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父母在房間裝攝像頭監控孩子這事,屢次衝上熱搜。
先是一位博主分享,某媽媽通過監控,隨時「喊話」女兒:坐直一點!怎麼又在看動畫片?
還提高音量,對智能音箱大叫:XXXX,暫停!
這實在也太恐怖了,還有一點私人空間嗎?好好的家,本該是最放鬆、最舒適、最能卸下疲憊的地方,這下直接變成了「全景式監獄」。
圍觀者紛紛吐槽:
「我有個同事也是,有時大家在忙手頭的事,突然她吼一嗓子XXX(她兒子的名字),說你幹嘛呢?別說她兒子了,我們都跟著嚇一跳.....」
"換位思考,想想你上班的時候,老闆也裝一個攝像頭,時不時吼一句,你感受怎麼樣?」
「現在怎麼對孩子,孩子將來怎麼對你!希望有些家長明白,您擁有的是監護權,不是監視權。」
據某網絡調查,絕大部分孩子,都不能接受父母在家安裝攝像頭。面對父母把自己當賊一樣看管的做法,孩子表示:自尊全無。
通常,父母是偷偷裝上監控的,並沒有告訴孩子。可能要過段時間,或某天夜裡,孩子沒開燈時會突然發現攝像頭:
「真的,那一瞬間感覺所有舉動被惡鬼盯著,寒毛倒立,害怕恐懼...」
「無時無刻被監視,真的很壓抑,自己學習不好只能認命了,手機也不許設密碼,一點隱私都沒有.....」
「當場拆穿他們放監控的事實時,我媽面不改色,說我未成年之前她都是我的監護人,她有權利....」
孩子們哭訴無門,只能報警維護自己的權益。江蘇一14歲男孩,近日向警方報警稱:父親在房間安裝攝像頭,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
警方趕來後,父親非常氣憤地質問:「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不可以監控你?」
他背著手,一一細數自己的「苦衷」:兒子沉迷遊戲,疏於學習,自己又常年在外做生意,無暇照看。眼下只有這個方法,才能督促他學習。
是真的只有這個方法嗎?
這種粗暴簡單的手段,是不是父母在掩飾自己在教育上的無能和懶惰?
有一種父母,叫作「隱形懶惰式父母」。
他們表面上為孩子操碎了心,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積極往返於各大教育機構,卻不願聽聽孩子的想法。
他們用錢,堆出了一條幻想中的捷徑,指望用這條捷徑彌補自己的缺位。
裝監控也好,看聊天記錄也罷,實質上,都是一種「偷懶」的教育方式。看起來不得已,其實恰恰是不捨得花時間,走近孩子的內心。
如果父母只會刷抖音和淘寶,又憑什麼要求孩子會刷奧數和KET呢?
心理學家霍克教授說:「不要以為只有在教訓孩子、命令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父母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甚至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也是在教育。想知道孩子正在經歷什麼的最佳方式,是讓他們自己告訴你。」
《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第39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私自開拆或查看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網上聊天記錄、手機簡訊等個人信息,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
18周歲以下的孩子,要求維護自己的隱私權,是合情合理、更是合法的。
但父母這時往往會舉起監護權的大旗:「如果我完全不了解孩子的聊天信息、消費記錄,他接觸了有害的信息或交了不良的朋友,我是尊重了他的隱私權,但我的監護責任盡到了嗎?失職怎麼辦?.....」
似乎父母們出於想保護孩子,也左右為難。
但這條保護的邊界,到底在哪裡呢?
