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媒8月1日報導,近日播出的臺灣綜藝中,一名韓國嘉賓說,本來以為臺灣人很有錢,結果發現他們都騎摩託車,「有一點失望」。
7月19日播出的《WTO姐妹會》,主題是在臺的各國人民對臺灣的看法。
其中,「首爾男孩」說,來臺灣之前,他聽說臺灣是「亞洲四小龍」之一,所以覺得臺灣人很有錢,想像說他們應該有私家車,或者至少也要搭計程車。
結果來臺灣後發現,大家都騎摩託車,他表示「有一點失望」,因為在韓國,只有窮人才騎摩託車……
主持人趕緊澄清說,臺灣人不窮哦,臺灣中南部有超級多有錢人都是騎摩託車;很多開計程車的人其實很有錢,他只是無聊、沒事做,才去開計程車。
臺灣嘉賓也說,臺灣有錢人平常都騎摩託車,假日才開超跑……
臺灣東森新聞雲8月1日報導稱,摩託車已經成了臺灣的一道「奇景」,連接新北市和臺北市的「臺北橋」,每天上班時間,都會出現「機車瀑布」的奇觀。
根據臺灣交通部門的資料,截至今年6月,臺灣共有13,711,962輛摩託車,每百人摩託車擁有數91.7輛,摩託車登記輛數創近3年同月新高;而臺灣的汽車有7,891,883輛,每百人汽車擁有數33.5輛。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馬平曾撰文分析臺灣摩託車多的三大原因:
首先,臺灣在工業高速擴張期正好趕上日本輸出摩託車和相關技術,導致那時候的人都習慣騎摩託車;外加汽車在當年屬於奢侈品,因此摩託車成為臺灣人最愛的交通工具,不僅方便又便宜;
其次,臺灣大眾運輸系統網絡的規劃有問題,以大臺北地區為例,捷運公交車的網絡已非常密集,但因為線路配置不合理,使用率過低;
第三,「費用成本」是最重要的原因,臺灣的公共運輸成本太高,兩天的來回車資就夠付一周摩託車的油錢。
馬平最後總結說,臺灣的「機車文化」反映了過去幾十年臺灣經濟的活力和成績,大陸也應該學習臺灣對摩託車的嚴格管理經驗。
但從安全、效率等多方面來看,恐怕「摩託車密度世界第一」的稱號並不能推動臺灣的經濟水平再上一個臺階。在現代的發達都市解決交通問題,終究還是要靠發展公共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