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習得

2020-12-15 中國文明網

  2017年伊始,習近平主席就對瑞士進行了國事訪問,出席了在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訪問了聯合國日內瓦總部、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在瑞士期間,習近平發表了兩篇重要演講《共擔時代責任 共促全球發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闡明了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上的態度,解讀了「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演講中,習近平多次引用古典名句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些名句,通過習近平的表達,融合了中國主張、中國方案,走向了世界,成為全球化的時代強音。2014年5月,本報曾以「習得」為題整理過部分習近平的名句引用,分為民本篇、治理篇、天下篇等。後續,本報還編輯出版了《平天下》兩冊圖書,對中國古典治理智慧和中國古典政治智慧進行整理。

  如今,我們再次以「習得」為主題,將習近平的相關引用系統梳理後,分為「全球治理」和「中國方案」,分別推出,以饗讀者。此為「全球治理」篇。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

  ——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2017年1月18日)

  典出:《三國志·夏侯玄傳》

  原文: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上下之益,在能相濟

  釋義:美食佳餚,在於能夠調和各種不同的滋味;良好的上下級關係,在於彼此之間能夠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解讀:友善的中國人民自古就重視「和而不同」的理念,人與人、國與國可以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文化,但是彼此間要開放包容、和諧共處。就如同做一道美味的羹湯,需要有各種滋味的調和。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人類文明具有多樣性,而我們則要堅持交流互鑑,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不應讓文明差異成為衝突的根源,而應使其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

  ——習近平在秘魯國會的演講(2016年11月21日)

  典出:唐·張九齡《送韋城李少府》

  原文:

  送客南昌尉,離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盡,林鳥聽猶新。

  別酒青門路,歸軒白馬津。

  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

  釋義:只要彼此相知,即使相隔萬裡也可以像鄰居一樣。

  解讀:中國人總是試圖用一種心理狀態去跨越時空的隔閡。比如「思接千載,視通萬裡」,「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個物理上的時空,被中國人幻化成了詩意的存在。

  而這跨接時空的,是中國人獨特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既能用於朋友間,又能用於國與國之間。當然這也是有前提的。一是要平等,無論是朋友間還是國家間,交往一定要基於平等,平等是友誼的前提。二是要信任,相知無遠近,相知就是不僅要知情,更要知心,面對共同的發展問題,只有信任才能產生合作。三是要務實,朋友間要有共同語言和事業,國家間要有相同的發展任務,優勢互補,只有在不斷合作幹事中,才能深化友誼。

  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

  ——習近平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2014年6月5日)

  典出:《後漢書·西域傳》

  原文: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

  釋義:送信的、傳達命令的,每月都不斷。形容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繁盛的景象。

  解讀:這句話形象地概括了中華民族和阿拉伯民族在歷史上的長期交往,讓人想起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甘英、鄭和、伊本·白圖泰是名留青史的中阿交流友好使者。絲綢之路把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經阿拉伯地區傳播到歐洲,也把阿拉伯的天文、曆法、醫藥介紹到中國,在文明交流互鑑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千百年來,絲綢之路承載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精神薪火相傳。當前,中國正在實施「一帶一路」,中國同阿拉伯國家因為絲綢之路相知相交,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天然合作夥伴。雙方應該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既登高望遠,也腳踏實地,讓「一帶一路」建設儘早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合則強,孤則弱

  ——習近平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28日)

  典出:《管子》

  原文:夫輕重強弱之形,諸侯合則強,孤則弱。

  釋義:各國能夠聯合起來就強大,彼此孤立就弱小。

  解讀:世界上的國家同處於一個地球,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地球的生存環境。但這一條命運小船上的兄弟,卻易生嫌隙,大小摩擦不斷,兩次世界大戰幾乎將世界逼到文明倒退甚至毀滅的邊緣。而和平時期,我們又面臨著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網絡安全、重大自然災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這不得不促使我們放下武器,好好謀劃,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所謂「合則強,孤則弱」,合作共贏應該成為各國處理國際事務的基本政策取向。合作共贏是普遍適用的原則,不僅適用於經濟領域,而且適用於政治、安全、文化等其他領域。把本國利益同各國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努力擴大各方共同利益的匯合點,積極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才能達到「天下大同」的理想狀態。

  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

  ——習近平在澳大利亞聯邦議會的演講(2014年11月17日)

  典出: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六回

  原文:臣聞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

  釋義:高大的房屋建築的建成,不是靠一棵樹的木材原料就能做到的;大海之所以遼闊,不是靠一條河流的水注入進來就能形成遼闊態勢的。

  解讀:國之交在於民相親,任何兩個國家之間的友誼金字塔,都需要兩國民意的堅實基礎。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已經與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建交,然而真正影響兩國關係的,是中國人民與這些國家人民之間源源不斷的相互理解和友誼。

