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弘飈 史練 楊柳 | 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研究(2015—2019):主題、方法與評論

2021-02-13 俊傑在線

岑逾豪. (2016). 大學生成長的金字塔模型——基於實證研究的本土學生發展理論. 高等教育研究, 37(10), 74-80.

陳海波, 胡智愚, 陳麗珍. (2017). 研究生導師選擇偏好關鍵因素的實證研究. 黑龍江高教研究, (06), 140-143. DOI:10.3969/j.issn.1003-2614.2017.06.038

陳鑫, 呂林海. (2019). 大班課堂學生學習特徵的實證研究. 高教發展與評估, 35(03), 98-108+114. DOI:10.3963/j.issn.1672-8742.2019.03.011

程建坤, 陳婧. (2017). 教育實證研究: 歷程、現狀和走向.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 35(3), 150-158.

鄧晶. (2018). 高校第二課堂對大學生學習方式的影響研究——以「985高校」學術科技創新活動為例. 高教探索, (01), 11-15+87. DOI:10.3969/j.issn.1673-9760.2018.01.002

段朝輝, 洪建中. (2019). 網絡視頻課程中師生交互與大學生網絡學習績效的關係: 學習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動機的序列中介作用. 心理發展與教育, 35(02), 184-191.

郭卉, 韓婷, 姚源, 唐旭亭. (2018). 本科生科研學習收穫因子相互關係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39(09), 73-82.

衡書鵬, 周宗奎, 孫麗君, 李俊一. (2018). 遊戲暴力合理性對攻擊性的影響: 一個有中介的調節模型. 心理發展與教育, 34(01), 49-57.

胡錦濤. (2011). 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國大學教學, (5), 4-6. DOI:10.3969/j.issn.1005-0450.2011.05.001

胡瑞, 王伊凡, 張軍偉. (2018). 創業教育組織方式對大學生創業意向的作用機理——一個有中介的調節效應. 教育發展研究, 38(11), 73-79.

胡元林. (2018). 地方本科高校學生學習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基於學生自我學習效能的視角. 高教探索, (03), 43-50. DOI:10.3969/j.issn.1673-9760.2018.03.008

嵇豔, 汪雅霜. (2016). 學習動機對大學生學習投入的影響: 人際互動的中介效應. 高教探索, (12), 23-28. DOI:10.3969/j.issn.1673-9760.2016.12.005

柯政. (2017). 教育科學知識的積累進步——兼談美國教育實證研究戰略.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35(03), 37-46+168. 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3.004

況姍芸, 張慧, 盧昀, 周國林. (2019). 基於PRATAM的高校學生SPOC學習意願影響因素模型構建研究. 現代遠距離教育, (05), 34-42. DOI:10.3969/j.issn.1001-8700.2019.05.005

李文輝. (2018). 最熟悉的陌生人: 大學生宿舍人際衝突個案研究. 黑龍江高教研究, (03), 87-93. DOI:10.3969/j.issn.1003-2614.2018.03.020

李憲印, 張寶芳, 姜麗萍. (2019). 大學生創新行為的構成因素及其實證研究. 教育研究, 40(04), 91-100.

李永剛. (2019). 閾限過渡:博士生學術成長的關鍵期及其跨越——以理科博士生為例. 高等教育研究, 40(12), 58-67.

李玉倩. (2017). 基於結構方程模型的高等教育學生滿意度研究. 高教探索, (02), 45-50. DOI:10.3969/j.issn.1673-9760.2017.02.009

林琳, 楊麗, 楊學博. (2019). 研究生學術激情與學習投入的關係研究.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02), 30-34.

劉加鳳. (2017). 基於計劃行為理論的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意願影響分析. 高教探索, (05), 117-122. DOI:10.3969/j.issn.1673-9760.2017.05.023

劉聲濤, 張婷, 徐丹. (2015). 本科生課外時間投入對能力發展的影響——基於H大學學生就讀經歷調查數據. 復旦教育論壇, 13(05), 55-61. DOI:10.3969/j.issn.1672-0059.2015.05.010

劉澍. (2015). 「90後」大學生日常行為的時空特徵分析——基於行為地理學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 36(11), 49-55.

劉延東. (2012).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求是, (10), 3-9.

陸根書, 胡文靜, 閆妮. (2013). 大學生學習經歷: 概念模型與基本特徵——基於西安交通大學本科生學習經歷的調查分析. 高等教育研究, 34(08), 53-61.

