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啦,來看看童謠裡的年俗!

2021-01-19 廣平融媒

在我國北方廣為流傳著這樣一首過年的童謠:「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二;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我家所在的冀南平原農村,新年就在這首童謠的傳唱聲中到來並度過。

民以食為天。農業社會的新年是從吃開始的。臘八這天,家家戶戶將珍藏的大麥米、白芸豆、赤豆、綠豆等撿好洗淨,煮成半熟,然後放進稻米、小米、黃米,再用文火熬,並拌以預先煮熟的紅棗、慄子等,農民們吃著一碗碗香噴噴甜滋滋的臘八粥,體味著越來越濃的年味。

過了臘八是二十三送灶君上天。傳說中,灶官(灶王爺)是負責管理各家灶火的天神,他潛伏在各家的廚房裡,監視一家老小。二十三這天晚間,他騎馬升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一年來的善惡。玉皇大帝會根據灶王爺的匯報,決定這一家人來年的吉兇禍福。於是每年的這一天,家家戶戶便把糖瓜兒作為祭品,好讓灶王爺在匯報時甜言蜜語,當然祭祀之後的這些糖瓜兒就成了孩子們嘴裡的美味。如今雖然糖瓜兒都被那些高級的糖塊代替,但二十三送灶君上天的習俗在鄉下依然被人們尊崇。

二十四,掃房子。以前,我國北方民居以夯土牆、秸稈頂、小門窗的結構為主,不僅多灰塵、潮溼,還光線暗。為了迎接新年,臘月二十四這天,家家戶戶要進行大掃除,然後換上新的窗戶紙,手巧的人家還粘上幾張精美的剪紙窗花,然後是貼年畫、請麻的(神靈像),經過簡單裝飾,節日的氣氛開始瀰漫在村子裡的每個角落。

二十五,磨豆腐。在過去,物質生活匱乏時期,豆腐是過年時的必備待客食品。到了臘月二十五這天,人們將浸泡過的黃豆,用石磨磨碎,「揉沫過籮去渣,煮沸點漿成塊」,豆腐做成後切成小塊放入加鹽的清水裡保存,供春節期間食用。如今,由於物質的極大豐富,村子裡自己做豆腐的已經很少,「二十五,磨豆腐」成了歷史的記憶。

二十六,去買肉。臘月二十六,離春節已是很近了,人們開始去趕集買肉,然後燉肉、剁餡準備過年熬肉菜、包餃子。如今每到臘月二十六農民還會去買肉,但卻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農民喜歡買肥肉,而今卻青睞瘦肉。

二十七,宰公雞。農業社會,自給自足也體現在過年時。春節時有親朋好友來訪,就自己殺雞待客。這些年農民為了家庭衛生,已經很少養雞,但口袋裡有錢到市場上買幾隻白條雞卻是很平常的事。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這兩天家裡的女人是最忙的,按農村習俗,正月初五前不能蒸饅頭,所以她們不僅要備足自己家裡吃的,還要留夠親朋用的。臘月裡天冷,所以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才能蒸饅頭。如今在鄉下,農民們自己發麵蒸饅頭的少了,大多人家都是讓村子裡的饅頭坊做,然後用小麥或現金去換或買。

在準備吃的同時,家家戶戶還要準備新衣服。以前,一進臘月,村裡有裁縫技術的女人家裡總是擠滿了前來加工衣服的人。隨著社會的發展,城鄉差距的縮小,過年做衣服的人越來越少,買來的各種漂亮時裝穿在農家姑娘小夥身上,扮靚了農家人的春節。

三十晚上熬一宿。準備好了吃穿,大年三十就來到了。忙了一年的農民終於迎來了自己的節日,白天吃完餃子後,晚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辭舊迎新話桑麻。如今,全家人一起看春節晚會成為年夜文化的大餐。

