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選結局:「很可能是一個微弱多數勝出」

2020-12-25 騰訊網

76歲的蔡方柏健談,且思路清晰。作為中國歐洲學會法國研究會名譽會長,蔡方柏4月14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對本次法國大選形勢信手拈來。

蔡方柏在1990年至1998年任中國駐法國大使,歷經密特朗和席哈克兩任總統時期。8年間,他親歷了中法關係因售臺武器引起的曲折和走出低谷的過程,因而被稱為「中法外交的見證者」。

4月22日,法國2012年大選將進行第一輪投票。蔡方柏認為,此輪投票沒有太多懸念,傳統右翼候選人薩科齊(Nicolas Sarkozy)和傳統左翼奧朗德(Segolene Royal),將進入5月6日第二輪投票。同時在一輪投票之後,其餘三股勢力的選票去向將決定最後的大結局。

「儘管第一輪投票還沒有開始,但都在考慮第二輪的布局了。」蔡方柏說,傳統右翼的薩科齊已經在爭取中間派和極右翼勢力的選票。

蔡方柏說,薩科齊和奧朗德各有優缺點,最終也很可能以「微弱多數」的優勢勝出。無論誰上臺,也都無法解決法國目前面臨的經濟、失業和安全等問題。相較之下,「薩科齊(的競選綱領)更加現實一點」。

在蔡方柏看來,薩科齊處理中法關係和其中的「紅線」更有「經驗教訓」;如果奧朗德上臺,則中法的磨合期可能長一點。無論如何,「中法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始終是要向前發展」。

「薩科齊更現實一點」

《21世紀》:對第一輪投票的結果做怎樣的預測?對第二輪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蔡方柏:第一輪沒有太多的懸念,現在傳統左翼和右翼對決局面已經形成,就是薩科齊對奧朗德。不出現特殊情況的話,那麼這兩個人會進到第二輪。

第一輪投票中還有三股勢力:極右的國民陣線勒龐(Jean-Marie Le Pen),極左勢力梅朗雄(Marie-George Buffer),中間勢力貝魯(Francois Bayrou)。主要候選人以及這三股勢力得票情況,將對第二輪產生重大影響;三股力量票數的去向,將決定第一輪的候選人中誰最後當選。現在預測是,極右票數在15%左右,極左也大致在15%。

《21世紀》:第二輪投票中誰的勝面較大?

蔡方柏:這三種勢力的選票將來(在第二輪)的去向是關鍵問題。一般來說,極左選票向左的方向轉移票數相對比較多,之前一個民調講梅朗雄的票可能70%要轉給傳統左翼社會黨奧朗德;右翼的選票轉讓比較困難;中間派和極右派到底有多少(選票)能夠轉給薩科齊,現在還是個未知數。所以現在都在考慮第二輪的布局了。

薩科齊陣營的人已經開始放風,說如果薩科齊當選可能任命中間派候選人貝魯當總理,這就是在爭取(第二輪)選票。另外薩科齊競選綱領當中已經包含有極右主張,實際上是在拉極右的票。

我結論是,如果極右和中間的選民能夠比較多的支持薩科齊,那薩科齊就可能連任。不管是誰當選,很可能是一個微弱的多數勝出,不可能是壓倒多數。

《21世紀》:這次大選中,左翼力量的興起很值得注意。也有評論說,法國左翼會結束十多年法國右翼的統治。這樣的評論是不是有道理?

蔡方柏:應該說有一定的道理。因為薩科齊最大的弱點是,在他任期間法國的經濟社會情況不好,之後遇到金融危機。他在第一次當選總統時候所承諾的要提高購買力等,不但沒有兌現而且下降,失業問題沒有解決且還惡化。

在經濟衰退情況下誰當政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這兩個人的競選綱領比起來,薩科齊更現實一點,採取緊縮措施、削減赤字、再促進經濟復甦,這實際上是德國模式;而奧朗德許願太多,不一定實現得了。

「左右共治」與「法德軸心」

《21世紀》:等大選結果出來組閣任命總理,包括6月份要進行的國民議會選舉,有沒有可能出現「左右共治」的局面?這對解決法國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否不利?

