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什麼樣職業的孩子更容易嘗試自殺——中小學教師?

2020-09-06 董伯育心

寫下這個話題,我的心情非常沉重!

不止是因為我曾經作為教師有著很深的教育情節,更是因為教書育人的教師的子女相當一部分出了如此嚴重的心理問題,我深深地擔憂我們的教育將走向何方!

我們或許都知道,教師家庭培養出的孩子往往都是學習上的佼佼者。據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調查統計,2007年到2016年十年時間,全國錄取的760名「高考狀元」中,有35.09%來自於教師家庭。


我留意了一下,五年前,在本地高考中,與我的孩子一同考入清華北大的5名同學居然全部來自教師家庭。從我們本地歷年的高考來看,相當一部分教師家庭的孩子都考入了名牌大學。

應該說,這是一個可喜可賀的現象。作為教師,如果連自己的孩子都不會管教,又怎麼能教好學生呢?

為什麼教師子女普遍學習很好?仔細想想,無外乎4個原因:

1.教師家庭書香氣息濃厚,人文環境優越,孩子自身性格的養成和思維邏輯的形成都比其他家庭的孩子更具優勢。

2.教師家庭有得天獨厚的教育優勢,對孩子的學習習慣養成、各學科知識輔導都能跟上。

3.教師群體有著更濃厚的文憑情節,他們深信「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商」,更看重高學歷的價值。

4.教師家庭生活規律、平穩,普遍生活和諧,家庭氛圍更適合孩子學習成長。


但是,令人沮喪且不可思議的是,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甚至有自殺傾向的大學生中,中小學教師子女也佔據較高的比例。

徐凱文教授(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精神科主治醫師,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在《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的演講中指出:「在一個初步的調查中,我對出現自殺傾向的學生做了家庭情況分析,評估這個孩子來自於哪些家庭,什麼樣家庭,父母是什麼樣職業的孩子更容易嘗試自殺——中小學教師。「這是一個38名學生危機樣本,其中50%來自於教師家庭」


為什麼教師家庭的孩子出現這麼多問題?
徐凱文教授指出:一切向分數看,忽視對學生品德、體育、美育的教育已經成為很多教師的教育觀——他們完全認可這樣的教育觀,對自己的孩子也同樣甚至更加變本加厲地實施,可能是導致教師家庭孩子心理健康問題高發的主要原因。
徐教授說:「當教育商品化以後,北大錢理群教授有一個描述和論斷我覺得非常準確,叫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怎麼培養出來的?如果讓我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說的是,我們這些家長和老師都是精緻利己主義者,他們向我們學習。我們為了一個好的科研成果,有時候會數據作假。我們為了能夠掙到錢,可以放棄自己的道德倫理底線。我們作為一個醫生,可以收紅包拿回扣。有些老師上課不講知識點,下班時在輔導班裡講……」


從徐教授的演講中,結合當前形勢,我們不難看出,造成一些家庭特別是部分中小學教師家庭子女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三條:

1.「唯分數論」佔主導地位。素質教育喊了多少年並未真正落實好,受「高考指揮棒」、「凡進必考」、「學歷至上」等因素影響,絕大多數家庭都把分數作為培養孩子的重中之重。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師,更是體驗到了分數的重要性,對應試教育習以為常。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往往會緊盯孩子的分數,把孩子培養成創造高分的「機器」,而忽略了與分數無關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音體美勞教育等。


2.理想信念教育缺乏。徐教授指出:「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意義。」主要原因是這些學生有「空心病」,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關於理想信念教育缺失這一點,應該是社會的通病,不止表現在教師家庭。


3.狹隘的利己主義觀作祟。這種利己主義主要表現在只為了自身利益而學習,其他國家的事、社會的事好像都與己無關。這樣,怎麼讓孩子樹立崇高理想?更有甚者,如果身為教師老是想著為了自己的私利而為,爭職稱、爭榮譽、爭待遇,抱怨工作累、待遇低,無形中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價值觀。甚至許多家長為了孩子高考考個好大學,花錢「買」加分項目,請人代寫文章、代出成果,託各種關係者也不在少數。這樣,怎麼讓孩子不自私自利、不投機鑽營?當然,這種利己主義表現在全社會各行各業,非止教育行業。另外,也並非所有人都存在這種利己主義,一心為公或公私分明者也大有人在。


