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會愛的人
父母如果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充滿愛的情感的人,首先自己要成為一個會愛的人,在平時的生活中處處關愛他人。比如:帶著孩子去逛街,看到有乞討的人,給他們幾元錢;有些地方發生了自然災害,主動帶著孩子為災區人民捐款;看到路邊的流浪貓,把自己手上的食物給貓吃;等等。這些都是在給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愛的教育,在父母的愛的感染下,孩子碰到這樣的問題,也會用父母的方式來做,這就是一種愛的教育、愛的傳染。
正確表達自己的愛
有些父母很有愛心,但是不會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你是否總是用下面的方式來表達。
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你說:「你總是這麼粗心大意,下次再這樣,摔死你。」
孩子的奶奶忘了關煤氣,你說:「媽,你是不是老糊塗了,怎麼總是忘記關呢?要是你一人在家該多危險啊!」
在路上看到別人的孩子打架,你說:「你們的爸爸媽媽呢?壞孩子喜歡打架,以後不準再打架了。」
我們不能說這樣的父母沒有愛心,相反,他們有很強的愛心。這樣的愛,成人能理解,但過激的語言可能讓部分人接受不了。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並不認為這是愛,而是把它當成一種斥責,於是他們在心理對愛產生了誤解,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正確表達愛。上面同樣的事情可以換一種方式表達:
「寶貝兒,摔疼了沒有啊?下次經過這裡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哦。」
「媽,您看您,又忘記關煤氣了。如果我們不在家,我們會惦記您的,讓我們放心好嗎?」
「好孩子都不能打架,不打架的孩子人們才喜歡呢。」
給孩子講講愛的故事
生活中處處充滿愛,愛的故事每天在不斷的發生著,父母也可以將愛的故事講給孩子聽,讓他們懂得什麼是愛,怎樣做才是愛。
明智的父母通過愛的行為、愛的故事,讓愛的記憶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影響孩子一生的印象。
抓住愛的情感教育機會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機會可以進行愛的教育,我們要時刻而且及時地去抓住它,比如,某天孩子吃零食,你可以讓孩子把零食分給在場的人,孩子給了你,你一定要接受,然後對他說:「你看,爺爺也沒有呢,是不是也給爺爺一個啊?」孩子給了爺爺一個,你一定要送上自己的誇獎:「寶貝真懂事,你現在看看誰手裡還沒有呢?」孩子會將自己的東西分給所有的人,讓別人和他一起分享。
讓孩子發現那些值得感激的事
生活中,讓孩子體驗感激二字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
父母每天給孩子做可口的飯菜,每天為他們的吃喝拉撒操碎了心,為滿足他們的物質生活不斷地努力拼搏;
老師為了讓他們好好學習,對他們苦口婆心地講述道理,為他們批改作業到深夜,不論颳風還是下雨都要做好家訪;
孩子生病了,班裡的同學輪番給他補習,幫助他趕上功課,給他講班裡有趣的故事,和他討論高興的話題,讓他忘掉病痛;
公交車上,叔叔阿姨們爭先恐後地為他讓座,為他提供方便,唯恐他被擠著,伸出自己的手保護他;
這些都值得孩子去好好感受,去感激,都應該讓他們去體會、去認識。但這樣的認識需要做父母的去引導,一定要教會孩子學會說「謝謝」,讓他知道他從中得到了恩惠,就必須付出自己的真心去匯報,使之形成一個健康的人格,能夠融入社會這個大家庭中。
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從小就明白,社會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大家庭,茫茫人海,時時都洋溢著濃濃的溫馨。
父母的愛讓孩子懂得回報
父母對孩子的愛儘管是無私的,但是一定是需要物資和精神上的回報的,那麼,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進行回報呢?
首先,父母要善於索取。累了,就讓孩子幫自己捶捶背,為自己倒杯水;做家務的時候,讓孩子給自己搭把手;病了,讓孩子幫著給自己做口吃的;等等。
其次,明確地告訴自己,父母也需要孩子回報一份愛。無論在什麼時候給孩子買什麼好吃的東西,千萬別違心的告訴孩子「我不喜歡吃,你自己吃吧」,而是讓孩子留下一份給父母。
最後,孩子在關心父母的時候,父母要讓孩子知道,關心他人是生活中最大的樂趣。孩子的愛能使得父母和他人得到最大的愉快。
讓孩子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父母還要讓孩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回報他人。比如,孩子的成長階段以學習為主,告訴孩子,孩子學習上的一點點進步都對父母和老師最大的回報。同學生病了,鼓勵孩子到醫院去看看同學,告訴他,在他生病的時候,這個同學還幫他補習過功課呢,他也應該這樣做。平時工作累了,回家可以跟孩子說:「我累了,想躺一會兒,你給我拿一個靠墊吧」。這些都是有利於培養孩子關心、感激和回報他人的情感。
讓孩子給自己過生日
很多孩子都知道享受父母給自己過生日,一旦父母忘記了,孩子心裡別提多難受了,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很少知道為爸爸媽媽過生日,甚至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哪天。對於家長來說,給父母過生日是培養孩子學會感激與回報的一個很好的機會。父母可以讓孩子為自己親手做個禮物,為自己做件小事,講一個搞笑的故事,或者說上一句祝福話,這些都是對孩子積極情感的一種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