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思考:關於社交的6個詞語

2020-12-13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筆者從自身實踐出發,與大家分享了關於社交的6個詞語以及自己對社交產品的相關思考,一起看看吧。

人遭遇現象後,會產生感受,情緒是快思考,本能地會很快的表達,並產生行為,這時思考是非常淺的。感覺是最容易察覺的,也是最容易表露的,即使你去藏也藏不住,情緒會自然流露。

我將過去多年的經歷結合最新的感悟,整合到一張圖中:

下文劃分為以下幾點:

  1. 現象與真實;
  2. 體感與表達;
  3. 思考與表達;
  4. 決策與表達;
  5. 實用場景。

一、現象與真實

真實客觀存在,透過人類文明進行記錄和傳達,語言永遠有偏差,因為每個人對同一個語言的理解有偏差;現象是觀察到的部分,而現象只是其中一部分,每個人看到的現象都不一定相同,造成每個人說的都是一部分,但是卻產生了分歧。

建立這一層認知之後,判斷事情就不會完全相信一種現象,從而得出一個確鑿的結論,而是會首先判斷現象來源準確性和真實性,如果是可信的,就會相信這個現象,但是,相信一個現象不代表相信一個新的結論,而只能說在這個現象的背景下是這樣局部的結論。

因此,就有了局部測試,成功之後,全局推廣的做法,這就是一個提高成功率,降低試錯成本的做法。

真實是客觀的事實,越是以平常心看待事物,越是接近真實,因為主觀情感會附加在客觀事實中,從而表達出來的時候,已經是另一個情況。

就像是一個人非常喜歡某一個作者的畫,就會在評價的時候,給予更多的喜愛,這種情感也是真實的,但這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一種情感。

事物本身就如一輛汽車從廣州開到惠州,這是一個事實,而路途中,有的人認為沿途風景優美,有的人認為路途顛簸,枯燥,這是一個情感。

情感可以部分反映事實,但不能完全詮釋事實,比如1000萬人走過這條路,都認為風景美麗,這就比較有參考性,如果一個失戀的人走這條路,得出的情感參考性就很低。

事實上,每一個從網絡看到的新聞,都是對現象的報導。比如天氣預報,哪裡出現了8級颱風,這是比較準確的。比如新浪報導哪個明星離婚了,中間出現了各種見聞,那麼這個笑笑就好,甚至壓根不關注,認真就輸了。

二、體感與表達

普通人的體感都是相似的,一個人會因為戀愛產生幸福感,另一個人也會因為戀愛產生幸福感,也就是說,情感具有普遍性,情感不是某一部分人獨有的東西。

有的人更善於觀察自己情感,清楚自己所處的狀態,有的人不是很清楚自己的情感,於是情感隨著本能四散,表達的內容也是時時刻刻的感覺,這個感覺如果是健康的,也就是對自己對別人都有好處的,積極的情感,則還好,如果是一些混亂的情感表達,其實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人很容易把情感蔓延到周邊事物,甚至混淆情感和事物,把情感的表達,變成對事物的表達,也就有了愛屋及烏和殃及池魚。

有的人表達情感,通過文字、繪畫、音樂、舞蹈、談話等等方式,人天生有表達的欲望,所以社交類的產品在表達這個維度是有很高的需求的。

微博是明星表達自己,粉絲表達對明星的態度;陌陌是荷爾蒙的表達,娛樂的表達,用戶在上面尋找愛的感覺和快樂的感覺;小紅書是分享的表達,表達對美的追求和體驗;短視頻產品也是一種表達,表達一種生活態度,看的人獲得一種快樂;脈脈是職場的表達,信息的表達。

表達的背後是情感訴求,因為人都是孤獨的,社交產品就是把對某一類場景的表達聚集在一起。

之前提到過社交的情感關鍵詞:荷爾蒙、孤獨、炫耀、抒情、發洩、自我提升。

其中荷爾蒙的產品有很多戀愛APP和婚戀APP,他們做了2件事,第一件事是幫你維護,第二件事是幫你匹配。為了提高匹配效率,就出現了各種匹配方式,比如文字、語音、圖片,甚至還有更多新玩法。

