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在高樓大廈崛起、火車地鐵鋪陳的時候,鄭州正變得熟悉又陌生,有些東西卻永遠的消失了……
消失的地標
河南賓館
金水路上的河南賓館,無數次路過,曾經是那麼莊嚴神秘,現在只能去看最後一眼了!
中原影劇院
曾經是西郊最火的電影院、門口是西郊最火的夜市,目前正在等待浴火重生,可惜了那麼多在那裡的記憶。
東方紅影劇院
鄭州最早的電影院,幾代鄭州人的記憶,因為跟不上時代發展,最終被拆除,遺憾的是,被拆了之後沒過多久,被宣布成為保護建築。
河南省體育館
被鄭州人稱為「大鍋」,真的很像。
河南人民劇院
曾經最高大上的看文藝演出的地方,拆除之後,在原址上建起了丹尼斯大衛城。
鄭州電纜廠交聯塔
早些年,鄭州還沒有那麼多高層建築,數來數去就二七塔和電纜廠交聯塔算是制高點,可隨著電纜廠的效益下滑、改制,它的消失應該是某種必然。
消失的街道
北林路
鄭州有北林路街道辦事處,但實際上現在並沒有北林路。北林路指的是東風渠北岸,花園路至中州大道一段,因為在在鄭州北郊,一頭連著林場得名,改名為鑫苑路一度讓周圍的居民很不適應。
新柳路
新柳路改名為三全路,三全食品全國聞名,就是因為這家公司才得名的。消失的商場
亞細亞商場
亞細亞早就倒閉了,現在,這座樓可能也要拆了。
金博大購物中心
當年在金博大買的電視機還沒壞,金博大先沒了。樓還是那個樓,也就是金博大換成了大商新瑪特,逛起來還是個商場的感覺,但總覺得少了點啥。
商業大廈
上學時候喜歡去那裡吃小吃,土豆粉、酸奶、烤串……可惜,它6年前就不在了,到現在已經荒廢6年了。
消失的城中村
張家村
鄭州「最後的城中村」,估計今年年底也要拆了。
陳寨
陳寨一直有「中原小香港」的美譽,小潮菌一直認為是因為各種亂七八糟閃爍招牌的緣故。它的拆除,讓十幾萬鄭漂需要重新考慮住的問題了。
劉莊
鄭州有幾路公交都是以劉莊為終點站的,並且,這些公交的運營時間一般都到九點十點,就是為了方便在市區上班,在北郊城中村居住的鄭漂們。
廟李
看看這密密麻麻的小樓,這裡曾經是鄭漂們的落腳點。
柳林
小潮菌有位朋友,原先住在大鋪,後來住劉莊,然後又搬到柳林。他的搬家史,見證了鄭州的發展史。
大鋪
小潮菌對城中村改造的記憶,就是從大鋪開始的。很多鄭漂衝著便宜這一點,把鄭州的第一個落腳點選在了這裡,離科技市場很近,找工作也好找。
消失的名店
九頭崖
九頭崖的倒閉讓鄭州人都震驚了,誰也想不到,這樣一家開在家門口的超市月餅店,就這麼沒了。
西薩
如今西薩很難找了,小潮菌還記得自家小區大門口曾有一家西薩,後來做不下去,換上一家理髮店,生意火的不要不要的。
好嘉利
鄭州本地的糕點品牌基本上一個不剩了,好嘉利倒閉也就是最近兩年的事。
消失的市場
黃河食品城
曾經的黃河食品城,是鄭州最有名的食品批發市場,在這裡轉上一圈,基本沒什麼零食是買不著的。
經三路水產市場
這個市場在緯三路沿街,一樓店鋪,二樓就是民居。鮮活、乾貨、凍品、調料……什麼都有賣的,買水產是挺方便的,可誰願意住在臭魚爛蝦旁邊啊。當地居民忍了十幾年,終於清靜了。
鄭州圖書城
隴海路與伏牛路交叉口,最大的圖書批發市場,教輔、名著、小說、社科、暢銷書應有盡有,價格還不貴,現在也搬走了。
科技市場
買電子產品去科技市場,應該是十年前的共識,自從電商興起之後,生意就越來越差了。他們自身也有原因,畢竟能把生意做到套路無人不知的地步,也算是人才。
消失的老廠
國棉*廠
當年沿著棉紡路一字排開的六個國棉廠,何其壯觀!
鄭州電纜廠
曾經是全國四個最大的電纜廠之一,產品暢銷全國,效益最好的時候,廠屬技校比本科還受歡迎……九十年代開始生意不行了,後來隨著交聯塔的爆破拆除,老廠區的最後印象也沒了。
鄭紡機
前段時間拍出了一塊地王,震驚了全鄭州人。鄭紡機的一塊地居然這麼值錢,被人吐槽為:8000工人苦幹60年不及賣地3小時。
二砂
二砂曾經是全國最大的砂輪廠,東德的設計,東德的標準,堅固結實,是以世界大戰的等級來修建的,後來效益下滑,二砂頗是掙扎了一陣。原先的廠房改成了藝術中心,但再也找不到那種老廠區的感覺了。
消失的美食
棉花糖
簡直和魔術一般,那麼一大團,小朋友一見就走不動了。
雞蛋糕
以前沒有那麼多蛋糕店,很多時候都是自己帶雞蛋到外面做的。結婚定親的時候常會給親朋好友送,不過現在已經慢慢消失了,現在做出來的也不是當年的那個味道了!
