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愛之名」的教育,孩子不會感激

2020-12-12 騰訊網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經結束,馬上高考生就要進入報考大學的階段,細心觀察,我們會發現,很多孩子都喜歡報考離家遠的城市和學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想要離開家庭,逃開父母的管教。

古語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意思是,父母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因此會為孩子長遠的發展做打算。但現實中,很多父母存在的問題是,過於疼愛自己的孩子,以愛之名綁架孩子,讓孩子生活在壓抑的環境中。

影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播出時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討論,很多人都說自己小時候也被父母壓抑的喘不過來氣。這部影片一共有9個故事,每個故事都講述不同的家庭間,因父母過度管控孩子而導致的扭曲親子關係,每個故事都讓人十分心痛。

影片中的每位母親都竭盡全力愛自己的孩子,為孩子規劃人生,安排孩子的日常起居,甚至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天天圍著孩子轉。但是她們用力過度,嘴上說著「我愛你」,但行動上卻處處限制孩子,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導致孩子的天空變得陰鬱黑暗,過著麻木不快樂的日子,最終釀成了一個又一個悲劇。

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是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很多人都忽略了愛的本意。用一次次考試成績的好壞、比賽成績的高低來定義孩子,漸漸迷失方向,親子關係變得越來越糟糕。

「以愛之名」是溫柔的枷鎖

1、加重孩子心理負擔

很多父母都特別喜歡對孩子說這樣的話:「如果不是因為你,我就.....」「當初就是為了照顧你,我才放棄......」「為了你我付出了......」。其實父母說出這種話,本意是希望孩子能明白父母的 一片苦心,成為聽話懂事的孩子,但是事實上,這種話語對孩子來講是極大的心理負擔。

孩子會覺得父母是在為自己犧牲,自己必須要做的很好才能回報父母。但是現實中,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達到父母的期望,按照父母安排的人生之路去走,當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想要追求自己的人生卻和父母產生分歧的時候,他們就會因為愧疚,想要回報父母而選擇聽從父母的話。

2、不懂孩子的感受

「以愛之名」的父母很喜歡替孩子做選擇,替孩子安排人生。他們不去問孩子喜歡什麼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社會容納程度來替孩子報特長班,完全不詢問孩子的意見。

有些家長也不考慮孩子的天賦,有的孩子明明很有藝術造詣,想要學習繪畫,可是父母覺得搞藝術沒有前途,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言一定要學好,所以就讓孩子學習英語。

但是孩子可能並不喜歡,於是開始抵抗,不認真學習,親子之前就會出現矛盾,父母苦口婆心的勸甚至責怪、打罵,孩子卻想要逃避、反抗。

3、孩子沒有私人空間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需要獨立的空間,擁有自己的小秘密。但是父母對孩子無死角的監督使得孩子沒有自己的私人時間,甚至有的父母會監控孩子的社交,看孩子和哪些夥伴交朋友,如果對方學習不好,他們可能會逼迫孩子和對方斷交。

這讓孩子會覺得不被尊重,自己不具有選擇權和自主權,覺得自己的私人空間被嚴重侵犯。

孩子沒有選擇的權利,只會自暴自棄

1、對學習失去興趣

孩子被父母逼迫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自然會產生牴觸心理,想方設法的逃避學習。父母看到孩子吊兒郎當的態度自然會生氣,於是就會和孩子發生爭吵,被責罵了的孩子就會更加討厭學習,如此反覆形成死循環,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會逃課。

2、自卑

父母用愛來逼迫孩子成長,用過高的期待來要求孩子,當孩子達不到的時候就會產生自卑的心態,覺得自己沒有達成父母的期待。有的時候父母還會將孩子和同齡人比較,誇讚別人,這種比較也會加重孩子的自卑。

3、半途而廢、自暴自棄

生活在父母高標準嚴要求下的孩子,很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態。當某件事情存在難度,他們就想要放棄,半途而廢,甚至有的孩子會非常悲觀,還沒有嘗試就覺得一定會失敗,因為害怕失敗,害怕父母失望的眼神和難過的語言就選擇不去嘗試。

選擇放手,給孩子自由,才能讓孩子快樂成長

1、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

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意願,做選擇的時候要聽取孩子的意願,如果反覆詢問和嘗試後,發現孩子真的不喜歡某樣東西,那就不要強加給孩子,不如給孩子選擇權,讓他們自主選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孩子才會願意學,才會積極主動的學習,否則只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2、給孩子獨立空間

有些父母有了孩子之後,就會將培養孩子當成自己的事業和追求,甚至放棄自己原本的工作、生活和社交,全天陪伴孩子,和孩子待在一起。

其實,這種做法不僅剝奪了孩子的獨立空間,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父母應該給孩子獨立的空間,讓孩子自由成長、交友,自己也要有自己的事業和生活圈,不要天天只盯著孩子。

