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學堂: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2020-07-31 平人善燕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陪伴你,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愛,

卻不能給予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他們的身體,

卻不能庇護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在夢境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你的孩子是弦上即將發出的生命箭矢。

弓箭手遙望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你們懷著愉悅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紀伯倫【黎巴嫩】

從紀伯倫的這首詩裡,我們來探討孩子與父母的關係。

首先要讓孩子有明確的歸屬感,你是我的孩子,我是你的媽媽/爸爸,這是一個持久的關係,無論怎樣都改變不了的血緣關係。在成長的歲月中,無論我們之間產生多少衝突和爭執,都會因為有這種關係而有修復的機會。這種確定的關係就是安全感和歸屬感,你是我的孩子,你在我的身邊,我可以庇護你。

家長學堂: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同時,你又不是我的孩子。我不能控制你的思想,我不能把我的想法硬塞給你。我能做的就是在對你有幫助的事情上給予積極的關注和肯定,讓你有一個好的歸屬感,如果我過分擁有了你,就是在行為上,甚至在思想上綁架了你,不讓你有自己的獨立的個體發展出來,你就不是你。你是被動的被融合在我之中。

存在主義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在【存在孤獨】裡談到融合,說人類的「普世衝突」是人想要成為獨立的個體,可成為個體又需要人忍受可怕的孤獨。當個體主要的生存取向是融合時,正常也被稱為「依賴」,他們的行為似乎是在暗示:「不要把我當真,我不屬於成年人,別把我看作成年人。」過度順從和融合的人,無法禁得住下面的問題:我想要什麼?我的感受是什麼?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我有什麼想要表達和實現的?

紀伯倫的這首詩,我認為就很好的詮釋了親子關係中的融合和個體。

過於歸屬於權威的人會引發臣服帶來的不安。因為「臣服的結果必然是物極必反:即加劇了孩子的不安全感,同時又製造了敵視與叛逆。——艾裡希.弗洛姆。

家長學堂: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在親子關係裡面,父親或母親往往代表了權威。而權威與臣服本身就是衝突的。

家長學堂: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下面來看一個案例。

一向學習好又懂事的大一升大二的兒子,暑假宅在家不出去。媽媽先是對孩子不出去應酬不滿,後來又跟孩子要暑假學習做計劃,被懟後威脅兒子:讓他以後自力更生,並沒收了孩子的手機及iPad。兒子於是急了,突然拿刀衝進房間,要求媽媽歸還被沒收的手機和電子產品。

下面我們來做案例分析。

學習好又懂事的大一升大二的兒子,應該是十八、九歲的年輕小夥子,按照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應該屬於「成人早期,18~25歲階段」。它的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和克服孤獨感,也就是說在關係上即能與人建立連結,同時又能獨處。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會有社交、交友甚至會談戀愛……這個案例中的兒子一直很乖,在成長過程中應該是順從家長慣了,對家長是被迫順從。這樣的孩子小的時候聽話、宅在家,家長是比較滿意的。可現在是大一升大二的孩子,所以媽媽看著孩子一直宅在家就會不滿意,言語中就會有不滿、責備的情緒出來。這時候媽媽希望孩子是獨立的,同時她也是在延續她以往的管理模式在要求孩子。但是媽媽沒有去反思,沒有去思考,孩子一直這麼乖,這麼懂事是誰造成的?接著媽媽又管孩子要學習計劃。如果孩子在考大學之前,中學階段,媽媽管孩子要學習計劃是可以的,但是大一升大二的孩子,還管孩子要學習計劃,媽媽在潛意識裡就沒有打算要孩子長大,一直是在控制著孩子的日常生活、學習甚至思想。兒子被要求後牴觸媽媽,懟媽媽,說明孩子內在還是有力量,有反抗意識的。可是媽媽被懟後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該放手了,而是覺得權威被挑戰了,於是威脅兒子:你有能耐了,以後就不管你了,學費自己掏,衣服自己洗,飯自己做,你這麼有能耐,你就自立更生吧。同時,還沒收了兒子的手機和iPad,充分的行使了家長的權利。這樣一來,徹底觸發了孩子的戰鬥反應,孩子拿著刀要求媽媽歸還手機和iPad。正如魯迅先生說的:「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家長學堂: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所以,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嗎?他是通過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你可以養育她長大,讓他吃飽、穿暖,卻不能禁錮他的思想,把他看成屬於你的物品。你不允許他有自己的想法,卻又希望他獨立,這是矛盾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要學會適當的放手,讓孩子有機會去試錯,他才能發展出自己的個體。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去闖蕩,才敢去試錯,才能活出他自己的樣子,而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家長學堂: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很顯然,這個很乖、很懂事的孩子的是缺乏安全感的。如果媽媽繼續用這種模式與孩子互動,那麼會徹底觸發孩子的戰鬥逃跑反應。要麼孩子會用極端的方式與媽媽對話,比如拿刀威脅媽媽;要麼就會宅在家裡不出去,我用這種方式與你對著幹。於是你就培養了一個「」宅居族」。

