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洲的吳西橋是一名醫生,他的父親名為吳元佑,字天自,六十多歲,身體非常健康,每天清晨起來吃素,然後持誦大悲咒十多遍,寒暑無間。
有一次老人偶然生了小病,在昏沉中見到被兩個鬼差帶走,感覺一路風景暗淡,猶如黃昏。
他被帶到了玄妙觀東嶽殿,抬頭見到有一個人正襟危坐,面色很溫和,問道:你平日做哪些事?
吳父回答:念誦大悲咒。
旁邊一位官吏說:心不至誠,即使多也不算。
於是將他逐出,吳父感到兩腳無力,天又下陰雨,就沿途叫了一個轎子,以轎代步。
經過妹夫家時,停轎直接進門,見到妹夫一家正在吃晚餐,卻沒有起來迎接他。
吳父厲聲詰問原因,眾人皆受驚而逃竄,他又怒拍桌子,桌上的一碟蝦倒了一地。
然後揮袖出門,坐著轎子回家。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大為驚駭,急忙叫兒子去妹夫家詢問,那邊回覆說:晚上正在吃飯,忽然有鬼嘯聲,桌子自己倒了,不知道什麼原因。
吳父病好後,就改名號為補餘。(譯自清·錢泳《履園叢話》)
傾蓮池:這個案例,對於佛教徒而言,不是陰陽相隔產生的靈異現象,而是吳父作為一位天天吃素念誦大悲咒,寒暑無間的人,進入東嶽殿時,被冥官點評的話:「心不盡誠,雖多不算。」
很多人都知道每天念誦經文咒語、聖號,但是接觸久了,積累的佛學知識多了,反而缺乏了基本虔誠和信心,功課成了湊數量。
誠然,數量必不可少,念,好過不念,但是若質量不佳,心猿意馬、有口無心,效果、功德和加持都會大打折扣。
印光大師曾云:
「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
餘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
我常收到各種問題,如求婚姻、工作念什麼?方便來說,可以說修懷愛、增益的法門,但是實際上也可以說,常見的經文、咒語、聖號,你修任一法門相應,都可以解決。
普門品、金剛經、地藏經、法華經、大吉祥天女百八名經,至誠念誦至相應,求什麼不能滿願呢?未必就一定要修各種法門,治病救人亦復如是。
看到一則觀音感應。
虔念四小時,頓除腸梗阻
遼寧/子誠
1991年12月10日,我兒因腸梗阻住進了醫院。雖經醫護人員多方治療,但仍不見好轉。過了3天,大夫說:你孩子明天得進行手術,否則將失去治療時機,後果不堪設想。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十分焦急,因孩子在前兩年已經做過一次手術,心疼孩子再遭手術之苦。所以,我們便千方百計尋求不做手術的辦法。
在三寶弟子的指點下,孩子至誠誦念觀世音菩薩聖號,連續念了4個多小時,奇蹟出現了!孩子大解,突然暢通,梗阻頓時消除。馬上就要走上手術臺的我兒,興奮得立刻要拔掉輸液針頭。
此刻我們夫婦倆熱淚盈眶,萬分感激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解難之恩!(1992年5月記於遼寧盤錦)
《普門品》云: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天台宗智者大師在《觀音義疏》中寫道:
「一心稱名即修慧,此文雖窄三慧意顯。四稱名者,稱名有二:
一事二理,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餘心不間,故名一心。或可如請觀音中,繫念數息,十息不亂,名一念;或可無量息,不雜異想,心想雖長,亦名一心。
一心歸憑更無二意,故名事一心也。
稱名者,或可略稱,如此文或廣稱如下文。南無者,歸命之辭,皆是事一心稱名也。
理一心者,達此心自他共無,因不可得,無心無念,空慧相應,此乃無一亦無心,知聲相空,呼響不實,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名無稱,是為理一心稱名也。
傾蓮池:智者大師將一心稱為事一心和理一心,事一心即一心不亂,你念誦聖號的時候,念茲在茲,淨念相繼,沒有雜念妄想。
理一心,是相應於空慧,能念所念、音聲等均是空性不可得,這是比事一心更高的境界,屬證悟之事。
問:一心稱名皆得解脫,今見稱唱累年不蒙寸斆,何也?
答:經云:一心稱名有事一、理一二途,無取可能感聖?譬如臨鏡背視,對谷閉口,何能致影響耶?
第二別答為三:一口機感應,二意機感應,三身機感應。
就口機為二,初明七難,次結口機。有人云:次第三機者,口顯居前,音成由意,意識成身也。通論口機亦脫三種苦,但先除果苦,次除苦因,次滿願與樂。
有人問:經文說一心稱名都能解脫,現在見到有些人念誦幾年也不見一點效果,為什麼?
智者大師回答:一心稱名分事理二門,若兩者都沒有做到,怎麼能感通聖者呢?比如在鏡子面前卻背對著,怎麼能看到呢?對著山谷卻閉口,怎麼會有回聲呢?
如此說來,對於普通人來說,感應道交的核心關鍵,就在四個字——至誠感聖!
