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家人,更像敵人
這幾天,一個在家裡安攝像頭,監控女兒看書的媽媽上了熱搜。
看完新聞的網友紛紛表示:突然想起了小時候,被父母支配的恐懼。
事情是這樣的。一位一年級女孩兒的媽媽,在家裡安裝了一個雲臺攝像頭,即使人不在家,也可以通過手機隨時監視孩子,有沒有按時看書、坐姿是不是端正。
還時不時通過對講功能喊:坐直一點。你在看什麼書?怎麼又看動畫片?
不光攝像頭前的孩子感覺到窒息,就連看這個視頻的書單君,都感覺到一陣恐懼的哆嗦。
被以「關心你」的名義,24小時監視著,該是一件多麼恐怖的事情。
沒想到,事情一出來,更多類似的事件也跟著上了熱搜。
南京一個14歲的小男孩打電話報警,稱自己的父親要裝攝像頭監控自己。
視頻裡,被指控的父親破口大罵:
我監控你什麼了?
你有多少隱私?
我是你什麼人?
我不可以監控你?
這令人窒息的一連串追問,怎麼越聽越覺得熟悉?嗯,好像就差一句「我這都是為你好」了。
但這實際上早就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是違法行為。
視頻中,很多被採訪的小學生都表示:接受不了,感覺自己像個囚犯一樣生活。
而所有的家長都說:好好學習,自然不怕這種東西。我也是無奈之舉。
不知為何,這些回答越聽越不像家人,倒像是壓迫者和反抗者的鬥爭,在他們的親子關係裡,我只看得到兩個字:控制。
回想我們小時候,父母的控制,是「我坐在桌前寫作業,媽媽坐在身後織毛衣 」。是「回家的父母躡手躡腳開門,第一眼就看向電視機」。
但是時代變了,科技的進步使父母操控的手得以伸得更長,從前的反抗大法已經不管用了。
近期的新聞裡,有一條是,一個小女孩趁著爸爸不在家,偷偷看電視,她的寵物狗在旁邊放風。
聽到家長的腳步聲後,狗狗趕緊伸出前爪撓了撓作業,女孩迅速關掉電視,裝作一直在寫作業的樣子。隨後,家長進門。
一人一狗,配合得天衣無縫。然而他們沒想到,家裡居然還有監控。回家後的爸爸一調回看,一切都瞭然於心。
想從父母的手上,擠出一點兒自由空間,實在是太難了。
父母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是自己的所有物,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塊肉,一塊肉哪有什麼隱私權?
因此,在青春期,甚至成年之前,許多父母都認為,孩子的人格是不完善的,因此就應該依附於家長存在。
簡單來說,就是:乖乖聽話。
這種想法會給家庭造成多大的傷害呢?
2011年的美國,一個叫詹妮弗的華裔女孩,僱了三個殺手,企圖謀殺自己的父母。結果母親當場死亡,父親逃過一劫。
其實,詹妮弗從小是個成績優異的乖乖女,但進入高中後,她的成績開始走下坡路,還談起了戀愛,但完全不敢讓家裡人知道。
為了應付爸媽,她謊稱自己考上了大學,每天假裝出門上學。而「大學」期間,父母依舊那麼嚴厲,不準她談戀愛,不準她化妝,不準和朋友出去玩,不準上專業課以外的興趣班。
紙總是包不住火的,謊言拆穿後,父母沒收了她的手機電腦,查她的聊天記錄,完全監控著她的生活。
這讓她走向崩潰,最終才導致了上述的慘劇。經過四年的調查後,詹妮弗也最終入獄,被判無期徒刑。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就像擠壓一個彈簧,壓縮著孩子的自我空間。
總有一天,這根彈簧要麼就失去彈性,自暴自棄,要麼就奮力反抗,與父母變得勢不兩立。
高壓教育,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家長們每每用起「都是為你好」這一藉口時,書單君其實從來都不懷疑他們的真誠。
問題在於,就像網上調侃的段子「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一樣,家長們的「為你好」,多少有些一廂情願,又一意孤行。
明明看到高壓教育之下孩子們的反抗與不快樂,他們卻能夠始終堅信自己是對的。
他們總是覺得,自己站在「過來人」的角度,能一眼看穿孩子們將要走的彎路,並提前進行規避。
但事實上,在規避風險的時候,很可能要走更多的彎路,還有可能,摧毀一些更珍貴的東西。
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作者吳曉樂就講述了一個和高壓教育有關的經歷。
