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熱搜上看到一條新聞:一個媽媽,在家裡安裝了一個雲攝像頭。通過手機不時的觀看孩子的一舉一動:是否在認真看書。是否坐姿端正,還冷不丁的不時會冒出一兩句話。
給孩子房間安裝監控
光想想,我就有點毛骨悚然。仿佛又回到了學生時代,被老師在教室窗口偷偷注視的恐懼。
不得不說,科技的發展、監控的發明,雖然帶來了很多便利,但也為很多家長名正言順的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提供了條件。
我們小時候,家長看我們看沒看電視,只有回來摸摸電視是不是發熱的。只要他們出門,就沒法管我們。
現在可不一樣了,還有雲攝像頭,即使離地十萬八千裡,也休想逃出家長的手掌心。
這條熱搜的下面,網友都紛紛評論自己小時候被父母支配的恐懼。
大數據時代
這讓我想到前幾天在看的一本書《大數據時代·虛擬之戰》裡面的一個小故事。
房東的兒子,本身家境富裕,吃喝不愁,卻滿腹心事,還被同班同學欺凌。不僅如此,他還整天處在父母的監控之中。所有屬於他的電子設備,包括電腦、平板、和手機,都被父母安裝了監控軟體。他所有的通信、瀏覽、下載、記錄,包括已經刪除的軟體,父母都可以隨時查看。
雖然現在這種青少年監控已經合法化,但對於任何人來說,都無異於一場酷刑。特別是對於心智還未成熟的未成年來說,更是尊嚴上的侮辱。
小說裡這個主人公的自述是這樣說的:「無法說服父母撤銷監控,整日活在被窺視的狀態之下,瀕臨崩潰,幾度想離家出走。」
憑心而論,有幾個人願意這樣被全方位的監控著?
倍感「委屈」的父親
無獨有偶,南京14歲的一個男孩,報警稱父親要在自己房間安裝攝像頭。被指控的父親還分外委屈:「我監控你什麼了?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控你?」
一聲聲的質問,連我聽了都要為這個孩子感到委屈。在這個父親的眼裡,孩子就只是他的一個物品,沒有人權、沒有隱私。
因為你是我父親,所以你就可以監控我?
因為我是你兒子,所以你就可以隨心所欲的監控我?
孩子到了叛逆期,是需要人看著管著,這本身是沒錯的。但不代表孩子就要活在你的監控之下。
也許到時候,有的家長會埋怨孩子不跟你們溝通。孩子興許還會來一句:我在幹什麼,你們不是都知道嗎?我還花時間跟你們溝通幹嘛?
或許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不懂大人的苦心,而我卻覺得很心疼這些孩子。
過度管控,其實是對孩子的不信任
有一說一,安裝監控這件事,本身如果是為了照顧孩子的安全,那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人可以照顧。
有的雙職工家庭,孩子回來了自己做作業,有個監控確實也放心點。還有的,是為了防盜,萬一家裡有事,有監控好歹也有個證據。
比如疫情過後,家長們都上班了,孩子們卻都還沒上學,家長們可以通過監控給孩子支持和陪伴,讓孩子安心。因為這些原因,給家裡安裝監控的,我們都能夠理解。
真正傷害孩子的,是打著「照顧孩子」的旗號,實際上幹涉孩子的行動和隱私的家長。
換句話來講,如果你的孩子需要監控來幫助TA自主學習的話。我想,這樣的孩子以後在學習上也不會有什麼大的建樹。
有的孩子,特別擅長「演戲」,要是察覺到被監控了,就會不由自主的開始表演。表演一個聽話的孩子,表演一個愛學習的好孩子。
結果就是,孩子學會了「演戲」,卻喪失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童年被管控的陰影陪伴了他很久很久
27歲的時尚公關小天,至今仍然沒有走出童年的那段經歷。
房間的門鎖被父母卸掉,只留兩個門洞。
洗澡的時候,媽媽可以隨時進去。
手機密碼被破譯,父母可以隨時查看自己的手機,包括瀏覽記錄,和朋友的聊天。
這段童年經歷讓他極度缺乏安全感,以至於在自己家裡的每個房間都安裝了攝像頭。他必須要保證自己處在一個「絕對安全」的環境,才能讓自己放鬆下來。
《大數據時代·虛擬之戰》一書中寫道:「吳斌(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他們這一代人,生活在網際網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是隱私前所未有缺失的一代。他們很容易沒有安全感。這是家人的信任,就是他們在面對冷酷的網際網路時最後的堡壘。即使在外無法阻擋流言蜚語,但家會讓他覺得溫暖,讓他能夠自由自在的呼吸。」
我們常說,家是我們最溫暖的港灣。但如果,這個港灣裡,也充滿了不信任,那孩子就只有在外面尋找認同感。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對外人和顏悅色,在家卻永遠沒有耐心了。
面對父母的管控,卻又無能為力的孩子
說到這裡,肯定有的家長會說:「如果孩子自覺,我還會花時間,花錢來裝監控嗎?」這個時候,問題是,你想想收穫一個假裝聽話的孩子,還是一個真正自覺的孩子?
