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榜單上有這樣一則新聞:
「兒子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父親反問:你有多少隱私?」
近日,通過攝像頭監視孩子是否按時看書的新聞,引發網友熱議。採訪中:
不少家長認為這種方式很有效,也有家長認為實屬無奈之舉;
孩子們則認為這樣的方法讓他們感到不適;
律師:涉嫌侵犯隱私,也破壞了親子關係。
1.孩子的隱私就是自我邊界
看過動物世界的人都知道,獅子是通過排洩尿液來劃分領地的,
一旦有同類進入自己的領地,獅子便會發出警告或者攻擊入侵者;
家裡養過狗狗的人也清楚,遛狗的時候,狗狗會不停的排尿,
其實也是在圈領地,給自己的地盤劃邊界;
人也如此,
你的家,你的臥室,就是你的領地,這是空間的邊界;
你的身體,有些部位可以裸露在外,有的部位不能裸露,不能分享,這是身體的邊界;
你內心中,有不願與他人分享的內容,這是心理的邊界。
一旦有人入侵你的邊界,你會感到不安,焦躁,會產生攻擊性行為。
隱私就是邊界內的東西,那是屬於自己的,只有自己才有支配權。
父母沒有經過孩子同意,以監督學習的名義,在孩子的臥室安裝攝像頭,這已經侵犯了孩子的邊界,我們看看孩子的反應
孩子的邊界假如是一個圓圈,一開始這個圈和父母的圈是重合的,以父母為標準,
慢慢的,隨著自己不斷長大和對新環境的探索,孩子的圈開始脫離父母的圈,
重合的部分越來越少,屬於自己的部分越來越多,個性化越來越強。
如果父母不顧及孩子的自我邊界,隨意入侵,就會遭到孩子的對抗和攻擊。
新聞裡孩子面對父母的安裝攝像頭的入侵行為,
他們會拔掉電源,把攝像頭藏進抽屜,甚至會砸了,
這些都是對抗和攻擊,表現出對父母隨意入侵自己邊界的不滿。
2. 愛的最好證明就是信任
十月懷胎,忍受十二級疼痛的分娩,兩年的沒日沒夜的哺乳期,
從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從家庭到社會,
這個全家的焦點與寵兒,怎麼就變成了父母不信任的對象?
安裝攝像頭監控孩子,從行為背後的心理上來說,就是對孩子的不信任,
不相信孩子會好好寫作業,認為孩子會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質疑孩子的自覺性,
而這些不信任,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父母這樣的行為,很有可能適得其反,讓孩子和你對著幹。
我有一個堂弟,是個學霸,從小學到高中,讀書從來沒有讓父母操心過,一直都是靠自己的實力,讀上的本市最好的學校。
可就在高三那年,出現問題了,
我問他,是不是高三壓力太大,
剛開始他敷衍我,找了些不痛不癢的原因,後來才坦白,
原來不是他的壓力大,而是他媽媽的壓力大,
他媽媽怕最後一年出什麼么蛾子,採取了極端措施,
比如,沒收手機;不準和同學出去玩;學習的時候不能關房間門;必須按照她規定的作息時間……
他委屈的告訴我,如果自己沒有自覺性,沒有分寸,又怎會一直名列前茅?
既然他要這樣不信任我,那我就順她意好了。
其實,這樣的逆反心理又何止是孩子才有,大人們在工作生活中也時常會有。
比如,妻子懷疑丈夫外面有人了,經常查看丈夫的手機,
對丈夫的各種事情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
最後,丈夫忍受不了:既然你都認定我有外遇了,那我乾脆就找一個算了;
再比如,職場上,上司交給你做一項工作,但就是不完全放手,
從頭到尾指指點點,總怕你做不好。這時,你的積極性沒有了,明知上司的錯誤,你也視而不見:
就往錯的方向走好了,反正你都認為我做不好,你來做,我不管了,錯了也是你造成的。
大人如此這般,又何況小孩子呢?
