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我選修了一門關於死亡的課程(Death and Dying),這不是一門哲學課,而是一門社會科學的課程,從社會流行病學、人口學、公共衛生、護理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視角分析不同社會群體的主要死因、死亡率、人均壽命、臨終關懷等服務的利用率、死亡的社會影響(比如死者家屬的喪親之痛等)各個方面。
這一周我們有一個作業是瀏覽美國人專門發訃告(告知某人去世的消息)的網站,總結其特點。在瀏覽美國人寫的訃告的過程中,我有個感受是,好像他們寫訃告是一件很普遍的事,而在中國,普通人去世,家屬給寫訃告並公布在媒體上的好像沒那麼多,大多是一些名人(比如政治家、科學家、作家等)會有這種待遇。於是,我在網絡上搜索了一些相關信息。
我發現,中國人跟西方人在發訃告這件事上存在很多不同,這些不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社會關係、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差異。隨著社會發展,中國人在發訃告這件事上開始有了一些新的操作,並且這些操作可能會成為一種社會趨勢。而且所以接下來,我就跟大伙兒嘮一嘮我的發現,最後再談一談我的感受。
【中美發訃告的差異】
在中國,在媒體上被發布死亡訊息的人往往是有些知名度的人,比如官員、科學家、作家等。對於普通人,好像一般就是口頭報喪。在美國,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在媒體(比如報紙和網站)上發布訃告都比較普遍。大家覺得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我自己的看法是,這可能與中西方的社會關係有關。中國是一個強關係社會,對普通人來說,與死者關係較為親近的人家屬一般也都認識,通過電話、簡訊等方式口頭報喪就可以起到告知的作用;而美國是一個弱關係社會,死者認識哪些人家屬不一定都知道,家屬將死者死亡的消息公布在媒體上,與死者有些交情的人看到了就可以去祭拜。名人在中國之所以能有不同的待遇,一是他們的知名度已經不限於他們平時的人際圈子,將死訊發布在媒體上可能是最有效率的通知方式;二是名人往往具有很大社會影響力,在媒體上廣而告之是一種對他們的認可,歌頌他們「生得偉大,死得光榮」,對他們過去對社會所做出的貢獻給予肯定。
在中國,名人的訃告的撰寫者和發布者往往是其單位、新聞媒體、政黨等,而在美國,訃告的撰寫者和發布者往往是死者的家屬或者與死者關係很親密的人,對於有知名度的人,其死訊也會受到新聞媒體的報導。我剛開始看到中國很多名人的訃告是由單位等組織上來準備時還挺驚訝,因為中國的「差序格局」講求關係的親疏遠近,報喪這麼重要的事為什麼不是死者最親近的人來呢?我後來想了想,覺得這個大概類似於一種組織為有重要突出貢獻的人提供的福利,是一種集體制的表現。比如曾毅院士去世時,他的後事是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他的單位)的「曾毅院士治喪小組」操辦的。這有些類似於單位制時期單位負責人的生老病死,只不過隨著單位制的弱化,可能只有比較高級別的、或者聲望比較高的人才有這種待遇。
圖1 曾毅院士訃告-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
(注意落款是治喪小組)
在訃告的內容上,中美也存在很大差異。中國的訃告大多只提供死者姓名、出生死亡日期、職務和履歷等,對於有突出貢獻的,還會加幾句歌頌的話。美國的訃告要生動很多,除了包括死者姓名、出生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等,還包括了死者的興趣愛好、性格、家庭關係、紀念方式(比如提倡捐款)等。這可能與寫作者的身份有關。政黨、單位寫的訃告一般就比較死板,可能是為了顯得嚴肅,但感覺莫得靈魂,新聞媒體有時候倒是會渲染一下;在美國,一般是家人來寫訃告,家人對死者的了解更加全面,訃告中寄託了家人對死者的感情,所以讀起來更能感受到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而不是一張簡歷。比如下方幾張訃告的對比:
圖2 徐棠同志訃告-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訃告
這篇中文訃告很有代表性了。我讀完幾乎記不住這個人。。。
圖3 林清玄訃告-來源:新浪微博
林清玄的訃告裡也只是簡單地介紹了一下他的職務、履歷,也沒有跟人物特質有關的信息。
圖4 美國的一則訃告-來源:legacy.com
大概翻譯:卡羅爾女士,享年66歲,於2020年10月3日死於車禍。然後介紹了她的家庭關係,家人會銘記她。她很幽默,喜歡音樂,讀書,養貓等。然後交代了新冠時期參加葬禮的注意事項。最後是呼籲大家向社區圖書館捐款,因為死者有讀書的愛好,以此紀念她。
