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趙曉妮 通訊員 朱蓉慧
金秋時分,天山北麓,一輛輛大型採棉機開進雪白的棉田,石河子迎來棉花豐收的季節。
這時候,也是這座城市最美的時節之一。規劃工整如棋盤格的城市裡,樹木高聳向上,展現出強勁的氣勢。在暖融融的秋日陽光中,人們在這座城市奮鬥,也享受生活。
然而,只要稍微留意,還是能感受到石河子與其他城市的不同。多年前,兵團前輩從這片荊棘叢生、滿目荒涼的戈壁灘上起步,在萬裡群山中壘磚為城,在千裡平原上挖土成河。到如今,他們的精神依然長存。當時的熱血已經融入這片土地,也溫暖著人們的心靈。
新疆石河子氣象局也是這樣伴隨著這座城市從零起步,在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科研創新和業務發展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在風霜雨雪中,石河子氣象工作者幾十年如一日守護著來之不易的「綠洲」,將兵團精神、石河子精神融入骨血,傳承軍墾文化,踐行氣象精神,推動石河子氣象事業發展壯大。
在茫茫荒漠中起步,
從開拓者成長為守望者
石河子位於天山北麓中段,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緣。若干年前,這裡是一片冷峻沉默的荒原。
直到半個多世紀前,來自大江南北的青年們聚集於此,用人力硬生生地造出一方綠洲,把昔日的戈壁、葦湖、鹼灘開墾成肥沃的良田。現在,這裡已成長為以大型農牧團場為依託,以石河子市為中心,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工交建商服綜合經營,工農結合、城鄉結合、貿工農一體化的新型經濟聯合體。
石河子氣象防災減災預警中心
石河子氣象事業是隨著綠洲的開拓而發展起來的。墾區的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而炎熱,在氣象記錄中,極端最高氣溫能衝到43.1℃,極端最低氣溫可以降到-42.8℃。對於在當地大量種植的棉花、林果等來說,每年2318小時到2732小時的日照時間和147天至191天的無霜期都是自然的恩賜,而每一場冰雹、低溫凍害、洪水、寒潮、大風等都可能帶來災難。
從1952年墾區前輩在荒漠中建起第一座氣象觀測站,到1976年石河子氣象局成立,再到2000年3月兵團農八師氣象局成立並與石河子氣象局合署辦公,石河子氣象事業一路發展壯大,如今發展水平名列全疆同行業前茅。
一項項榮譽,可以證明石河子氣象局當前事業發展水平:作為一個西部邊陲地區的氣象部門,2017年獲得「第五屆全國文明單位」稱號,氣象現代化評估分數達到89.2分;多年保持「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工作單位」和「自治區級文明單位」稱號;從2009年到2011年,榮獲「新疆氣象局綜合考評先進單位」;從2013年到2016年,連年獲評「新疆氣象局綜合考評優秀單位」;連續多屆在全疆氣象部門氣象技能競賽中多項拔取頭籌,比如在2016年第二屆全疆氣象行業縣級綜合氣象業務職業技能競賽中,石河子代表隊取得了團體第一名的成績,3名參賽選手包攬個人全能前三名……
在第二屆全疆氣象行業縣級綜合氣象業務職業技能競賽中,石河子氣象局代表隊獲得團體第一名
石河子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尤錦標表示,多年來,石河子氣象局取得長足發展,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常抓不懈,強化管理,健全機制,同時注重科技創新,堅持業務發展。
今年7月,以石河子氣象局基層一線黨員為主角的短片《氣象守望者》在石河子電視臺《榜樣》欄目中播出。節目這樣評價他們:「風起雲湧間,有這樣一批人,用敏銳的雙眼『握住』指揮棒,每時每刻關注風雨變幻,日復一日為百姓生活保駕護航。」
黨建與實際工作相結合,
「新兵」報到上好第一課
7月底,今年的「新兵」報到。在第一課上,尤錦標就給他們講授什麼是兵團精神、石河子精神、軍墾文化與氣象精神,帶他們到軍墾博物館接受精神的洗禮。
在軍墾博物館前的廣場上,退休的老人揮動彩扇在流行音樂中翩翩起舞,昔日的軍用飛機靜靜停駐,遊客在博物館入口處排起長隊,年長的阿姨告訴女兒,「這就是媽媽當年奮鬥過的地方」。
「我去了軍墾博物館很多趟,每次去都會學到新的東西。」尤錦標認為,黨建要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圍繞事業發展,石河子氣象局黨組抓黨組織,黨組織抓黨支部,黨支部抓黨小組,黨小組抓每個黨員,黨組織發揮核心和戰鬥堡壘作用,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他說,「圍繞事業發展抓好黨建,抓好黨建促進事業發展。」
