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伯倫:打動人心的5句話,「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

2020-12-20 五句文學館

紀·哈·紀伯倫(Kahlil Gibran,1883–1931)作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

其主要作品為:《沙與沫》、《先知》、《紀伯倫散文精選》、《我的心只悲傷七次》、《淚與笑》、《紀伯倫散文詩經典》、《El profeta》、《我曾悲傷地愛過這個世界》。

與生存的年代相關,紀伯倫生活在一個比較痛苦的年代。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也造成了紀伯倫比較悽慘的前半生。不過這並不要緊你,因為他有有個好的母親。

而紀伯倫也並不是我們印象中的一個作家,他還是一個畫家,他的畫作受到很多人的喜歡。同時,紀伯倫也是東方近代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

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紀伯倫作品中的五句話,從這五句話中,我們就能對紀伯倫的思想有一個簡單的了解,同時,也希望這五句話能帶給大家一些不一樣的啟示 。

一、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

我們曾經在多部文學作品中看到過類似的句子,曾經有這樣一句話風靡整個網絡,那就是:為什麼堅持,想一想當初。在《華嚴經》中也有這樣一句話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其實紀伯倫的這句話,也是在講這樣一個道理。人類在走路的時候,經常會偏離原來的軌道,所以需要我們睜著眼睛走路,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校正。所以,無論我們到了何種地步,總是要想一下,自己的目的地在哪兒。

二、一個人有兩個我,一個在黑暗中醒著,一個在光明中睡著。

紀伯倫的這句話讓很多人為之著迷,但是我們靜下心來想一下,發現現實確實如此。當黑暗來臨的時候,我們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看不到別人。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對自己有一個認知,對自己有一個審視,能夠關注自我。

但是當光明來臨,我們又處在群體這種,群體的喧囂會讓我們掩埋掉自己的個性,跟隨這浪潮隨波逐流。這個時候的我們還是我們嗎?這也是紀伯倫所說的,黑暗的時候醒著,光明的時候睡了。

三、昨天不過是今天的回憶,明天不過是今天的夢想。

其實我們在很多文學家或者是哲學家的作品中,無數次的看到過類似意思的句子。這些句子無一不是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活在當下。

只有現在的這一個時刻,是我們能夠參與進來,並且能夠真正感知到的。過去的無法更改,而未來就取決於當下。不要去關心太多不重要的東西,只要是努力的讓這一刻有價值,那就足夠了。

四、孩子其實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求的兒女。他們借你們而生,卻並非從你們而來。

紀伯倫的這句話有一些「大逆不道」了,很多人在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覺到自己的內心受到了重創。尤其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這種理論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

但是很遺憾的是,當一個人老了或者臨死的時候,他應該就會明白這個道理了。無論是什麼關係,我們其實都是一個孤單的個體。雖然話自私了一些,但是卻是世界的本質。

五、你背朝太陽,就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紀伯倫的這句話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我們要學會接受陽光,不要只看到自己的不足。這句話也告訴我們,我們的選擇非常重要,既然選擇了北向陽光,就不要怪陽光曬不到臉上。

但我想說的是,儘管面朝陽光之後,我們的影子仍然存在。但是我們會將注意力放到更多有意義的事情上,比如好好看看身邊的風景。因為面向太陽也有壞處,那就是它過於刺眼,連路都看不清了。

大家對紀伯倫的作品是怎麼看待的呢?趕緊將你的想法跟我們一起分享一下吧!