一些優秀學生為什麼會產生空心病?主要就是受社會和家庭的影響,只知道學習、考高分、找高薪工作,而不知道為什麼活著、怎麼做人。也就是說,理想信念、「三觀」教育缺失,造成了一些高智商的孩子小時候只知道一味學習,在即將單獨面對人生大問題時沒有了方向,也就沒有了奮鬥與活著的動力。
前段時間,我與教育界的朋友——一個教師家庭外出遊玩。他們的兩個孩子讀初中,女主人比較健談,可以看出平時以她為主教育兩個孩子。一路上,他們夫妻與我談論的都是孩子的「分數」,甚至對孩子從班級前兩名到前十名的名次變化都非常敏感和重視。遊玩和就餐期間,他們對孩子全程呵護,甚至當著滿桌客人(也有其他朋友)一遍遍在盤子中翻找孩子愛吃的菜。在他們眼裡,孩子的學習和身體健康至上,並且需要家長投入全部精力去關注和照顧。而關於孩子的其他教育,我則沒有看出來。

這種家庭教育觀念絕對不是個別的,甚至可以說是普遍存在的。許多家庭不正是只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嗎?有多少家庭都從小灌輸孩子創造、幸福、奉獻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呢?有多少家庭能幫助孩子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之類的遠大理想呢?

結語

當然,並不是說高考狀元、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更容易自殺,普通學生有心理問題的也大有人在。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四分之一的中國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鬱症狀,高校已成抑鬱症重災區。我國現在接近3600萬在校大學生,也就是說接近900萬人曾有抑鬱心理問題,加上有其他心理問題的,恐怕人數更多。

也並不是說只有教師家庭的學生普遍有「空心病」,應該是當前社會得「空心病」的人越來越多,理想信念缺失是當前一個最大的社會問題。

我想,徐教授所說「父母是什麼樣職業的孩子更容易嘗試自殺——中小學教師」的觀點,除了與部分教師更注重孩子的應試教育而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有關外,也與教師子女在頂尖大學中所佔數量多有關。單純秉持這個觀點,似乎有點聳人聽聞。

總之,董伯希望,所有家庭尤其是中小學教師家庭在教育中要著眼長遠,多一些平常心,把孩子的理想信念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不要受應試教育影響,眼裡只有分數和以賺錢、出名為主的所謂事業。


Ps:董伯的家庭教育比較重視品德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氛圍是比較寬鬆的,從未逼迫孩子追求高分。孩子確實比較聰明,但小時候的學習成績也並非特別突出。只不過到了高中階段,孩子更加堅定了人生目標,依據良好的學習習慣,找到了一些學習竅門,奮起直追,終於圓夢清華,並養成了積極、樂觀的生活心態。

作者簡介:董伯育心,碩士研究生學歷,註冊國際心理諮詢師,常年從事教育和心理諮詢工作,擅長育兒領域研究、少兒心理問題諮詢,多次獲國家級、省級教育教學優秀成果獎。關注,了解更多育兒教育心理知識。期待與讀者朋友深入交流。