初一、初二滿街走。正月初一,街坊鄰居互相串門拜年,恭賀新春,溝通感情。初二,女人們要攜兒女回娘家拜年。在互相走動的祝福聲中,人們又開始新的一年的歷程。

雖然現在的年與以往有了很大不同,但年俗裡的精華卻依然在傳承。

相關焦點

  • 最新過年童謠|過年了,聽過年的童謠,也是一種年味!
    年關已近,卻總在懷疑是不是真的要過年了,直到看到街頭的彩燈,只有在路上看見,紅紅的福字,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大年初一扭一扭╱大年初一裡的「扭一扭」不是真的扭,而是到外面各個廟會去看表演,嘗小吃,盡情地放鬆身心。
  • 快過年了!安徽合肥一社區舉辦民俗廟會,居民尋年俗品年味
    2020年1月12日,安徽合肥,快過年了,合肥市大楊鎮雁棲社區,安徽省「鄉村春晚」系列活動——「鄉村春晚」第三屆民俗廟會舉行,廟會上年貨琳琅滿目,居民們品年味、尋年俗、享年趣。快過年了,合肥市大楊鎮雁棲社區,安徽省「鄉村春晚」系列活動——「鄉村春晚」第三屆民俗廟會舉行,廟會上年貨琳琅滿目,居民們品年味、尋年俗、享年趣。快過年了,合肥市大楊鎮雁棲社區,安徽省「鄉村春晚」系列活動——「鄉村春晚」第三屆民俗廟會舉行,廟會上年貨琳琅滿目,居民們品年味、尋年俗、享年趣。
  • 「「中國年」專題書單」快過年啦:品味繪本裡的「年味兒中國」
    過年有哪些習俗?因此,從即日起,好書推薦版塊就給大家整理「中國年」系列主題書單,讓孩子們在閱讀中感受傳統的濃濃年味和中國風。首先,翻開小小書,了解「年的由來的傳說」,明白為什麼要過年。接福袋嘍,福袋裡裝著寫滿祝福的春聯、保家護院的門神,孩子可以自己動手把春聯貼在門上啦!過年當然少不了美味大餐了,這叫年夜飯,一般大家都要吃餃子、年糕、春卷、湯圓等,其實這每一種食物都是有美好寓意的哦!請小朋友動手把這些美味都端上桌,大家就可以吃啦。
  • 過年了,來說說我們當地的年俗文化,過年都有哪些特色飯
    說起過年,各地都有不同的年俗文化,特別是飲食文化,各地都有不一樣的習俗,所以過年也有著不同的年俗飲食,不知道你們當地過年都有啥年俗飲食,都有啥特色美食,我今天來說說我們當地年俗文化中的飲食習俗。「糖坨坨」是用來貢獻灶王爺的,傳說灶王爺二十三夜裡要回天上去過年,要用糖坨坨抹他的嘴,讓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除夕夜,我們這地方不叫除夕,就叫「年三十」。這天夜裡的年夜飯,過去的年代就是吃一種「魚鑽沙」的飯,就是在大米裡煮餃子,再煮上豆腐、肉片、丸子等,因為餃子形狀像魚,大米像沙,所以叫魚鑽沙。
  • 年俗小百科:快過年啦,這些關於春節的習俗可以講給孩子聽!(轉給家長)
    年是中華文化的濃縮,年是中國人抹不去的心結,中國年俗有說不完的故事,
  • 過年|那些傳統的春節年俗你家還有嗎?(上)
    我知道,我懷念的,是以前那些充滿儀式感的年俗,那些熱鬧又溫馨的畫面,那些並不精緻卻美味至極的年夜飯。小時候這些春節的年俗,你家還有嗎?現代人大多數已經沒有了祭灶神的習慣,但是老派的人家在這一天還是會一起吃頓餃子湯圓之類的團圓飯,以示過年開始啦。
  • 年俗大盤點 湖南14市州過年習俗各不同,看看哪些還在流行
    年俗大盤點,特色各異「湘」味濃湖南14市州過年習俗各有不同,看看哪些還在流行品年味、逛廟會。廟會活動讓年味更濃了。 (資料圖片)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湖南人的春節從先年臘月廿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歷時二十三天,熱鬧非凡,而且14個市州的年俗也各有特色。