維護、匹配這兩件事做得已經很多了,但是沒有人做得最好。

抒情,LOFTER算一個,豆瓣算一個,抒情對內容的質量要求更高,因為抒情的用戶本來就很少,就需要拓展更多場景,於是我們看到豆瓣覆蓋了越來越多的場景。

炫耀,抖音算一個,直播算一個,炫耀是一個炫耀者很爽的場景,同時也要看官爽,只是炫耀是不夠的,於是會演變成生活的呈現,抖音甚至會出現自我提升的內容。

發洩,無秘算一個,匿名社交,匿名其實也意味著沒有說話的成本,因為沒有人知道你是誰,這類場景更適合群體性話題,不太適合個體交流,因為你沒法和一個你不知道名字的人成為朋友。

自我提升,知乎算一個,脈脈算一個,自我提升是一個非常大的場景,因為人總會遇到困難,遇到困難就要解決,自然就有了解決問題的場景。在微信公眾號和微信群中存在無數個自我提升的群體。目前自我提升場景的連接性是非常低的,於是出現了打卡這種督促你學習的操作。

孤獨,這是一個永恆的情感,足夠大。目前,我認為微信是解決孤獨感最好工具,因為這裡聚集了最大量的人和與人有關的信息。

關於興趣的APP有很多,所以從興趣切入可能不是最好的切口。

三、思考與表達

情感之後,人會去思考,思考的體現就是一個人會通過現象去推演,最後得到一個結論。很多思考之後的表達,都是反人性的,就像是買股票,大家都知道低買高賣,但是大多數普通投資者都會在下跌的時候恐慌拋售,上漲的時候跟進買入。

思考本身是一個耗能的事情,是一個費力的事情,跟隨感覺走更容易,而往往難的事情做的人少。思考之後,再發表觀點,正確的概率大大提高,可以規避掉大部分邏輯簡單錯誤的事情。

有些時候,初中級的產品也會在做需求時,過於輕易的就把需求提出去了,這樣評審的時候和與技術溝通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有一些需求,不清楚要做還是不要做,看到這是一個很普遍的需求就做上去了,看起來也無所謂。但是,就是因為這種無所謂,才多做了很多無用功,浪費了開發資源和時間。

所以,這塊我一般會用流程去控制,定義好產品方向和接下來的目標,把路徑想清楚,再傳達下去,需求需要審核之後,再去動手,不要讓小夥伴過早動手。期間,鼓勵小夥伴和技術多溝通,減少誤差。最後,一定不能偷懶不去審核結果,產品管理者是團隊嚴格的警戒線。

親身示範,以教練和協助者的角色,幫助提高團隊成員的思考,而不是幫他們思考。

四、決策與表達

經過體感和思考,得出決策,產生行為,這時候的表達是比較有力的,我稱之為用行動說話。沒有決策的思考,價值是會低很多的,一切的分析和思考最終都要落到行動上。

沒有經過思考的決策是無效決策,有時候很多人只是讓別人決策,比如自己不知道做什麼,就按照別人安排好的人生走,被意見裹挾,這個被安排不一定是一個人真的來幫你安排,而是獲取了無數意見之後,自己已經混亂了。

沒有經過思考的表達,就是第一種情況,一種體感表達,之前寫的用戶研究文章其實也有說到過,為什麼用戶說的不一定是真正有價值的?因為用戶通常說的都是體感、現象、行為,我們負責從中分析出想法和目的。

五、實用場景

日常工作中,產品表達不能讓人信服?

因為表達的都是表象,是感覺,沒有經過提煉和推演,就像是圖中的體感部分,體感非常重要,但是只有體感不行。

與父母溝通,他們不放心?

因為你從來沒想過要如何說服他們,長久以來沒有獨立發言的機會,被當成孩子看待,需要思考現狀,注重表達的簡練和有效。

日常溝通,說的都是廢話?