在石河子氣象局,小到帶胸牌、開會不準接電話等細節,大到重要決策制定,每個人都「擰緊了螺絲」,毫不鬆懈。
通過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石河子氣象局綜合實力進一步加強,連續多年保持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工作單位」和「自治區級文明單位」稱號;2002年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行業示範點」;石河子氣象局莫索灣氣象站被評為2010年「全國氣象部門廉政文化示範點」和 2011-2012年度「全國氣象部門文明臺站標兵」等。
石河子氣象局黨組中心組學習會議召開
而黨建也與實際工作緊緊結合在一起。
在烏蘭烏蘇農業氣象試驗站(以下簡稱烏蘭烏蘇站),大家笑稱「這個站裡的人都特別『黑』」。「做農業氣象的人必須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農業生產一線實實在在存在的問題,坐在辦公室裡是無法把科學研究搞出來的。」烏蘭烏蘇站站長嚮導說,「和其他地方不同,我們每個月都安排農業氣象服務人員下農田,發現農業生產一線的問題,形成自己的調研報告。只有發現問題,才有解決問題的方向。」
「棉花蔫了、死了,是病蟲害還是低溫凍害或是高溫熱害的問題?必須要調查。」烏蘭烏蘇站的人對每個問題都不放鬆。
烏蘭烏蘇站的工作人員朱惠芝還記得當年剛進站的時候,中秋節那天還要忙著收玉米,「把苞谷從玉米地裡搬出來,連飯都沒空吃,幹著幹著實在沒力氣,躺在玉米地裡起不來了」。可是流過眼淚,她依然認真完成了工作。
在烏蘭烏蘇站,在石河子氣象局,很多氣象工作者哭過、笑過,但是沒有人掉隊。
不僅把紀念碑
「搬進」氣象局,
更使精神長留
幾年前,石河子氣象局在搬進新辦公樓之前,尤錦標提議將市中心廣場的屯墾戍邊紀念碑群像「搬到」一樓大廳的浮雕上。紀念碑上那柄立地擎天的長劍、代表不同群體的人物雕像,是這座城市的永久記憶。在他看來,這也代表了傳承自拓荒者的石河子精神。
石河子氣象局辦公樓大廳文化背景牆
在這裡,無論是「愛國愛疆、團結奉獻、勤勞互助、開放進取」的新疆精神,還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亦或是「艱苦創業、開拓奮進、團結奉獻、爭創一流」的石河子精神,富有軍人血性的軍墾文化,加上「準確、及時、創新、奉獻」的氣象精神,都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是已經「融入大家的骨血之中」,融入日常的業務運行中。
「一個單位必須有精神,一個家庭必須有精神,一個人必須有精神。」尤錦標認為,在戈壁灘上建起來的城市裡,氣象事業在發展過程中已經將激發新動力的精神融入骨子裡。
在深入沙漠腹地的莫索灣氣象站,業務要求是出了名的嚴格。每一位骨幹都被要求做到技術全面、能夠解決複雜問題,並且有責任主動「揪著」新人去學習。這些年,很多人才在這裡成長起來,又「飛向更遠的地方」。站長於瑞波看得長遠:「不能保守,得放開思想,支持大家積極學習,能走能飛。」
在這裡,36歲的田苗每天除了日常業務工作,依然鬥志滿滿地沉浸在學習中。「平時工作多積累,多幹點兒挺好。雖然辛苦,但收穫也多。」她說。
在炮臺氣象站,學習的氛圍也愈加濃厚。站長尹育紅看著身邊的年輕人拋掉膽怯,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骨幹。多年過去,一個個新手變成中堅力量,還有不少人在全疆氣象部門氣象觀測技能競賽、預報技能競賽和行業縣級綜合氣象業務職業技能競賽中斬獲好成績。「人發展了,站才能發展。」尹育紅說。
石河子氣象局職工在軍墾一橋參加徒步健身活動
激勵人才成長
提升科研實力,
綠洲良田點滴改變
曾有人形容,如果從空中俯拍石河子棉田,飛上十幾分鐘可能也望不到頭。除了棉花,石河子還是重要的糧食、林果等生產基地。
在烏蘭烏蘇站的200多畝試驗地裡,可以發現多個科研項目正在同時進行,目標都是提高當地棉花、玉米、小麥、葡萄、蟠桃、西甜瓜等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我們瞄準綠洲農田,研究領域包括綠洲農田生態監測、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農業應對氣候變化、農業示範推廣新技術等,現在還開展了綠洲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工作。」嚮導介紹說。