這篇外文的訃告就有很多個人特點鮮明的東西。
我覺得訃告風格差異這麼巨大可能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比較強調死亡的嚴肅性。比如中國的葬禮,靈堂那種黑白配色、靈車上播放的那種「陰樂」會讓我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這些傳統也許就是為了渲染那種嚴肅的氛圍,表達對死者的哀悼,這種情況下很難往訃告裡加生動的內容。
為了清晰簡潔地說明這些差異,我列了下面這個表:
維度
中國(這裡主要指我所了解的大陸地區,港澳臺不熟)
美國
在媒體上被發布死亡訊息的人
大多數是名人(比如官員、科學家、作家等)
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都比較普遍
訃告撰寫者和發布者
主要是單位、新聞媒體、政黨等
大多是家人等和死者關係比較親密的人,名人的逝世也會有大量媒體報導
訃告的表述
主要是姓名、出生死亡日期、職務和貢獻、祭拜信息等
主要包括姓名、出生死亡日期、死亡原因、人生經歷、興趣愛好、性格、死者的家庭關係(還有誰活著)、紀念死者的方式(祭拜、捐款等)
相關社會文化因素
強關係社會、集體制福利、死亡的嚴肅性
弱關係社會
【未來的發展趨勢】
雖然目前從整體上來說中西方在發訃告上有這些差異,但未來很可能會有些變化。一是隨著中國城市化發展,人口流動,人們的社會關係更複雜,弱關係更多,可能以後在媒體上發訃告是更有效率的廣而告之的方式。
二是隨著網絡技術和社交媒體(例如微信朋友圈)的興起,在這類社交媒體上發布普通人的訃告也更可行了。比如我上大學的時候,在微信裡刷到一位師兄的死訊,當時我很震驚他突然去世,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可能都不知道。我還在網上搜到了網上紀念館(比如天堂網),普通人可以在網站上為逝去的親人建一個紀念碑,方便隨時隨地拜祭親人。
三是在更加注重個性化需要的今天,與死亡儀式相關的東西可能都會朝著更個性化的方向發展。我覺得這種個性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形式上不會太拘泥於傳統的形式,比如訃告該怎麼寫,葬禮要怎麼舉行,紀念方式是什麼等等。二是內容上可能會更凸顯個人的特質,比如突出死者作為一個人所具有的性格特徵、興趣愛好、重要的人生經歷和事業而非一個個職務標籤等,讓人物形象更豐滿,更有立體性。
圖5 2016年,輕小說作家松智洋不幸患肝癌逝世。但根據本人生前的遺願,葬禮上放的不是沉重的哀樂,而是輕快的動畫歌曲。就連棺材上都畫滿了美少女角色。來源: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7332127
我個人挺喜歡圖5的葬禮的。我不太喜歡傳統的黑白的靈堂和特別令人毛骨悚然的哀樂,我覺得死亡雖然是嚴肅的事,但沒必要把氣氛搞得那麼壓抑。而且參加圖5這樣的葬禮才會對這個人印象深刻,才能感受到他對動漫和生活的熱愛,感受到他獨特有趣的靈魂啊。
我覺得那些非常死板的訃告、輓聯就像過年群發的簡訊一樣,只是走了個過場而已,那些和這個人有關的、這個人和我們有關的東西,通通都被忽視了,慢慢地,印象就更模糊了,關係就變淡了,社會性死亡也就到了。
在突出個性化這點上,家屬起到很關鍵的作用。家屬一方面要尊重死者的遺願,按照死者希望的那樣來幫TA準備葬禮,如果死者沒有特別交代,也需要家屬出於對死者的了解來安排符合TA心意的喪事;另一方面,準備訃告、悼詞、墓志銘等事物也需要家屬的情感投入。組織包辦喪事作為一項集體制福利聽起來不錯,但有些情感連結的東西可能很難讓集體代勞,比如寫出一份有靈魂的訃告。所謂「有靈魂」,就是可以通過文字,感受到這個人的靈魂啊。
這裡推薦一本文學作品《我想做一個能在你的葬禮上描述你一生的人》,這本書收錄了老舍、賈平凹、史鐵生、沈從文、鬱達夫、巴金等等作家對逝去摯友、親人的回憶和悼念作品,包括我們熟知的朱自清的《背影》和胡適的《我的母親》等。這些作品就可以體現出文字如何傳達出一個人的靈魂。作為逝者的親友,為其書寫的訃告、碑文、悼詞,只要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就會很動人。
不知道這裡會不會有些壓抑,最後放張B站的悼文徵集衝淡一下壓抑的氣氛吧。願每個人留下的是TA獨一無二的靈魂。
之前的一篇推送《讀書|營銷死亡》裡也涉及了一些關於中國人死亡觀念的內容,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一下。
希望這一期沒有給大家帶來像網抑雲的那樣的負面影響,我爭取下期寫點兒陽間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