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年了。
2017年7月20日,Linkin Park樂隊主唱Chester Bennington選擇離開了這個世界。
誰能想到,幾個月前還在歌曲《One More Light》中溫柔的訴說著對於他人關懷的Chester 最終還是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無數樂迷錯愕,恍惚,難以相信這樣的事實。
回過神來,恍然才發現究竟失去了什麼。是一代傳奇樂隊主唱的隕落,是Linkin Park的休止符,是無數聽眾內心救贖的抽離。從那天起,多少低谷時刻的內心羈絆和情感共鳴,也因此,再也沒有了新的補全。原本期望有朝一日能繼續在Dead by Sunrise中聽到更多不一樣,少了一絲憤怒但多了一份直接、茫然與失控感的Chester的願望也落了空。
2
或許,會有人認為Linkin Park的全球大火是因為他們獲得的眾多知名音樂獎項,又或許會被認為是因為多首歌曲被選為《寂靜嶺》、《邁阿密風雲》、《變形金剛》、《暮光之城:暮色》、《越獄》等影視劇的配樂或是主題曲,以及被應用於CS、英雄聯盟等多部遊戲作品之中而隨之為人所熟知。
的確,2座葛萊美獎,4座MTV音樂錄影帶大獎 ,6座全美音樂獎 ,10座MTV歐洲音樂大獎,21世紀首支5張專輯獲得公告牌專輯榜冠軍的樂隊,足以證明Linkin Park在樂隊音樂成就上的成功。
然而,這是Linkin Park身上的光環,而非光芒所在。
Chester的童年生活是複雜和充滿變故的,也讓他在心理上懷有創傷。他曾承認最開始寫歌做音樂是為了逃避這些創傷帶來的內心苦痛。七歲時,受到一位年長男性朋友的性侵和毆打,起初,他對Chester進行撫摸,而後則愈演愈烈。這一切直到Chester十三歲才終結,當時他並未向任何人告發這件事,因為擔心會被他人誤以為是同性戀或者他在撒謊,Chester也始終沒有透露過做出這些行為的罪魁禍首的姓名。十一歲時,父母離婚,父親獲得撫養權,卻終日忙於警探的工作,而疏於對於Chester的照料。在父母離婚後,Chester開始漸漸受困於藥物問題。在1996年遇到第一任妻子Samantha Marie Olit前,也同樣存在嚴重的酗酒情況,這一情況後來在Linkin Park第一次巡演時復發,他的隊友幫忙尋求了幹預治療才得以改善這些情況。
Linkin Park之中,另一主唱兼製作人Mike Shinoda是日美混血,DJ Joseph Hahn則是美籍韓裔,作為美國社會中的少數群體,亞裔的身份讓他們也有著因為身份認同帶來的種種複雜情緒。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Linkin Park早期的歌曲充滿著青少年時期的憤懣、迷茫與難以妥協。同時,也由於他們自身的經歷,無論是《One Step Closer》對於怒火邊緣的表現,《Crawling》因內心恐懼和夢魘之事無法消解而產生的撕裂與崩壞,《Somewhere I Belong》中的迷茫與困惑,《Lying From You》對於成為他人期許的樣子的抗拒,《Hit The Floor》對慣於在背地裡閒言碎語的小人的抨擊……其中的情緒和表達都是極為真切而又飽滿的。
最近,網易雲音樂時常被調侃成「網抑雲音樂「,而其背後的低落情緒或是頹喪文化則在前幾年就不斷引起關注。實際上,如今的社會情緒的浮躁,商業屬性和金錢主義的加劇,競爭的激烈以及各種年少成名成才與自身平凡的對比,而導致的這類現象長期有之。十代和二十代出頭的青少年,在面對複雜、多樣,難以理解和處理的世界及世事時,迷茫、無措、燥鬱、激憤、反叛、自我懷疑常常會不由自主的湧上心頭,卻又因為現實情況的無力改變而難以消解。
在Linkin Park的歌中,彷佛看到處於這樣階段和思緒中的另一個自己,在每一句貼切的歌詞中,在每一句竭力的嘶吼中,在每一種溢出的情緒中,發現內心的共鳴與寄託。
「I was confused and I let it all out to find that I'm not the only person with these things in mind「——《Somewhere I Belong》
無疑,音樂是有力量的,Linkin Park的音樂驅動了多少人心中的希望,又消解了多少人的絕望。
朋友K也曾經提起,初三那年,中考前夕,他因為校園瑣事與同學打架受傷,隨後在家休養了一個月。那一個月中,每天循環Linkin Park的《Easier To Run》,以此為內心寄託,最後中考獲得了全班第一的成績。他說,打架受傷挺丟人的,但是在Linkin Park的音樂鼓勵之下收穫的第一,是心中為數不多卻一直難以忘懷的驕傲。
3
Linkin Park身上最大的爭議可能就是他們的風格標籤,然而正如首張專輯《Hybrid Theory》的名稱,他們身上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各種元素的混合,說唱、電子等等諸多元素混雜於他們的音樂之中。他們不是第一支這麼嘗試的樂隊,也不會是最後一隻這麼做的樂隊。
風格可以用來定義和歸類音樂,但不必用來限制音樂。
無論他們的風格如何流轉,不變的是其音樂忠於本心的內容表達。從早期混雜說唱、電子元素的Nu Mental,到更富於電子音樂元素的《LIVING THINGS》,再到回歸硬朗的《The Hunting Party》,以及最後溫柔的《One More Light》,風格如何始終沒有那麼緊要,Chester在對於《One More Light》風格的質疑使回應道「我們知道那種轉型可能會讓我們的職業生涯遭受重創,但是我們依然堅持我們做這樣的音樂是因為我們真真正正地喜歡它,這對我們非常重要,也許這是一次極其錯誤的決定,雖然從音樂藝術性上來說是最正確的決定,但是從職業生涯的角度來看卻是最錯誤的。但是,我們願意承擔一切後果,我們接受所有的後果。」
從這些年的音樂發展中,更可以看到和聽到的是,隨著經歷和名氣的增加,Linkin Park沒有丟失當年內心最真實的情緒,同時也對世事更多了一份思考。以環保為主題的歌曲《What I』ve done》,以反戰為主題的歌曲《Burning in The Skies》以及《Hands Held High》;為海地地震募捐所作的歌曲《Not Alone》,創立公益組織——Music For Relief,與聯合國基金會共同發起設立旨在推動可持續能源發展的「為世界提供動力」項目(Power The World),以及多次為世界範圍內的災害和環保情況進行巡演募捐,Linkin Park做到了他們可以盡到的社會貢獻。
有人說Chester Bennington的離世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或許現在談論這點還為時尚早。然而毫無疑問的是,Linkin Park作為一隻樂隊影響了一代人,這一切始於音樂,更超越了單純的音樂。無論是Linkin Park的音樂,或是他們的行動,都體現著音樂帶來的力量。
文中配圖來自: Instagram @LinkinPark;RollingStone;Linkin Park專輯封面
參考內容:
https://www.earnthenecklace.com/chester-bennington-abuse-linkin-park-drug-abuse/
https://www.jianshu.com/p/90dc7d52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