羅良針, 餘正臺. (2017). 「挫折」的結構分析: 一項對當代大學生挫折內隱觀的調查研究. 黑龍江高教研究, (03), 122-126. DOI:10.3969/j.issn.1003-2614.2017.03.029

呂林海, 龔放. (2018). 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深層學習及其影響機制的比較研究——基於中美八所大學SERU調查的實證分析. 教育研究, 39(04), 111-120.

呂林海, 張紅霞. (2015). 中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學習參與的特徵分析——基於12所中外研究型大學調查資料的比較. 教育研究, 36(09), 51-63.

呂林海. (2016). 大學生學習參與的理論緣起、概念延展及測量方法爭議. 教育發展研究, 36(21), 70-77.

呂林海. (2018). 中國大學生的課堂沉默及其演生機制——審思「猶豫說話者」的長成與適應. 中國高教研究, (12), 23-30.

任學柱, 龔琴. (2016). 大學生自我對話的使用頻率及對焦慮和衝動性的影響. 高等教育研究, 37(10), 81-88.

史靜寰, 王文. (2018). 以學為本, 提高質量, 內涵發展: 中國大學生學情研究的學術涵義與政策價值.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36(04), 18-27+162. 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4.002

史靜寰. (2016). 走向質量治理: 中國大學生學情調查的現狀與發展. 中國高教研究, (02), 37-41.

史秋衡, 郭建鵬. (2012). 我國大學生學情狀態與影響機制的實證分析. 教育研究, (2), 109-121.

孫洪義, 梁波, 盧彩彤. (2017). 大學生通識型創業教育有效性的理論模型和實證研究.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38(05), 118-124.

田苗, 王萌, 周子航. (2019). 多模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大學生英語聽力培養效果的實證研究. 黑龍江高教研究, 37(11), 152-156. DOI:10.3969/j.issn.1003-2614.2019.11.032

田甜. (2018). 高校環境對大學生學習投入的影響研究: 基於CCSS2016問卷. 教育發展研究, 38(17), 43-49.

王紓. (2019). 中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學習性投入行為的群體類型研究. 江蘇高教, (04), 32-41.

王偉宜, 劉秀娟. (2016). 家庭文化資本對大學生學習投入影響的實證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37(04), 71-79.

王文. (2018). 中國大學生學習投入的內涵變化和測量改進——來自「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調查」(CCSS)的探索. 中國高教研究, (12), 39-45.

魏署光, 陳敏. (2016). 本科生學習效果影響機制研究——基於華中科技大學SSLD的分析.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02), 167-173.

文靜. (2018). 大學生學習滿意度的模型修訂與動向監測. 教育研究, 39(05), 50-58+75.

吳秋翔, 崔盛. (2019). 學生幹部與學業成績不可兼得?——基於北京市大學生追蹤調查數據的研究. 復旦教育論壇, 17(04), 71-79. DOI:10.3969/j.issn.1672-0059.2019.04.012

吳永源, 李碩豪. (2019). 「拔尖計劃」學生學業成就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復旦教育論壇, 17(01), 68-75. DOI:10.3969/j.issn.1672-0059.2019.01.011

夏歡歡, 鍾秉林. (2017). 大學生批判性思維養成的影響因素及培養策略研究. 教育研究, 38(05), 67-76.

辛素飛, 王一鑫, 林崇德. (2018). 高職生心理健康水平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 1999—2016年. 教育研究, 39(11), 120-130.

徐丹, 蔣扇扇, 劉聲濤. (2018). 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學習投入及其影響因素的學科差異. 大學教育科學, (05), 30-37+125. DOI:10.3969/j.issn.1672-0717.2018.05.006

許長青. (2017). 研究生教育服務質量評估及影響因素分析. 高教發展與評估, 33(05), 30-49. DOI:10.3963/j.issn.1672-8742.2017.05.004

閻鳳橋, 李欣, 楊釙, 範皚皚. (2017). 專業學位碩士生與學術學位碩士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比較研究.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04), 9-16.

楊道建, 陳文娟, 徐佔東. (2019). 創業動機在創業成長影響因素中的中介作用研究. 高校教育管理, 13(06), 103-112.

尹弘飈. (2016). 大學生學習投入的研究路徑及其轉型. 高等教育研究, 37(11), 70-76.

尹弘飈. (2017). 教育實證研究的一般路徑: 以教師情緒勞動研究為例.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35(03), 47-56. 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3.005

於文浩. (2015). 「翻轉課堂」的學習滿意度——高校課程教學行動研究. 開放教育研究, 21(03), 65-73.