本來就不自律的孩子,指望通過裝監控來讓孩子變得自律,可能性是很小的。
《朋友請聽好》中,收到一位高中生朋友的來信:家裡搬新家了,終於能有自己的房間了。可是媽媽卻執意要在他的房間裡裝監控,他覺得這是不尊重他的隱私。但媽媽卻覺得:你一個小孩能有什麼隱私。
為了讓他心理平衡些,媽媽還告訴他:自己同事家的監控都是背著孩子裝的,自己能提前告訴他,就已經是極大的尊重了。
何炅聽完這個朋友的來信,連連搖頭:做父母的有多種方法可以管教孩子,為什麼要選擇這種方式呢?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為什麼非要選擇這一種呢?
家長們總說自己的孩子叛逆,卻不會用用心溝通的方式。而總是希望採用大吼大叫、和別人家孩子比較、還有安裝監控,監視孩子這樣的方法,來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一點。
卻不知,這種粗暴,毫無邊際感的管教方法,正是把孩子推離自己的衝突源頭。
黃瀾曾說:「很多父母是對孩子有一種深深的擔憂,認為孩子在做選擇的時候千萬不能犯錯,也不能接受孩子出現錯誤。但是太強勢的控制,反而會讓孩子失去自主權利,走向更反面。」
父母給孩子裝監控,這種事,使孩子的隱私赤裸裸的暴露在父母面前,就像一個透明人一樣。將心比心,如果有人這麼監視我們,我們也會覺得無所適從,對不對?
英國心理學家曾提出過一個概念:一個孩子在青春時期對隱私權的重視,超過他一生中的任何一個時期,甚至包括成年時期。
如果家不再溫馨,孩子還怎麼愛上回家呢?
其實,我們都能理解,家長想嚴格管控孩子,是想讓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事,不想讓孩子以後長大了,再來後悔沒有好好讀書。
但正如何炅所說,教育孩子的方法多種多樣,沒到萬不得已還是不要選擇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不好,對親子關係也起不到什麼好的作用。
董卿曾說:「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就先自己去做什麼樣的人。」為人父母,要想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首先自己先以身作則。
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不是靠嘴巴說,也不是靠監控孩子就能做到的。我們常說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就是如此,人都是在錯誤中慢慢成長的,我們做父母的,早日放手,陪孩子獨立才是真的。
與其天天和孩子上演貓抓老鼠的戲碼,還不如把自己活成孩子的榜樣,孩子自然會有樣學樣。其實也很簡單,下班回家後,孩子做作業,你也看看書。
一邊拿著手機刷著抖音,一邊督促孩子做作業,還要嫌棄孩子不聽話。為什麼,你不先放下手機,也和孩子一起讀讀書呢?
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讀書
《大數據時代》系列書共有兩本,講述的是生活在大數據時代的我們,多了很多便利,但卻仿佛少了很多人情味。
特別是家庭關係這一塊,我作為一個母親,看了還是很有感觸的。孩子其實從生下來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雖然我們很害怕孩子受到傷害,或者是不想讓孩子脫離我們的管控。但不可否認的是,只有我們和孩子互相信任,才會讓親子關係更和諧。
或許我們可以在每天孩子放學後,當他們做作業時,我們也可以坐在旁邊,和他們一起討論討論時下的新聞。又或者,只是靜靜的坐在旁邊,看一本書,和孩子一起學習。點擊下方「去看看」即可享受與孩子的親子閱讀時光。
我是,左手寫作右手帶娃,專注情感與育兒。歡迎關注點讚,評論交流,感恩閱讀!
備註: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