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是信息化網絡時代,孩子痴迷網絡不僅限於高中階段的孩子。
其實,有不少家長被孩子的網絡依賴問題所困擾。孩子對網絡痴迷,嚴重影響個人的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尤其是疫情後期階段,孩子在家上網課了那麼久,必然離不開手機等電子設備,回到學校後突然沒收手機,孩子各種不適應。
疫情後期我們接到不少來自家長的求助,上到大學生下至幼兒園,孩子厭學、沉迷網絡,每天熬夜,早上起不來,發脾氣,哭鬧喊叫砸東西等等各式各樣的問題拋來...
下圖就是一位初二的學生家長發來的 ,爸爸沒收了手機,孩子就把家裡砸成了這樣。
為了幫助更多家長避免網絡陷阱這個坑,11月6日,去哪家族特意邀請到這位家長,在「去哪家族|恆心守護計劃」群裡做一個關於如何幫助孩子戒除網癮的分享。
家長分享
JACKY:
大家好!我跟沈總是生意上的合作夥伴,在一次我到杭州出差的時候,跟沈總聊起了孩子的事情。後來才知道原來沈總是去哪家族的成員,關注到孩子的心理教育這一塊。
然後我就把我家庭的事情啊,孩子事情也跟沈總進行了交流!
目前狀況,孩子是初二年級的學生,在他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發現了孩子有多動症。
後來經過幾家醫院的檢查。也確診了,是兒童多動症,而且有伴有雙相情感障礙。
在情緒行為方面,自控能力是比較差的。也就是說,在他自己的自控能力這塊,是管理不了自己!需要使用藥物進行治療的。
記得他在接觸手機遊戲的時候,應該是在小學的五六年級的時候吧。那個時候相對年紀還比較小一點,家人對他的手說使用時間上的管理還能控制一下!
在那個時候,他已經有開始玩王者榮耀,還有就是吃雞遊戲,這兩個遊戲比較多!當然這種遊戲的時間也是有限制的。在那個時候,還沒有自己的手機,相對來講的話,對他的管理還算比較容易一點。
到後面上了初中以後,看著其他同學都有自己手機,他就要我們給他配一臺!就在當他有自己的手機以後呢。事情就往一個很不好的方向發展下去了...
手機依賴
特別就是在今年的疫情發生的時候,學校不能開學,只能在家裡上網課,在家上網課的時候手機的使用時間越來越長,不單單是玩遊戲,除了玩遊戲,就是看視頻,刷屏聊天等等!這一邊上網課的時候,手機就一邊在玩,機不離手!
最長的手機使用時間曾經試過一天的屏幕使用時間達到12個小時以上。
基本上上課是聽不進去的。
情緒失控、暴力行為
在他玩遊戲的時候,情緒非常容易失控,比如說遊戲玩輸了。
網絡不順暢。隊友。比較差勁。
這些都會導致他情緒崩潰,失控,發現摔家裡東西,甚至摔手機。家裡的手機已經被他摔過四臺。
而且作為爸爸的我想極力的阻止他,這種行為,但是也是徒勞無功。而且也發生了爭執、暴力的情況。現在孩子發育的比較好。甚至乎,我也是被他打傷,我們也試過報警,警察到家裡有三四次的記錄。
嚴重厭學、報復行為
導致家裡的氛圍都非常非常的差。我跟他媽媽也覺得很傷心!由於學習跟不上。學習的成績越來越差。本來在周末的時候也為他報一些補習班。後來他也對學習失去興趣去學補習班也不想去。想帶他多參與一些戶外的活動。體育運動他也不想參加,整天就是拿著手機在玩各種遊戲,各種的人在聊天。
平時一放學回來第一時間就是拿手機晚上一個半小時到三個小時,作業拖到最後又不願意做。晚上澡也不洗,就賴在沙發上睡覺,第二天不願意上學。想盡辦法,找藉口不去學校!
