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一名14歲的男孩報警,稱爸爸要裝攝像頭監控他,面對民警時,他才說因為自己沉迷遊戲,有時候熬夜很晚,所以爸爸要控制他。
一旁的爸爸氣得質問兒子:「我用監控監視你什麼了?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
隨後爸爸跟民警解釋說,因為他們夫妻都在外做生意,擔心兒子把時間都花在玩遊戲上,才想著用攝像頭來提醒兒子。
新聞一出來,輿論紛紛指責爸爸做得不對,甚至有網友說:「他們也有自己的隱私,真的不容侵犯。」
還有網友舉例說:「我有個同事也是,家裡安裝攝像頭,他上班時間一直盯著著手機監控他兒子,他兒子一旦離開鏡頭他就開始喊,連上廁所都要報備,真tm恐怖。」
看上去的確如此,孩子再小也是獨立的個體,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隱私權,不能因為父母的身份,就隨意侵犯孩子的私人空間。
可是我們是否應該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父母之所以要裝監控,是因為孩子已經因為玩遊戲耽誤了學習,想要用裝監控的方法來督促孩子的。
也許有人會說,不讓孩子玩遊戲方法有很多,為什麼一定要用讓孩子反感的方式呢?
可是我們有沒有考慮過,父母因為生計奔波,不能時時陪在孩子身邊的現實呢?
況且,父母對未成年孩子本來就有教育管理的監護權,當孩子的隱私權撞上父母的監護權,到底應該如何抉擇?
楊文戰律師說,這一代孩子越來越懂得權利,家長安監控知道主張隱私權報警,但孩子不光要想權利,還要想想能力和義務!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或許有不妥當的地方,但是孩子更應該明白,父母愛孩子的心沒有錯,讓父母少操點心,更是孩子應該做到的事情。
【2】
孩子的隱私權跟父母的監護權,孰輕孰重?
導演程青松說,堅決站在孩子一邊,他13歲上初中的時候,媽媽跑到學校撬他的課桌,想搜他的日記,氣得他對媽媽吼:「你們這是侵犯人權!」
他說自己從小就是一個堅決維權的人,即使多年以後長成人,他依然認為年少的他是正確的。
如果父母無緣無故地使用裝監控、偷看日記、翻抽屜等方式,想要窺探孩子的隱私,那麼我舉雙手贊成孩子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但是我們捫心自問一下,大部分父母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發現孩子的行為已經出現問題,在沒有其它更合適的辦法之時,裝監控真的那麼不可行嗎?
記者採訪一個男生,問他為什麼不喜歡攝像頭?他一臉狡黠地說:「有了那玩意,我怎麼…」他沒有說出來的話中,很明顯就不是什麼好事。
前幾日,我大姨哥就在家裡的客廳和兒子維維的房間各裝了一個攝像頭,維維雖然心有不滿,但是沒有過多表現出來。
因為在暑假裡,維維打著學習的旗號,天天玩遊戲玩到昏天黑地,每次媽媽打算去他房間裡看一看,他都當沒聽見,連門都不肯開。
為此大姨哥狠狠地批評了維維一頓,讓他不要鎖門,維維為了專心打遊戲,就在門口豎放了一本書,只要有人進門,他就能聽到動靜,好把手機收起來。
結果很快現了行,開學前的線上考試,維維直接從名列前茅掉到後十名裡,維維這才坦白他根本沒有學習,而是在玩遊戲。
為了監督維維,大姨哥決定裝攝像頭,維維默認了父母的行為,因為他知道自己需要這樣的監督,不然成績真的很難提升。
教育孩子的方式因人而異,父母用攝像頭的方式總比打罵孩子要文明,也比時刻坐在孩子身邊,更會讓孩子感到尊重對吧?
當孩子的隱私權跟父母的監護權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應該思考,當時當刻到底哪一種選擇,對孩子更有益,而不是一味地指責父母不對。
【3】
如何在隱私權和監護權中,找到平衡點?
德國科學教育學奠基人赫爾巴特說,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簡單一些來說,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三觀,成為合乎社會道德規範的人,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形勢發展。
那麼在孩子主張隱私權,跟父母行使監護權之間,如何抉擇的平衡點就是,以對孩子成長有利為出發點,尋求最佳解決方案。
首先,給孩子修正行為的時間和空間。
大部分父母並不會毫無徵兆地監控孩子,大都是孩子沉迷遊戲或者學習成績下降卻找不到原因時,父母不得不藉助監控來監督孩子。
當孩子明確表示反對時,父母不應該強硬地裝攝像頭,可以跟孩子協商,給孩子一定的時間,讓孩子減少玩遊戲時間,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可以用半個學期或者三個月時間為限,讓孩子自我督促提升成績,如果孩子做得到,那麼自然不需要再使用攝像頭來監控孩子了。
其次,多關注孩子,並及時溝通交流。
孩子為什麼沉迷遊戲?為什麼屢教不改?他們其實在用這些叛逆的行為,尋求父母的關注和愛,但很多父母卻讀不懂孩子行為背後的訴求。
父母因為工作忙或者其它原因,選擇監控來督促孩子,原本是當下最合適的方法,但是卻並不是最好的方法,父母更應該騰出時間來關心孩子。
父母多問問孩子學習上的困難,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協助孩子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遠比簡單的監控更有效果。
【4】
父母要尊重孩子基本的隱私權。
知乎名為「曹澤宇」的網友說,小時候他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反鎖臥室門,喜歡聽到「啪嗒」那一聲鎖門聲。
如果門沒有鎖,他是沒有辦法集中精力做任何事情,這一切連鎖反應都是拜父母所賜,因為他有一對「認為小孩子沒有隱私」的父母。
父母除了偷看他的日記外,還會抓取日記中的內容,對他進行諷刺挖苦。最嚴重的是有一回,他犯了父母認為的彌天大錯,父母對他各種打擊。
毫無招架之力的他,只能跑回臥室反鎖房門,沒有料到父母在門外大聲嘶吼著:「曹澤宇,你今天不開門就有你好受的!」
他當然不願意開門,瘋狂的父母就各種翻箱倒櫃,找到鑰匙後直接開門,對著他變本加厲地斥責和打罵。
他說,那是我人生的某一個轉折點,我的不安全感逐漸走向了一個巔峰。因為即使在「家」這樣的地方,我依然沒有資格享有那最後一點的不被侵犯的空間。
孩子擁有隱私權是毋庸置疑的,父母教育孩子的監護權也是法律賦予的,但是父母首先應該做到,不能無緣無故地踐踏孩子的隱私權。
只有當孩子的行為出格,並且找不到更合適的處理方式的時候,可以使用監護權,在適當擠壓孩子的隱私權的情況下,盡力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有人說,愛孩子是動物都會的本能,但是教育孩子卻並不是每一對父母都能做得到位。
因人而異並且因事而異,父母在各種權衡利弊之後,安裝攝像頭來輔助教育孩子,並不就是十惡不赦的事情,畢竟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根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