相關焦點

  • 老師家的孩子更容易自殺?|大象問答
    他的意思是說,在出現自殺危機的學生中,父母職業是教師的比例最高,尤其是中小學教師。按常理推測,徐老師碰到的這些有自殺傾向的教師子弟,大概多是他在北大做自殺預防工作遇到的學生,也就是說,都是成績很好的學生,很可能都是在教師父母的嚴防死守下,度過了與青春小說和電影完全相反的青春期。
  • 為什麼教師的孩子反而容易抑鬱,甚至自殺?
    而我接下來要談的問題,會讓大家更沮喪,我對出現自殺傾向的學生做了一個初步的家庭情況分析,評估這個孩子來自什麼樣的家庭,父母是什麼樣的職業孩子更容易自殺?這是一個38名學生危機樣本,調查的結果是其中他們中的50%來自於教師家庭——中小學教師。」
  • 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了我們的孩子?
    進了北大後第一個學期的成績是學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個學期,甚至在那個學期之前,他就有嘗試自殺的經歷。他原本是一個特別優秀的,可以做很好的學術和科研的孩子。過去四年,我們心理諮詢中心,他的父母還有院系的老師,都竭盡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軌。四年了,住院、吃藥,所有治療手段都用盡了,他還是了無生意,最後他的父母決定讓他放棄學業,退學回家。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觀察:厭學、自殺、抑鬱…什麼毀了我們的孩子?
    進了北大後第一個學期的成績是學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個學期,甚至在那個學期之前,他就有嘗試自殺的經歷。過去四年,我們心理諮詢中心,他的父母還有院系的老師,都竭盡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軌。四年了,住院、吃藥,所有治療手段都用盡了,他還是了無生意,最後他的父母決定讓他放棄學業,退學回家。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是非常痛心的。我見過很多非常優秀的孩子,我現在跟大家所說的也都是在名校中最優秀的學生們,他們中的很多都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屢次三番嘗試放棄生命。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掉了我們的孩子?
    進了北大後第一個學期的成績是學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個學期,甚至在那個學期之前,他就有嘗試自殺的經歷。他原本是一個特別優秀的,可以做很好的學術和科研的孩子。過去四年,我們心理諮詢中心,他的父母還有院系的老師,都竭盡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軌。四年了,住院、吃藥,所有治療手段都用盡了,他還是了無生意,最後他的父母決定讓他放棄學業,退學回家。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掉了我們的孩子?
    我徵得一些典型個案來訪者的同意,把他們寫給我、說給我的一些話,念給大家聽:我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到恐懼。19年來,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一位高考狀元在一次嘗試自殺未遂後這樣說到。
  • 30.4%北大新生厭惡學習,為什麼自殺、抑鬱的孩子越來越多?
    進了北大後第一個學期的成績是學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個學期,甚至在那個學期之前,他就有嘗試自殺的經歷。他原本是一個特別優秀的,可以做很好的學術和科研的孩子。過去四年,我們心理諮詢中心,他的父母還有院系的老師,都竭盡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軌。四年了,住院、吃藥,所有治療手段都用盡了,他還是了無生意,最後他的父母決定讓他放棄學業,退學回家。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是非常痛心的。
  • 臨床心理學博士:30.4%北大新生厭惡學習,為什麼自殺、抑鬱的孩子越來越多…
    進了北大後第一個學期的成績是學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個學期,甚至在那個學期之前,他就有嘗試自殺的經歷。他原本是一個特別優秀的,可以做很好的學術和科研的孩子。過去四年,我們心理諮詢中心,他的父母還有院系的老師,都竭盡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軌。四年了,住院、吃藥,所有治療手段都用盡了,他還是了無生意,最後他的父母決定讓他放棄學業,退學回家。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是非常痛心的。
  • 自殺學生的父母職業分布,排在第一名的竟是……
    微博上發布過一條消息:專門研究學生心理的北大徐凱文教授稱,自殺學生父母職業分布顯示:教師、醫護、公務員位列前三。在分布圖中,29個教師,27個是中小學老師、2位大學教師。教師、醫生和公務員,都是活在大體制之中的。當然,這是一個小範圍樣本,說服力不夠,但也值得引以為鑑。 @Clina天之童: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就在媽媽的班上,媽媽做班主任。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