出現了嚴重的厭學情況。我們曾經試過把他的手機收起來,結果發生了一件讓我們感到非常驚訝的事情!就是當他媽媽下班回到家裡。他就第一時間把他媽媽的手機從包裡搜出來,使勁地往地上摔,直到摔到稀巴爛為止。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報復行為。
他的行為導致到我們全家人都感到非常的懊惱和沮喪。其實在,五六年級的時候。他已經開始有這種遊戲沉迷的傾向,當其實我們也帶他進行一些心理的輔導,有看了一些心理的醫生。但是最後所得的效果微乎其微,沒有達到預期能解除這個手機網癮的效果。
後來通過學校的一些老師,主任。建議我們帶他全日制寄宿學校進教育學習。後來,我們家人也經過深思熟慮。還是只能用到這個方法了。因為對於我們來講,已經是再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把這個孩子教育好。
目前來講,孩子到學校去了兩個星期。在跟班主任的溝通過程中了解到,孩子現在慢慢的融入到新的班集體裡面去!在校裡面,老師以及學校的心理老師也對他進行了一些心理的疏導,以及他的情緒的管控。
目前得到的信息就是,孩子還是有比較好的改善。希望他後面能真正的把網癮給戒除掉,能夠認真的投入到學習裡面去。
希望各位家長朋友把我的經歷引以為戒...
專家講解
鑑於家長們對於「網絡成癮」方面有和很多問題以及不解,去哪家族青少年兒童心理專家——朱麗娜老師,將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度剖析一下,孩子「網絡成癮」背後的東西。
朱麗娜老師:
大家晚上好,我是去哪家族專職講師,娜娜老師。
非常感謝JACKY如此真誠的分享,這次分享是需要極大勇氣的,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網絡成癮」給孩子帶來的危害。
對於孩子來說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對於家長來說是一次考驗,相信JACKY一定能夠陪伴他勇敢地打敗「網絡成癮」這頭猛獸,那麼他就是真正的勇士。
因為小徐老師今天和我說,要和大家分享網絡成癮的話題,所以特意去查詢了最新的資料。
群體年齡低齡化
今年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其中20歲至29歲、30歲至39歲佔比分別為21.5%、20.8%,高於其他年齡群體。
在學歷方面,截至2020年3月,網民中初中、高中/中專/技校學歷的網民群體佔比分別為41.1%、22.2%。
這個數據告訴我們,網絡已經是成為我們孩子這一代不可摒棄的東西,帶來了無限的方便,同時也帶來了普遍家長擔心的狀況就是「網絡成癮」。
就像是JACKY分享的情況。孩子已經「生病」了,並且明顯地危害到了自己的身體,比如可能會手發抖等軀體化的症狀,社會功能也受損了,沒辦法上學,沒辦法正常與父母或者同伴交往,甚至可能出現攻擊行為,情緒會非常暴躁,不穩定,會異常敏感。
為什麼會出現「網絡成癮」呢?
網絡成癮是由社會—生理—心理,三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社會因素:我剛才提到的網絡的普及率迅速提高,在網絡服務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很容易會出現社會道德缺失,上網環境的汙染。還有一個重大的原因是今年上半年疫情的原因,長期居家。
生理因素:孩子處於青春期,身體快速發育,喜好追求新異的刺激,但矛盾的是心理速度跟不上,心智不成熟,所以沒辦法管理好自己。也有可能孩子本身的大腦神經發育落後於同齡孩子,衝動抑制能力弱,好追求競技遊戲帶來的刺激。
心理原因:學齡期孩子,特別是小學高段以後的孩子,會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強烈的人際交往的渴望。所以會尋求同伴的認同,一起投入到遊戲中。
還有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受挫,從而在網絡中尋求補償。可能就像JACKY的孩子,多動症,他的控制能力很弱,那麼,他在現實中,就會可能會因為管理不好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的時候,老師與同學對他就會有所意見,那麼他就沒有一個良好的同伴關係,同時也會有很強烈的挫敗感。於是就會通過上網在線交友的形式來彌補。
比如,一般班級裡處於學習成績中下遊的孩子,在學業中體會到的失敗。會從遊戲裡去尋求遊戲中的成功以及帶來自我的尊嚴和價值。
還有一些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孩子,會出現孤獨鬱悶的情緒,於是他就會去虛擬的網絡中尋求補償。
或者一些親子關係緊張,或者父母關係緊張的,他會缺乏穩定關係的支持而沒有安全感,那麼他就會去網上找到,能夠支持他的同伴。
還有一部分孩子有自身性格的原因,比較敏感脆弱,那麼他在面對剛剛上面說的這些情況的時候,比其他性格的孩子更容易沉迷於網絡。
所以我們家長要正視網絡成癮的根源,如果出現了像今天分享的相似情況,一定要提醒自己,孩子現在遇到了自己都沒法解決的問題,我們要做的不是責怪他,而是幫助他,打敗共同敵人「網絡成癮」。
「網絡成癮」幹預原則
一般「網絡成癮」的幹預原則是以下六點:
1.上網過多主要是由於孩子成長和人際關係的原因,不將問題的原因歸結為電腦、遊戲和網絡。
2.幹預的重點是父母和孩子的關係。
3. 以改善孩子現實人際接觸為目標
4.以避免最壞結果為原則。
▼
這個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呢?