  • 我們的年俗:過年放鞭炮 拜年收紅包
    2016年2月5日訊,臘八、小年之後,除夕Duang的一聲便接踵而至了。——過年啦!春節特有的喜氣洋洋,明晃晃正生動地掛在迎面走過的大人、孩子的臉上。 中國人最隆重熱烈的節日就是春節。從臘八到元宵,正兒八經都算是春節期間,滿打滿算跨度達一個多月,足見分量很重。 春節期間習俗很多,即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間方式會有不同,但基調都是歡快祥和喜樂、祈福美好生活。因為有年俗種種,春節期間這一個多月的日子,才能隆重熱烈不單調。
  • 那些你不知道的小眾年俗,以及宮裡的過年玩法
    過年,在老一輩記憶裡是殺年豬,穿新衣,採購各色糕點糖果,是結束一年的辛勤勞作享受收成的日子。 在8090後的回憶裡是放爆竹、玩煙火,熬夜看春晚,收紅包,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其樂融融的日子。 而現在在大多數年輕人印象裡,過年可能成為了瘋狂尋找福字,和比手速的那些日子。
  • 小朋友們,上海市抗擊疫情優秀童謠徵集活動啟動啦,快來參加吧~
    由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教委、團市委、市婦聯、市文聯等聯合主辦的「童心協力,眾志成城」——上海市抗擊疫情優秀童謠徵集活動正式啟動啦!圖說:參與活動的二維碼「新冠病毒人傳人,外出切記多留神。噴嚏飛沫要擋住,公共設施少接觸……」「刷刷屏看看報,孵在屋裡頂頂好,彎彎腰做做操,病毒請儂快點跑……」「小朋友們要牢記,開窗通風手勤洗,增強體質靠鍛鍊,南山爺爺來關照,抗擊病毒在家裡,在家就是作貢獻,杜絕野味管住嘴,萬眾一心鬥志堅,眾志成城戰瘟疫,幸福生活萬萬年」……連日來,為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全國上下眾志成城,上海各界人士及青少年利用宅家時光,通過創作傳唱朗朗上口的抗疫童謠,為抗疫助力,為祖國加油
  • 啥是過年?!三千萬點擊的賀歲姊妹片《年俗》首映!
    送灶神、撣蓬壅、趕市集……今年,我們把目光聚焦在年前的每一個迎接春節的小片段,記錄這過年時最有儀式感、也是最發散年味的傳承。不同的年俗,同樣的年味!雖然我們無法完全呈現各地不同的年俗,但卻能在這個春節,讓你多一些回憶、多一絲家鄉的情愫。畢竟,歡聚才是人人間最有溫度的喜樂。
  • 孩子眼中的新年俗:雲端寫福字、屏幕裡拜大年
    」跟隨爸爸媽媽在杭州就地過年的小智正拿著爸爸的手機,通過網購給爺爺奶奶挑選年貨。手機裡的新年味,小朋友的「屏幕」裡也裝著滿滿科技style。以往的傳統年俗,無外乎備年貨,除夕貼春聯、掛年畫、放鞭炮,年夜飯是少不了的,給孩子壓歲錢,要看春晚,還有不能早早入睡,得守歲。過了年初一,便走親串戚去拜年。
  • 元宵:年俗裡的鄉愁
    臘月二十七,在母親說著「今天是最後一個年集了」的聲音裡,我們跟著父母到大集上購置過年的物資,肉、魚、青菜,當我們手裡放不下的時候,母親就會讓我們先送回家,然後再購置第二批、第三批。各種菜買回家放在飯屋裡(院子南面的一間小屋,用來做飯),用舊棉被蓋起來防止結冰,再喊住賣豆腐的囑咐明天送一整個豆腐過來。時間快到中午的時候,父親一手提著豬頭,一手提著豬下水從集上回來,用麻繩把豬頭掛在飯屋的牆上,再把「豬下水」用淡鹽水浸泡著。這幾天我是斷然不敢獨自去飯屋的,總覺得有兩隻眼睛怒視著我。父親拿出供糧證翻看著、計劃著,春節每人供應半斤葵花籽和半斤食用油,再託熟人買一袋精粉準備過年包餃子。
  • 年俗小知識get!初一到十五,雲南年俗大不同(第一彈)