家長學堂: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我就不出門,你能把我怎麼樣?】

相關焦點

  • 家長學堂: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續)
    隨著孩子長大,好像孩子天生就會踩著我們的尾巴,讓我們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是吼就是叫。殊不知,隨著孩子的出生,在你與孩子的互動中,喚醒了你曾經經歷過的場景而已。我是60後,我們這一代人成長的過程中都被父母嚴厲地教育過:不能拿別人的東西,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記得我妹妹說過:她女兒小時候從她的錢包裡面拿了5毛錢,她差點拿刀把女兒的手給剁了。
  • 家長學堂: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陪伴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愛,卻不能給予他們思想,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同時,你又不是我的孩子。我不能控制你的思想,我不能把我的想法硬塞給你。
  • 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家長都懂了這話的深意了嗎
    細細想來,在我們中國的兒媳和婆婆之間常常產生的各種矛盾,表面看起來是一些生活瑣事引起,其實暗中就是母親和兒媳之間在爭奪著對兒子自私的愛,也就是說,哪怕兒子已經結婚了,已經獨立成家立業了,但是我們的父母還是不放手,只要父母還在,在父母的心中,就總有長不大的孩子,就總要把孩子拽在自已的手裡。這個現象真的不是中國才有。剛才我們講的《媽寶寶》的故事就是來自於俄羅斯的作品。
  • 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家長都懂了這話的深意了嗎
    細細想來,在我們中國的兒媳和婆婆之間常常產生的各種矛盾,表面看起來是一些生活瑣事引起,其實暗中就是母親和兒媳之間在爭奪著對兒子自私的愛,也就是說,哪怕兒子已經結婚了,已經獨立成家立業了,但是我們的父母還是不放手,只要父母還在,在父母的心中,就總有長不大的孩子,就總要把孩子拽在自已的手裡。這個現象真的不是中國才有。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詩節選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邊界」,再親密的親子關係也需要彼此留有餘地,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他們是獨立的個體,而未來孩子也需要自己掌握人生的方向盤。
  • 做孩子最堅強的後盾 家長藉助銘師堂升學e網通家長學堂 幫助孩子...
    ▲電視劇《小歡喜》情節像中國絕大多數的父母一樣,她愛孩子,但面對「教育」這道複雜的應用題,他們不知道解題方法,只是拼命地在空白處寫「解」,卻始終得不了分。其實,這份生活交予我們每個人的試卷,解答起來也許並沒有那麼難。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第一次讀到「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就深深地震撼了。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紀伯倫的《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 ‭‮ynnuS‬‬'Talk☀朋友跟我說今天開家長會,兒子膽戰兢兢跟她小聲說話,其實她啥也沒聽見,可能也不想聽見吧。一堂課下來,我焦慮的心緩和多了,這讓我想到紀伯倫的詩來安慰自己,《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紀伯倫
    如何處理與孩子間的關係,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 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當然,這裡大詩人的意思並不是說你的孩子是隔壁老王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意義在於,當孩子從出生時的懵懂到有了自主意識,作為父母,你是否還是習慣緊緊攥著孩子不放?是否能把屬於孩子的「自主力」還給孩子?孩子通過父母來到了這個世界,父母賦予了孩子生命,但孩子的自我終究歸屬於孩子,而不是屬於父母。