在至誠、極度虔誠的狀態下,是雜念最少的,平常可以按照印光大師的十念法來修,必定有求必應。
眾生有感,菩薩有應,如敲鐘,小扣小鳴,大扣大鳴,關鍵還是在自心,你是否能感通,取決於自心。
想起日本的易聖高島,易佔之精準率奇高,據稱達到百發百中的地步。
他認為佔卜準確的前提是感通神明,而感通神明的前提是至誠無息。
據他說消除妄念靜心無慮,尋求至誠才能達到易佔之境。如果稍微有所雜念,即使是使用了古筮法那樣複雜而嚴密的佔法,也不能得到神的感應,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明至誠無息之道)
「餘謂是由人人忘失至誠通神之道,為使神人之間隔絕也。夫不通神,則不能稟天命;不稟天命,則不能前知將來;不知將來,則不能知人事之極。
故其志望無所歸著,而妄勞心力,是猶盲人而弄銃器,不能定標的而放彈,彼此皆受其害,豈不危險之甚乎?所謂不知天命而不畏之所致也。
於是沉思默讀之餘,幸思『至誠無息』之語,感悟『無息』二字,非單無止息之義,則無發氣息之謂也。方揲筮之時,全止息吸呼而捧蓍於額上,以專念其將佔之事;不得不發氣息之際,分蓍而為二,此間不容髮。
自是之後,百佔百中,以《爻辭》擬之,了如指掌,有悚然而接神之想。於是始知《易》之為用,全精神氣力上之術,而至誠之道,一在無息之間。」
高島吞象還論述了世風日下,各大宗教衰微難以救世的原因:忘記了至誠無息之道,無法感通神明、本尊。
「宇內各國之情勢,業已如此,而其所以未恣虎狼之吞噬者,賴耶穌教之力,而才抑制之;亞細亞諸國,賴神、儒、佛三道之力,而防遏之也。我皇祖及孔子、釋迦、耶穌等,各聖人通神設教,示以神者佑人,人以至誠稟神惠,神人相應,致國家之福祉,是國教及宗教之所因起也。
然從生活之變遷,而氣質之變化也,精神衰而至誠之道不明,故方今雖在神、儒、佛、耶之教職者,通神者幾希。可知神雖欲保護國家,保佑民庶,以人失通之之道,神亦憫其愚而焦慮也。蓋自不通神,則不能詳聽神意,而妄說神德者,畢竟不過襲蹈古人之套語,此輩不足與語道,然亦一由斯道之衰頹,未可專咎此輩也。且無智之小人,為其說之所誘而信之者,亦雖屬妄信,或以生進善遠惡之心,未必無益也。
唯中等以上之人,修形而下之學者,為無神論,而置神於疑惑之間,不知天命之可畏,聖言之可尊,或恣我意而蹂躪眾庶,或乘威權而橫行世間,弄才智而裝豪傑,其死也以樹巨大之紀念碑,為無上榮譽。此輩終身不知道,唯以名為真理,以利為現理,終名利之二途耳。
雖偶有信神者,不能直得神意,止其自信而不能以神益世利人,是皆非完全者也,故其力終不能制止一般情勢之熾盛也。然則人間生活上之快樂,其在何所乎?要之,其弊在不會神人交通之道也。」(《高島易斷·作者自序·至誠無息之術》)
高島的至誠無息之道,是他苦思冥想十幾年才發現的真相,從此易佔水平達到爐火純青之化境,據說百發百中。
往深了說,至誠之道就是佛教說的奢摩他,即寂止禪定,縱觀藏傳佛教各開宗立派的開山祖師,常有一個共同之處,即親見本尊,也就是他們與最高的法界、法流連結上了。
他說因為世人忘記了至誠之道,導致發生了人神隔絕,故無法獲得神意。
若說到人與本尊的感通,也是修證之必要,華嚴經中,有位大菩薩對善財童子說菩薩道時,其中一個就提到見佛。
未能親見無量諸佛,親聞清淨法音契入無生法忍,談廣度無量有情僅是空話而已。從理上來說,明心見性、證悟也是見佛,屬於見法身佛。
而藏傳歷史上,很多大宗師,都親見了諸佛和無數本尊。
當然,這個時代民間式的所謂見佛,將妄想當真,就虛妄之極,不足一談。
藏傳大成就者親見佛菩薩,人家是通宗通教,而現今人的虛妄見佛,邪見泛濫,是非人所致,或著魔,或是妄想,兩者本就不是一回事。
比如,你去問一個自稱能和菩薩溝通的民間人士,問專業且他不知道的經論知識,保證回答得漏洞百出,甚至極其搞笑。
若真是密宗的親見本尊之悉地,任意問任何教法、知識,均可無漏無誤揭示。
如宗喀巴大師時代的烏瑪巴喇嘛之親見文殊,眾人以為魔或虛妄,其他教派的活佛大師就以甚深教理來考問本尊,一一無誤,確定真是文殊菩薩。
宗喀巴大師還未能親見文殊菩薩時,還通過烏瑪巴喇嘛向文殊菩薩請教問題。願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