紛紛脫離唐王朝的統治而成為各自獨立的政權。晚唐詩的風格特點為致力於藝術形式的精工雕琢,用苦悶象徵代替功利目的,集中於感覺和情緒心理的抒發,以哀怨悱惻、悲涼蕭瑟、淡泊情思、幽豔細膩為美,是一種帶有濃鬱傷感情緒的美。晚唐詩人代表:李商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