俞可, 陳丹, 趙帥. (2017). 循證: 歐盟教育實證研究新趨向.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35(03), 142-149+173-174. 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3.015

袁振國. (2017). 實證研究是教育學走向科學的必要途徑.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35(03), 4-17+168. 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3.002

張紅霞. (2009).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張華峰, 郭菲, 史靜寰. (2017). 促進家庭第一代大學生參與高影響力教育活動的研究. 教育研究, 38(06), 32-43.

張華峰, 史靜寰. (2018). 走出「中國學習者悖論」——中國大學生主體性學習解釋框架的構建. 中國高教研究, (12), 31-38.

張敏, 王敏敏. (2019). 信息特徵和調節定向對大學生創業風險決策的影響.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37(01), 30-36+165. 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04

張青根, 沈紅. (2018).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差異性分析. 復旦教育論壇, 16(04), 58-64. DOI:10.3969/j.issn.1672-0059.2018.04.011

趙薇, 李越. (2019). 中國留英碩士生學術素養和身份轉變研究.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40(01), 79-86.

趙顯通. (2015).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大學生學習觀調查——基於「現象描述分析學」的研究方式. 復旦教育論壇, 13(02), 32-37+59. DOI:10.3969/j.issn.1672-0059.2015.02.00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3−12−12). 教育部關於開展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的通知. 取自: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312/t20131212_160919.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8−10−08). 教育部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 取自: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9−04−29). 介紹「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有關情況. 取自: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0601/mtbd/201904/t20190430_380197.html.

朱紅, 馬莉萍, 熊煜. (2016). 「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模式效果研究. 中國高教研究, (01), 42-47.

宗正, 劉偉臻, 董傑, 司繼偉. (2018). 情緒、職業數量對不同職業生涯延遲滿足大學生職業決策過程的影響. 心理發展與教育, 34(02), 155-163.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2), 179-211. DOI:10.1016/0749-5978(91)90020-T

Astin, A. W. (1984).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5(4), 297-308.

Beerkens, M. (2018). Evidence-based policy and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Progress, pitfalls and promise. Europea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8(3), 272-287. DOI:10.1080/21568235.2018.1475248

Biggs, J. B. (1993). What do inventories of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es really measure? A theoretical review and clarifi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3(1), 3-19. DOI:10.1111/j.2044-8279.1993.tb01038.x

Blimling, G. (2010). The resident assistant: Applications & strategies for working with college students in residence halls (7th ed.). Dubuque, IA: Kendall Hunt Publishing Co.

Brown, J., Kurzweil, M., & Pritchett, W. (2017). Quality assurance in US higher education: the current landscape and principles for reform. New York: Ithaka S+R.

Brown, R. (2004).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UK experience since 1992. London: Routldge.

Chickering, A. W., & Reisser, L. (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2nd ed.).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oates, H., & McCormick, A. (2014). Introduction: Student engagement-A window into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H. Coates & A. McCormick. (Eds.), Engagi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national insights from system-wide studies (pp. 1−12). Dordrecht: Springer.

Creswell, J., & Plano Clark, V. (2007).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mixed methods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Entwistle, N. J. (1998). Approaches to learning and forms of understanding. In B. Dart & G. Boulton-Lewis (Eds.),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pp. 72−101). Melbourne: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Evans, N. J., Forney, D. S., Guido, F. M., Patton, L. D., & Renn, K. A. (2010). 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Guo, F., & Shi, J. (201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room assessment and undergraduates』 learning with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41(4), 642-663. DOI:10.1080/03075079.2014.942274

Guo, J., Yang, L., & Shi, Q. (2017). Effects of perceptions of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approaches to learning on Chinese undergraduates』 learning.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55, 125-134. DOI:10.1016/j.stueduc.2017.09.002

Ho, D. (2014, October 29). Chinese universities must wake up and modernise or be left further behind.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cmp.com.

Holland, J. L. (1997).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 A theory of vocational personalities and work environments (3rd ed.). Odessa: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Jones, G. A. (2013). Governing quality: Positioning student learning as a core objective of institutional and system-level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Education, 2(2), 189-203.

Kuh, G. D. (2009). The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s. 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141, 5-20.

Lizzio, A., Wilson, K., & Simons, R. (2002). University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academic outcomes: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7(1), 27-52. DOI:10.1080/03075070120099359

Lopez-Fernandez, O., & Molina-Azorin, J. F. (2011). The use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behavioural sciences. Quality & Quantity, 45(6), 1459-1472.

