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自我選擇的動物。但我們現在的絕大多數孩子,往往處在「被選擇」的境況裡。從小,他們就「被選擇」了學校,「被選擇」了課業、「被選擇」了專業甚至「被選擇」了未來。「被選擇」的結果,就是失去了判斷力。
中國的傳統文化總是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財產,對於自己的「財產」,一般人總是希望孩子永遠處於自己的保護之下,要不就希望「財產」對自己永遠服從。與其說父母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愛,還不如說父母應該給孩子足夠的信任。為人父母,愛孩子,更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們有選擇自己正確人生的能力和權利。
教育學家認為,儘管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但都蘊藏著無窮的潛力。人的潛力一旦被激發,就會迸發出巨大的能量。而打開潛力之門的鑰匙,就是尊重。尊重孩子的個性。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樣孩子才能有展示個性和發揮潛能的舞臺,也才能找到學習的樂趣和奮鬥的動力。
當下,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輔導班、特長班、興趣班層出不窮。為了讓孩子有一技之長甚至十八般武藝俱全,許多家長不顧孩子有無需要、有無興趣、有無特長、適不適合,只是讓孩子囫圇吞棗,趕鴨子上架。你的孩子報,我的孩子也報;你的孩子報幾個,我的孩子一定要比你的孩子多報幾個。孩子之間的競爭更像是父母之間的競爭。孩子報的各種輔導班、特長班、興趣並不是孩子的興趣,而是家長的興趣,孩子身上負載了太多家長的期望和夢想。
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認為,不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不道德的教育,因為它不尊重人,不了解人,與人的發展需求不適合。這種不適合學生發展的興趣選擇,源自家長缺失了對孩子需求和基礎的真正了解。為了贏在起跑線,家庭追求教育的「超前」和加速度,把成人的高期待、高要求投射到孩子身上,總以為教育的標準越高越好、內容越多越好。不僅如此,家長還蠻橫地以自己的意志代替孩子的要求。這是教育的急功近利,其結果是以「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為名義,無情地削弱了、扼殺了教育應有的適應性,造成了教育的嚴重扭曲,造成孩子「傷」在起跑線上。
被逼著學鋼琴並最終成名的朗朗只有一個,而懷著「逼出個朗朗」的想法教育孩子的家長則可能造就大量的抑鬱症患者。因此,選擇各類課外輔導班,特長班、興趣班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尊重孩子的意願,尊重孩子的選擇。另外,重要的還要看孩子報學各種輔導班、興趣班、特長班有沒有興趣,有沒有特長,是不是為此付出了不必要的代價。孩子參加了各類輔導班、特長班、興趣班,對所學的科目或項目感興趣就多學一段,不感興趣就不要強迫孩子學,否則付出的將是一生發展的最好時光。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稟賦、潛能、興趣和愛好,父母要善於觀察了解,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不要越俎代庖。曾經有記者問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最令哈佛驕傲的是什麼?校長回答:最令哈佛驕傲的不是培養了6位美國總統,也不是培養了36位諾貝爾獲獎得者,而是為美國學生提供了自由選擇、充分發展的空間,讓每個金子閃閃發光。我們的家長也應從中得到啟示,給自己的孩子提供自由選擇的空間,搭建平臺,創造條件,助其發展。我們應當明白:興趣發展到愛好,愛好變成了動力,動力激發了奮鬥,奮鬥結出了碩果。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
如果孩子對各類輔導班、特長班、興趣班沒有需求,沒有興趣,家長就不要強令其參加,否則會適得其反。
教育要順應孩子的天性,而不是讓他們自己的弱點競爭。方向正確,就會事半功倍,學有所成;方向錯誤,孩子越是努力,結果就越會南轅北轍。作為家長,要靜下心來,與孩子進行真誠的交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最大限度地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洞察出他們的長處和短處,揚長避短,因材施教。
教育的最大目標應是孩子的終生幸福,教育應該遵循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留給孩子動手、動腦、交往、感悟的空間。回歸原點,才能夠找準方向,看到問題的本質。
是龍,就任他海中暢遊;是虎,就讓他山中稱王;是鷹,就助其飛上藍天,自由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