3、給孩子快樂的童年

真正的陪伴並不是監督和督促,而是帶著欣賞和肯定的眼光和孩子自由的交流、玩耍,給孩子一個自由自在的快樂童年,不要用父母的權威和愛的名義,過多的壓制和限制孩子。這樣孩子才會願意和父母溝通交流,像朋友一樣的自在相處,建立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

父母可以陪孩子去戶外玩耍,參加集體活動,發現孩子更多的興趣和可能性,讓孩子自在呼吸。如果父母以愛之名過多的限制和壓抑孩子,孩子不會快樂也不會感謝父母,他們只能迷失自我,慢慢對生活失去興趣。

各位網友:你會過多的限制自己的孩子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請給孩子真正的愛,而不是你以為的愛
    不能否認眼鏡仔的爸爸媽媽肯定是愛他的,但是他們的愛太殘酷,沒有過溝通,也沒有考慮過孩子的需要和感受這個故事中如果爸爸和媽媽商量孩子的成績問題而不是直接甩一個通知:成績不好就要送出國。也許媽媽就不會因為害怕孩子離開而變本加厲的逼迫。如果他們和孩子好好溝通,可能會發現他確實不是讀書的料,但是他有別的優點。又或者眼鏡仔自己並不反對出國呢?畢竟國外不會有媽媽打他。
  • 以愛之名的傷害,對孩子具有多大的殺傷力?你還在這樣教育孩子嗎
    悲劇,不過是以極端的方式,把一個家庭內部長久藏匿的暗傷,撕開一個口子曝光給世人看,並提醒所有圍觀者:教育的問題,從來不是一天養成的問題。孩子的問題,從來不是一次衝突的問題。早在很久很久之前,孩子就病了,家長卻諱疾忌醫。
  • 多少孩子生活在「以愛之名無愛之實」的嚴厲中,這樣做孩子更出色
    每個人都渴望愛,作為孩子,最渴望的就是來自父母的愛。媽媽的脾氣很不好,總是吵嚷,孩子就不敢跟媽媽溝通!但是,每個孩子她想要和媽媽像朋友一樣談心!《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中說,你可以試想一下,你的配偶、父母、領導對你大喊大叫時你的感受,你會發自內心地感激他們嗎?沒錯,你的孩子也不會。對孩子的愛與教育,需要積極正面的表達,而非消極負面的斥責。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別讓你的孩子成為另類的「房思琪」
    媽媽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的要求很簡單,只要我女兒不是班級最後一名,不丟我面子就行。」 還有一位做生意的有點暴發戶感覺的爸爸,一開口就抱怨說和自己一起做生意的家裡的孩子成績在班級都是數一數二的,可是我家每次只能在前十名,他感覺太丟臉了,然後就語數外三門課各請一位家教來幫助兒子進前三。 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說過:「愛是無條件的,非功利性的。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
    來自平等書院00:0016:09什麼是教育的本質?愛是有條件的嗎?家長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未必能幫到孩子。付出生命只需要犧牲精神,而幫助孩子卻需要智慧。所以,幫助孩子,可能是比付出生命更難的事。沒有一個家長不想幫助自己的孩子,但真正能幫到孩子的卻少之又少。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
    如何讓孩子在學習上增加興趣,增加動力?來自平等書院00:0016:09什麼是教育的本質?愛是有條件的嗎?家長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未必能幫到孩子。付出生命只需要犧牲精神,而幫助孩子卻需要智慧。所以,幫助孩子,可能是比付出生命更難的事。沒有一個家長不想幫助自己的孩子,但真正能幫到孩子的卻少之又少。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理解孩子——學會感激、學會陪伴,多與孩子平靜地談話
    理解就是換位思考,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上,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有許多問題,本來家長想不通,換位後,問題就迎刃而解,這是理解的作用。據南京的一項調查顯示,南京家長平均每天與孩子的交流時間不足十五分鐘,有的家長寧願給孩子買大量的營養品,而不願把時間花在與孩子的相處上。其實教育不是用金錢可以買到的,蹲下身子,專心傾聽孩子說話,尊重孩子。你會發現孩子身上散發著真、善、美。虛心地向孩子學習,讓孩子得到真正的尊重。
  • 「你憑什麼管我?」多少家長以愛之名,綁架了自己的孩子
    悟空問答上有一個問題:「你憑什麼管我?「這句話,家長如何回答,才能讓孩子接受。看了大多數家長的反應是:憑我是你爹,憑我是你媽,生你,養你,就該管你。是我的義務和職責。換了路人誰願意管你。這讓我想起今年8月14日晚,河南駐馬店新蔡縣,那名33歲的男子,因為不堪忍受父母的職責和否定,選擇了投河自盡。
  • 你要知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傷害動物叫虐待,傷害成人叫暴力,為什麼傷害孩子美其名曰為教育?我們要把自己強加於孩子身上,但是我們忽略了「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然而很多媽媽們以愛之名,其實是想要控制孩子,控制其實是不自信的表現,越不自信越想要抓住很多東西
  •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家長多說3句話,孩子將來會感激你
