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2020-12-12 騰訊網

最近看到一首詩歌,感觸頗深。

紀伯倫的《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這首詩歌很美,雖然我只是一個單身狗,但這並不妨礙我欣賞他、讚嘆他。

中國人的思想有時候很頑固,自古就將孩子視為自己的所有物,可以交易,可以買賣,當然現今社會是不可以的,但依然會有很多固執的人認為孩子是自己的所有品,這從思想上否決了孩子作為一個人的獨立性。

還記得我小時候,父母對我的教育讓我覺得桎梏。為了討他們歡心我曾經很努力做一個聽話的孩子,但後來,我察覺,他們只是把他們想要的成就建築在我的身上,從未關注過我想不想。

估計很多中國父母都有這樣的想法,自己沒實現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會成為自己炫耀的資本;還有很多父母總想要幹涉孩子的婚姻,拒絕他們幹涉還覺得很委屈:我含辛茹苦把你拉扯大,你就這麼對我?

中國人對血脈的看中很嚴苛,缺乏人際關係的界限感,骨子裡就不主張獨立人格,被各種倫理綱常緊緊桎梏著。

有的人因為這張網,如魚得水;有的人依賴著這張網,不想獨立;有的人被這種倫理綱常保護著;有的人想要獨立掙扎著……

中國式的親情關係是缺乏界限感的。

想要恢復「界限」,那就請讀一讀紀伯倫的這篇詩文。

孩子和父母之間應該是平等的,是作為兩個獨立的人存在的。

愛自己的孩子,是自願為他付出,而不是一種「轄制」。

愛自己的父母,是發自內心的感恩與照顧,而不是一種「約束」。

花鹿夫人

隨筆 | 小說 | 情感 | 生活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有趣的靈魂取悅自己

相關焦點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第一次讀到「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就深深地震撼了。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詩節選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他們「開明」的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但參不參考,最終決定權還是在他們手裡。父母把孩子當成他們的全部他們把為孩子犧牲奉獻當作義務,給孩子最好的居住和教育環境。他們介入孩子的交友,防堵像「細菌」般的人或物,想要培育出一個乾淨,無汙染的孩子。他們以孩子為生活的全部重心,過度參與孩子的學校生活。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 ‭‮ynnuS‬‬'Talk☀朋友跟我說今天開家長會,兒子膽戰兢兢跟她小聲說話,其實她啥也沒聽見,可能也不想聽見吧。一堂課下來,我焦慮的心緩和多了,這讓我想到紀伯倫的詩來安慰自己,《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紀伯倫
    如何處理與孩子間的關係,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 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當然,這裡大詩人的意思並不是說你的孩子是隔壁老王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意義在於,當孩子從出生時的懵懂到有了自主意識,作為父母,你是否還是習慣緊緊攥著孩子不放?是否能把屬於孩子的「自主力」還給孩子?孩子通過父母來到了這個世界,父母賦予了孩子生命,但孩子的自我終究歸屬於孩子,而不是屬於父母。
  • 送給天下父母: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搜狐安家,把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送給大家,讓我們悅納自己,悅納孩子,幫助TA們,做最好的自己!紀伯倫詩歌《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 詩歌|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紀伯倫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 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
    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 好文分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你是弓,孩子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 令世界驚豔的短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曾經寫下這樣一首驚豔世界的短詩,這首短詩裡十分深刻的寫下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也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揭示了父母與孩子的相處之道。你的子女,其實不是你的子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陪伴你,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 每日蒙臺梭利對您說*早安: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HELLO MONTESSORI《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字字懇切,發人深省,值得每位父母細細品讀。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39;s hand be for gladness;讓自己能在射手的手中彎曲而感到喜樂吧,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so
  • 家長學堂: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陪伴你,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愛,卻不能給予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首先要讓孩子有明確的歸屬感,你是我的孩子,我是你的媽媽/爸爸,這是一個持久的關係,無論怎樣都改變不了的血緣關係。在成長的歲月中,無論我們之間產生多少衝突和爭執,都會因為有這種關係而有修復的機會。這種確定的關係就是安全感和歸屬感,你是我的孩子,你在我的身邊,我可以庇護你。
  • 哲學詩畫精選詩歌賞析: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1,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作者,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 寫給即將臨產的女兒: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飛得越高走得越遠,就意味著,我們之間的緣分越來越短,越來越薄。因為見面的日子短暫,所以我們都很珍惜。從你出生到你長大,上學讀書,甚至是你的婚姻,別人說的再好,但是你的想法永遠對我們都是最重要的。因為我們一直認為你是一個有主見的理性的孩子,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有著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膽量,就像同一個問題:雪化了是什麼?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為了自己而來的天使
    如果你在路上截住一個人問:「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嗎?」他可能會很生氣:「你問的是什麼話?我的孩子自然是我的孩子啊!」 在日常生活中,有時會聽到「我的孩子,我怎麼教育別人管不著」之類的話。《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可以讓我們靜下心來,好好思考。這首詩源自紀伯倫《先知》,最早的權威翻譯版本是我國的女作家冰心翻譯的。這首詩與我國人們的傳統認知有很大的差別。全詩如下: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 媽媽用「遙控器」控制兒子: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現在會恨我,長大就會感激我!」「為什麼孩子不聽我的話呢?早晚會吃虧!」上面的話熟悉嗎?你是否也曾對自己的孩子說過?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有一部同名小說改編的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個孩子叫小偉,他一直在重複地過一天,每一天都是星期三。
  • 如何才是為孩子好?《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教我們做好父母
    我們做家長的,都會全力以赴地為孩子好,那麼有幾個人做到了真正的為孩子好,很多父母以為的為孩子好,最終演變成了對孩子生活的過渡參與,對孩子思想的過渡控制。其實,我們做父母的只是不知道如何做,才是真正的為了孩子,紀伯倫《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很真切的表達出了孩子的需要,也表達出了我們做父母的,給予孩子的就是愛❤️,而不是想法。
  • 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家長都懂了這話的深意了嗎
    細細想來,在我們中國的兒媳和婆婆之間常常產生的各種矛盾,表面看起來是一些生活瑣事引起,其實暗中就是母親和兒媳之間在爭奪著對兒子自私的愛,也就是說,哪怕兒子已經結婚了,已經獨立成家立業了,但是我們的父母還是不放手,只要父母還在,在父母的心中,就總有長不大的孩子,就總要把孩子拽在自已的手裡。這個現象真的不是中國才有。剛才我們講的《媽寶寶》的故事就是來自於俄羅斯的作品。
  • 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家長都懂了這話的深意了嗎
    細細想來,在我們中國的兒媳和婆婆之間常常產生的各種矛盾,表面看起來是一些生活瑣事引起,其實暗中就是母親和兒媳之間在爭奪著對兒子自私的愛,也就是說,哪怕兒子已經結婚了,已經獨立成家立業了,但是我們的父母還是不放手,只要父母還在,在父母的心中,就總有長不大的孩子,就總要把孩子拽在自已的手裡。這個現象真的不是中國才有。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這世間最可怕的傷害,打的旗號叫「為你好」只看標題,是不是以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隔壁老王?其實,這是最近追的一部熱劇的片名,第一幕就觸及了內心,今天寫這篇文章想告訴更多人一些我的感觸。孩子通過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他們是你的,又不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