  對這個問題的深刻理解,導致中國在與其他國家交往時,反覆強調民意基礎的重要性。無論是「一帶一路」還是與具體國家的交往中,無論是領導人出訪還是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民意與友誼,始終是中國向世界伸出的橄欖枝。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

  ——習近平在亞非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2015年4月22日)

  典出:清·魏源《默觚·治篇八》

  原文: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傾廈非一木之支也,決河非捧土之障也。

  釋義:一個人獨自舉起重物可能會很困難,但許多人一塊行走則容易走快。

  解讀:合作的意義無需多言,「一加一大於二」的道理許多人都懂,問題在於如何去做。一句話,互利共贏、優勢互補。合作的意義在於,雙方以各自的長處,彌補對方的短板,藉助對方的優勢,共同發展好。對於國家來說同樣如此,一個開放的中國,如今正處在最希望與其他國家合作的時代。這就是為什麼,「一帶一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一系列措施,以世人稱讚的開放速度,加快著與世界各國的融合發展。中國歡迎世界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同樣願意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徵程上,向世界虛心學習,共同進步。

  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

  ——習近平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28日)

  典出:《莊子·人間世》

  原文: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

  釋義:凡是交往,與身邊的朋友交往一定要相互信任,與遠方的朋友交往一定要忠實於自己的諾言。

  解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在中國人的相處之道中,一諾千金是道德的典範。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就是信任,只會猜忌的朋友關係是不可長久的。擴大到整個國際交往中,中國的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就是中國式道德的最佳典範。這些年,中國針對周邊國家提出了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深化同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周邊國家,永遠做發展中國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誠夥伴。同時,中國也重視各大國的地位和作用,致力於同各大國發展全方位合作關係,積極同美國發展新型大國關係,同俄羅斯發展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同歐洲發展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夥伴關係,大家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這一遠一近的相處之道,便是中國人的朋友觀。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24日)

  典出:《禮記·學記》

  原文: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釋義:獨自學習而無人切磋,則孤偏鄙陋,見聞不多。

  解讀:道理很淺顯,需要不斷向別人學習,才能確保視野寬廣,個人如此,國家亦然。對於中國來說,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是我們的根基,是永遠不能丟的血脈,但這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故步自封,只有堅守而沒有創新。事實上,中華文明最為巔峰的時期,正是與外界交流最為頻繁的時期。而在緊閉國門多年之後,我們才發現西方堅船利炮火力之猛烈。

  文明之間的相互學習與交流,已經成為許多主流文明的共識。我們應當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兼收並蓄、去偽存真,以真正開放的心態打開民族的視野,建設一個現代化的中國。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習近平在斐濟媒體發表署名文章《永遠做太平洋島國人民的真誠朋友》(2014年11月21日)

  典出: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原文: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釋義:聖人不存佔有之心,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去做事,但不爭。

  解讀:雙贏是一種智慧,在個人生活中如此,在國家交往間亦然。既然選擇了與人合作,就需要處處為對方考慮,幫助對方實現利益最大化,真正為他人著想,才能實現真正的雙贏。

  合作共贏,中國一直以這種理念與各國進行往來。中國夢願與世界各國的夢想互相呼應,在發展中不斷實現戰略對接、優勢互補,共同走上繁榮之路。

  強不執弱,富不侮貧

  ——習近平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演講(2015年11月7日)

  典出:戰國·墨翟《墨子·兼愛中》

  原文: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

  釋義:強大者不控制弱小者,富人不欺侮窮人。

  解讀:和平發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內在基因,講信修睦、協和萬邦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內涵。近代以來,外敵入侵、內部戰亂曾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中國人民深知和平的寶貴,絕不會放棄維護和平的決心和願望,絕不會把自身曾經遭遇的苦難強加於他人。中國繁榮昌盛是趨勢所在,但國強必霸不是歷史定律。中國自古倡導「強不執弱,富不侮貧」,深知「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我們的戰略選擇和鄭重承諾。

  登泰山而覽群嶽,則岡巒之本末可知也

  ——習近平在越南國會的演講(2015年11月6日)

  典出 :唐·王勃《八卦大演論》

  原文:故據滄海而觀眾水,則江河之會歸可見也;登泰山而覽群嶽,則岡巒之本末可知也。

  釋義:站在大海旁看江河,就知道江河為什麼要會歸大海;登上泰山看其他山,就知道其他山峰為什麼以泰山為尊了。

  解讀:本文前句有「據滄海而觀眾水,則江河之會歸可見也」,實際是在闡述一種廣闊的視野、一種大氣的格局、一種高遠的境界。這與「登高望遠」和「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同工。

