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南韓濟州海女文化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藉此讓更多人可以認識這些,亞洲版亞馬遜女戰士的獨特人文。我在此次前往濟州島旅行,也粗淺體驗了半日海女日常,穿上潛水衣、戴上護目鏡並套上腳蹼,拿著從當地80歲海女阿嬤的套著綠色網子的橘色浮球,沿巖石慢慢走入海中,嘗試潛入水下徒手捉海螺!
濟州島海女文化已有2000年歷史,在父權極重的韓國社會中,濟州島海女卻是家庭經濟支柱。海女們集體行動,一起潛入海中徒手捕撈鮑魚、海螺、章魚、海帶等海味,再一起拿去販售;不同村落的海女甚至各自劃有專門捕撈海域,其他村的人不能越界。直到現在,若是沒有參加特別體驗行程,一般民眾禁止擅自下海打撈。
在西歸浦市開設潛水店已有20年時間的SCUBA LIFE,從今年開始推出海女體驗行程,由2位教練跟隨下,帶著旅客拿著當地海女的工具,實際下海,在淺海區體驗海女工作日常。最後若是有撿到海螺,除了可以上岸後現場生吃,更會立刻煮成海螺拉麵讓旅客品嘗海螺的鮮甜。即使不會韓文也沒關係!潛水店有會中文的教練,可以在預約時另外告知。
海女工作多艱辛,從服裝就可略知一二。以前我的奶奶在當海女時,不像現在有潛水衣可以穿,她們都是穿著棉衣、戴上白色棉帽和圓形護目鏡,就下海捕撈了。體驗製作小型海女捕撈網具時,海女告訴我們,以前穿棉衣下海捕撈時,海女們一天工作約2小時左右,直到現代在政府資助下,海女有潛水衣可以穿,更加防寒,因此工作時間也從原本2小時自動拉長至4小時。
在靠海的堤防旁有一座小屋,那是西歸浦市中山間東路這一帶海女們放置工作裝備、整理海貨與曬海貨的場所,由於在海上風聲、海浪聲會蓋過彼此聲音,必須靠大聲吶喊才聽得到,因此這些平均年齡已60歲以上的海女阿嬤們嗓門也大,即使在岸上也可以聽到她們中氣十足的對話。
從阿嬤們手中借來套著綠色大網的橘色浮球,那是每一個海女必備的工作用具。對我們來說,橘色浮球就像一座座海上小島,是我們能在海上生存的重要物品。當地海女說,明亮的浮球除了可以讓彼此辨別人在何處,也是工作之餘的休息場所,只要潛累了,就會趴在浮球上休息,再繼續潛入海中撈捕海產。
我們一行人沿著巖石慢慢走進海裡,趴在浮球上慢慢遊到海中央,此時腳已經碰不到下方的巖石,但距離岸邊大概也只有不到一公裡的距離,教練說,從這裡開始就可以撿到海螺了。
教練表示,若是不知道如何潛水,可藉由海的浮力往上跳三遍,接著深吸一口氣,一股作氣將身體儘量往下潛即可。但我認為最難的並非是往下潛這個動作,而是當你潛到一定深度,得對抗壓力帶給耳朵的疼痛感,必須嘗試多次才能順利往下潛,在石縫間就能撿到海螺。
上岸後,在潛水店內簡單衝洗,若是有順利撿到海螺,SCUBA LIFE教練與鄰近餐廳合作,可以現煮海螺拉麵讓旅客品嘗,讓旅客可以品嘗自己親手辛勞的成果,但若是沒有撿到,就吃不到了。
目前濟州島海女已經越來越少,僅有不到4000名仍繼續這份工作,平均年齡甚至高達60歲,比起辛苦的下海撈捕,年輕一代更傾向岸上餐廳、計程車、飯店等工作,SCUBA LIFE表示,希望藉由這些深度體驗,將海女文化能讓更多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