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報警稱爸爸用攝像頭監控:當隱私權撞上監護權,父母該何去何從?

2020-12-23 騰訊網

【1】

最近,一名14歲的男孩報警,稱爸爸要裝攝像頭監控他,面對民警時,他才說因為自己沉迷遊戲,有時候熬夜很晚,所以爸爸要控制他。

一旁的爸爸氣得質問兒子:「我用監控監視你什麼了?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

隨後爸爸跟民警解釋說,因為他們夫妻都在外做生意,擔心兒子把時間都花在玩遊戲上,才想著用攝像頭來提醒兒子。

新聞一出來,輿論紛紛指責爸爸做得不對,甚至有網友說:「他們也有自己的隱私,真的不容侵犯。」

還有網友舉例說:「我有個同事也是,家裡安裝攝像頭,他上班時間一直盯著著手機監控他兒子,他兒子一旦離開鏡頭他就開始喊,連上廁所都要報備,真tm恐怖。」

看上去的確如此,孩子再小也是獨立的個體,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隱私權,不能因為父母的身份,就隨意侵犯孩子的私人空間。

可是我們是否應該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父母之所以要裝監控,是因為孩子已經因為玩遊戲耽誤了學習,想要用裝監控的方法來督促孩子的。

也許有人會說,不讓孩子玩遊戲方法有很多,為什麼一定要用讓孩子反感的方式呢?

可是我們有沒有考慮過,父母因為生計奔波,不能時時陪在孩子身邊的現實呢?

況且,父母對未成年孩子本來就有教育管理的監護權,當孩子的隱私權撞上父母的監護權,到底應該如何抉擇?

楊文戰律師說,這一代孩子越來越懂得權利,家長安監控知道主張隱私權報警,但孩子不光要想權利,還要想想能力和義務!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或許有不妥當的地方,但是孩子更應該明白,父母愛孩子的心沒有錯,讓父母少操點心,更是孩子應該做到的事情。

【2】

孩子的隱私權跟父母的監護權,孰輕孰重?

導演程青松說,堅決站在孩子一邊,他13歲上初中的時候,媽媽跑到學校撬他的課桌,想搜他的日記,氣得他對媽媽吼:「你們這是侵犯人權!」

他說自己從小就是一個堅決維權的人,即使多年以後長成人,他依然認為年少的他是正確的。

如果父母無緣無故地使用裝監控、偷看日記、翻抽屜等方式,想要窺探孩子的隱私,那麼我舉雙手贊成孩子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但是我們捫心自問一下,大部分父母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發現孩子的行為已經出現問題,在沒有其它更合適的辦法之時,裝監控真的那麼不可行嗎?

記者採訪一個男生,問他為什麼不喜歡攝像頭?他一臉狡黠地說:「有了那玩意,我怎麼…」他沒有說出來的話中,很明顯就不是什麼好事。

前幾日,我大姨哥就在家裡的客廳和兒子維維的房間各裝了一個攝像頭,維維雖然心有不滿,但是沒有過多表現出來。

因為在暑假裡,維維打著學習的旗號,天天玩遊戲玩到昏天黑地,每次媽媽打算去他房間裡看一看,他都當沒聽見,連門都不肯開。

為此大姨哥狠狠地批評了維維一頓,讓他不要鎖門,維維為了專心打遊戲,就在門口豎放了一本書,只要有人進門,他就能聽到動靜,好把手機收起來。

結果很快現了行,開學前的線上考試,維維直接從名列前茅掉到後十名裡,維維這才坦白他根本沒有學習,而是在玩遊戲。

為了監督維維,大姨哥決定裝攝像頭,維維默認了父母的行為,因為他知道自己需要這樣的監督,不然成績真的很難提升。

教育孩子的方式因人而異,父母用攝像頭的方式總比打罵孩子要文明,也比時刻坐在孩子身邊,更會讓孩子感到尊重對吧?

當孩子的隱私權跟父母的監護權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應該思考,當時當刻到底哪一種選擇,對孩子更有益,而不是一味地指責父母不對。

【3】

如何在隱私權和監護權中,找到平衡點?