  從個人來講,要想有宏觀大局的胸懷,必須提高個人的見識和境界。只有擁有了更高的學識,才能擁有更高的境界,也才能自如地應對工作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在國際交往場合多次提到此句,表明中國是一個很有追求和擁有高遠境界追求的國家,富強後絕不脅迫、欺侮其他國家,是非常貼切的。再次體現中國和平的外交思路,和大氣的國家氣度。

  量腹而受,量身而衣

  ——習近平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的講話(2015年9月26日)

  典出:戰國·墨翟《墨子·魯問第四十九》

  原文:子墨子謂公尚過曰:「子觀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將聽吾言,用吾道,則翟將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自比於群臣,奚能以封為哉?」

  釋義:知道肚量的大小才去接受(吃多少東西),知道身材的高低才能穿(合適的)衣服。

  解讀: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任何一種制度,都要符合所在國的歷史、現狀以及人民的意志。在當今這個多元化的時代,尊重多樣性、寬容多樣性,應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公平、正義、民主、自由、平等、開放,是每一個現代國家都應當追求的共同價值。但如何實現這些價值,不同國家可以有不同的模式和道路。對不同道路的尊重,同樣應該成為共識。畢竟,條條大路通羅馬,而達到羅馬的道路不必相同。

  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習近平在澳大利亞聯邦議會的演講(2014年11月17日)

  典出:北宋·歐陽修《朋黨論》

  原文: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釋義:和衷共濟,從未改變,齊心來共同成就事業,這才是君子交朋友的方式。

  解讀:交朋友有君子之交與小人之交,君子之交就是雖淡如水,但是和衷共濟的基本態度不會變;小人之交就是看上去可能很熱絡,但是在利益面前經常動搖。個人如此,國家亦然。國與國之間的相處,經常是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上千年的事,在時間的長河中,總會有一些衝突、摩擦或者不快,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會不會有矛盾,而是在於能否始終如一地對待彼此。以君子之交的方式,始終如一地相處,才是國與國之間友誼長存的秘訣。

  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

  典出:北宋·黃庭堅《以右軍書數種贈邱十四》

  原文:小字莫作痴凍蠅,樂毅論勝遺教經。大字無過瘞鶴銘,官奴作草欺伯英。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釋義:隨著別人謀劃,終究落在人後;形成獨家特色,才能生動真切。

  解讀:這句話本身是在談書法。從練字來說,永遠摹帖,不過是照貓畫虎、亦步亦趨;只有別出心裁,才有可能自成一派。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在國際社會當中。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在《變動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寫道,在考察了數十個轉型中的政治體並用不同的指標進行衡量之後,他發現,如果歷史條件不同、社會治理程度不同,而僅僅依靠移植制度,往往會出現社會動蕩的結局。因為移植和效仿的制度,往往需要很多因素綜合起作用。比如,首先需要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才能談民主和法治,否則「貧窮的正義」往往引來更多動亂;同樣,高標準的制度要求,也需要穩定而多元的社會階層作為支撐;此外,還需要人口的素質、政治操作的成熟度、階層的流動、政治的吸納性等。而如果忽略這些因素,完全依靠烏託邦式的理想型來移植,其短期和長遠的後果都是不得不予以深思的。所以,量體裁衣、一切從實際出發,才是真正負責任的態度,也是政治和國家實踐應該遵循的道路。(整理:李貞)