親子關係惡化,逐漸導致極端的惡果,發生一些攻擊性或者自傷行為。
所以我們的目標就要從低往高去實現:
▼
親子關係不好,孩子不上學、不回家、上網、亂交友
親子關係好,孩子不上學,只上網
親子關係好,孩子不上學,也上網
親子關係好,孩子上學、不上或者少上網
所以一切都要以親子關係為重點!
5.不要求孩子快速改變。
6.社會+生理+心理綜合幹預。
家長,在平時,如果有時間和精力的條件下,一定要控制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儘量用活動來代替孩子的課餘生活,降低網絡成癮的風險。
外部獎勵
如果現在孩子已經有依賴手機和網絡的傾向了,建議可以先從孩子比較在意玩電腦或手機的時間以及孩子比較喜歡的外部獎勵(可以是喜歡的東西,也可以是喜歡的活動)開始。
慢慢地從調動外部動機開始,逐漸讓孩子有了成功體驗後,調動內部動力。
比如,前一天討論後,制定一天的計劃。固定設置一天有多久的玩電腦時間,也就是設置好玩的上限。
將時間轉化為積分,讓孩子自己賺取自己玩電腦的時間。
比如今天,約定好要在9點到9點半起床,完成了,可以積累5分(即5分鐘玩電腦);如果沒有完成,就要倒扣5分;以此類推。
反饋及時
這過程中,反饋一定要及時,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這個反饋包括,孩子有沒有完成計劃,完成了多少?
這完成的過程中有哪些進步點,沒有完成的部分遇到了哪些困難,需要家長幫助。
完成了有什麼樣的獎勵,未完成有什麼樣的措施。
制定親子目標
與孩子溝通時,儘量減少多次反覆解釋,語言儘量簡短清晰,並且要具體,不要使用較模糊的概念。
比如家長都會喜歡和孩子說「你要好好讀書,認真學習」。
這樣的話,就很含糊,到底怎麼樣才算是認真學習呢?
孩子聽了容易起叛逆心理以及會認為得不到應該有的家長的關愛,就會覺得只有讀書好,才會得到爸媽的關心,才會得到爸媽的好心情。
可以直接量化一個目標,並且,可以制定一個親子雙方的目標。
比如家長的這周目標是提高工作效率,為自己爭取一周至少三天中,有屬於自己的半小時以及陪伴孩子一個小時。
孩子可以是,一周至少三天中,提升做作業的速度,加快20-30分鐘,給自己多留出相應的自我安排的時間。
那麼這個就有一個雙方共同努力的目標,孩子更有動力。
作為父母的我們,在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總會碰到各式難題,而這些難題並沒有一個統一公式來解答。
唯一確定的是,我們與孩子互為牽絆,是彼此成長最好的陪伴者。
所以一切要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為原則。
最後以兒童精神分析學家安娜·弗洛伊德一句話來結束,今晚的分享。
「有時,最美麗的事物恰恰是出乎意料而來之不易的,因此,它才是一件真正的禮物。」
謝謝大家,希望各位家長與孩子們都能得到這份真正的禮物。
-END-
去哪家族·恆心致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