德國科學教育學奠基人赫爾巴特說,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簡單一些來說,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三觀,成為合乎社會道德規範的人,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形勢發展。

那麼在孩子主張隱私權,跟父母行使監護權之間,如何抉擇的平衡點就是,以對孩子成長有利為出發點,尋求最佳解決方案。

首先,給孩子修正行為的時間和空間。

大部分父母並不會毫無徵兆地監控孩子,大都是孩子沉迷遊戲或者學習成績下降卻找不到原因時,父母不得不藉助監控來監督孩子。

當孩子明確表示反對時,父母不應該強硬地裝攝像頭,可以跟孩子協商,給孩子一定的時間,讓孩子減少玩遊戲時間,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可以用半個學期或者三個月時間為限,讓孩子自我督促提升成績,如果孩子做得到,那麼自然不需要再使用攝像頭來監控孩子了。

其次,多關注孩子,並及時溝通交流。

孩子為什麼沉迷遊戲?為什麼屢教不改?他們其實在用這些叛逆的行為,尋求父母的關注和愛,但很多父母卻讀不懂孩子行為背後的訴求。

父母因為工作忙或者其它原因,選擇監控來督促孩子,原本是當下最合適的方法,但是卻並不是最好的方法,父母更應該騰出時間來關心孩子。

父母多問問孩子學習上的困難,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協助孩子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遠比簡單的監控更有效果。

【4】

父母要尊重孩子基本的隱私權。

知乎名為「曹澤宇」的網友說,小時候他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反鎖臥室門,喜歡聽到「啪嗒」那一聲鎖門聲。

如果門沒有鎖,他是沒有辦法集中精力做任何事情,這一切連鎖反應都是拜父母所賜,因為他有一對「認為小孩子沒有隱私」的父母。

父母除了偷看他的日記外,還會抓取日記中的內容,對他進行諷刺挖苦。最嚴重的是有一回,他犯了父母認為的彌天大錯,父母對他各種打擊。

毫無招架之力的他,只能跑回臥室反鎖房門,沒有料到父母在門外大聲嘶吼著:「曹澤宇,你今天不開門就有你好受的!」

他當然不願意開門,瘋狂的父母就各種翻箱倒櫃,找到鑰匙後直接開門,對著他變本加厲地斥責和打罵。

他說,那是我人生的某一個轉折點,我的不安全感逐漸走向了一個巔峰。因為即使在「家」這樣的地方,我依然沒有資格享有那最後一點的不被侵犯的空間。

孩子擁有隱私權是毋庸置疑的,父母教育孩子的監護權也是法律賦予的,但是父母首先應該做到,不能無緣無故地踐踏孩子的隱私權。

只有當孩子的行為出格,並且找不到更合適的處理方式的時候,可以使用監護權,在適當擠壓孩子的隱私權的情況下,盡力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有人說,愛孩子是動物都會的本能,但是教育孩子卻並不是每一對父母都能做得到位。

因人而異並且因事而異,父母在各種權衡利弊之後,安裝攝像頭來輔助教育孩子,並不就是十惡不赦的事情,畢竟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根本宗旨。