McCormick, A.C., Kinzie, J., & Korkmaz, A. (2011, April). Understanding evidence-based improv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case of student engag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USA.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526845.pdf

Pascarella, E. T. (1985). Racial differences in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bachelor’s degree completion: A nine-year follow-up.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3(4), 351-373. DOI:10.1007/BF00973685

Rodgers, R. F. (1990). Recent theories and research underlying student development. In D. Creamer & Associates (ed.),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he 1990s (pp. 27−79).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Salmi, J. (2015). Evidence-based policies in higher education: Data analytics, impact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In C. Curaj, L. Matei, R. Pricopie, J. Salmi & P. Scott (ed.),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Between critical reflections and future policies (pp. 807−813). Dordrecht: Springer.

Sanford, N. (1966). Self and society. New York, NY: Wiley.

Shi, J., Wen, W., Li, Y., & Chu, J. (2014). China college student survey (CCSS): Breaking open the black box of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Education, 3(1), 132-159. DOI:10.1163/22125868-12340033

Yin, H. (2018). What motivates Chinese undergraduates to engage in learning? Insights from a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student engagement research. Higher Education, 76(5), 827-847. DOI:10.1007/s10734-018-0239-0

Yin, H., & Ke, Z. (2017). Students』 course experience and engagement: An attempt to bridge two lines of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42(7), 1145-1158.

Yin, H., Wang, W., & Han, J. (2016). Chinese undergraduates』 perceptions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effects on approaches to studying and course satisfaction. Higher Education, 71(1), 39-57. DOI:10.1007/s10734-015-9887-5

