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裡,酒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是酒的故鄉,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據說,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都有「酒」字。相傳,從8000年前的新時器時代就已經開始釀酒,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歷程是和酒休戚相關的。源遠流長的酒歷史,成就了斑斕多彩、意蘊無窮的酒文化。
無論是儀狄作酒還是杜康造酒,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酒在中國是一種燦爛悠久文化的象徵。早在公元五世紀的北魏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裡就有專門文章論及釀酒的技術理論,宋朝朱翼中的《北山酒經》更是一本專門講述酒的書籍,酒伴著數千年的文化從古代走到現代,從蠻荒走到文明。
人生有八雅,琴、棋、書、畫、詩、酒、花、茶,如果說琴棋書畫是少數人的專利,那麼酒則不分身份地位,因此歷來為人們所青睞,尤其文人墨客有著一種特殊的「酒」情結。關於酒的詩詞更是浩如煙海,讓人目不暇接:「一曲新詞酒一杯」「勸酒更近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葡萄美酒夜光杯」「紅酥手,黃滕酒」「白日放歌須縱酒」「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開君一壺酒,細酌對春風」「醉裡挑燈看劍」……光體會那些意境,就足以「酒不醉人人自醉」了。文人有了酒的點綴,文思泉湧,妙筆生花,洋洋灑灑,靈感爆棚。武者有了酒的助興,躍馬揚刀,開疆拓土,保家衛國,所向披靡。
酒演繹的悲歡離合,經典故事從來不絕如縷。卓文君捨棄榮華,夜奔司馬相如當壚賣酒成為千古佳話;關羽關雲長溫酒斬華雄,忠義勇武無人能及;曹操煮酒論英雄,雄心勃勃,欲把天下收入囊中;宋太祖趙匡胤為避免別的將領被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留下一段神話讓後人感嘆;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留下了《將進酒》《月下獨酌》等無數經典膾炙人口。
酒能喝出離愁。「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兩地離愁,一尊芳酒、悽涼危闌倚遍」,都說一醉解千愁,然而這絲絲縷縷的離愁別恨,豈是這杯中酒能抵消得了的?酒入愁腸,那種轉身即天涯的無可奈何變本加厲襲來,也不過是「借酒澆愁愁更愁」,「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罷了。
「一壺濁酒喜相逢」,從此同心同德;賀知章遇見李白,不惜「金龜換酒」,成為千古美談。「酒逢知己千杯少」是對情誼的一種態度,一種吸引和深情。不論達官顯貴,文人雅士,還是平民百姓,好友相聚,酒是不可或缺的。酒能喝出情誼。有人說酒與友情形影不離,水乳交融,演繹一出《三國演義》裡劉、關、張桃園結義。
酒是一味調劑。得意時,開懷暢飲,對酒當歌,人生便都是希望和美好;失意時,舉杯向月,輕訴衷腸,「與爾同銷萬古愁」,將所有的陰鬱埋葬,來它個一醉方休;累了,小酌一杯,舒筋活血,然後美美地睡上一覺,休養精神;閒暇時,輕抿慢呷,怡情養性,和紅塵過往乾杯,然後大踏步走向人生的下一個路口。
關注我不走丟,天天有更新,期待您的點評!(本篇圖文部分內容源於網絡,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