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篇]舞龍舞獅運動在我國的發展及其演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9日 16:37 來源:中郵網
2、舞龍運動的顯性發展時期
從西周到戰國,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極為燦爛的一頁,但有關舞龍的記載卻更加少見了。這一時期是龍之形象在出土文物中大量出現並逐步定型的階段,從西周禮器上環紋、雲紋烘託之龍到東周末期青銅器上簡練化、抽象化的捲曲之龍,整個龍紋的歷程邁向了藝術審美的很高境界。但是在樂舞領域中,舞龍運動形式仍舊沒有出現。在很少見的樂舞出土文物上,我們偶爾可以見到舞人與龍並存的情形,但其中的龍卻仍舊處在紋飾的地位,尚不是人們手中供奉和舉弄的「舞龍」。這一點,在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舞人動物紋」三色錦的畫面上就可以清晰看到。其中的「舞人」,一般被認為是巫師。龍、風、巫師三者和諧相處,互相照應又各自獨立,其中雖然看不到後世的舞龍,卻較前代的材料更加明確了「龍風和鳴」、「人神共處」的意義。
對於中國舞龍運動發展歷程來說,恐怕沒有哪個朝代比漢代更加重要。這是因為漢代出現了形式比較完整的舞龍形象,並有了非常明確的舞龍求雨記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求雨篇》載:「春旱求雨……以甲、乙日為大青龍一,長八丈,居中央;為小龍七,各長四丈,於東方,皆東鄉,其間相去八尺。小僮八人,皆齋三日,服青衣舞之……以丙、丁日為赤大龍一,長七丈,居中;又為小龍六,長三丈五尺,於南方, 皆南鄉,其間相去七尺,壯者七人,皆齋三日,服赤衣而舞之……季夏 以戊、己日為大黃龍一,長五丈,居中央;又為小龍四,各長二丈五尺,於中央,皆南鄉,其間相去五尺。丈夫五人,皆齋三日,服黃衣而舞之……秋……以庚、辛日為大白龍一,長九丈,居中央;為小龍八,各長四丈五尺,於西方,皆西鄉,相間相去九尺。鰥者九人,皆齋三日,服白衣而舞之……冬,舞龍六日……以壬、癸日為大黑龍一,長六丈,居中央:又為小龍五,各長三丈,於北方,皆北鄉,相間相去六尺。老者六人,皆齋三日,衣黑衣而舞之。」
在上述求雨活動的記載中,出現了「舞龍」一語,對舞龍的細節,沒有詳細的描述。我們從中能夠知道的是,舞者的衣服與所做的龍顏色一致,舞者為5——9人,人數與龍的長度成正比。漢代五行思想的盛行也在舞龍祭祀中體現出來,即所謂:春舞青龍,夏舞赤龍和黃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祭祀時如果日子不同,所舞之龍的顏色也就不同,而且舞者人數也不同。
除去求雨之外,舞龍還廣泛存在於漢代盛行的「百戲」 中。東漢張衡《西京賦》裡記載了生動的「魚龍曼延」之戲。另據蔡質《漢儀》記載:「正月旦天子幸德陽殿,臨軒……作九賓散樂。舍利獸從西方來,戲於庭極乃畢。人殿前激水,化為比目魚,跳躍嗽水,作霧障目。畢,化成黃龍,長八丈,出水邀戲於庭,炫耀日光。以兩大絲繩系兩柱間,相去數丈,兩倡女對舞,行於繩上,對面道逢,切肩不傾,又蹋局出身,藏形於鬥中。鐘磬並作,倡樂畢,作魚龍曼延。」
從沂南畫像石墓的樂舞百戲圖上看,左為雜技表演和樂隊,右為戲車和馬戲,而「魚龍曼延」之戲處於畫面的中部,表明這是百戲中的主要節目。其中龍、魚、豹、大雀從右向左聳踴舞動,龍在最前面。魚龍曼延之戲處於樂舞百戲圖的中心,並以龍為首,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龍舞的重視。《漢儀》記述的百戲場面更大,舞龍也更壯觀,龍長八丈,比沂南畫像石刻的龍長得多,不可能由一兩個人舞,而必須有一隊人協力合舞,其形式應當和今天的舞龍相近。在舍利獸、比目魚的表演之後,舞龍以恢宏的氣勢,把演出推向高潮。
舞龍運動在漢代開始盛行,原因是多方面的。漢代社會經濟有較大發展,國家強盛,藝術表演等文化娛樂活動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漢王朝與四方諸國交往甚多,在接待四夷使者時百戲大規模演出,也有耀武觀兵之意。此外,當時流行的神仙方術和廣為宣揚的神靈怪異,也編造出一個虛幻的神仙世界。要在表演藝術中表現這個世界,就需要由人裝扮或操縱那些現實中並不存在的神靈動物,於是,漢代的樂舞百戲中有了「像人之戲」。「魚龍曼延」 中的龍就是由人裝扮的,屬於「像人之戲」。由於以上原因,漢代百戲盛行,作為百戲中的精彩節目的「魚龍曼延」備受重視。
一言以蔽之,漢代是舞龍的顯性發展時期。也就是從漢代開始,中國的舞龍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並從此一發而不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