蔡方柏:法國已經出現過兩次「左右共治」。除了社會經濟因素之外,有體制上的原因。過去法國總統任期7年,席哈克在2002年改成5年。原因是此前總統選舉後兩年再選議會,(從歷史上看)容易造成左翼的總統、右翼的議會;現在總統和議會(差不多時間)一起選(就能避免這種情況)。

左翼在參議院佔多數,但在國民議會還是右派多數。法國的體制是,一個法律在國民議會通過,再拿到參議院修改(或否決),再回到國民議會。國民議會(擁有)最後決定權。(對於右翼來說)國民議會選舉丟不丟,這是個未知數。

《21世紀》:之前處理歐債問題、利比亞和敘利亞等問題,形成了默克爾拍板、薩科齊發布的模式,也出現了「默克齊」這個詞來形容這種雙核模式。如果說左翼的奧朗德上臺,對雙核領導會不會形成比較大的挑戰?

蔡方柏:總的來講,歐盟是法德起拉動作用。過去是法國人出主意、德國人買單。現在是法國也出主意、德國不買帳,因此就要妥協。如果歐盟離開了「法德軸心」,等於一盤散沙。不管是薩科齊或奧朗德上臺,最後法德還是要相互妥協。可能(奧朗德上臺後法德的)磨合期要長,矛盾可能是要多,甚至鬧得很僵,但最後國家利益決定最後要妥協。

中法關係的「紅線」

《21世紀》:薩科齊或者奧朗德上臺,對中法關係的影響會有不同的表現嗎?

蔡方柏:如果薩科齊當選,由於他當政了多年,對中國政策、中法關係比較了解,所以能夠很快使中法關係走上正道;如果奧朗德當選,他沒有當過政,可能有一個長一點的磨合期。

但是可以肯定,不管誰當選、磨合期長短,中法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始終是要向前發展。現在中國這股力量是任何國家都不能忽視的。

《21世紀》:有位權威的中法關係專家提到,在中國領導人和薩科齊磨合過程中,達成一些共識、一些不能碰的紅線。這些紅線是指哪些?

蔡方柏:很清楚,臺灣問題和西藏問題。臺灣問題上,法國得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西藏問題上,除了承認是中國的一部分之外,不能跟達賴分裂分子怎麼樣,這都是紅線。

法國要是踩了這個紅線,中國就要作出反應。薩科齊對達賴的問題已有經驗教訓,可是奧朗德沒有;臺灣問題上,薩科齊踩過紅線(售臺武器),我當時在法國經手(此事),我們採取了措施,薩科齊就有過經驗教訓了。奧朗德到底會如何表現,(現在)比較難說。

