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六五二年九月秋季的一天,處在我國東部的臺灣島在當時那個時間點正悄悄地發生一系列歷史變革,在當時,臺灣有一個叫郭苞的人與其他六個當時各個地區的村落長老聚集在一起商量一件載入史冊的大事,他們準備在中秋時起事,力圖在中秋節前後推翻荷蘭人在臺灣地區蠻橫的壓榨和統治,並且當時郭苞等主要策劃者還派人告訴荷蘭人,給荷蘭殖民主義者下戰書,當時荷蘭人在臺灣的統治,雖然也經常發生臺灣居民的反動動亂以及不服從管理等障礙,但荷蘭人對臺灣民眾想要在中秋節前後起義還是感到非常的錯愕。
當人們都忙著想要過一個中國的傳統節日之時,荷蘭人並沒有想到臺灣的起義民眾會選擇在中秋佳節前後進行反動活動,並且荷蘭殖民者聽說當時民眾的起義勢力非常浩大,還看到在臺灣的北部和南部所派遣的殖民鎮壓部隊並不能足以抗擊當地起義者的程度,所以荷蘭殖民所感到一籌莫展,但在起義發生前期,我們來看看荷蘭這個國家如何殖民著臺灣地區吧。
首先,先來講講荷蘭國家的崛起事跡。十六世紀中期,正是西方大部分國家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時期,它們有的國家因為資產階級革命而走上了正確的發展道路,平復了一些激烈的矛盾,但荷蘭這個國家當時進行革命後,國力卻下降了,但是荷蘭在海外商業競爭當中,藉助新航路開闢的力量,荷蘭進行了對世界範圍內大規模的殖民貿易,海外貿易開始漸漸發達起來,並且也大大促進了荷蘭國家的經濟發展。
當時荷蘭在十七世紀初期就在南亞地區的印度,建立了東印度公司,並且還經常派遣軍艦。用船堅炮利來進攻中國的澳門,香港等的地區,在當時福建部分沿海地區,也受到荷蘭人的入侵,畢竟荷蘭人非常希望和中國取得貿易機會,所以企圖用自己的船堅炮利為自己贏得和中國貿易的機會。但是,荷蘭人頭兩次的進攻並沒有取得多大的效果,都被明朝的軍隊所擊敗了。
但之後荷蘭人在一些海盜的幫助下,通過武裝威脅的手段順利奪得了臺灣地區的殖民地以及貿易機會,並且也開始了荷蘭人對臺灣長達四十年的殖民統治,荷蘭人為了能夠取得對中國內陸地區的貿易機會,轉而對臺灣的殖民地區進行大肆的經濟投資以及開發和生產,但是在明朝的臺灣地區,現成物質非常的貧乏,明朝政府也對臺灣的資源開發方面也非常的稀少,並且當時在臺灣地區的原住居民的生產製造能力都非常的低下,效率也不高,由此也不能滿足荷蘭人貿易生產的目的。並且荷蘭的殖民者在殖民的初期還經常需要從世界各地不同地方運來生產資料,生產成本也大大增加,勞動力也非常不足。但是之後荷蘭人就發現了在臺灣島上也有不少從中國內陸來的,到臺灣定居的居民,他們有的是商人,有的是農業生產者有的是漁民,他們能夠很好的適應當地的環境,對當地的資源狀況他們也在一定程度能夠了解一二,所以當時荷蘭人就從中國大陸地區大量引進大陸移民,並且打算讓這些移民對臺灣地區進行開發和勞動。
荷蘭殖民者除了利用中國百姓取得經濟貿易的需求品,並且還有對後來移民到臺灣地區的中國人進行大量的徵稅,荷蘭人對中國移民徵收的稅種主要為人頭稅,但當時荷蘭人對於移民的徵稅太過於繁重,所以也導致了很多中國移民進行抗議和起義,可大部分民眾的起義都被荷蘭人鎮壓了,到了十七世紀中期,中國移民所交的稅款已經可以讓荷蘭殖民者收入翻了好幾倍。所以,很多中國人都在想著醞釀一場起義來打壓荷蘭統治者的統治銳氣。並且荷蘭人希望在貿易中獲得長久且穩定的收益和利潤,所以他們也在不斷的進行政策的更新和調整,但都在徵稅方面沒有多大的改進。與此同時,在那個時期節點上的中國,是明朝正在在走向滅亡的時期,隨後,清朝的軍隊便取代了明朝的統治,並且當時在明清的戰爭期間,有大量的移民湧入臺灣進行逃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臺灣地區經濟建設以及臺灣當地的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