  • 跑步學堂讓我的孩子人生重啟
    而且,家長在家裡對孩子越折騰,孩子就越喜歡學堂老師,越盼望上學。只有孩子一心向「學」,才有可能學有所成。第二,讓孩子懂得珍惜,不是靠說教,而是讓她有「失去」的體驗。明樸在學堂逃避調整,不珍惜機會,賭氣時還說過「不想上學了」之類的話。
  • 家長安裝攝像頭監控孩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最近,微博榜單上有這樣一則新聞:「兒子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父親反問:你有多少隱私?」近日,通過攝像頭監視孩子是否按時看書的新聞,引發網友熱議。採訪中:不少家長認為這種方式很有效,也有家長認為實屬無奈之舉;孩子們則認為這樣的方法讓他們感到不適;律師:涉嫌侵犯隱私,也破壞了親子關係。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為了自己而來的天使
    如果你在路上截住一個人問:「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嗎?」他可能會很生氣:「你問的是什麼話?我的孩子自然是我的孩子啊!」 在日常生活中,有時會聽到「我的孩子,我怎麼教育別人管不著」之類的話。《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可以讓我們靜下心來,好好思考。這首詩源自紀伯倫《先知》,最早的權威翻譯版本是我國的女作家冰心翻譯的。這首詩與我國人們的傳統認知有很大的差別。全詩如下: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 「你能行」心理健康家長學堂之《青春期孩子的溝通技巧》如期舉辦
    2020年8月子1日,「你能行」心理健康家長學堂活動之《青春期孩子的溝通技巧》在南陽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如期舉行。《管不住的手機》,通過觀看小品讓大家認識到家長和孩子相處時存在的溝通障礙的真正原因。
  • 「德清嫂」家教學堂家長信箱④ | 我的孩子早戀了,怎麼辦?智慧的...
    「德清嫂」家教學堂家長信箱④ | 我的孩子早戀了,怎麼辦? 開欄語德清縣關工委、縣婦聯、縣教育局聯合縣新聞中心特開設「德清嫂家教學堂家長信箱」,該信箱專為廣大家長朋友解答關於養育孩子的各類問題。
  • 西安有家長不讓孩子上學而去「學堂」讀經,當地教育局叫停
    西安有家長不讓孩子上學而去「學堂」讀經,當地教育局叫停 華商報消息,日前,西安市長安區的韓先生致電華商報,稱他有個朋友不讓孩子去學校念書,而是在太乙宮附近一私人開辦的學堂裡讀書,他很為孩子擔憂。
  • 送給天下父母: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搜狐安家,把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送給大家,讓我們悅納自己,悅納孩子,幫助TA們,做最好的自己!紀伯倫詩歌《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 詩歌|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紀伯倫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 蒙世學堂徐匯園:讓孩子獨立而有創造力
    正好作為菁Kids撰稿人,被主編邀請去採訪新開不久的蒙世學堂徐匯校區(Montessori Academy Xuhui Campus)。於是在過年前一周,我帶著家長挑剔的眼光,去探了探園。通常,園長和教務總監都會親自迎接孩子們入園,以便與家長及時溝通。作為美國蒙特梭利協會(AMS)的會員學校,每個班級的主教老師都需要獲得專業的蒙特梭利資質認證。也因此,蒙世學堂對師資的投入毫不含糊,早在徐匯園籌備初期,教師招聘的工作就已經開始了。現有的大部分老師都親身參與了園所籌建,進行校園環境創設及教學準備, 並參加了開園前的多次培訓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