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文昌4月9日電(王茀湘)記者日前採訪了汶萊馬來奕海南公會主席韓勉元先生。韓勉元先生辛苦創業,為建設家鄉海南、團結鄉親,投身公益活動做了大量工作。
「我的家鄉在文昌。」即使離開家鄉60年了,韓勉元說起家鄉話仍然很流利。
「我的父親是第一代下南洋的華僑。因為有個伯父下南洋,他也去南洋教過書。二戰結束後,他50多歲了,漂泊到汶萊做手工活。」韓勉元回憶說,父親到南洋謀生的日子裡,自己和母親一直在國內生活。1945年後,他的父親一個人在汶萊辦了個釀酒廠,又做老闆又做夥計。1951年,父親從汶萊捎信給母親,希望妻子和兒子能夠到汶萊幫忙。
1953年,韓勉元到了汶萊,一到汶萊就埋頭操持家事。「我們所居住的小鎮上,有17間商店,其中有15家是華人所開,我全部都拜訪一遍。我一向很瘦,個子很小,但是幹活一點也不馬虎。」
「有6年的時間,我沒買過什麼新衣服,每天只穿著背心和短褲,連頭髮都沒空梳,頭髮太長了,就用手帕包起來。這樣拼命幹了6年,每天只睡4、5個小時,家庭經濟條件好多了。」因為年輕,他敢想敢做,釀酒廠的生意越做越紅火。此後,韓勉元還曾做過貿易。
回想起年輕時的奮鬥經歷,韓勉元感慨地說:「華僑的每一分錢都是來之不易的,是汗水和心血換來的。所以,在海外奮鬥的海南人對於幸福生活無比珍惜。」
因為經濟條件所限,韓勉元年少時沒能夠在汶萊的學校裡繼續學業,然而,他一直在刻苦自學。他豐富的閱歷和知識面令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自愧弗如,他憑自己的威望和學識成為當地的僑領。
「我的思想和為人處事的態度受父親影響很深,我的父親最重視的是教做人的道理。」韓勉元喜歡讀史書,喜歡研究中華文化,汶萊設有「漢道書堂」,請他當顧問。他還曾作為汶萊馬來奕海南公會訪問團的團長,率17人訪問海南大學,不僅受邀出任海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顧問研究員,還以個人名義向海南大學圖書館捐贈百科全書、元朝名臣錄、明朝名臣言行錄等圖書。
據介紹,汶萊國有瓊籍華人3000多人。作為汶萊馬來奕海南公會主席,這些年來,韓勉元投入很多精力和時間放在公會事務上。
他告訴記者,現在公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吸引年輕人,讓下一代更多地認識家鄉,了解家鄉。老一輩的海外鄉親在所在國將各個海南社團經營得有聲有色,在海外出生成長的新一代海南籍年輕人卻對家鄉了解得不多。針對這一現狀,老一輩的海外鄉親開始有意識地創造條件,通過創設青年社團等方式,讓更多的年輕人走入社團,了解海南。
韓勉元說,汶萊有8間華人學校。最久的華校有80多年歷史了,雖然上公辦學校可免費,但當地公辦學校沒有設華文課,當地華人寧肯自掏腰包送孩子到華校學習華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