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訃告這件事上,中西方有什麼不同?

2021-02-18 ShyBean

這學期我選修了一門關於死亡的課程(Death and Dying),這不是一門哲學課,而是一門社會科學的課程,從社會流行病學、人口學、公共衛生、護理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視角分析不同社會群體的主要死因、死亡率、人均壽命、臨終關懷等服務的利用率、死亡的社會影響(比如死者家屬的喪親之痛等)各個方面。

這一周我們有一個作業是瀏覽美國人專門發訃告(告知某人去世的消息)的網站,總結其特點。在瀏覽美國人寫的訃告的過程中,我有個感受是,好像他們寫訃告是一件很普遍的事,而在中國,普通人去世,家屬給寫訃告並公布在媒體上的好像沒那麼多,大多是一些名人(比如政治家、科學家、作家等)會有這種待遇。於是,我在網絡上搜索了一些相關信息。

我發現,中國人跟西方人在發訃告這件事上存在很多不同,這些不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社會關係、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差異。隨著社會發展,中國人在發訃告這件事上開始有了一些新的操作,並且這些操作可能會成為一種社會趨勢。而且所以接下來,我就跟大伙兒嘮一嘮我的發現,最後再談一談我的感受。

【中美發訃告的差異】

在中國,在媒體上被發布死亡訊息的人往往是有些知名度的人,比如官員、科學家、作家等。對於普通人,好像一般就是口頭報喪。在美國,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在媒體(比如報紙和網站)上發布訃告都比較普遍。大家覺得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我自己的看法是,這可能與中西方的社會關係有關。中國是一個強關係社會,對普通人來說,與死者關係較為親近的人家屬一般也都認識,通過電話、簡訊等方式口頭報喪就可以起到告知的作用;而美國是一個弱關係社會,死者認識哪些人家屬不一定都知道,家屬將死者死亡的消息公布在媒體上,與死者有些交情的人看到了就可以去祭拜。名人在中國之所以能有不同的待遇,一是他們的知名度已經不限於他們平時的人際圈子,將死訊發布在媒體上可能是最有效率的通知方式;二是名人往往具有很大社會影響力,在媒體上廣而告之是一種對他們的認可,歌頌他們「生得偉大,死得光榮」,對他們過去對社會所做出的貢獻給予肯定。

在中國,名人的訃告的撰寫者和發布者往往是其單位、新聞媒體、政黨等,而在美國,訃告的撰寫者和發布者往往是死者的家屬或者與死者關係很親密的人,對於有知名度的人,其死訊也會受到新聞媒體的報導。我剛開始看到中國很多名人的訃告是由單位等組織上來準備時還挺驚訝,因為中國的「差序格局」講求關係的親疏遠近,報喪這麼重要的事為什麼不是死者最親近的人來呢?我後來想了想,覺得這個大概類似於一種組織為有重要突出貢獻的人提供的福利,是一種集體制的表現。比如曾毅院士去世時,他的後事是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他的單位)的「曾毅院士治喪小組」操辦的。這有些類似於單位制時期單位負責人的生老病死,只不過隨著單位制的弱化,可能只有比較高級別的、或者聲望比較高的人才有這種待遇。

圖1 曾毅院士訃告-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

(注意落款是治喪小組)

在訃告的內容上,中美也存在很大差異。中國的訃告大多只提供死者姓名、出生死亡日期、職務和履歷等,對於有突出貢獻的,還會加幾句歌頌的話。美國的訃告要生動很多,除了包括死者姓名、出生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等,還包括了死者的興趣愛好、性格、家庭關係、紀念方式(比如提倡捐款)等。這可能與寫作者的身份有關。政黨、單位寫的訃告一般就比較死板,可能是為了顯得嚴肅,但感覺莫得靈魂,新聞媒體有時候倒是會渲染一下;在美國,一般是家人來寫訃告,家人對死者的了解更加全面,訃告中寄託了家人對死者的感情,所以讀起來更能感受到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而不是一張簡歷。比如下方幾張訃告的對比:



圖2 徐棠同志訃告-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訃告

這篇中文訃告很有代表性了。我讀完幾乎記不住這個人。。。

圖3 林清玄訃告-來源:新浪微博

林清玄的訃告裡也只是簡單地介紹了一下他的職務、履歷,也沒有跟人物特質有關的信息。

圖4 美國的一則訃告-來源:legacy.com

大概翻譯:卡羅爾女士,享年66歲,於2020年10月3日死於車禍。然後介紹了她的家庭關係,家人會銘記她。她很幽默,喜歡音樂,讀書,養貓等。然後交代了新冠時期參加葬禮的注意事項。最後是呼籲大家向社區圖書館捐款,因為死者有讀書的愛好,以此紀念她。