相關焦點

  • 男孩報警稱被父用攝像頭監控,監護權隱私權衝突咋辦?
    監護權與隱私權爆發衝突咋辦14歲男孩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引發熱議●翻看孩子的日記本、查聊天記錄、安裝監控監督孩子學習等做法容易破壞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剝奪孩子的尊重需要,也失去了家庭教育的本意●忙於工作的家長安裝監控監督孩子學習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沒有與孩子提前溝通協調好,那麼這種做法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孩子的隱私,還容易破壞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基本信任
  • 男孩報警稱被父用攝像頭監控 監護權隱私權衝突咋辦
    ,未成年人隱私權的克減性更加明顯,受到的限制更多,這是因為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生存能力較弱,要想順利成長,必須讓渡部分隱私利益以便為家長充分行使監護權創造必要的空間  近日,一段「14歲男孩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的視頻引起社會公眾熱議。
  • 男孩報警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 監護權與隱私權衝突咋辦
    本文轉自【法治日報】;監護權與隱私權爆發衝突咋辦 14歲男孩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引發熱議 ● 翻看孩子的日記本、查聊天記錄、安裝監控監督孩子學習等做法容易破壞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剝奪孩子的尊重需要,也失去了家庭教育的本意 ● 忙於工作的家長安裝監控監督孩子學習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沒有與孩子提前溝通協調好,那麼這種做法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孩子的隱私
  • 14歲男孩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引發熱議 監護權與隱私權爆發...
    近日,一段「14歲男孩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的視頻引起社會公眾熱議。視頻顯示:家長因長期不在家,擔心孩子沉迷網路遊戲,成績下滑,所以為了督促孩子學習,安裝了攝像頭進行監控。孩子報警稱受到父親監控,父親反問孩子:「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控你?」
  • 父母裝攝像頭監視兒子被報警:監護權和隱私權,到底誰該讓步?
    隱形懶惰式父母,正在用監控掩飾自己的無能最近,父母在房間裝攝像頭監控孩子這事,屢次衝上熱搜。江蘇一14歲男孩,近日向警方報警稱:父親在房間安裝攝像頭,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隱私權和監護權,到底該怎麼分界?
  • 男孩報警稱被父親監控,媒體談家長如何平衡監護權與隱私權
    ●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未成年人的隱私應該得到特殊保護,但與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隱私權的克減性更加明顯,受到的限制更多,這是因為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生存能力較弱,要想順利成長,必須讓渡部分隱私利益以便為家長充分行使監護權創造必要的空間法治日報9月15日消息,近日,一段「14歲男孩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的視頻引起社會公眾熱議。
  • 兒子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引網友熱議 律師:涉嫌侵犯隱私權
    其實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有過跟父母鬥智鬥勇的瞬間,不過隨著技術進步,家長不甘心只憑推測了,為監督孩子寫作業,有的家長選擇在家中專門安裝了攝像頭監視。近日,有媒體報導,江蘇一位家長通過攝像頭監視兒子學習遭兒子報警稱:侵犯我隱私!記者走訪發現,和初中生相比,小學生被「盯」得更緊,甚至一些幼兒園的孩子也被家長「盯」上了。不少家長認為這種方式很有效。
  • 監護權與隱私權爆發衝突咋辦
    14歲男孩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引發熱議監護權與隱私權爆發衝突咋辦   ● 翻看孩子的日記本、查聊天記錄、安裝監控監督孩子學習等做法容易破壞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剝奪孩子的尊重需要,也失去了家庭教育的本意
  • 【頭條】監護權與隱私權爆發衝突咋辦
