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北方廣為流傳著這樣一首過年的童謠:「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二;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我家所在的冀南平原農村,新年就在這首童謠的傳唱聲中到來並度過。
民以食為天。農業社會的新年是從吃開始的。臘八這天,家家戶戶將珍藏的大麥米、白芸豆、赤豆、綠豆等撿好洗淨,煮成半熟,然後放進稻米、小米、黃米,再用文火熬,並拌以預先煮熟的紅棗、慄子等,農民們吃著一碗碗香噴噴甜滋滋的臘八粥,體味著越來越濃的年味。
過了臘八是二十三送灶君上天。傳說中,灶官(灶王爺)是負責管理各家灶火的天神,他潛伏在各家的廚房裡,監視一家老小。二十三這天晚間,他騎馬升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一年來的善惡。玉皇大帝會根據灶王爺的匯報,決定這一家人來年的吉兇禍福。於是每年的這一天,家家戶戶便把糖瓜兒作為祭品,好讓灶王爺在匯報時甜言蜜語,當然祭祀之後的這些糖瓜兒就成了孩子們嘴裡的美味。如今雖然糖瓜兒都被那些高級的糖塊代替,但二十三送灶君上天的習俗在鄉下依然被人們尊崇。
二十四,掃房子。以前,我國北方民居以夯土牆、秸稈頂、小門窗的結構為主,不僅多灰塵、潮溼,還光線暗。為了迎接新年,臘月二十四這天,家家戶戶要進行大掃除,然後換上新的窗戶紙,手巧的人家還粘上幾張精美的剪紙窗花,然後是貼年畫、請麻的(神靈像),經過簡單裝飾,節日的氣氛開始瀰漫在村子裡的每個角落。
二十五,磨豆腐。在過去,物質生活匱乏時期,豆腐是過年時的必備待客食品。到了臘月二十五這天,人們將浸泡過的黃豆,用石磨磨碎,「揉沫過籮去渣,煮沸點漿成塊」,豆腐做成後切成小塊放入加鹽的清水裡保存,供春節期間食用。如今,由於物質的極大豐富,村子裡自己做豆腐的已經很少,「二十五,磨豆腐」成了歷史的記憶。
二十六,去買肉。臘月二十六,離春節已是很近了,人們開始去趕集買肉,然後燉肉、剁餡準備過年熬肉菜、包餃子。如今每到臘月二十六農民還會去買肉,但卻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農民喜歡買肥肉,而今卻青睞瘦肉。
二十七,宰公雞。農業社會,自給自足也體現在過年時。春節時有親朋好友來訪,就自己殺雞待客。這些年農民為了家庭衛生,已經很少養雞,但口袋裡有錢到市場上買幾隻白條雞卻是很平常的事。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這兩天家裡的女人是最忙的,按農村習俗,正月初五前不能蒸饅頭,所以她們不僅要備足自己家裡吃的,還要留夠親朋用的。臘月裡天冷,所以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才能蒸饅頭。如今在鄉下,農民們自己發麵蒸饅頭的少了,大多人家都是讓村子裡的饅頭坊做,然後用小麥或現金去換或買。
在準備吃的同時,家家戶戶還要準備新衣服。以前,一進臘月,村裡有裁縫技術的女人家裡總是擠滿了前來加工衣服的人。隨著社會的發展,城鄉差距的縮小,過年做衣服的人越來越少,買來的各種漂亮時裝穿在農家姑娘小夥身上,扮靚了農家人的春節。
三十晚上熬一宿。準備好了吃穿,大年三十就來到了。忙了一年的農民終於迎來了自己的節日,白天吃完餃子後,晚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辭舊迎新話桑麻。如今,全家人一起看春節晚會成為年夜文化的大餐。
初一、初二滿街走。正月初一,街坊鄰居互相串門拜年,恭賀新春,溝通感情。初二,女人們要攜兒女回娘家拜年。在互相走動的祝福聲中,人們又開始新的一年的歷程。
雖然現在的年與以往有了很大不同,但年俗裡的精華卻依然在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