中國的大部分孩子,在1歲前,都是跟媽媽睡一起的,或至少是在一個房間的。這時,父母擦屁股、換尿布、洗澡,沒人會指責是侵犯隱私。
到2-3歲,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學習區分「我」和「他人」是不同的個體。
這個時期,也是依戀形成的重要階段,通常孩子晚上需要哄睡,父母也會享受這種被依戀的感覺。
孩子再大一點,到4-5歲,對於隱私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比如,上廁所時,會要求關門;自己的糗事被別人討論,會感到害羞;也不願意全裸出現在別人面前…
舞蹈家金星曾分享過一個故事:一名攝影師去她家拍畫冊,當時5歲的兒子剛洗完澡被保姆抱出來,她想和兒子一起拍張照送給攝影師作紀念;
於是她脫掉了兒子的浴袍,但兒子立即條件反射般得擋住了自己的隱私部位,還順手打了金星一巴掌。
金星才意識到,兒子已經有了保護隱私的意識。
這個階段,父母要提醒自己,學會尊重孩子的隱私,也要給孩子獨立空間,開始分房睡了。
在《愛的藝術》中,心理學家弗洛姆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孩子必須長大,必須脫離母體和母親的乳房,成為一個完整、獨立的生命。母親的真正本質在於關心孩子的成長,這也就意味著關心母親和孩子的分離。」
對父母而言,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慢慢放手的過程。
所以,當孩子長到十二三歲,日記上鎖、手機設密碼、關房門打電話等等,都是應該要尊重的。
並且,在10-18周歲這個年齡段,法律規定上,孩子是屬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即便還不能像成年人一樣對自己完全負責,孩子也有一定的獨立能力了。
這時父母要提醒自己:手中的監護權,要逐步讓位於孩子的隱私權了。
除非在某些情況下,比如發現孩子與可疑的人交往、逃課、抽菸、瀏覽黃色網站、夜不歸宿、偷竊違法等,父母有合理充分的理由,懷疑孩子有不良行為、可能誤入歧途、危及安全甚至生命,父母才能搜查物品、了解情況,正當地行使監護權。
否則,借監護權之名,要求孩子什麼隱私也不能有,就是侵犯孩子的隱私權。
現實中,大部分父母,即使孩子已經成年,也無法給與他們獨立的空間。
一個訪談節目中,時尚公關天天(小名)已是27歲的成人了,家中臥室、廚房還被媽媽逼裝攝像頭。
不僅如此,房間的大門,也被強迫給指紋解鎖。媽媽可以隨時隨地、出入無臾。
整個家,幾乎沒有天天個人的空間,只剩一個連著房間的狹窄過道,那裡沒有攝像頭。待在角落裡,天天覺得自己是在一個安全的狀態。
其實從小到大,天天就被各種被監視,幾乎活在一個透明的世界。
門鎖被拆,洗澡時媽媽突然闖入;寫日記了,媽媽一定要看;網上聊天,各類社交帳號被媽媽破譯密碼.....
媽媽用這種方式,了解兒子的一切,並絲毫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一邊還很驕傲地說:「我很了解你」。
真的是這樣嗎?
天天說:「我每天活得像傀儡一樣。在外面工作要應付各種關係,回到家,還要帶著面具活,偽裝成我媽想要的樣子....」
相比《楚門的世界》,楚門是不知道自己的生活被曝光在鏡頭下,而天天,知道自己被觀看。
不管哪種方式,本質上都無異於屠殺一個人的精神生命。
被剝奪、被否定、被監控強行入侵,孩子的內心,在一次次被「殺」中,鮮血淋漓。
長大後,很多人也不敢伸展自我,害怕那種殺戮感再次襲來。
「小時候我爸就說,小孩要隱私幹嘛?小學起,他就一直翻我的書包、衣櫃,不允許我有任何隱私。現在我就特別沒有安全感,什麼東西都要密碼和鎖.....」
「我都二十幾了,現在聽到房門外有腳步聲,心跳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加速,會把手機迅速扔一邊,拿本書在手裡。」
「現在我大四了,回家還是先要看一遍,已經成習慣了,甚至有一段時間,要每天晚上關著燈拿手機掃一遍(怕有那種針孔攝像頭),在房間裡待著覺得壓力很大,也疑神疑鬼的,寧可去外面學習,所以久而久之我變得不愛回家,上大學更喜歡住在學校的感覺。」
不被信任和尊重,孩子無法心甘情願地分享自己的隱私。
動畫片《小豬佩奇》中有個片段,豬媽媽給佩奇做了一個「秘密盒子」,讓佩奇盛放自己的秘密。
佩奇好奇地問媽媽:「我要放什麼東西進去?」
豬媽媽微笑回答:「你來決定放什麼,這是你的秘密盒子,不要告訴我。」
接過秘密盒子,佩奇興奮地手舞足蹈,把自己最想藏的秘密放了進去。
後來,佩奇因為感受到家人的信任和尊重,還向大家主動分享了自己的秘密。
一個人的隱私空間,只有在被允許安全存在的時候,才會主動願意與他人共享。強行突破隱私,只會讓隱私藏得更深,徹底成為塵封的秘密。
8090後也許還記得,當年不寫作業、偷看電視,一聽到外面有父母回來的動靜,就立刻關電視的場景....
有時還得計算好時間,提前用電風扇冷卻電視機後箱、精準還原每件物品的擺放位置,那時的我們,多麼快樂啊!
可如今,攝像頭伸進了孩子們的臥室,這一代人,再也體會不到這樣的快樂了。
有時想想,也正是那些偷偷摸摸完成的事情,才讓生活變得更生動、有趣,自己也成長為雖不完美、但卻豐富立體的自己。
願每個小孩,都有偷偷摸摸的快樂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