除了日常調侃,聊不到更有深度的話題,一是相互之間沒有持續的探討,二是沒有思考過發生的事情,沒有輸入,自然沒有輸出。

無數次被懶惰擊敗?

無數人缺乏自律能力,想減肥的控制不了,想學習的總是偷懶。

最根本的還是你並沒有構建自己做一件事情的意義,而這個意義就需要通過獲得體感,看到表象,深入思考,發起行動。

如果你只有體感:遇到苦難,栽跟頭了,發誓下次一定要成長,好好努力,然後下次照樣是這個結果。

為什麼?

因為沒有思考,你沒有通過體感和現象,得出一個分析結論。如果只有思考:那麼確實得到了結論,但是並沒行動,可能是恐懼於面對,不敢行動,不懂如何開始,因為你沒有決策。

懶惰需要克服,就需要透過表象,經過分析,最終做好決策,堅決執行。缺乏任何一個步驟,都會讓執行變成無源之水,就很難做下去。

解決上面4個問題:工作、父母、日常、懶惰,基本已經可以包含80%的情況了,祝我們都能夠積極向上,做好工作,與父母溝通順暢,日常舒服,不懶惰,有意義。

也許你也是一名產品經理,還沒有進入大廠成為令人敬仰的產品經理,但是,沒關係,努力創造價值就是好產品~

 

作者:青色,公眾號:非凡成長(ID:wfeifan1990)