別小看那些穿梭在田地裡曬得黝黑的農業氣象專家,他們研究的葡萄安全越冬覆膜技術已在北疆石河子墾區七個農牧團場進行了科技推廣和試驗示範,推廣面積達六萬畝,取得了廣泛的社會生態效益;他們研發的高密度栽培加工番茄需水需肥高產技術,使加工番茄(一種番茄品種)種植密度由常規的3000株/畝-3500株/畝提升到8000株/畝-9000株/畝,產量由大田常規的4噸/畝-5噸/畝提高到目前試驗地的9噸/畝-10噸/畝。
第八師143團農業生產科工作人員黃永紅是烏蘭烏蘇站的老熟人了。他還記得,在葡萄安全越冬覆膜技術研發出來之前,有一年因為低溫凍害,石河子某個連凍死了800多畝葡萄,還有個連種的4000多畝葡萄幾乎全部凍死。自從氣象部門開展試驗推廣新技術後,基本沒有再出現葡萄大規模凍害的情況。
烏蘭烏蘇站棉花自動觀測系統
在整個石河子氣象局,不僅有全面系統的運行機制,還有各種激勵機制,科研力量提升和人才隊伍建設越來越被重視。在石河子氣象局的領導和支持下,如今,作為國家一級農試站和中國氣象局綠洲農田生態監測站,烏蘭烏蘇站還成為自治區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示範基地、研究所博士後工作基地,南信大應用氣象學院的產學研基地、石河子大學研究生培養基地。
石河子氣象局通過各種激勵機制鼓勵人才成長。2016年,石河子氣象局有3人分別入選當年新疆氣象部門高層次科研骨幹人才和青年科研骨幹人才。
提升預報服務能力,
認真應對每場風雨考驗
多年來,在抓好黨建、思想文化建設、科技創新工作等過程中,石河子氣象事業隨著這座城市逐漸發展壯大。
目前,在石河子天氣預報業務中,綜合預報業務平臺初步形成,自主開發的多項業務系統投入使用,預報預測工作更趨客觀定量精細化,天氣預報、氣候預測準確率有所提高。同時,公共氣象服務已深入到墾區各行業,努力解決氣象預警信息在團場、城市發布的「最後一公裡」問題。
今年5月初那場大風寒潮天氣,讓整個石河子地區都緊張了一把。
當時,大風呼嘯,氣溫低到零下,降水突至,有兩個水文站降水量達到27.2毫米和33.8毫米,這在新疆已經達到「暴雨量級」。
而氣象部門的預報信息早在兩天前就已經通過公眾媒體、政府網、興農網、簡訊平臺、農信通大喇叭、LED電子顯示屏等多種渠道及時向城市、團場、社會公眾發布。石河子氣象臺臺長徐臘梅說,「自己現在更有緊迫感」,石河子經濟社會正在快速發展,氣象預報服務必須更加準確和有針對性。
「新疆跟內地不一樣,如果小時降水量超過10毫米就很緊張了。及時準確地獲取汛情水情信息,是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第一步。」近年來,石河子水利局副局長何曉華見證了氣象部門天氣預報準確率的提升,特別是運用新科技手段,提高預報服務水平,成果「使人震撼」。
134團人影應急演練現場
不僅會「看天」,石河子氣象工作者還在努力通過人工影響天氣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在人影雷達站,每個汛期,值班人員都會變得非常忙碌。由於奎瑪流域人影聯防體系建成,所有人影空域申請電話都會打進雷達站的值班室。而目前墾區已形成監測手段先進、功能完善、火力密集的人影指揮及聯防作業體系,並在增雨防雹減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奎瑪流域人影聯防指揮中心暨八師石河子市人工影響天氣綜合業務平臺建設項目」還入選兵團、師市「兵地融合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十大行動計劃」專項。
今年7月初,第八師石河子市黨委領導專程來到氣象防災減災預警中心。當時他表示,「八師石河子氣象人影工作多年來在全自治區、兵團走在前列,如果預測準確率不高,勢必會對百姓生產經營造成影響,做好汛期氣象人影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氣象防災減災意義重大。」
多年前,前輩們走過茫茫戈壁,踏過遍布卵石的河灘,穿過荊棘,在這裡開創事業。他們在風沙中留下堅硬的足跡,在荒原中譜寫慷慨壯歌。如今,歲月遠去,但石河子氣象工作者似乎依然能聽到當年雄渾的號子聲,能感受到他們的血脈律動。對他們來說,英雄並未遠去。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8年10月23日4版 圖片由石河子氣象局提供 責任編輯:欒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