相關焦點

  • 習得——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為學篇
    原標題:習得——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為學篇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13年3月1日) 典出:《論語·為政》 原文:同引用 釋義:只學習
  • 習近平反腐論述裡引用的古典名句:修身篇
    【學習路上按】今年年初,由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習近平關於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論述摘編》一書在全國出版發行。全書共分9個專題,收入216段論述,摘自習近平同志40多篇重要文獻。
  • 習得修身篇——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志之所向,無堅不入, 銳兵精甲,不能御也 ——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6月28日) 典出:清《格言聯璧》 原文:同引用 釋義:志向所趨,沒有不能達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盡頭,也不能限制。意志所向,沒有不能攻破的壁壘,即使是精兵堅甲,也不能抵抗。 立志是事業的開始,也是基礎。
  • 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習近平總書記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善於向古人借智慧,常以「適當的引經據典」闡明透徹的思想。他引用過的古典名句,對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均有參考價值。 修身篇 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最要在「速改」上著力。
  • 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習得·天下篇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習近平在俄羅斯「中國旅遊年」開幕式上的致辭(2013年3月22日) 典出:《左傳·隱公六年》 原文:往歲,鄭伯請成於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 釋義:與鄰者親近,與鄰邦友好,是我們的國寶(也是我們堅持的原則)。
  • 習得——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民本篇
    ——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2012年12月29、30日)典出:清•鄭板橋《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原文:同引用釋義:在縣衙的屋子裡聽風雨中竹子來回擺動的聲音,仿佛聽見了民間百姓在這種天氣裡忍受疾苦的聲音。
  • 習近平最近又用了哪些古典名句
    原標題:【習得】習近平最近又用了哪些古典名句(南太平洋之行篇) 【學習小組】 組員們對《人民日報(海外版)》的「習得」系列記憶猶新嗎? 學習小組和組員們都要與時俱進,天天向上。
  • 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治理篇)
    ——習近平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2014年4月1日) 典出:《老子》 原文:同引用 釋義:謀劃大事難事,要從小處和容易處考慮。天下的難事,都是先從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微的小事做起。 《老子》充滿了辯證的智慧。習近平引用的這個名句,將難與易,大與細(小)的相互轉化闡釋得淋漓盡致。
  • 【學習小組】習近平引用過的古典名句(法治篇)
    【學習小組按】 組員們都知道,習近平重視中華文化,善於向古人借智慧,常以「適當的引經據典」闡明透徹的思想。 最近,十八屆四中全會後不久,他對《決定》做的《說明》中即引用了張居正和王勃的兩句名言——「天下大事,不難於立法,而難以法之必行」;「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用以說明「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 學習小組為組員梳理習近平在歷次有關法治的講話中,曾引用過的古典名句。這些名句,也暗含著他的法治思想。
  • 習近平反腐論述裡引用的古典名句:規矩篇
    【學習路上按】今年年初,由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習近平關於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論述摘編》一書在全國出版發行。全書共分9個專題,收入216段論述,摘自習近平同志40多篇重要文獻。其中許多論述是第一次公開發表。習近平總書記在書中指出,我們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使之成為新形勢下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
  • 習近平引用的名句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這篇講話是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新的宣言書、新的動員令,對於鼓舞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在超過萬字的講話稿中,習近平多次引用古今中外的名句。
  • 習近平引用的這些名句源自何處?
    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在超過萬字的講話稿中,習近平多次引用古今中外的名句。這些引用,既有中國古代的經典名言,也有恩格斯、毛澤東、鄧小平、魯迅的論述。這些名句,從理論依據、歷史實踐、文化淵源、民族精神等方面,深化了對中國改革開放內涵的認知。今天,小編對這些名句進行解讀,以饗讀者。
  • 習近平引用的名句--新聞報導-人民網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這篇講話是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新的宣言書、新的動員令,對於鼓舞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在超過萬字的講話稿中,習近平多次引用古今中外的名句。
  • 習近平講話數次引用屈原詩歌名句,有何深意?
    習近平講話數次引用屈原詩歌名句,有何深意?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屈原,讚嘆其心憂家國、情牽百姓、勇於探索的思想精髓,並幾度引用屈原詩歌中的名句來闡述思想,寄情言志。
  • 2018遴選公文寫作備考:領導講話引用古典詩詞的作用
    該句引自蘇軾《範增論》,句勢簡潔,富含哲理,闡述了自然界的一般規律,習近平總書記將其引用至社會生活中,用來說明保持黨的肌體健康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給人印象深刻,遠比說一些冗長的官話、套話管用。   (二)充分展示淵博的學識與修養   「腹有詩書氣自華」。古典詩詞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恰當地引用,可以彰顯領導人員的文化修養。
  • 習近平數次引用屈原名句,有何深意?
    習近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他曾在不同場合多次引用屈原詩歌中的名句來闡述思想,寄情言志。習總書記引用這些名句有何深意? 二 求索精神 引用詩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習近平多次重申「趕考」說,2013年7月他在西柏坡提出: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這個時間節點上,習近平在重提「趕考」之後,引用了屈原的這句話,勉勵全黨同志「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當下,世界充滿不確定性,而中國藍圖清晰。
  •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 習近平引用的名句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這篇講話是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新的宣言書、新的動員令,對於鼓舞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在超過萬字的講話稿中,習近平多次引用古今中外的名句。
  • 習近平引古典名句談選人用人
    1月16日,《求是》雜誌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署名文章《努力造就一支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 在其發表的51天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國歷史上的吏治舉行第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講話。《求是》雜誌發表的這篇署名文章,正是此次講話。
  • 習近平訪英期間引用的經典名句
    當地時間10月20日至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英國進行了國事訪問。訪問期間,無論是在英國議會演講,還是在白金漢宮的國宴致辭,習主席都發揮了一貫的「演講範兒」,引經據典,又不失平和幽默之風。今天,我們就總結一下習主席此次訪英期間的講話中引用過的經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