本文由 @青色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從陌生人社交出發,初創產品應該思考的幾個重點問題
    關於產品形態的思考我們從用戶增長的AARRR模型,去思考陌生人社交產品的產品形態的形成原因。1.關於前期運營的思考本文主要聊創業,的確,除了陌陌已經走上人生巔峰外,在陌生人社交這個領域大多數產品依然處於創業階段,甚至更多的團隊或者巨頭都想進軍這個領域,下面來談談創業前期的增長方法
  • 關於社交產品,我眼中最理想的樣子(二)
    「社交」是個絕不會冷場的這個話題,提及社交產品、社交需求,每個人似乎都有話要說。社交離我們太近了,每個人的心目中應該都有一副理想社交產品畫像。活動只能提前10天發布(這個是隨意寫的,具體的時間需要讀者自己思考),首頁的排序是按距離來,也可以有其他排序規則。點擊具體的活動,進入相關活動頁面,進行詳細了解(關於「服務區」的具體功能和產品設計,本文不寫,本文只對各功能作簡單介紹,不會詳細描寫)。「講座」,產品運營初期,只允許非直接盈利機構發布(比如:允許高校發布學術講座),禁止養生理財等講座。「講座」屬於三大類的「其他服務」。
  • 音樂社交的本質——從雲音樂引發的產品思考
    社交雖常見,但音樂真的適合社交嗎?音樂社交存在哪些特殊性?如何利用音樂來社交?可能你常常使用雲音樂,卻不曾想過這些問題。現在來看看作者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吧。雖沒能目睹產品從無到有的過程,但也有幸見證了產品快速發展的一部分旅程。音樂社交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戰略特色的宣傳點,歌單、樂評也早已成為廣受用戶喜愛的明星功能。雖身為組織中的一枚小交互,但臭臉君始終不忘督促自己成為一名有產品觀、大局觀的好少年。正值團隊都在思考如何強化特色、向社交發力,作為設計獅的臭臉君當然也希望能為前進的道路添磚加瓦。社交雖常見,但音樂真的適合社交嗎?
  • 社交軟體思考:6大關鍵環節核心、總結
    思考總結社交軟體歸納出了6個關鍵環節的核心和一些通用打法,寫出來拋磚引玉,歡迎大家討論、補充~如陌陌一開始時候只有iOS版,當時iOS用戶都十分優質;探探冷啟動用戶大多來自ceo王宇原來做時尚街拍社區P1;(關於三大價值詳見之前我的這篇文章:社交領域不會有終局,除非人類停止前進)(2)自身價值一般但對平臺有價值的用戶即自身價值可能不是很高,但在平臺上較為活躍和健康,符合平臺需要的用戶。
  • 「反社交」 社區 same 背後的思考
    「有趣」是一個很高的標準,一個 app 可以很好用,可以很好看,可以很怪奇——但有趣,這個看似很抽象的詞語,背後可能是創新理念、獨特設計、精到細節、個體志趣等元素的結合。這意味著,一個產品可能無法為了有趣而有趣,在我的理解裡,有趣是一種「狀態」而不是一種「特性」。same 是一個崇尚「和而不同」的社區應用,在其獨特的設計和五花八門的頻道下,無數奇妙的事情在發生著。
  • 【媒庫文選】社交媒體讓詞語變短
    而且,社交媒體和簡訊的迅捷性似乎正對英語語言產生影響,因為我們最頻繁使用的詞語正在變短。柯林斯出版公司語言內容負責人海倫·紐斯特德說,2016年的「年度熱詞」榜單受到了較年輕一代的強烈影響,其中不僅包括「脫歐」這樣的流行詞語,也包括來自社交媒體的一些短語以及一個四字母縮寫「Jomo」。
  • 社交產品的真正使命是消滅「朋友」?
    最近在思考一個問題:社交類APP——如微博、微信、陌陌、易信等等大行其道,已成為我們手機上最重要的應用,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分享與即時溝通也越加密切頻繁,每個人都在不同的社交產品上經營著不同的人際圈。微博上有幾十個互相關注的好友,微信上有幾百個聯繫人,陌陌上有隨時能刷到的姑娘和小夥兒,易信更是根本不用驗證就能直接通話……那麼,在社交越來越便捷、成本越來越低的今天,「朋友」的分量究竟是重了還是輕了?你的全部通訊錄裡,又有多少人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好朋友」?我們經常回憶曾經誰誰誰是我最好的「朋友」,如今,我們與這些「最好的朋友」還聯繫嗎?
  • 評:詞語無罪,該思考的是其背後的價值觀
    王蒙喜歡的「洪荒之力」在社交媒體上泛濫時,也有不少網友表示對它非常反感,央求大家不要凡事都往「洪荒之力」上靠。王蒙的發言不過是表達他個人的喜歡,這是他的權利。但如同他所說的那樣,「也不能制止這些詞」,則表明無論有人喜歡或不喜歡,流行詞的傳播,總有它們的規律與理由。
  • 關於填寫 / 核對訂單信息的產品思考
    關於發票信息模塊的思考,我們可以了解到填寫 / 核對訂單信息頁面對於用戶來說是重要的,因為它可以為用戶帶來便利。同時對公司來說也是重要的,因為很多信息數據都是以這個頁面為來源,進行數據流轉的。公司的產品經理一般對這個頁面的信息鎖定很看重。
  • 吱呀App:聲音社交的產品分析
    1月23日,一款名為吱呀App名列Store免費社交榜下載第四,在這幾日排名一直在4-6名區間。這是一款名不見經傳的應用,同時也是一款很特別的應用——聲音社交,這是社交的新方向嗎?2019年1月,多款社交產品上線,背靠大樹的聊天寶、馬桶、多閃被稱為三英戰微信。
  • Soul APP產品分析:陌生人社交的新生代攪局者