T·傑弗遜說過一句話:使一個人值得信任的唯一方法就是信任他。
報之以信,饋之以信
3.真正的「為你好」,是尊重你的選擇
安裝攝像頭,是為你好
報各種興趣班,是為你好
上哪所學校,是為你好
交什麼朋友,是為你好
做什麼工作,是為你好
和誰結婚,是為你好
這樣那樣的,都是為你好
……
一句「為你好」,殺傷力極大,把一切行為和要求合理化了;
一句「為你好」,就可以管理你的人生。
兒女若不接受,辜負了父母的一片好心,心生內疚;
如果順從父母的選擇,又辜負了自己,背叛了自己的初衷;
在背叛與內疚中煎熬……
一個朋友說,準備讓她五歲的女兒去學鋼琴,
之所以選鋼琴,是因為她自己小時候是非常喜歡鋼琴,但是家裡沒這個條件,
後來出身社會了,自己工作也忙,這個鋼琴夢想就成了遺憾。
她曾暗暗發誓,決不能讓自己的兒女再有這樣的遺憾,
一定要把鋼琴學好,完成自己的夢想。
後來她女兒確實學了2年鋼琴,再後來,偶爾去朋友家做客時,她女兒會興致勃勃向我展示新學的吉他曲。
在我朋友眼裡,對於五歲的女兒,根本不用考慮她的興趣喜好,
兒女成了她夢想的承載和延續。
法國劇作家莫裡哀,他的父親是位商人,他希望兒子能繼承他的事業。
但莫裡哀對經商毫無興趣,而對戲劇則異常痴迷。
父親為此嚴厲地責備他,並請老師出面規勸他,但莫裡哀痴心不改。
他誠懇地告訴父親,他對經商沒有興趣,他喜歡戲劇。
父親見他這樣醉心戲劇,也就不再勉強。
莫裡哀後來創作了許多優秀的劇本,終於成為世界著名的偉大劇作家。
對於孩子,真正的「為你好」,不是幫你做選擇,而是尊重你的選擇。
父母總是認為自己比孩子聰明,
認為自己經驗值高,過的橋比孩子走的路還多,所以你得聽我的,
因為這是「為你好」,讓你少走彎路,少碰釘子。
面對這樣的言辭,孩子往往是敢怒不敢言。
其實,每個人的經驗是都是自己的人生經歷,具有你的時代性;
在屬於孩子的時代,你經驗不一定適用,
經驗只能作為參考,如何選擇,還是得讓孩子自己來。
也許有些父母會擔心孩子不會選,選錯了。
其實,所謂尊重孩子的選擇,更重要的就是,哪怕選錯了,或者結果不如意,也要尊重他。
父母應該用愛和信任去包容孩子的不足與過錯,讓孩子具備自我修復的能力。
我有一個朋友,是個創業者,事業一直做的很好,父母也以他為傲。
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事業出現了毀滅性的打擊,
他媽媽責備,說他平時花錢大手大腳,不知道存錢,應該把賺來的錢存在媽媽這裡給你保管好。
本來作為創業者,強大的內心,是必須的,笑看成功與失敗,
可他母親這樣責備,而且毫無道理的緣由,讓他很委屈,
他對我說,當時,他就對母親說,放心,我以後再也不會創業做生意了,
我會去上個班,每個月工資都交給你,你來安排。
同樣的事,我那朋友的父親對他說了另一番話,
商場如戰場,沒有常勝將軍,你這樣年輕就經歷失敗,是財富啊,
這樣的財富會在你以後的人生中升值翻翻。
休息一個月吧,這個月出去走走,看看,把心態放平,旅遊的費用老爸給你。
朋友說到這的時候,眼睛都溼潤了。
他說他還會繼續創業,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
「為你好」,不僅是尊重你成功,更要尊重你的失敗
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們的孩子,
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
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
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
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
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
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
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
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
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中看定了目標,
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
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遙遠地射了出去。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
也愛了那靜止的弓。
——紀伯倫《先知*論孩子》(冰心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