相關焦點

  • 詩歌|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紀伯倫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紀伯倫
    如何處理與孩子間的關係,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 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
    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 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當然,這裡大詩人的意思並不是說你的孩子是隔壁老王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意義在於,當孩子從出生時的懵懂到有了自主意識,作為父母,你是否還是習慣緊緊攥著孩子不放?是否能把屬於孩子的「自主力」還給孩子?孩子通過父母來到了這個世界,父母賦予了孩子生命,但孩子的自我終究歸屬於孩子,而不是屬於父母。
  • 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家長都懂了這話的深意了嗎
    接下來再給家長們推薦黎巴嫩作家紀伯倫《論孩子》的一段話: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個世界卻並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足他們的是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 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家長都懂了這話的深意了嗎
    接下來再給家長們推薦黎巴嫩作家紀伯倫《論孩子》的一段話: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個世界卻並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足他們的是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 紀伯倫《致孩子》
    紀·哈·紀伯倫(Kahlil Gibran)(جبران)。
  • 你的孩子並非你的孩子:紀伯倫歷久彌新的《先知》
    在《先知》這本散文集中,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為後人留下了隨處可見的珠玉之詞。簡樸、自然、生動、深刻,衝淡了其中的說教意味。但作為上帝的代言者,先知勢必說教。紀伯倫明曉語言的局限性,但除此,亦無它法。今天,就和大家分享裡面的至理名言,尤其是對於今天的我們依然常讀常新,一針見血的詩句。你的孩子並非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並非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渴求自身的兒女。
  • 勞月讀詩:紀伯倫《孩子》
    孩子 作者:(黎巴嫩)紀·哈·紀伯倫 翻譯:冰心 朗誦:勞月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 10句打動人心的文案,好文案會洞察人心~
    今天分享10句打動人心的文案~1/10這句文案出自【方太】,方太作為廚房用品品牌,文案一向很有煙火味,而且很多經典文案都很打動人心,還有那句「要撿起心中的夢,先放下手中的碗不要以大人的標準衡量孩子,這句話都懂,但真正做到的卻很少。
  • 思想之光 | 《致孩子》紀伯倫
    思想之光 | 《致孩子》紀伯倫 2020-10-09 15: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打動人心,靜待花開
    ,「辦打動人心的教育,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接人待物打動人心巴川公學說要辦「打動人心的教育」。小班教學打動人心而在現在教育膨脹發展的過程中,巴川的「小班制」是又一個打動我的地方。自己作為一名教師,我深深知道「小班」的優勢。「小班制」是教育中的極致,使很多教育理念可能得以實施。巴川每個班的孩子,都被分成了4人制的小組進行合作學習。合作學習使孩子們的思維,表達能力得以提升。
  • 龍應臺最打動人心一段語錄,僅2句話,卻說出無數為人父母的心聲
    為人父母真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還要擔心他長大的為人,更擔心他書沒讀好,在學校被人欺負。擔心你在學校沒有吃飽,總會塞給他多餘的零花錢。中考時候,擔心他沒有考個好高中。高考時候,擔心他沒有考一個好大學。出社會了,還在擔心他在外面過得不好。
  • 令世界驚豔的短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曾經寫下這樣一首驚豔世界的短詩,這首短詩裡十分深刻的寫下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也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揭示了父母與孩子的相處之道。你的子女,其實不是你的子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陪伴你,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 「父母最傷孩子的 5 句話」曝光:99%的家長都講過
    根據網友們所回答的問題,列出了 "父母最傷孩子的 5 句話":,需要的是家長們耐心的引導和幫助,而不是父母的數落、責問,甚至是打罵,孩子幼小的心靈是需要去呵護的,很多時候父母們一些口不擇言的話語,最終傷害的是孩子的心。
  • 《論孩子》-紀伯倫 送給天下的父母,祝福所有的孩子
    ,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紀伯倫《論孩子》(冰心譯)
  • 詩人紀伯倫眼中的孩子只是一個藝術品
    有一次,跟妻子討論起詩人紀伯倫,特別是那首眾所周知的詩歌《論孩子》,我說,他一定沒當過父親。當初,讀紀伯倫的詩歌,不關心他的家事,只專注詩歌本身。越是思考家庭教育本身,越是喜歡研究詩人的家事。儘管詩歌藝術中的紀伯倫是完美的,然而,在實際生活中,紀伯倫卻有著痛苦的人生體驗,他似乎沒有得到足夠的愛。
  • 當了媽媽才讀懂紀伯倫的《致孩子》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紀伯倫《致孩子》2020最長寒假馬上結束,孩子們即將開學。忽然覺得時間過的好快。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紀伯倫的《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紀伯倫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網友評論:你的兒女就是你的兒女 你能給他們愛 也能庇護他們的靈魂 給他們心的慰藉你的兒女不是你 你不能強加自己的思想給他們你的兒女就是你的兒女 他們愛你你的兒女不是你 不能永遠與你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