爆米花
現在爆米花遍地都是,但真正的大米花,已經好多年沒看到了。
米棍
一個手扶拖拉機的發動機帶一個米棍機,這邊放原料,那邊米棍就出來了,一沾水就變軟,吃多了口乾,這玩意有太多的回憶了……
糖稀
這就是街頭藝術家啊,麥芽糖稀在抹油的石板上畫出各種造型,沒幾個捨得吃的,其實也不應該吃,因為髒……
燒餅
前幾天去買燒餅,發現老闆換了電烤箱,原來鄭州全面禁止使用煤爐了。雖說更衛生,更環保,但總覺得不如以前的燒餅香了。
消失的老職業
鐘錶維修師傅
拯救時光絕對是個技術活,鐘錶師傅拿著個小鑷子將手錶「分屍」,然後又神奇地裝上。雖然修表師傅現在還會出現在一些小街小巷裡,可惜的是,這一行當卻逐漸衰落。
剃頭匠
一把剪刀、推子、梳子、刮刀,在巷子裡弄一張椅子就開起了髮廊,剪頭髮只要幾塊錢。那個時候剪頭髮真的就只是剪頭髮,而現在的洗剪吹沒有大幾百還出不來。現在這一類的老式理髮在一些小巷子還是可以找到的。
補鍋師傅
補鍋以前是街道手工作坊的一門職業,按鍋的品種來決定工程的不同。有專門補鐵鍋的,有專門補搪瓷器皿的,也有專門補鋁鍋水壺的。
磨刀 、磨鉸剪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一把刀用到生鏽就磨,當年磨刀這個行當的生意相當紅火。如今,時過境遷,不行了?換換換!磨刀匠慢慢從我們的視線消失了,這種老行當也面臨著失傳的尷尬。
捏麵人
在過去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捏麵人的手藝人,背著個小木箱,挑著挑擔,現捏現賣。各色面泥、刮子、竹籤、梳子、剪刀這就是老手藝人走江湖捏麵人的全部家當。如今走街串巷捏麵人的挑擔已經很少見...
箍筒匠
箍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老行當,一張刨凳、一柄斧子、一個扒箍、一把錘子,在箍桶匠的手中把弄著,便成就了我們生活必需品。
打稱匠
做秤是個精細活兒。在這「斤斤計較」之間,釘秤匠付出了他的青春與汗水。精工細作,毫釐必究,只為了手藝人的那份承諾。
打鐵匠
「半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千錘百鍊人」,是舊時打鐵匠的真實寫照。一個鐵砧,幾杆鐵錘,幾把鐵剪,外帶風箱和火爐是打鐵人的基本家當。
彈棉花
小時候家家戶戶要做被褥都會去找彈棉花的工匠,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一堆棉花被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小時候有新被子蓋也是很幸福的事!
修鋼筆
舊時的人們崇尚節儉。鋼筆壞了能修則修,修鋼筆大都「立等可取」。當換完筆尖、筆桿和皮膽,一支被損壞的鋼筆就獲得「新生」了。如今計算機的普及和筆業的發達,鋼筆逐漸被代替,修鋼筆就自然地被社會淘汰了。
公車售票員
感覺鄭州公交開始讓乘客自動投幣已經是上個世紀的事了……
消失的老物件
保溫瓶
之前家家必備,現在也就是大學生必備了。
手電筒
裝兩節電池,就可以用很久,早上用它照著路去上學,晚上用它偷偷在被窩裡看小說,現在大家都改用手機了。
磁帶
也許你跟我一樣,早已習慣用手機聽歌,但是小潮菌相信,在你家的某個角落,一定躺著幾盤捨不得扔掉的磁帶。
臉盆架
舊式木質洗臉架,上面搭毛巾,下面可以放好幾個盆子一家人圍在一起洗臉、說話,很溫馨的回憶呢!
搓衣板
那個時候的搓衣板真的是用來洗衣服的,現在動不動就拿來跪,但是很多家庭已經沒有這個東西了,除了家暴的時候……
老式擺鐘
90年代,在家裡放這樣一個擺鐘很流行,像大戶人家一樣,現在人人有手機,也不需要鐘錶了。
蜂窩煤
蜂窩煤、煤爐、小火鉗……還記得小時候把剛做好的煤炭弄個稀爛,然後被媽媽打。
木箱子
純實木的很結實,奶奶的嫁妝,一直覺得裡面裝著寶貝——壓箱底的寶貝。
越發展,越消失,很多熟悉的東西不見了,很多新奇的東西冒出來了,走走停停間一切都在變,從熟悉到陌生,從陌生到習慣,不管你在鄭州生活了多久,這座城市都值得你用一生去感受。
來源:微信公號「鄭州潮生活V」(ID:zzcsh0371)