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當然,這裡大詩人的意思並不是說你的孩子是隔壁老王的!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意義在於,當孩子從出生時的懵懂到有了自主意識,作為父母,你是否還是習慣緊緊攥著孩子不放?是否能把屬於孩子的「自主力」還給孩子?
孩子通過父母來到了這個世界,父母賦予了孩子生命,但孩子的自我終究歸屬於孩子,而不是屬於父母。
所以說是還給孩子,所以你所做的不是賞賜。
「還給孩子」就是說,那些所有孩子自主力得到承認的標誌: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平等對待孩子,並不是對孩子成長的賞賜,而是對孩子成長規則的遵守。
孩子並非因你們而來,並非為你們而來。
這意味著,如果他們在不久的將來,在人生中做某些選擇的時候,請把那個選擇的權力歸還給他們。
父母可以給他們的選擇做建議,但不能為他們的選擇做決定。
父母能做的是影響孩子,而不是替代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意義在於,在孩子生命的早期,父母只是在全權代理行使孩子的權力。
當然,照顧孩子,照料孩子,是孩子能夠在將來實現自己接管自己的基本保障,這也是父母的義務。
所以,當孩子產生強烈的自我意識時,他們會向你要回屬於他們的自己那些基本「生長權力」。
否則,就會有我們看到的「反叛」,我們遇到的「對抗」。
孩子萌生自主意識的那一刻,就是父母歸還孩子「代理權「」,」話語權」的時刻。
那一刻也許會晚到,但是不會不到。
因此,那一刻到來時,父母越是攥得緊,那孩子也會毫無疑問地要得更緊。
對抗,就是「要得緊」的表現。
萊布尼茨說,人生來就像一塊「有紋路的大理石「。
這意味著,父母任何企圖改變孩子這塊大理石紋路的想法,都會對孩子的成長形成阻礙。
教育孩子,並不是去抹掉大理石上的紋路。
也許,父母確實可以抹去大理石上的紋路。然後,雕刻上自己覺好的紋路或者圖案。
那以後呢?孩子的人生可能就只有等著別人給他去設計藍圖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意義還在於,孩子生來自帶一種對未來的渴望,那是積極的,向上的。而且孩子在出生那一刻就是與眾不同的,而且孩子是會排斥各種來自你的束縛。
所以,孩子的成長一定需要一個足夠的空間,而這個空間就是愛。
在孩子的成長時間軸裡,愛讓孩子有了一個立體的空間。
愛塑造的立體的空間,意味著可以容納孩子成長中突然偏離那條直線的狀況。
生命雖然不會為某人停留,時間雖然是一條直線,一往直前,但愛不會讓這條直線變成生死線。
孩子在成長中有了各種餘地和退路,有了撤回鍵,那走下去的步伐方能更堅定,更堅信,被愛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