相關焦點

  • 希臘執政黨以微弱多數贏得大選
    新華網雅典9月17日電 據希臘內政部17日公布的最終統計結果,在16日舉行的希臘大選中,現總理卡拉曼利斯和他領導的新民主黨以微弱多數勝出,獲得連任。本次大選主要在新民主黨和最大的在野黨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帕索克)之間展開,另有多個小黨派參加。希臘每4年舉行一次大選,取得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獲得組閣資格。
  • A-Z丨馬克龍當選新總統 26個詞看懂2017法國大選
    在立法選舉中獲得多數議員席位的政黨,將出面組成政府。過去,總統候選人往往有一個強大的政黨支持,因而當選總統一般都能獲得議會的多數。但今年,兩大傳統政黨右翼共和黨和左翼社會黨的候選人都在第一輪被淘汰出局,馬克龍這位異軍突起的「新總統」手下人員要組成一個參選的議員候選人大軍都困難,更遑論選出一個議會多數派來。
  • 審美疲勞下,各國媒體如何報導法國大選?
    來源|全媒派(ID:qq_qmp)文|騰訊傳媒當地時間7日上午8時(北京時間14時),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在法國本土全面展開。在第一輪投票中勝出的「前進」運動候選人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和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候選人瑪麗娜·勒龐,為總統職位展開最後對決。
  • 美國史上最驚險的一次大選:僅有一票之差
    有學者稱「這一複雜程序對其他國家來說簡直是一個謎」。事實上,在美國實行總統選舉200多年的歷史中,絕大部分選舉能夠順利選出總統,但也有幾次選舉出現戲劇性的結果。5:4 最有爭議的總統2000年總統選舉是最近一次贏得普選多數票的勝者沒當選的例子。
  • 2020年美國大選應該關注什麼?
    風險因素:中東地緣政治風險可能對美國大選的結果造成影響;民主黨彈劾的進程出現意外的變化;美國出現超預期強刺激政策可能重新延緩基本面的下行,甚至推動經濟重新企穩和復甦。選舉人團制度要求「贏者通吃」,即獲得多數選票的候選人直接獲得該州全部的選舉人票。這意味著選舉人不能僅僅在人數更多的某幾個州(比如加州、紐約等)贏得選舉,而要儘可能獲得更多州的多數支持,這使得部分搖擺州的微弱優勢可能成為某些候選人逆風翻盤的好機會。歷史上不乏輸掉普選,但通過搖擺州的微弱優勢獲得更多選舉人票從而當選總統的案例(表6)。最典型的就是川普與希拉蕊在2016年的大選。
  • 11華裔角逐英國大選 英媒分析選區選情評誰勝算大
    在1997、2001及2005年的三次大選,均是工黨候選人勝出。不過,在2010年的上屆大選中,保守黨候選人以43%支持率擊敗工黨的對手(30%)而勝出。故此,這是一個工黨及保守黨均在極力爭取的中間選區,麗貝卡·布萊克仍有勝出機會。
  • 亞利桑那州、威斯康辛州認證大選結果:拜登勝出
    2020年總統大選選舉人票得票態勢(福克斯新聞圖片) 【美新社訊】11月30日周一,亞利桑那州(AZ)、威斯康辛州(WI)都認證了其2020年總統大選結果:
  • 30年前,密特朗寫信贏得大選
    總統給民眾寫信,在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歷史上只有兩次,最讓法國人印象深刻的當然是前總統密特朗30年前的那封《告全體法國人書》。1981年,密特朗在大選中擊敗德斯坦,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第四位總統,作為歷史上首個勝出的左翼社會黨政客,他被寄予改革社會、振興經濟的厚望。然而在他上任後3年的1984年,內閣遭遇嚴峻財政危機。
  • 脫歐鬧得政局動蕩、頻繁大選?是英國政治又到了新舊交替關口
    兩黨格局能夠保證大選選出一個獲得絕對多數席位的政黨,該黨控制下院一半以上的席位,使得政府政策往往能夠在下院獲得通過。這可以保證政府穩定運轉,政府與議會不太可能撕裂,除非政黨內部發生分裂。然而,情況並不總是如此,每逢政黨格局變動之際,大選很難選出一個獲得絕對多數席位的政黨。這時,小黨會成為左右政局的重要力量。
  • 美國大選結果揭曉時間 美國大選2020年什麼時候出結果
    美國當地時間11月3日為大選正式投票日,持續一天的時間,按照時區差異,美國各州投票站將於美東時間晚6點至凌晨1點依次關閉(北京時間4日上午7點到下午2點)。各州是邊投票邊計票,正常情況下大選日當晚通常就能出結果,但今年結果可能會推遲出爐。