這篇外文的訃告就有很多個人特點鮮明的東西。

我覺得訃告風格差異這麼巨大可能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比較強調死亡的嚴肅性。比如中國的葬禮,靈堂那種黑白配色、靈車上播放的那種「陰樂」會讓我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這些傳統也許就是為了渲染那種嚴肅的氛圍,表達對死者的哀悼,這種情況下很難往訃告裡加生動的內容。

為了清晰簡潔地說明這些差異,我列了下面這個表:

維度

中國(這裡主要指我所了解的大陸地區,港澳臺不熟)

美國

在媒體上被發布死亡訊息的人

大多數是名人(比如官員、科學家、作家等)

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都比較普遍

訃告撰寫者和發布者

主要是單位、新聞媒體、政黨等

大多是家人等和死者關係比較親密的人,名人的逝世也會有大量媒體報導

訃告的表述

主要是姓名、出生死亡日期、職務和貢獻、祭拜信息等

主要包括姓名、出生死亡日期、死亡原因、人生經歷、興趣愛好、性格、死者的家庭關係(還有誰活著)、紀念死者的方式(祭拜、捐款等)

相關社會文化因素

強關係社會、集體制福利、死亡的嚴肅性

弱關係社會

【未來的發展趨勢】

雖然目前從整體上來說中西方在發訃告上有這些差異,但未來很可能會有些變化。一是隨著中國城市化發展,人口流動,人們的社會關係更複雜,弱關係更多,可能以後在媒體上發訃告是更有效率的廣而告之的方式。

二是隨著網絡技術和社交媒體(例如微信朋友圈)的興起,在這類社交媒體上發布普通人的訃告也更可行了。比如我上大學的時候,在微信裡刷到一位師兄的死訊,當時我很震驚他突然去世,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可能都不知道。我還在網上搜到了網上紀念館(比如天堂網),普通人可以在網站上為逝去的親人建一個紀念碑,方便隨時隨地拜祭親人。

三是在更加注重個性化需要的今天,與死亡儀式相關的東西可能都會朝著更個性化的方向發展。我覺得這種個性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形式上不會太拘泥於傳統的形式,比如訃告該怎麼寫,葬禮要怎麼舉行,紀念方式是什麼等等。二是內容上可能會更凸顯個人的特質,比如突出死者作為一個人所具有的性格特徵、興趣愛好、重要的人生經歷和事業而非一個個職務標籤等,讓人物形象更豐滿,更有立體性。

圖5 2016年,輕小說作家松智洋不幸患肝癌逝世。但根據本人生前的遺願,葬禮上放的不是沉重的哀樂,而是輕快的動畫歌曲。就連棺材上都畫滿了美少女角色。來源: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7332127

我個人挺喜歡圖5的葬禮的。我不太喜歡傳統的黑白的靈堂和特別令人毛骨悚然的哀樂,我覺得死亡雖然是嚴肅的事,但沒必要把氣氛搞得那麼壓抑。而且參加圖5這樣的葬禮才會對這個人印象深刻,才能感受到他對動漫和生活的熱愛,感受到他獨特有趣的靈魂啊。

我覺得那些非常死板的訃告、輓聯就像過年群發的簡訊一樣,只是走了個過場而已,那些和這個人有關的、這個人和我們有關的東西,通通都被忽視了,慢慢地,印象就更模糊了,關係就變淡了,社會性死亡也就到了。

在突出個性化這點上,家屬起到很關鍵的作用。家屬一方面要尊重死者的遺願,按照死者希望的那樣來幫TA準備葬禮,如果死者沒有特別交代,也需要家屬出於對死者的了解來安排符合TA心意的喪事;另一方面,準備訃告、悼詞、墓志銘等事物也需要家屬的情感投入。組織包辦喪事作為一項集體制福利聽起來不錯,但有些情感連結的東西可能很難讓集體代勞,比如寫出一份有靈魂的訃告。所謂「有靈魂」,就是可以通過文字,感受到這個人的靈魂啊。


這裡推薦一本文學作品《我想做一個能在你的葬禮上描述你一生的人》,這本書收錄了老舍、賈平凹、史鐵生、沈從文、鬱達夫、巴金等等作家對逝去摯友、親人的回憶和悼念作品,包括我們熟知的朱自清的《背影》和胡適的《我的母親》等。這些作品就可以體現出文字如何傳達出一個人的靈魂。作為逝者的親友,為其書寫的訃告、碑文、悼詞,只要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就會很動人。

不知道這裡會不會有些壓抑,最後放張B站的悼文徵集衝淡一下壓抑的氣氛吧。願每個人留下的是TA獨一無二的靈魂。

之前的一篇推送《讀書|營銷死亡》裡也涉及了一些關於中國人死亡觀念的內容,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一下。

