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語音,收聽「孫晶老師說」
· 正 · 文 · 來 · 啦 ·
正文共:3327 字
預計閱讀時間: 9 分鐘
文 末 有 彩 蛋 !
校園是孩子們成長的地方,從蹣跚的小小身影到朝氣蓬勃的青蔥少年,背起書包,走進學校,是他們的主要生活內容。如果因為什麼原因,孩子不能正常上學,無論對孩子還是家人,都是很大的壓力事件。
孩子因為使用網絡過多而荒廢學業,甚至拒絕上學,這樣的事情時不時會遇到,急切需要幫助的大多數是家長,孩子主動接受輔導的很少。
不久前一對夫妻因為讀初三的兒子在家裡打遊戲,常常不肯去上學而焦慮不堪,四處尋找能勸說孩子的人,眼看著複習時間越來越少,耽擱下去中考就完了,孩子的未來難以想像。
這個孩子之前很聽話,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初二的寒假回老家過春節,偶然玩兒了幾次遊戲,從此對「網遊」越來越感興趣。父母發現後嚴格管理,但是總有看不住的時候,逐漸發展到逃課、騙家人的錢去網吧。
怎麼管束都不行,孩子總是跑出去不安全,和孩子訂好協議後,就在家裡給裝了電腦。開始還遵守約定,逐漸控制不住,作業完不成,時不時不去上學,但是考試會去,成績下降了一些。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因為孩子的問題請假回來,打算嚴管,又怕起反作用。聽說「網癮」是精神病,父母更是焦慮不堪。
愛玩兒手機、愛打遊戲的孩子
不一定就是「網癮」患者
「網癮」是「網絡成癮症」的簡稱,我國將「網絡成癮」界定為「無成癮物質作用下對網際網路使用衝動的失控行為,表現為過度使用網際網路後導致明顯的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損傷。」
人們常常認為一個人長時間使用電腦或者手機上網,產生慣性或者依賴、痴迷就是「網癮」。
其實並非孩子很喜歡上網就是「網癮」患者,還要看這種行為對他們的影響以及持續時間,一般情況下,較為嚴重的網絡依賴至少持續一年才能確診為「網癮」。
對於孩子是不是有「網癮」,判斷一定要謹慎 ,青少年本來逆反心理就強,問題沒有那麼嚴重,關注得過了頭反倒是強化孩子的問題。
人類社會進入資訊時代,網際網路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學習、工作、生活還是休息娛樂,手機都變成無法離開的「夥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對於「網癮」的診斷也在發生改變,比如每天使用網絡的時長。
網絡世界繽紛多彩,除了網路遊戲,網絡社交、影視文學作品、直播、購物等很多內容都很有吸引力。孩子們處在好奇心充裕、精力充沛的年紀,喜歡上網是很正常的現象。愛上網的孩子,也有不同的類型。
網絡資源的有效利用有助於學習或者工作,這樣最好不過。其實只要網絡使用不影響學習和工作,就屬於健康狀態。很多父母恨不得讓孩子與網絡隔絕,未必是合適的做法。
網絡使用過度,影響學習和睡眠時間,屬於不健康的狀態,如果時不時耽誤上課,就更要注意。像前文提到的初三男孩兒,雖然有時候不去學校,但是沒有放棄學習和考試,成績下降的不是很明顯,應該不屬於「網癮」,但是家庭成員需要及時接受心理輔導和諮詢。
如果孩子因為過度使用網絡佔用了大多數時間和精力,嚴重影響學業,想法變得偏激,性格變得古怪冷漠,行為衝動,則很可能是「網絡成癮」,心理輔導和諮詢很難起作用,要及時去看心理醫生,或者接受家庭治療。
「網絡成癮」對孩子們造成的身心損害難以估測,學習、社會交往都會受到嚴重損傷。但「網癮」並非只是因為遊戲或者網上的其他內容對孩子太有吸引力,以至於他們喪失理智,不管不顧。「網癮」背後有很多誘因,與孩子的成長過程和整體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
什麼樣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網癮」呢?