    現以產品經理的職業角度梳理所知信息分析這款軟體。本文長約 1 萬餘字,主要對Soul的產品機會、生命周期、產品設計解析、產品挑戰四部分內容進行思考與論述。敘述內容偏向定位和邏輯維度,試圖勾勒出Soul取得市場突破背後的需求現象和產品設計理念,希望能迭代你對Soul的認知。
  • 關於AI學習方法的思考——產品經理入門人工智慧
    好了,今天這篇文章我將向您分享我(作為產品經理)對入門人工智慧學習方法上的一些思考。我是一名網際網路產品經理,也希望進入AI領域。目前為止,我已經用了2個月的業餘時間學習入門知識,但還不能算是入門,原因就是人工智慧領域的概念過於寬泛,技術門檻較高。我先用這2個月的學習成果,分享一下我對於入門AI領域學習方法的思考,給大家拋個磚,也許能為大家節省一些時間。
  • 一份未完成的產品推廣方案,附我對產品運營的最新思考
    資深用戶(UGC用戶):愛美,對美妝比較感興趣,日常使用美妝產和app較多,有自己的一些思考,但是具體心得寫的不多,需要挖掘這方面的能力。對美妝感興趣的人群(普通用戶):這部分人可能不是美妝app的資深用戶,但是日常會關注這一塊,希望有個專門的地方可以學習如何變美以及如何購買相關的產品,以及了解不同產品的區別特性等。
  • 【WISE 1.0現場】三個很贊的年輕人,三個社交產品中的新星
    說Blink、Nice、same是今年移動社交領域崛起的三個新星毫不為過,今天我們把這三位年輕的創始人施凱文、周首和許旭恆請到了WISE現場做分享,他們產品核心體驗都很贊,創始人對自己的產品想得很清楚,分別對人性有不同角度的理解
  • 6個步驟,打造讓用戶痴迷的產品(附大會PPT下載)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用戶畫像:與其由人來決定,還不如告訴AI規則,讓AI自己思考,自己分析出結果——而且這個結果一定是遠超於人的。我自己從線下服務類的產品到線上的社交產品,到AI產品都做過,再過去的十幾年裡花費了很多的心血和精力;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這些經驗和感悟。
  • LGBT社交產品的使用體驗
    Grindr是目前全球最大同性社交網站。按照世界公認的數據,同性戀佔總人口數的4%—6%,據此,中國LGBT群體將達到7000萬人口規模。這一逐漸增多的人群,毫無疑問將帶動社交細分市場——同性社交應用的激增。那麼,這類應用在產品設計和體驗上有何傾向?作為使用者,更喜歡什麼樣的設計?全媒派(qq_qmp)與幾位LGBT朋友聊了聊,這裡有他們最真實的聲音。
  • 當出現了社交恐懼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改變和調整,減輕社交障礙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聽到一個詞語:社交恐懼症。人和人之間的社交變得越來越脆弱,越來越不知道應該可以聊點什麼,在聊天的過程中,有時候出現的一種思維短路或者尷尬,會給自己帶來一些痛苦和反思。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社交的過程中獲得一種快樂,獲得一種存在感,這種快樂和存在感能夠證明自己的價值存在,以及自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現在電子產品非常多,電子遊戲也非常多,其實這也是一種社交,只不過更多的通過一種媒介轉變而來的社交,也在體現自身的價值和存在感,幾個人一起從遊戲中獲得快樂,從遊戲中獲得滿足感,從而找到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 7500字,這是我對人、內容與社交的思考
    下面就分三個模塊來分別階梯式的闡述其中的思考:一、社交 社交的本質是時間,一般是三個原因:價值的交換相互的養成時間的付出再看另一個方向,社交三要素:內容互動關係鏈你的調性,決定了有多少人能理解你的產品;有多少人能理解你的產品,就有多少人能參與進來;有多少人能參與進來,就有多少人能給你持續的產出供給,明白了嗎?所以,調性別定太高,越低越農家樂,越好。
  • 讓翻譯愁白頭的11個詞語
    有大量的文章討論,文字並不能表達所有的含義,正如尼採所說,「詞語不過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和我們之間關係的象徵,本身並不涉及正確性。」《穿透語言的玻璃》是這個領域最好的論著之一,書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說明,有一些詞語就是無法完整地翻譯出來,而一些概念在另一種文化環境中就是無法準確解讀。    這裡就有11個有趣的、難以翻譯的、稍微有些難懂的詞語。
  • 新一波社交產品開始玩起人性遊戲
    有人說,一款社交產品的成功在於解決用戶的「無聊」。目前,開發團隊已根據IP位址封鎖有過激言語的用戶,而且自動過濾特定的詞語。不過成效幾何,就要看後面的數據表現了。Sarahah的「出位」引起了全媒派(quanmeipai)的興趣,悄然間,社交應用已進入「人性遊戲」的下半場。滿足基礎通訊功能誰不會?但在此之外,那些「下手狠」的玩家,是否正在將產品方向引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