    不知不覺已經大年初四啦在過去的三天裡大家是不是都在不同的地方感受著不同的年俗風情呢?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而滇西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造就其異彩紛呈的年節習俗。雲南昌寧更戛境內山高谷深,群山延綿,較為閉塞的區域位置使得年節習俗得以完整保留。過年期間吃年豬、舂粑粑、插年松、祭祀祖先亡靈等一系列年節習俗體現了當地的傳統文化特徵。迎年年俗雲南昌寧縣更戛鄉。
  • 原來春節還有這些年俗!進來看看你服不服
    快過年了,年輕人多半已經回到了老家,未來幾天等待著他們的將是來自七大姑八大姨的魔鬼式盤問親切問候。 【搶紅包】 過年發紅包是傳統年俗之一,長輩藉此表達對晚輩的祝福。以前都是裝現金,長輩給多少自己就收多少,收的時候還要一遍喊著「阿姨不要,我媽說了不能收壓歲錢」,一遍張開口袋,瘋狂暗示「放進來!放進來!」
  • 《年味兒》:95幅年俗畫裡的老北京年俗
    《年味兒》一書包含了95幅年俗畫和95篇溫暖散文,正文一共分四部分:紅火的準備、懷舊的祝福、開心的慶典、永久的期盼。第一部分講述了從臘月伊始到大年三十這段時間裡忙碌的準備工作;第二部分講述了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的熱鬧的祝福活動;第三部分描寫了正月裡喜慶的廟會、花會、燈會等極具儀式感的集會場面;最後一部分記錄的是正月十六至二月初二溫暖有趣的民俗風景。年味兒是什麼?
  • 老時光裡的土家童謠
    我笑著回答,文學的種子還得感謝老家的童謠呢。說罷,我像一個三兩歲的孩童般,請求外婆再給我唱土家童謠。「蟲蟲飛,蟲蟲飛,飛到嘎婆園子一大推……」在這樣充滿親子樂趣的聲音中,關於童謠的回憶思緒飛揚開去。我的家鄉黔江位處武陵山區腹地,以土家兒女為主。在這片被譽為「武陵山明珠」的土地上,充滿各種山歌、情歌、勞動歌曲等。如果說民歌是大人們抒發情懷的載體,那麼童謠就是兒童成長的搖籃。
  • 這裡有一種年俗:男方要將已經定親的女友,接到自家來過年
    這裡有一種年俗:男方要將已經定親的女友,接到自家來過年我國農村的「年俗」可謂豐富多彩、五花八門,每個地方在過年時有著不一樣的習俗。湖南省邵邵市龍溪鋪、巨口鋪、言粟一帶的農村,在過年時就有一種這樣的習俗:男方要將已經定親的女友接到自家來過年。在這些的地方的農村,早就在民間形成了這個習俗,當男女雙方談情說愛到了一定的情感時,覺得彼此日後可以在一起生活,男女雙方就會來一個儀式:定親!雙方定親後,男方在過年是必須將女友接到自家歡度春節,而女方也不得拒絕——除非有說服男方的特殊理由。
  • 新春童謠,年的感覺
    小學生閱讀能力決定一生成績最懂小學生學習能力的公眾號一起培養孩子成為輕鬆學習的學霸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前幾天有家長問我有沒有春節童謠的存貨,我這才發現就要過年了!
  • 家家戶戶過年必需品,海滄今天免費送啦!
    春節倒計時還有21天還有不到一個月就要過年啦!小夥伴們開始買年貨了嗎?這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年俗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wuli海滄更是大手筆春聯直接免費送啦!來自新陽的邱先生帶著孩子來參加活動,現場領走一副對聯、兩個「福」字。去年我也來市民廣場領「福」字,今年地鐵2號線通車,過來更方便啦!這可謂是「開往新春的地鐵」!海滄人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