    近日,一段「14歲男孩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視頻顯示:家長因長期不在家,擔心孩子沉迷網路遊戲,成績下滑,所以為了督促孩子學習,安裝了攝像頭進行監控。孩子報警稱受到父親監控,父親反問孩子:「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控你?」部分網友對這名父親的做法表示反對,認為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而是獨立完整的個體,擁有獨立的人格,這種做法不僅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還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牴觸情緒,很可能出現叛逆或自閉。
  • 用攝像頭監控學習:別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
    近日,「通過攝像頭監視女兒是否按時看書」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此前,一位14歲男孩因父親要在自己房間裝監控而選擇報警也引發網友熱議。父親表示,男孩沉迷遊戲,自己在外忙著做生意,裝監控是為了督促他學習,起到提示的作用。不少家長也認為這種方式很有效,也有家長認為實屬無奈之舉,孩子們則認為這樣的溝通方法讓他們感到不適。 父母有監護孩子的權利,但並不等同於有監控孩子的權利。「我監控你什麼了?我是你什麼人?
  • 父母裝攝像頭監視孩子學習:監護權之下,未成年人不配擁有隱私?
    隱形懶惰式父母,正在用監控掩飾自己的無能最近,父母在房間裝攝像頭監控孩子這事,屢次衝上熱搜。江蘇一14歲男孩,近日向警方報警稱:父親在房間安裝攝像頭,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隱私權和監護權,到底該怎麼分界?
  • 監護權不是「監控權」
    2020-09-17 08:42:01 | 來源:人民法院報 | 作者:張玉勝   近日,一段「14歲男孩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的視頻引發社會公眾熱議。面對兒子的報警行為,父親反問兒子:「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控你?」  父母用攝像頭監控孩子的學習、生活,現實社會中並非個例。本案中父親向兒子發出的「三問」,更是道出了不少家長的「心聲」。
  • 觀點 監護權不是「監控權」
    近日,一段「14歲男孩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的視頻引發社會公眾熱議。面對兒子的報警行為,父親反問兒子:「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控你?」父母用攝像頭監控孩子的學習、生活,現實社會中並非個例。
  • 父母用攝像頭監控孩子被報警:中國的孩子該有隱私嗎?
    ,監控女兒看書的媽媽上了熱搜。不光攝像頭前的孩子感覺到窒息,就連看這個視頻的書單君,都感覺到一陣恐懼的哆嗦。被以「關心你」的名義,24小時監視著,該是一件多麼恐怖的事情。沒想到,事情一出來,更多類似的事件也跟著上了熱搜。
  • 攝像頭監控孩子學習有必要嗎?孩子:這麼做侵犯了我的「隱私權」
    在一次就父母要在他房間裡裝監控定的事情,和爸爸大吵了一架,甚至還驚動了警察。等到警察叔叔到了小明家裡的時候,小明和爸爸正充滿火藥味地對峙著。對於裝監控這件事情,爸爸和小明各執一詞。爸爸說,自己和孩子媽媽在外做生意,沒有辦法一直監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所以想要在孩子的房間裝上監控。再說了,小孩子能夠多少隱私?兒子居然還說自己和她媽不懂法、不懂禮貌,還說他是文盲!可是兒子卻說,在自己的房間裡裝監控攝像頭,這是爸爸在監視、控制自己。希望警察叔叔能夠和自己的爸爸好好說說,不要把他當作犯人一樣對待。
  • 攝像頭監控孩子學習有必要嗎?孩子:這麼做侵犯了我的「隱私權」
    在一次就父母要在他房間裡裝監控定的事情,和爸爸大吵了一架,甚至還驚動了警察。等到警察叔叔到了小明家裡的時候,小明和爸爸正充滿火藥味地對峙著。對於裝監控這件事情,爸爸和小明各執一詞。爸爸說,自己和孩子媽媽在外做生意,沒有辦法一直監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所以想要在孩子的房間裝上監控。再說了,小孩子能夠多少隱私?兒子居然還說自己和她媽不懂法、不懂禮貌,還說他是文盲!
  • 母親用攝像頭監控女兒讀書,14歲男孩報警求助上熱搜:「以愛為名...
    小時候的我們經常會被父母偷看日記本,現在時代進步了,沒有父母偷看日記本了。 不是父母懂得尊重孩子隱私了,而是直接安裝攝像頭多省事。 這幾天,一個在家裡安攝像頭,監控女兒看書的媽媽上了熱搜。
  • 爸爸給兒子房間裝監控,兒子把爸爸給告了,爸媽有權監控孩子嗎?
    文丨福林媽咪今天在一個飯館吃飯,有人來給飯館老闆換攝像頭,看樣子是一家攝像頭推銷安裝公司的人,說要幫老闆換成高清的,還問老闆需不需要給家裡也裝一個,這樣孩子在房間做什麼父母都可以看到,現在好多家長都裝了。
  • 14歲男孩因父親安裝監控報警!家長真的錯了嗎?該如何做?
    近日江蘇14歲男孩向警方報警稱自己的父親在房間安裝攝像頭監視自己,侵犯自己的隱私權男孩說自己沉迷打遊戲,有時候甚至會熬夜爸爸就要裝監控監視他父親對小男孩生氣地說:「我監控監視你什麼了,我是你什麼人,你有多少隱私,我不可以監視你?
  • 試論未成年人隱私權與父母監護權的衝突及其衡平
    父母可以用監護權來對抗未成年子女的隱私權,未成年子女也可以用隱私權來對抗父母的監護權。家住西安市韓森寨的高女士家,經常不斷地收到寄給15歲兒子的「怪信」,每封信上都寫有「成人性保健」等字樣。她出於對兒子身心健康的保護,高女士趁著兒子上學之際,悄悄將其中的一封信拆開,裡面是一本成人性保健雜誌。書中不僅大量介紹了性用品和藥物,語言極具挑逗性,而且附帶一些不堪入目的圖片。於是他和兒子攤了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