    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如果孩子喜歡頂嘴,家長最好找到合適的方法教育,孩子長大後會非常感激你的。當孩子開始頂嘴,家長多說3句話,孩子將來會感激你「我知道你很生氣,但這樣說話不對,先冷靜下我們再溝通」無論成年人還是小孩子,有脾氣都需要及時冷靜,因為生氣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家長對待孩子也應該是這樣。
  •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家長多說3句話,孩子將來會感激你
    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如果孩子喜歡頂嘴,家長最好找到合適的方法教育,孩子長大後會非常感激你的。曾在一段視頻中看到這樣一位媽媽,因為孩子對姥姥說「你不是我家人,你快走吧,我討厭你」,姥姥感覺非常難過。原因就是因為姥姥讓孩子吃飯,孩子不聽,才說出了這樣傷人的話。這些話如果對平常人說,別人會認為是開玩笑。但面對每天照顧自己的姥姥,說出這樣的話,換做是誰,心裡都會非常難過。
  • 當孩子開始「頂嘴」,家長「這樣說話」,孩子將來才會感激你
    聽到這話,樂樂原本很開心的表情瞬間沮喪,對著爸爸說:「你怎麼總是言而無信,之前約定好那麼多事,你完成哪個了?」爸爸聽樂樂這樣說,很是生氣:「你這孩子怎麼還學會頂嘴了?爸爸這不是沒有時間嗎?有時間還能不帶你去?真不懂事」,說完,轉身就走了。
  • 孩子頂嘴時,家長多說3句話,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
    其實有時候,孩子頂嘴並不是孩子不聽話、太叛逆、或者太調皮,或許是在於父母的作為。有次期末考試爸爸為了能夠讓她考的更好一些,便激勵孩子:如果能考到第一名便帶著孩子去迪士尼玩上兩天。,當孩子和家長頂嘴時,家長的一貫作風就是選擇直接忽略,或者直接上手打,從來都不會想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開始頂嘴,父母常說3句話,孩子將來會感激你
    ,表示:當孩子開始頂嘴,父母常說3句話,孩子將來會感激你。,但這樣不對,你冷靜下來我們再溝通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不是聽不懂話,也不是不明白一些道理,只不過是當脾氣來了控制不住自己而已。>孩子在不開心的時候最容易說出的一句話就是「我討厭你」,這是孩子能想出最有震懾力的一句話了,雖然看似沒什麼,但對於愛孩子的父母來說,這句話的威力真的很大。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9個真實的故事,照見家庭教育之殤
    列夫·託爾斯泰的這句話,同樣適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9個震撼人心的真實家庭故事》一書中的9個家庭;9個因為孩子教育問題而狀況頻出、岌岌可危的家庭。2014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書在臺灣出版,引發大討論。
  • 讓孩子學會愛 教育愛的八種方法
    比如:帶著孩子去逛街,看到有乞討的人,給他們幾元錢;有些地方發生了自然災害,主動帶著孩子為災區人民捐款;看到路邊的流浪貓,把自己手上的食物給貓吃;等等。這些都是在給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愛的教育,在父母的愛的感染下,孩子碰到這樣的問題,也會用父母的方式來做,這就是一種愛的教育、愛的傳染。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紀伯倫的《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9個真實的故事,照見家庭教育之殤
    ——列夫·託爾斯泰列夫·託爾斯泰的這句話,同樣適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9個震撼人心的真實家庭故事》一書中的9個家庭;9個因為孩子教育問題而狀況頻出、岌岌可危的家庭。2019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簡體版上市,豆瓣評分8.4。
  • 致孩子:新學期,對你要求嚴厲的老師,要心懷感激
    因為教育從來都不是放縱,老師手中有懲戒權,才能對學生負責。這個世界上,老師是除了父母外,最願意管孩子的人。這個世界上,老師是除了父母外,孩子的唯一轉機。想教好孩子,想讓孩子有出息,就萬萬不能逼老師放棄學生。教育是需要力量的,適度懲罰才會讓教育真正變得有力量。只有教育走上了正軌,學生的發展才走上了正路。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相信它不會讓大家失望(感想)
    從名字上面大家也應該能猜得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一部講述原生家庭所帶給孩子的諸多影響下發生的故事,這些故事全部都取材於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以其中的五篇故事改編為《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孔雀》與《必須過動》五個單元,每單元分為兩集,全劇共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