從心理學家的研究和實際的心理輔導工作中發現以下幾個特點:
專制型家教方式
更容易養出「網癮娃」
專制型的父母一貫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孩子的生活,孩子的衣食住行、學習以及課餘時間,都在父母的設定和控制之中,包括禁止孩子上網。
年紀幼小,膽小的以及天性順從的孩子,會在父母的管制型庇護下長大,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得不到有效訓練。進入青春期後孩子的獨立意志越來越強,父母的約束力會逐漸下降。因為早年受到的管制過於嚴苛,孩子沒機會接觸網絡,更容易被趣味橫生、光怪陸離的網絡世界吸引。
放任型和溺愛型的父母帶大的孩子同樣欠缺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很多好玩的事情都做過,生活體驗豐富,會耽誤學習,但是比較而言不容易「成癮」。
缺少成功體驗的孩子
更容易沉浸於網絡世界
任何一種心理障礙的出現原因都是多方面的,孩子自身的、家庭的、學校的以及社會的,也可以分為外因和內因。
外因除了家庭教育還有社會環境,比如家庭教養方式,網吧的出現,移動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等等。很多外因無法改變,真正要關注的是「網癮」的內因。
在家庭和學校不被認可和關注,內向自閉的性格特點,沒有朋友,成績不好,缺乏才藝,這一切都會讓孩子感到寂寞,引發自卑心理,成功感、滿足感甚至安全感缺失。
孩子長大了,心理需求越來越多,得不到基本的成功感、價值感,內心自然會空虛。「替代滿足」是解決類似問題很常用的方法,這是很多孩子沉迷於網絡世界的主要誘因。
「學習成癮」的孩子
很可能「網絡成癮」
出現「網癮」的孩子,之前讀書刻苦,學習成績優異的很常見。那麼有出息、很聽話的孩子,怎麼會痴迷於網絡不能自拔?父母極難接受。
父母需要分析的是,孩子對學習的全身心投入,動力究竟是什麼。如果刻苦讀書只是為了滿足家庭和學校的願望,或者是滿足被同學、老師以及親朋認可和關注的心理需要,孩子並沒有對學習活動本身的興趣,也沒有對未來的積極規劃,那這種對學習的全情投入隨時可能轉移方向。
學習成績好是家長、老師一定會讚揚的特點,小孩子對同伴的態度基本上與大人趨同,所以低年級的孩子只要學習好,生活狀態就會不錯。
隨著孩子們年級的升高,自我意識不斷發展,成年人態度的影響力逐漸弱化,夥伴關係日益重要,學習好已經不能成為孩子的「光環」,而會玩兒、才藝豐富、善於與人相處,這些特點變得越來越有意義。
很多孩子說過,如果不用智慧型手機、不會玩兒遊戲都不容易融入同學群體,那些「大神級」的遊戲玩兒家會得到很多同齡人的認可甚至崇拜,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那些「學習成癮」的孩子會變成「遊戲成癮」了。
男孩子更容易沉迷於「網遊」
「網癮」分為很多種,其中青少年群體中玩兒「網遊」最為普遍,而且很多調查研究發現,男孩子更容易出現遊戲成癮。很多文章中分析過這種現象的原因,無外乎是男孩子的天性以及現實的成長環境。
很多網路遊戲的設置符合男孩子的性別特點,比如喜歡攻擊性的活動,競爭中渴望勝利,不畏艱險的勇敢精神,拯救危難的英雄主義以及犧牲精神等等,所以遊戲中無論輸贏,都會令他們興趣濃厚。
男孩子比女孩子更需要夥伴群體,由於社會的發展變化,孩子們的戶外群體活動越來越受限制,即使在學校中,大多數時間也是在教室裡上課,所以男孩子所需要的成長環境非常匱乏。
網絡中有好玩兒的遊戲,還有同伴交往,能獲得成就感以及歸屬感,這種全方位成長缺失的「代償」,是孩子們沉迷網絡的主要原因。
不少學習成績優異,身心健康的孩子遊戲打得相當好,網絡資源用得極其充分,所以不是網絡本身以及該不該讓孩子使用的問題,而是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是否成長得健康均衡。
大千世界中,對孩子的成長可能產生消極影響的因素很多,父母在重視監管的同時,必須尊重孩子們的身心發展需要以及個體差異,預防的意識極其重要。
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熱愛生活,與家人情感親密,有朋友,正確看待學習成績,有對未來的積極期待,不可能出現「網癮」。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無論做什麼事情,「過度」都是自控力欠缺的表現。在需要的時候或者說適當使用網絡,是現代人的一種生活能力。
新 書 推 介
孫晶 主編
2019年全新版
《心理班會課是這樣設計的》
高中篇、初中篇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當當網、京東網等
已全國上架發售
當當網「春日讀書時」特惠7.9折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