相關焦點

  • 近十年我國大學生學習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
    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國大學生學習研究的最新發展趨勢,本研究將聚焦我國大學生學習研究第二階段的相關成果,通過文獻計量分析,以期總結出近十年我國大學生學習研究的現狀、熱點及趨勢。 二、數據與方法(一)數據來源研究數據來自中國知網,來源期刊類別為CSSCI。
  • 徐陽 丁鋼 | 中國大陸中國教育主題研究的國際影響力: 基於合著網絡的分析
    應編輯部之邀,本專題圍繞中國大陸學者在中國教育研究全球學術共同體中的位置和影響力及其關鍵影響因素,探討國際教育知識生產體系中的中國教育研究合著網絡的結構特徵、關鍵學者及其合著方式、國際發文主題的特徵、研究方法和理論方面的創新性,另外作為國際中國教育研究主力軍的華人學者,在教育研究中的雙重局內人身份是否可以為中國教育研究提供獨特的視角。
  • 2019年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進展與趨勢
    有學者結合實踐探索提出自主學習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師生共同決定課程內容、讓學生每節課輪流承擔工作角色、提供小組討論框架以提升學習深度,該模式讓學生主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主題選擇、課堂互動、自我展示、課下學習等一系列活動,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實現入腦入心。
  • 學術觀點 | 通過Q方法追蹤中國大學生多語學習動機演變的歷時研究
    學術觀點通過Q方法追蹤中國大學生多語學習動機演變的歷時研究自20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的迅速發展,英語已經成為大多數非英語母語國家的學生的主要外語。在我國,英語已經毫無爭議地成為了最熱門的外語,在外語教育領域佔絕對的主導地位。然而,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在進入大學後卻選擇開始學習一門第三外語。
  • 高明士《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出版:仍有值得華人學界借鏡者
    內容分為三篇,首先講述日本東洋史即中國史學界的成立與發展歷程,重點介紹了當時學界主要爭論的問題——時代區分問題。對諸位學者所持的主要觀點進行了歸納和整理。第二篇則介紹了新舊中國史料的研究成果。包括雲夢秦簡、敦煌文書以及日本近出有關中國史的資料。第三篇為參考文獻,收集了日本研究中國史的相關論文以及著作。
  • 「當代中國史研究京師論壇——2020年年會」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
    他希望歷史學領域的專家學者肩負起光榮使命,繁榮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推動中國學術走向世界,引領世界。  王炳林闡述了從毛澤東同志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重視歷史的思想,強調高校學習「四史」要抓重點,黨史學習主要突出英雄的主題,新中國史學習主要突出復興的主題,改革開放史學習主要突出創新的主題,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主要突出信仰的主題。
  • 《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發展報告·2016-2017》發布
    報告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已先獲採用或出版,如發展報告熱點聚焦部分「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監測研究」內容,已擴展研究為專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報告形成的相關研究成果,向社會呈現了東北師範大學就業創業工作領先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本次發布的是《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發展報告·2016-2017》的核心數據。
  • 2019年主題出版類圖書選題情況:突出主線,特色鮮明
    一些出版社就如何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做了策劃。如研究出版社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普及方法路徑研究》是全國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聯席會議的成果綜合;紅旗出版社以「新時代怎樣開展工作」為主題推出系列圖書,以新視角審視新時代各項工作怎麼看、怎麼抓、怎麼做,實現說理的大眾化通俗化。
  • 鄭大華:關於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幾點思考
    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學科的歷史雖然不短,但學術界卻一直缺乏理論上的自覺,缺乏對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學科自身的研究,對於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研究對象與範圍,中國近現代思想史與中國近現代哲學史、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中國近現代學術史等其他中國近現代史分支學科以及與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中國近現代文化思想史、中國近現代學術思想史、中國近現代經濟思想史等其他專門思想史的聯繫與區別,以及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邏輯起點、發展動因
  • 當代中國史研究的理論範疇與方法論
    我過去在當代中國史的理論研究中,比較多地講這一研究的屬性,以及當代中國史的分期、主線、主流和發展原因等等。這些概念,實際上都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範疇在當代中國史研究中的具體運用。  一、關於當代中國史研究的屬性  這個問題涉及當代中國史的概念和學科。
  • 南開學子在「天津市大學生學習新時代女排精神」 主題演講比賽中...
    南開學子在「天津市大學生學習新時代女排精神」 主題演講比賽中斬獲佳績 2020-12-14 2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5《中國建築教育》「清潤獎」大學生論文競賽 獲獎名單公布
  • 2019年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在長春召開
    (記者 趙徐州 曾江)從1949年到2019年,中國課程改革走過了70年的歷程。研究生群體成為高校科學研究的主力軍,也是我國創新發展的中堅力量。研究生學術論壇是東北師範大學提升研究生科研學術能力水平的重要科研平臺,是面向全國研究生的大型學術盛會,通過學術論壇的舉辦,讓本領域研究生在互相交流展示中分享研究經驗,不斷鍛鍊自己,共同創設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
  • 體育史研究將走向何方
    近20年來,體育史研究在體育學術界一直處於相對邊緣化的狀態,而中國的史學界也一度忽略了體育歷史的書寫和關注。然而人文與社會科學發展到今天,體育史的重要性已日漸凸顯。為了引起學界的關注,倡導更多人投入體育史的討論與研究中,1月15日,《體育與科學》學術工作坊在南京舉行,邀請了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金大陸、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教授崔樂泉、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馮筱才以及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新聞傳播與外語學院教授路雲亭作為主旨發言專家,圍繞「中國體育史研究方法與方向」的主題,與來自國內數十個高校的中青年學者展開了精彩的討論。
  • 漢語語法史研究高端論壇(2019)綜述
    2019年7月12日至14日,「漢語語法史研究高端論壇(2019)」在魯東大學舉行。
  • 2019年國內學界海外中國學(漢學)研究綜述
    追蹤研究對象與研究者學習重新相互(或自我)面對的歷程,從如何從中國作為研究對象的位置來歸納研究者,到如何整理研究者自詡的所謂客觀性,到透過一個以『關係』為內涵的知識框架,探究中國研究的中國性。」[3]這種研究方法將中國作為研究對象,將研究者、研究對象與讀者放置於一個「關係」網之中,並以此形成一種知識框架,從而對中國研究的「中國性」進行研究。
  • 2019年最受歡迎的十大美術史好書
    現任教於雲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研究方向為英國藝術與文學。2.巫鴻《陳規再造:巫鴻美術史文集卷三》,鄭巖編,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陳規再造》為巫鴻美術史文集的第三卷,收錄作者1995年至1998年關於中國古代美術史的15篇論文和講稿。這一階段的研究仍聚焦於墓葬、佛教、肖像藝術等主題,持續探討圖像內容與空間、媒材的關係。
  • 復旦大學黨委中心組集體學習「新中國史」
    復旦大學黨委中心組集體學習「新中國史」 2020-12-09 17: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論著選刊 | 2015—2016年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學科發展報告(下)
    2015-2016年,國內古代希臘史研究既體現出傳統研究課題研究繼續深入的特點,在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等方面也表現出新趨勢,反映了我國本領域學者對國際學界前沿問題的密切關注,也反映了學者們將跨學科的理論方法應用於希臘史研究中的濃厚興趣。
  • 徐復觀:研究中國思想史的方法和態度問題
    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分工研究的工作做得不夠;但最主要的還是方法與態度的問題。       五四運動以來,時賢特強調治學的方法,即所謂科學方法,這是一個好現象。歷史上,凡是文化的開山人物,總多少在方法上有所貢獻。不過,憑空的談方法,結果會流為幾句空洞口號。方法是研究者向研究對象所提出的要求,及研究對象向研究者所呈現的答覆,綜合在一起的一種處理過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