  • 法國總統大選應知的英文詞彙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法國總統大選應知的英文詞彙 2012-11-20 09:43 來源:愛思英語 作者:
  • 大選結果或將推遲
    如果要等到大選結果出來在對大法官提名人選進行表決,那麼最終表決的時間可能還要往後拖一拖,因為大選結果可能推遲。期權市場暗示大選結果可能推遲期權交易商正在減少對美國大選後股市波動性將立即飆升的押注。相反,據高盛集團的策略師表示,他們加大了對投票後至少一個月價格波動將保持高位的押注。
  • 陶贇:法國大選比例代表制的優點和缺點
    今年法國總統大選,除了經濟民生等具體政策外,各政黨也對法國民主制度的建設提出了不同主張。但有一項建議是所有政黨的共識,那就是在國會選舉中增加「不分區議員」的比例。  目前,在「國會」選舉中部分實施該選舉制度的有德國、日本、臺灣等,法國只在大區和市鎮議會選舉中採用這一制度。  對議會這種多職位選舉,常見的是單一選區制度,即把全國(或地區選舉中的地區)按席位數劃成多個小選區。比如,法國國民議會選舉,就按議員總數把全國分成577個小選區,每個選區只產生一個當選人,美國國會選舉也是如此。
  • 聯合早報:誰會勝出? 臺灣「總統」大選預估
    ●胡忠信  距臺灣「總統」大選投票日已不足一個月,到底誰會勝出,是一個不確定的問題,但從最近的形勢演變中,仍可掌握最新趨向。  從戰略面來說,連宋是有可能當選;從戰術面來說,陳水扁挾行政之優勢,加上多年選舉技巧之磨鍊,是否最後大翻盤,誰也不可低估。
  • 英國大選最新消息:英國現任首相鮑裡斯·詹森恐贏得大選!
    為打破「脫歐」僵局,詹森此前要求在12月12日舉行大選。在最近的一次電視辯論中,他再次舉起手中的「脫歐」底牌,承諾將會實施他與歐盟之間協商的「脫歐」協議——帶領英國在2020年1月31日前脫歐,並就英國與歐盟的長期關係達成一份貿易協議  近期民調顯示,保守黨領導人、英國現任首相鮑裡斯·詹森(Boris Johnson)將在12月13日贏得大選,但英國政治仍然充滿了不確定性,依然有出現其他結果的可能。  。
  • 2020美國大選結果公布時間還幾天?美國大選何時結束?
    從歷經被美媒稱為史上最混亂的,不能稱之為辯論的第一次總統辯論,到川普確診第二場總統辯論被取消,美國大選的迷思不斷加深。 路透社最新民調顯示川普、拜登選情接近。  從美國大選的關鍵戰場——「搖擺州」來看,拜登在三個競爭激烈的州僅以微弱優勢領先川普,在另外三個州則是」不分上下」。
  • 美國大選︱民主黨「全面執政」?不存在的
    亞利桑那自1972年以來只有一次總統大選支持民主黨候選人。但是這一次拜登以0.3%,1萬多票的微弱優勢獲勝,將該州的11張選舉人票收入囊中。喬治亞州更懸,拜登以0.2%的微弱優勢險勝川普,成為28年裡贏得該州的第一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再進帳16張選舉人票。這樣拜登在這次選舉中一共反轉了5個川普在2016年獲勝的州,從而奠定勝局。
  • 一個是騙子,一個是流氓,你選哪一個?英國大選結果對華人的影響是什麼?
    這意味著保守黨少一個競爭對手,而支持脫歐黨的選民也很有可能投票給保守黨,進一步提高贏得大選的機率。 法拉奇在推文中說:「我並不喜歡保守黨,但是給詹森一個機會,我們就能阻止二次公投。」 一句話總結:英國參選需要注意各個選區的集中優勢,只要在一個地區的票比另外競爭者高即可,換句話說全國總票數不一定有用,但是單個選區獲得選票要是相對多數,這個地區就贏了,對小黨派不利,及其不利。英國議會下院於11月6日解散,12月12日選民開始投票,開啟英國自2015年以來的第三次大選。
  • 觀察者網:專家實時縱論2016年美國大選計票
    佛羅裡達可能到最後才能分出輸贏,如果在一個百分點之內,甚至可能重新計票,那就麻煩了。今晚都可能出不了結果。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 川普很可能拿到更多選民票,選舉人票懸。
  • 法國大選揭曉前夜-法蘭西共和國與法蘭西斯坦國對決
    法國是歐盟創始國、是西歐起主導性作用的大國,同時又是一個常常與美國唱反調、在國際事務中有相當大影響力的國家,最重要的是在聯合國安理會擁有常任理事國的一票否決的「常委會委員」之一。本次法蘭西大選終將在5月8日最終落下帷幕。目前,無論是馬克龍一方,還是勒龐一方,都無法斷言自己「必贏」或者「必輸」。從多方面的情況分析,在最終結果揭曉之前,懸念將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