大學時,吳曉樂擔任了學生紀小弟的家教。
紀小弟的知識基礎也不太好,為了培養他的學習興趣,吳曉樂最初制定的學習計劃,比較簡單。
結果這可不得了,紀媽媽得知以後,不停地奪命連環Call,一打就是一個小時,要求吳曉樂必須「用力地督促他「,必須節節課都考試,還要布置雙倍的作業才行。
除此以外,還要求吳曉樂準備一本」聯絡簿「,在這個冊子上,要事無巨細地記錄上課內容,包括教學進度,小考成績,下次考試範圍等等,以便她能夠無縫從老師手裡「接過」紀小弟,繼續鞭策他學習。
紀小弟家裡雖然沒有攝像頭監控,但和書單君開頭提到的遠程監控,真的是如出一轍。
隨著進一步了解,吳曉樂發現,紀小弟雖然不愛學習,但在打籃球方面卻很有天賦。
可紀媽媽並不在意,她早已替兒子規劃好了人生路線:考上法律系,拿到律師執照,繼承家裡親戚的律師事務所。
後來,為了不讓他去練球,紀媽媽特意把家教的時間,從原本的下午改到上午。
這種方式不但沒能激發紀小弟的學習潛力,反而讓他更加抗拒。他最初還肯認真做作業,到後來就直接敷衍了事,根本不學習了,成績就此一落千丈。
高壓教育之下能否培養出優秀的人才?這件事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被父母控制著的孩子的人生,都不快樂。
而拼了命對孩子「好」的父母,最後反而都會失去與孩子好好相處的可能性。
先成人,後成家長
家長對孩子的控制,傷害的僅僅是親子關係嗎?當然不止。
很多人都知道,父母的高壓管制是有問題的,卻說不出最大的傷害是啥。
是打遊戲時間少了嗎?是不能偷偷摸魚了嗎?這樣的理由好像無法堂而皇之地對父母說出口。
其實,書單君認為,父母的控制,傷害最大的,是孩子與自我相處的能力。
上學時期,正是一個人自我意識形成的過程。除了學習,他們還在學會如何「成人」。
可是,一個時刻被攝像頭盯著,生活被安排的滿滿當當,完全沒機會和自己相處的人,怎麼可能去思考自己到底是誰,自己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孩子的內心也需要隱私空間的,這個空間被家長持續擠壓之後,只會導致兩種結果。
第一,放棄自我思考,成為父母的傀儡。就像是習慣了鞭子的驢,你不抽,我就不走,你抽一下,我就走一步。一旦形成了習慣,等進入大學,走出社會,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鞭子沒了,怎麼辦呢?
形成自我意識的階段已經過去了,這時的孩子,除了隨波逐流,再也沒有別的辦法了。
第二,就是在父母看不見的角落裡,雙倍釋放自我,臥室裡安攝像頭,上廁所你管不了吧;家裡安攝像頭,學校裡管不了吧。
這樣的孩子,一旦嗅到了自己不在父母管控範圍之內,便會變本加厲地玩,原本對學習的幾分熱情,也完全散失殆盡了。
很多父母可能會喊冤,說:「這也不是我們的本意,還不是因為我關心你們,擔心你們缺乏經驗。」
這話不假,孩子們的確是缺乏經驗,但誰又能夠保證,父母的經驗和判斷就一定正確呢?
其實,父母很容易缺乏邊界感,覺得自己和孩子是一體的,如果孩子優秀,自己才算才優秀,而如果孩子不聽話或是毫無建樹,則代表著他們的無能。
這比事業、感情狀況,都更容易動搖他們的自我認知,於是乎,父母們才會拼盡全力,教育好孩子。
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想要有「優秀的孩子」,而是因為「優秀的孩子」代表著他們是「優秀的父母」。
在成為父母以後,他們很容易就忘掉了自己也是個妻子/父親、是同事、是社會上的一員,甚至是身為「自己」的身份,他們太執著於扮演好「父母」這個角色」,讓自己無法喘息,也給了孩子們太多不必要的壓力。
但其實,人生這麼長,孩子完全經得起一些彎路,而且,比起浪費時間來,擁有自己的自主性和幸福,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正如網友「已註銷人士暗藍」所說:
「是活成一種標準,還是活成一個自我,活成一個獨立的『人』?這道題總是家長先做,孩子後做,然而這道題的結果,終究要歸到孩子名下。家長之於孩子,只是也只能是起點和源頭。源頭不可能、不必要,更不可以安排河流的所有方向。」
比起打造父母心目中的「完美孩子」,不如留出足夠的空間,讓他們自行成長,也許反而會有不一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