希望這一期沒有給大家帶來像網抑雲的那樣的負面影響,我爭取下期寫點兒陽間的東西。

相關焦點

  • 中西方商業倫理有何不同
    原標題:中西方商業倫理有何不同   【摘要】中西方商業文化存在顯著的差異。在經濟全球化和我國企業國際化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有必要充分認識和了解中西方商業文化的差異。中西方商業文化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價值觀、決策方式、思維模式、商業倫理等幾個方面。
  • 賭王家族聯名發訃告悼念,名單上稱二太太為遺孀,你怎麼看?
    98歲的賭王何鴻燊因病去世,賭王家族聯名發訃告悼念,名單上稱二太太藍瓊纓為遺孀,我認為這是合理合法的,代表了何鴻燊承認藍瓊纓妻子的身份,也代表了藍瓊纓在何家該有的地位。何鴻燊有四房太太,大太太天妒紅顏早早離開人世,二太太三太太和四太太尚在人世,大太太不在,那稱二太太為遺孀很合適,因為她是妻子,所以才有資格那麼稱呼。再者藍瓊纓的孩子很爭氣,算是「母憑女貴」,女兒何超瓊非常厲害,自己做生意有能力獨擋一面,而且深得賭王何鴻燊的重視和信任。賭王還在世時,就已經把家族大部分企業交給何超瓊來管理了。
  • 微信小程序訃告 在線訃文 追悼會白事請帖 微信朋友圈怎麼寫訃告
    ,生命來去,生如苦行,但是因為他們的參與,我們的生命才變得生動有意義。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訃告或是訃聞,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常見,甚至於許多年輕的人根本不知道還有訃告這一文體,其實,簡單來講,訃告就是一種通知,專用於向親友報喪,我們時常會在訃聞裡附帶逝者的生平簡介,用來銘記逝者生平成就,以及向他們表達深切的哀思。
  • 為女人花錢這件事,不同的男人有不同的表現,只有這種才是真愛
    你來我往,在感情中才能形成良性循環,即使有一天兩人因為不合適分手了,也不會覺得彼此有什麼虧欠。 2.時代發展導致的改變 以前,女人的「天職」是相夫教子,沒有經濟收入,但她們仍然會送心上人一些禮物。 比如手帕、香囊什麼的。
  • 中西方女性對待婆媳關係的態度,有1點相同,2點不同
    婆媳關係一直是這個世界上最難處理的人際關係之一,這一點我相信很多已經結婚的小夥伴深有體會,而且不論國界,中西方都有同樣的問題。(這點更多體現在中方)最後,婆婆對於媳婦總是有很多指指點點,媳婦對於婆婆的行為也有很多看不入眼,生活中矛盾多多。
  • 中西方用餐禮儀有什麼不同?看細節就知道了
    中國的傳統文化講究謙讓、和諧,這也是我們的傳統美德。餐桌上的各種飲食禮儀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一。先了解一下關於中國人用餐時的禮儀:就餐前要排座,排座位也講究禮儀。總的來說,座次的首席要讓年長者、輩分高的人來坐,末席是年齡小、輩分低的來坐。
  • 中西方女性內衣文化有何區別?一個寫意,一個寫實,紋飾手法不同
    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它們各自的發展軌跡,二者不同的價值理想、造物理念、功力動機以及對人體結構包裝的人文精神構成了不同的文化厚度和歷史深度。價值理想不同——「藏」與「顯」中西方內衣文化在價值理想中有相同點更有相異處,相同在於都是對身體的防護與表現,具有實用功能和裝飾功能。
  • 黑色婚紗的寓意是什麼?中西方婚紗文化
    都說女生這一生一定要穿一次婚紗,人生才算完整。而說到婚紗,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婚紗都應該是白色的。那麼近年代流行起來的黑色婚紗又有哪些寓意呢?中西方婚紗文化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 40個訃告專用名詞釋義•學習族譜知識(19)
    一般來說,古代的訃告比現代的訃告在語言運用上更為嚴格,它的順序和用語都有固定程式。訃告中涉及許多專用名詞,例如稱去世的父親為「皇考」「顯考」「先考」「先父」,稱去世的母親為「皇妣」「顯妣」「先妣」「先母」。現在筆者許傑將學習傳統訃告專有名詞的心得記述如下。1、考:考代表父親,是指已經去世的父親。
  • 我研究園林史和藝術史,中西方園林的設計理念有哪些不同,問我吧!
    我研究園林史和藝術史,中西方園林的設計理念有哪些不同
  • 狗年到了:淺論中西方文化關於「狗」的不同內涵
    由於地域環境、歷史傳統、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因素,使得中西方對狗的觀念存在著差異,歸根到底還是兩種文化有著不同的起源決定的。(一)狗在西方文化中的特點 西方文化起源於遊牧文明。這就是說, 做事卑劣或身低賤者會被人視之為狗」。 再如《北史韓鳳傳》載:「(韓) 鳳恆帶刀走馬, 未曾安行, 瞪目張拳, 有啖人之勢。每吒曰:『恨不得銼漢狗飼馬! 』又曰:『刀止可刈賊漢頭, 不可刈草。』……朝士事, 莫敢仰視, 動致呵叱, 輒詈雲:『狗漢大不可耐, 唯須殺卻! 』」見, 至少從南北朝起, 狗就是一個罵語詞。
