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個話題,我的心情非常沉重!
不止是因為我曾經作為教師有著很深的教育情節,更是因為教書育人的教師的子女相當一部分出了如此嚴重的心理問題,我深深地擔憂我們的教育將走向何方!
我們或許都知道,教師家庭培養出的孩子往往都是學習上的佼佼者。據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調查統計,2007年到2016年十年時間,全國錄取的760名「高考狀元」中,有35.09%來自於教師家庭。
我留意了一下,五年前,在本地高考中,與我的孩子一同考入清華北大的5名同學居然全部來自教師家庭。從我們本地歷年的高考來看,相當一部分教師家庭的孩子都考入了名牌大學。
應該說,這是一個可喜可賀的現象。作為教師,如果連自己的孩子都不會管教,又怎麼能教好學生呢?
1.教師家庭書香氣息濃厚,人文環境優越,孩子自身性格的養成和思維邏輯的形成都比其他家庭的孩子更具優勢。
2.教師家庭有得天獨厚的教育優勢,對孩子的學習習慣養成、各學科知識輔導都能跟上。
3.教師群體有著更濃厚的文憑情節,他們深信「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商」,更看重高學歷的價值。
4.教師家庭生活規律、平穩,普遍生活和諧,家庭氛圍更適合孩子學習成長。
徐凱文教授(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精神科主治醫師,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在《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的演講中指出:「在一個初步的調查中,我對出現自殺傾向的學生做了家庭情況分析,評估這個孩子來自於哪些家庭,什麼樣家庭,父母是什麼樣職業的孩子更容易嘗試自殺——中小學教師。」「這是一個38名學生危機樣本,其中50%來自於教師家庭」。
為什麼教師家庭的孩子出現這麼多問題?
徐凱文教授指出:一切向分數看,忽視對學生品德、體育、美育的教育已經成為很多教師的教育觀——他們完全認可這樣的教育觀,對自己的孩子也同樣甚至更加變本加厲地實施,可能是導致教師家庭孩子心理健康問題高發的主要原因。
徐教授說:「當教育商品化以後,北大錢理群教授有一個描述和論斷我覺得非常準確,叫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怎麼培養出來的?如果讓我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說的是,我們這些家長和老師都是精緻利己主義者,他們向我們學習。我們為了一個好的科研成果,有時候會數據作假。我們為了能夠掙到錢,可以放棄自己的道德倫理底線。我們作為一個醫生,可以收紅包拿回扣。有些老師上課不講知識點,下班時在輔導班裡講……」
1.「唯分數論」佔主導地位。素質教育喊了多少年並未真正落實好,受「高考指揮棒」、「凡進必考」、「學歷至上」等因素影響,絕大多數家庭都把分數作為培養孩子的重中之重。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師,更是體驗到了分數的重要性,對應試教育習以為常。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往往會緊盯孩子的分數,把孩子培養成創造高分的「機器」,而忽略了與分數無關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音體美勞教育等。
2.理想信念教育缺乏。徐教授指出:「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意義。」主要原因是這些學生有「空心病」,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關於理想信念教育缺失這一點,應該是社會的通病,不止表現在教師家庭。
3.狹隘的利己主義觀作祟。這種利己主義主要表現在只為了自身利益而學習,其他國家的事、社會的事好像都與己無關。這樣,怎麼讓孩子樹立崇高理想?更有甚者,如果身為教師老是想著為了自己的私利而為,爭職稱、爭榮譽、爭待遇,抱怨工作累、待遇低,無形中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價值觀。甚至許多家長為了孩子高考考個好大學,花錢「買」加分項目,請人代寫文章、代出成果,託各種關係者也不在少數。這樣,怎麼讓孩子不自私自利、不投機鑽營?當然,這種利己主義表現在全社會各行各業,非止教育行業。另外,也並非所有人都存在這種利己主義,一心為公或公私分明者也大有人在。
一些優秀學生為什麼會產生空心病?主要就是受社會和家庭的影響,只知道學習、考高分、找高薪工作,而不知道為什麼活著、怎麼做人。也就是說,理想信念、「三觀」教育缺失,造成了一些高智商的孩子小時候只知道一味學習,在即將單獨面對人生大問題時沒有了方向,也就沒有了奮鬥與活著的動力。
前段時間,我與教育界的朋友——一個教師家庭外出遊玩。他們的兩個孩子讀初中,女主人比較健談,可以看出平時以她為主教育兩個孩子。一路上,他們夫妻與我談論的都是孩子的「分數」,甚至對孩子從班級前兩名到前十名的名次變化都非常敏感和重視。遊玩和就餐期間,他們對孩子全程呵護,甚至當著滿桌客人(也有其他朋友)一遍遍在盤子中翻找孩子愛吃的菜。在他們眼裡,孩子的學習和身體健康至上,並且需要家長投入全部精力去關注和照顧。而關於孩子的其他教育,我則沒有看出來。
這種家庭教育觀念絕對不是個別的,甚至可以說是普遍存在的。許多家庭不正是只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嗎?有多少家庭都從小灌輸孩子創造、幸福、奉獻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呢?有多少家庭能幫助孩子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之類的遠大理想呢?
當然,並不是說高考狀元、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更容易自殺,普通學生有心理問題的也大有人在。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四分之一的中國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鬱症狀,高校已成抑鬱症重災區。我國現在接近3600萬在校大學生,也就是說接近900萬人曾有抑鬱心理問題,加上有其他心理問題的,恐怕人數更多。
也並不是說只有教師家庭的學生普遍有「空心病」,應該是當前社會得「空心病」的人越來越多,理想信念缺失是當前一個最大的社會問題。
我想,徐教授所說「父母是什麼樣職業的孩子更容易嘗試自殺——中小學教師」的觀點,除了與部分教師更注重孩子的應試教育而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有關外,也與教師子女在頂尖大學中所佔數量多有關。單純秉持這個觀點,似乎有點聳人聽聞。
總之,董伯希望,所有家庭尤其是中小學教師家庭在教育中要著眼長遠,多一些平常心,把孩子的理想信念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不要受應試教育影響,眼裡只有分數和以賺錢、出名為主的所謂事業。
Ps:董伯的家庭教育比較重視品德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氛圍是比較寬鬆的,從未逼迫孩子追求高分。孩子確實比較聰明,但小時候的學習成績也並非特別突出。只不過到了高中階段,孩子更加堅定了人生目標,依據良好的學習習慣,找到了一些學習竅門,奮起直追,終於圓夢清華,並養成了積極、樂觀的生活心態。
作者簡介:董伯育心,碩士研究生學歷,註冊國際心理諮詢師,常年從事教育和心理諮詢工作,擅長育兒領域研究、少兒心理問題諮詢,多次獲國家級、省級教育教學優秀成果獎。關注,了解更多育兒教育心理知識。期待與讀者朋友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