    進了北大後第一個學期的成績是學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個學期,甚至在那個學期之前,他就有嘗試自殺的經歷。他原本是一個特別優秀的,可以做很好的學術和科研的孩子。過去四年,我們心理諮詢中心,他的父母還有院系的老師,都竭盡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軌。四年了,住院、吃藥,所有治療手段都用盡了,他還是了無生意,最後他的父母決定讓他放棄學業,退學回家。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是非常痛心的。
  • 什麼樣的家庭更容易讓孩子網絡成癮(父母必知)
    _______什麼樣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網絡成癮?在訪談的時候孩子常說,爸爸媽媽關係不好,他們很少跟孩子說話,一點都不了解孩子,整天都在忙父母自己的事兒,父母對孩子比較忽視;還有一種家庭的爸爸媽媽對孩子管的特別嚴,這種專制型的家庭,往往父母對孩子也很溺愛專制放任,這些家庭的孩子網癮比例就會更高一些。
  • 徐凱文:為什麼教師家庭孩子心理健康問題高發?(深度好文)
    進了北大後第一個學期的成績是學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個學期,甚至在那個學期之前,他就有嘗試自殺的經歷。他原本是一個特別優秀的,可以做很好的學術和科研的孩子。過去四年,我們心理諮詢中心,他的父母還有院系的老師都竭盡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軌。四年了,住院、吃藥,所有治療手段都用盡了,他還是了無生意,最後他的父母決定讓他放棄學業,退學回家。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掉了我們的...
    進了北大後第一個學期的成績是學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個學期,甚至在那個學期之前,他就有嘗試自殺的經歷。 他原本是一個特別優秀的,可以做很好的學術和科研的孩子。過去四年,我們心理諮詢中心,他的父母還有院系的老師,都竭盡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軌。
  • 【知鳥信使】自殺學生的父母職業分布,排在第一名的竟是......
    鹿鳴心理曾在微博上發布一條消息:專門研究學生心理的北大徐凱文教授稱,自殺學生父母職業分布顯示:教師、醫護、公務員位列前三。在分布圖中,29個教師,27個是中小學老師。2位大學教師。 心理學家武志紅認為:我們要警惕體制化。體制化是人的異化,對立面是個性化與真實。教師、醫生和公務員,都是活在大體制之中的。當然,這是一個小範圍樣本,說服力不夠,但也值得引以為鑑。
  • 2020西安事業單位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大綱-《職業能力傾向測驗》
    2020西安事業單位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大綱-《職業能力傾向測驗》 http://sx.hteacher.net 2020-04-18 09:34 陝西教師招聘 [您的教師考試網]
  • 空心,是伴隨孩子一生的魔咒
    我們常常羨慕那些培養出「學霸」的父母,期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將自己的孩子打造成「別人家的孩子」、「無敵的學霸」。但是,當我看了徐凱文老師的文章時,心裡受到巨大的震動。那些成績優異、天之驕子的學霸竟然會自殺,好多人會抑鬱和焦慮?
  • 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從何而來
    教師的職業倦怠,是由於教師長期持續疲勞和壓力的積累以及缺乏成就感和自我認可而產生的疲憊、厭倦和挫敗的情緒感受和心理狀態。這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表現為工作不開心、對工作缺少激情,得過且過,充滿壓力感、疲憊感、挫敗感。
  • 什麼樣的孩子更容易「網絡成癮」?
    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因為孩子的問題請假回來,打算嚴管,又怕起反作用。聽說「網癮」是精神病,父母更是焦慮不堪。 愛玩兒手機、愛打遊戲的孩子不一定就是「網癮」患者「網癮」是「網絡成癮症」的簡稱,我國將「網絡成癮」界定為「無成癮物質作用下對網際網路使用衝動的失控行為,表現為過度使用網際網路後導致明顯的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損傷。」
  • 父母用焦慮養出來的孩子,最後都送到我這裡了
    可能從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開始有這樣的迷茫,可能他之前已經有過嘗試自殺的行為。他們的問題大概不是通過改變負性認知就可以解決的,甚至不是去研究他們原生家庭的問題,不是早期創傷可以解決的——你會發現他們和父母的關係不錯,雖然也有這樣那樣的衝突,但是總的來說不是那種典型父母離異、早期依戀、早期寄養的問題。
  • 父母們一定要警惕!
    我徵得一些典型個案來訪者的同意,把他們寫給我、說給我的一些話,念給大家聽:我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到恐懼。19年來,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一位高考狀元在一次嘗試自殺未遂後這樣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