  • 體育總局僅發123字訃告
    而國家體育總局更是惜字如金,僅在官網上登了條123個中文字的訃告。何振梁雖然離開了人間,但是他對一個地方體育的扶助,這個地方的人是不會忘記的。前天,記者採訪了前湖北省體委訓練處負責人胡慶餘。胡慶餘認識何振梁已有近30年,在工作中,和何振梁接觸得比較多,他懷著深情講了好些何老對當地體育扶助的故事。
  • 比「千人訃告」更震撼的來了
    CNN:《今日美國報》頭版紀念因新冠肺炎死亡的美國人  據報導,彩色報紙《今日美國報》這一頭版採用黑白設計,印上了100張死者的照片。而在照片下面,加粗的數字「100000」十分醒目。其中一篇文章寫到,這種新冠病毒是「美國歷史上最快的殺手」。  「第二次世界大戰用四年時間只造成了40多萬人死亡。新冠病毒4個月內(在美國)已經完成了四分之一……這場戰爭並不是把我們的年輕人送到國外去保衛我們。這場戰爭關乎著購物者、去教堂的人、去酒吧的人、參加聚會的人、工廠工人、醫護人員和警察。這是一場普通人的戰爭,我們都是潛在的受害者,也都是潛在殺手。」文章寫道。
  • 上海圍棋協會訃告證實範蘊若墜樓身亡 隊友:他所發朋友圈有徵兆
    關於範蘊若因何去世,外界有諸多猜測,今晚上海市圍棋協會發布訃告,證實範蘊若墜樓身亡。上海市圍棋協會訃告稱——2020年7月2日下午一時許,著名圍棋職業棋手範蘊若不幸從家中墜樓身亡,身前被查出患有抑鬱症。範蘊若生於1996年1月,2009年定段,2019年升為八段。
  • 海航集團英文訃告:王健遭遇意外的地點是普羅旺斯
    官網上王健簡介據官網王健官方履歷為:王健先生是海航集團聯合創始人,現任海航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董事長,他曾擔任公司CEO與副董事長。王健先生目前也是海航集團(國際)有限公司董事局董事長。意外發生地在普羅旺斯目前,海航集團官網發布的中文和英文兩個版本訃告。中文訃告:海航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長王健,在法國公務考察時意外跌落導致重傷,經搶救無效,於當地時間2018年7月3日不幸離世,享年57歲。
  • 中西方飲食: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說到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我們用筷子,老外用刀叉?我們吃「大鍋飯」,老外分餐制?嗯,這些都不錯!不過還不夠:  1. First of all, the making method of Chinese food is different from Western-style food。
  • 美國八旬老婦臨終不忘開玩笑 刊登惡作劇訃告
    報導稱,這名老婦名叫諾爾瑪·布魯爾,她在11年前和一個朋友撰寫了自己的訃告,隨後將訃告交給了女兒,告誡她無論如何不許偷看內容,等將來自己去世了,就在當地報紙上刊登這則訃告。  據悉,在諾爾瑪去世後,她的女兒真的將這則訃告原封不動地刊登在了當地報紙上。等她看到母親當年自己撰寫的訃告後笑了,並表示,這就是她這位一生都愛惡作劇的母親的風格。
  • 中西方歷史上的八個巧合,真的有上帝在安排?
    研究中西方歷史會發現,有很多事情有巧合、有相似,就感覺是一面鏡子,在同一時間出現了另外相同的事情。只是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其他不管從性質、規模上來說,完全可以放到一塊來看。因而十分有趣,下面就來盤點下中西方歷史上的巧合。
  • 做好這三件事,比讀什麼書都重要
    讀書固然重要,但還有比讀書更重要的事,這些事要在讀書之前完成,那再去讀書,讀書所帶來的收穫完全是不一樣的。我們讀書,要麼是為了拓展眼界,要麼是為了盤貨自己那固有的思維,要麼就是為了單純發發圈 只是讓別人看見自己讀書了。
  • 家國和城邦,不同的經濟類型,塑造了中西方不同的政治結構
    中國的農耕文明,誕生了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小農經濟,進而在中華大地上,形成了家族本位的獨特家國文化。而西方的商業文明,則打破了家庭的生產方式,以城市為據點,出現了集中的商品生產和經營,形成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城邦制度。中西方,經濟類型的不同,生產方式的不同,塑造了中西方不同的政治結構、文化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